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5篇
地球科学   9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61.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cross-equatorial flow(CEF) on tropical cyclogenesi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tropical cyclone(TC) best track data from the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and the JRA-25 reanalysis datas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umber of TCs forming to the east of 140°E over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 is in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variation of the CEF near 125° E and 150° E, i.e., the number of tropical cyclogeneses increases when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s are strong. Composite analyses showed that during the years of strong CEF, the variations of OLR, vertical wind shear between 200-850 h Pa, 850 h Pa relative vorticity and 200 h Pa divergence are favorable for tropical cyclogenesis to the east of 140°E over the tropical WNP, and vice versa. Moreover, it is also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barotropic energy conversion that during the years of strong CEF, an eastward-extended monsoon trough leads to the rapid growth of eddy kinetic energy over the eastern part of WNP,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ropical cyclogenesis;but during the years of weak CEF, the monsoon trough is located westwar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WNP, consistent with the growth area of eddy kinetic energy. As a result, there are fewer TC geneses over the eastern part of WNP.Besides, the abrupt strengthening of a close-by CEF 2-4 days before tropical cyclogenesis may be the one of its triggers.  相似文献   
62.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对于2007年7月一次典型的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于边界层内的热通量输送和湍流动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湍流动能各收支项的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发生时段内边界层热通量和湍流动能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晴空日变化特征表现出显著不同,潜热通量随高度自下而上呈现"正—负—正"的分布,感热通量以负值为主,负值中心高度与潜热通量由负转正的高度相对应,湍流动能的发展高度与持续时间都有所增加,降水区近地面湍流动能弱于其他区域,但是在468 m以上高度则显著强于其他区域。降水区湍流动能的来源主要是平均风切变所产生的机械湍流,浮力作用与粘性耗散在降水期间消耗湍流动能,湍流输送作用将低层的湍流动能输送至较高的高度,使低层减小而高层增大,临界高度与湍流动能的大值中心高度对应。  相似文献   
63.
岷江上游某水电站工程边坡软岩的崩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程边坡内软岩分布较广,可区分为泥化夹层、煤、炭质页岩、泥质粉砂岩等4种典型岩组。软岩的发育特征、空间展布形态、崩解特性直接关系到边坡整体稳定性和支护措施的方案设计。在重点研究F3断层、L9、L10、Lc、L11等软带内所发育的几种典型软岩岩组的崩解特性后,获知该类软岩极易吸水,遇水后发生泥化、软化和崩解。通过循环崩解试验,发现工程区内软岩的崩解度与泥质含量和崩解次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同时,根据崩解度与崩解物形态,对软岩进行定性划分,分别定出Ⅴ类崩解岩和5种崩解破坏形式。最后就崩解机理作进一步地深入探讨。该成果为指导类似的工程边坡软岩的崩解性试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4.
动静载组合破碎脆性岩石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伏军  李夕兵  冯涛 《岩土力学》2005,26(7):1038-1042
介绍了动静载组合破碎岩石试验系统及原理,确定了动静载荷破岩凿入力的一般形式。通过改变静压、冲击能的大小,应用硬质合金刀具对花岗岩、砂浆块进行了静压-冲击组合破碎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载荷破碎岩石的深度、体积随静压和冲击能增加而增加,破岩比能则随之下降。试验得出破碎花岗岩、砂浆块的合理动静载荷组合分别为(63 J, 2 100 N)、(35.15 J, 1 200 N)。  相似文献   
65.
波浪作用下桶形基础冲刷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设计结构和考虑有效的海洋工程基础的冲刷防护工程时,了解和预测海洋结构周围的冲刷发展机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波流水槽研究规则波作用下桶形基础的冲刷特性,试验主要考虑波高与结构尺寸对桶形基础周围局部冲刷的影响,并分析波浪冲刷过程中模型周围的时程地形、波浪作用后的冲刷坑性状、冲刷影响要素以及不同结构间的冲刷差异。结果表明:桶形基础的冲刷过程是震荡加深发展,最大冲刷深度与冲刷宽度随波高增大而增加,随上部结构直径增大而增加,最大冲刷深度位置随波高与结构尺寸变化而变化;不同结构间的冲刷坑形态与冲刷后的地形不同,最大冲刷深度相差可高达4倍;桶形基础结构直径比范围为0.2~0.5时,结构自身具有防冲刷能力。  相似文献   
66.
冯涛  李迅  丁德平  谢庄 《气象》2012,38(3):322-328
为了分析气象要素与供暖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市观象台2009年供暖季期间日平均气温、相对湿度、日总辐射量、日平均风向和风速作为气象因子,将北京市海园物业供热单位的供、回水温度和供回水温度差代表供暖温度,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与供、回水温度呈明显的负相关,分别达到-0.75和-0.62。日平均湿度与其的负相关次之,分别为-0.41和-0.47,日平均风速与上述供、回水温度的相关性较小。同时分析了各气象要素日平均值与供、回水温度及供回水温度差之间的对应关系,制定了各气象要素日平均值所对应的供、回水温度及其供回水温度差的表。利用各日平均气象要素的供回水温度调节运行作业表,各供暖单位可以根据不同天气条件直接定量控制供热量或下达供、回水温度指令。  相似文献   
67.
利用WRF模式对热带风暴“海马”登陆后减弱,与中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后变性加强的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检验结果证明WRF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海马”变性阶段的路径、强度及降水。利用模拟结果,分析“海马”变性前后的结构特征。台风向北移动的过程中,与西北方向移来的西风槽相遇。台风西北部对应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强辐散区,有强上升运动,同时受锋前抬升作用影响,台风结构发生倾斜,减弱的台风发生变性并加强发展成为锋面气旋。随着变性气旋发展,其北部上升运动加强,向垂直运动区输送水汽的东南暖湿气流加强,从而使台风与中纬度高空槽相互作用区产生强降水。  相似文献   
68.
龙四春  张诗玉  冯涛  李黎 《测绘学报》2012,41(6):844-850
提出一种新的顾及相干图质量权重的加权叠加方法,以相干图中相干点的数量成正比来定权,避免了相干性太低的影像参与等权计算。阐述了公用主影像干涉图加权叠加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在公用主影像优化选取、减弱大气延迟影响、提高信噪比的数学模型进行改进,降低了影像数要求,提高了监测精度。选择天津地区2003到2006年11景ENVISAT ASAR数据,通过模型优化选取14529影像为公用主影像,进行干涉图加权叠加方法的实例解算,获得比传统DInSAR和Stacking方法更优的监测结果,其精度与精密水准测量相当。  相似文献   
69.
冯涛 《地下水》2011,(6):227-228
结合定向钻施工中的地质岩土实际施工应用,为以后的管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70.
冯涛  黄荣辉  陈光华  武亮  黄平  王磊 《大气科学》2013,37(2):364-382
本文主要综述和回顾了近年来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关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和台风(TCs)活动的气候学研究进展及有关的国内外研究.文中不仅回顾了最近关于夏、秋季西北太平洋利于TCs生成的大尺度环流型及其与涡旋的正压能量交换、西北太平洋TCs活动的年际和年代际及季节内的变化特征、以及今后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TCs活动的变化趋势的气候学研究进展,而且综述了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及热带对流耦合波动对西北太平洋上TCs生成的动力作用的研究.此外,文中还指出今后有关西北太平洋TCs活动一些亟需进一步研究的气候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