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球科学   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利用绥化地震台地电阻率、降水、地下水位的观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观侧仪器、供电线路、观测线路、极板老化进行实验,认为1980年以来绥化地电阻率趋势性下降是由观测仪器本身的零漂所引起。  相似文献   
72.
暴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51,自引:5,他引:51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安徽省2000年6月1日至3日的连续性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零速率线在测站近距离两侧顺转程度不一致,近距离存在大尺度辐合与暖平流的迭加,而在较远距离处存在冷平流,为暴雨产生和维持提供有利的水汽垂直输送和辐合上升运动,逆风区和中小尺度气旋性切变及垂直切变是强降水中心在多普勒速度图上的另一特征,强回波中心朝着辐合区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73.
用Morishita播散指数研究了 1998年 1月 10日河北省张北M6 2地震的发展过程。发现从震前 3年半开始 ,Morishita播散指数异常空间演化经历了两次过程。即 1994年 8月至 1996年 1月 ,在震中周围 (2°× 2°内 )从无异常 ,到震中一侧出现异常 ,发展到异常向震中集中的过程。 1996年 2月至 1998年 1月 9日 ,又经历了无异常 ,到震中一侧出现异常 ,异常向震中发展 ,最后形成包围震中的态势 ,直到发震。Morishita播散指数的空间异常演化特征 ,有可能揭示张北地震的孕震阶段性发展过程 ,并为历史上无强震、且地表构造发育不明显的地区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测 ,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4.
南平石(Nanpingite)——一种新的铯矿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平石是一种新的铯矿物,它产于福建南平31号白云母—钠长石—锂辉石型伟晶岩中,以细脉形式发育在伟晶岩中部铯沸石集合体附近的石英—羟磷铝锂石组石带内。形态酷似白云母,比重为3.11(实测)和3.19(计算)。二轴晶,负光性,折光率,Ng=1.588,Nm=1.584,Np=1.551,b=Ng。结晶化学式:(Cs_(0.83)K_(0.06)Rb_(0.01))_(0.95)(Al_(1.64)Mg_(0.22)Fe_(0.17)Li_(0.15))_(2.18)[(Si_(3.16)Al_(0.84)_4O_(10)][(OH)_(1.78)F_(0.21]_2。南平石属单斜晶系,2M_1多型,空间群为C2/c,晶胞参数:a=5.362(3),b=8.86(1),c=21.42(1),β=95.72(2)°,V=1012.3~3,Z=4。热谱分析表明,吸热谷仅有920℃一处,失重约3.3%。红外吸收谱带波数(cm~(-1))是3634、3429、1625、1083、1018、911、823、788、741、663、515、467、420、350。  相似文献   
75.
海洋微生物是开发海洋药物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具有新结构或新作用机制的天然化合物不但是化学合成药物的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新药开发的重要内容。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无疑是天然药物筛选的重要来源[1]。世界上的海洋药物研究起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是最早开展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国家 ,随后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海洋生物抗肿瘤、抗病毒、抗真菌、抗心脑血管病、抗爱滋病等活性成分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间 ,大约6000多种海洋天然产物被发现 [24]。而海洋微生物则由于可通过发酵培养的方式“生产”生物活性海洋天然产物 ,而且属于可再生性利用生物资源 ,因而倍受…  相似文献   
76.
磷铝铁钡石最早发现于1974年,并以发现者名字(Alan Kulan) 命名为Kulanite,其产地是加拿大育空地区东北部。该区出露地层主要是上白垩统的页岩和富铁岩石(菱铁矿建造),两类岩石呈互层产出,磷铝铁钡石仅出现在菱铁矿建造的局部裂隙中。根据J.A.  相似文献   
77.
研究了面向网络攻击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分布式目标估计问题.由于测量范围有限,网络中只有部分传感器能测量到目标,而且节点受到随机的攻击从而使得测量值被注入虚假信息.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基于攻击检测识别策略的改进分布式卡尔曼滤波算法.在该算法中,节点首先基于设计给出的攻击识别阈值来判断其是否受到攻击,生成识别因子;然后以估计误差协方差的迹最小为信息融合原则来设计一致性卡尔曼滤波算法,对处于监测域内的运动目标进行分布式状态估计.同时,分析了算法的收敛性,明确给出了网络估计误差均方有界的随机攻击概率的充分条件.最后用数值仿真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相似文献   
78.
龙清怡  刘海文  顾建峰  张亚萍  翟丹华  杨春 《气象》2014,40(10):1247-1258
通过融合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与中尺度数值预报产品,发展了一种便于临近预报业务使用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相关分析计算当前相同时刻雷达估测降水与中尺度数值预报的反射率因子估测降水之间的位置偏差,导出一个位移偏差矢量场;然后,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对矢量场进行分区,并对各分区的矢量场进行平滑处理,计算出各分区的平均位移偏差矢量;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各分区连续多次的平均位移偏差矢量进行线性拟合,得到各分区平均位移偏差矢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订正未来时段相应区域的数值预报反射率因子估测降水的位置偏差。利用该方法对2012和2013年夏季发生在重庆西部、四川东部的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临近预报试验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对0~2 h的临近预报,融合预报效果总体上优于模式预报效果;另外,与雷达外推定量降水预报相比,0~1 h雷达外推预报效果优于融合预报效果,1~2 h融合预报效果优于雷达外推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79.
关于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资料分析显示,与850 hPa风场相比,地面风的变化能更好地表征亚洲各季风系统的特征。基于地面风的季节性反转和降水的显著变化所构建的亚洲夏季风(ASM)爆发指数和等时线图表明:亚洲热带夏季风(TASM)在5月初首先在孟加拉湾(BOB)东南部爆发后不是向西传播,而是向东经中印半岛向东推进,于5月中到达中国南海(SCS),6月初到达热带西北太平洋。印度夏季风的表面低压系统源于近赤道阿拉伯海地区,于6月初到达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印度夏季风随之爆发。亚洲副热带夏季风(STASM)5月初在西北太平洋日本本州东南的海区发生后向西南伸展,于6月初与南海季风降水区连接,形成东北—西南向雨带,夏季风在中国东南沿海登陆,日本的“梅雨”(Baiu)开始。6月中该雨带向北到达长江流域和韩国,江淮梅雨和韩国的“梅雨”(Changma) 开始。本文还回顾了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动力学研究的若干近期进展。春季青藏高原和南亚海陆分布的联合强迫作用使海表温度(SST)在BOB中东部形成短暂但强盛的暖池,在高层南亚高压的抽吸作用下,常伴有季风爆发涡旋(MOV)发展,使冬季连续带状的副高脊线在孟加拉湾东部断裂,导致亚洲热带季风首先在BOB爆发。BOB东/西部有东/西风型垂直切变,利于激发/抑制对流活动,并增加/减少海洋向大气的表面感热加热,从而使得亚洲夏季风爆发的向西传播在BOB西海岸遇到屏障。季风爆发逐渐向东伸展引发南海和热带西太平洋夏季风相继爆发。季风降水释放的强大潜热使南亚高压发展西伸,纬向非对称位涡强迫显著增强;在阿拉伯半岛强烈的表面感热加热所诱发的中层阿拉伯反气旋的共同作用下,位于阿拉伯海近赤道的低压系统北移发展成为季风爆发涡旋,导致印度季风爆发。由此可见,历时约一个月的亚洲热带夏季风爆发的三个阶段(孟加拉湾、南海和印度季风爆发)是发生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受特定的动力—热力学规律驱动的接续过程。  相似文献   
80.
准确量化地表太阳辐射量是反射率遥感反演之基础,开展城区表面辐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天空视域因子(V)表征城区下垫面形态特征,并区分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漫辐射以及环境辐射的不同影响,构建了城区表面太阳辐射模型USSR(Urban Surface Solar Radiation);然后,以Landsat 8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遥感数据为例,分析了USSR模型对于量化城区表面太阳辐射的应用前景。研究结论为:(1)USSR模型以天空视域因子为核心要素,清楚量化了城区表面各辐射分量,有效模拟了城区表面太阳辐射传输过程,能够较好地表达城区下垫面形态结构对入射辐射的影响;(2)将USSR模型应用于Landsat 8遥感数据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时,基于USSR模型估算得到的城区表面太阳辐射,与不考虑下垫面形态特征影响相比,前者可以较好地表达城区下垫面对入射辐射的“截留”作用;(3)USSR模型估算结果与TEB模型相比,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间接验证了USSR模型的可用性;(4)对USSR模型的V和下垫面反射率两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显示随着V值的增加,结果呈递增趋势;通常情况下的地表反射参数P设置值,相对于参数V的影响要弱,呈现不敏感性。本文提出的USSR模型可订正城区表面太阳辐射值,从而拓展城市遥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