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工业技术   7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 研究离子掺杂对NiZn铁氧体电磁特性的影响,提高NiZn铁氧体的P波段吸波性能。方法 以NiO、ZnO、Fe2O3、CuO等为原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通过球磨、预烧、造粒以及烧结等工艺,制备Cu2+掺杂的Ni0.22Zn0.66CuxMn0.04Co0.08–xFe2O4(x=0.04、0.05、0.06、0.07)铁氧体样品。通过XRD、VSM和SEM分别表征样品的晶格特征、磁学特性和微观形貌,利用阻抗分析仪对样品的电磁特性进行测量。结果 Cu2+掺杂量的增加引起NiZn铁氧体的A-B超交换作用减弱和磁晶各向异性降低,样品的Ms、Hc和Mr都呈现出减小的趋势。样品的复磁导率与其磁特性关系密切,随着Cu2+的增加,实部μ?减小,而虚部μ?增大。此外,Cu2+掺杂量的增加对Fe2+与Fe3+之间的电子迁移率产生影响,使得复介电常数实部ε?增大,而ε?增大的主要原因是Cu2+掺杂量的增加导致铁氧体内部产生了晶格缺陷。Cu2+的掺杂量对样品的P波段吸波性能影响显著,随着Cu2+掺杂量的增加,NiZn铁氧体的阻抗匹配特性明显改善,电磁衰减能力显著提高,这进一步降低了样品的最佳吸波匹配厚度。掺杂量x=0.07的NiZn铁氧体样品,在厚度为6.6 mm时,实现了有效吸波带宽完全覆盖P波段。结论 通过调节Cu2+的掺杂量可以调控NiZn铁氧体的P波段吸波性能,增加Cu2+掺杂量对于降低样品的P波段吸波匹配厚度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短切磁性碳纤维泡沫复合材料吸波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对碳纤维磁性涂层改性,并研究了纤维含量、盐雾试验、环境温度对短切磁性碳纤维聚氨酯吸波泡沫复合材料2~18GHz吸波性能的影响以及夹层结构复合吸波材料平板的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磁性涂层碳纤维性能均匀、吸波效果良好;纤维含量的增加有利于频带的展宽,吸波泡沫在Ku频段具有较好的吸波性能,反射率达-27.06dB;吸波泡沫的耐盐雾性和热稳定性较好;夹层结构具有更好的吸波效果,反射率在-8dB以下的带宽为8.64GHz。  相似文献   
23.
矿物共沉法制取低功耗软磁铁氧体扩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铁屑、软锰矿和氧化锌烟灰为原料,进行了10kg/次规模的直接法制取低功耗软磁共沉粉的实验室扩大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共沉粉杂质元素含量低,配比准确,活性好;经铁氧体工艺试验证明,所制锰锌软磁铁氧体产品的性能超过PC30,接近PC40.  相似文献   
24.
为了解决露天矿坑防水、随开采深度增加造成的边坡失稳以及因坑底破坏而存在尾矿溃出风险的问题,选用姑山选厂的尾砂配制胶结充填体,对尾砂胶结充填体的材料性能进行试验测定,确定合理的矿坑加固处理高度与全尾矿充填材料强度;采用COMSOL建立了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揭示了6种加固设计方案下矿坑回填过程中坑底加固结构及围岩位移场的演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姑山矿尾砂颗粒级配不均匀且含泥量大,为细 极细尾砂;掺入N134非离子型絮凝剂,全尾矿充填体的最大沉降浓度为58%~60%,3 min最大沉降高度为25 cm,28 d强度不低于2 MPa,坑底加固结构的位移随回填高度的增大逐渐增加,最终坑底加固结构高度为9 m,全尾矿充填材料的强度为1.8 MPa较为合理,回填厚度为30 m时达到稳定。坑底加固方案能够保证坑底的稳定、防渗及地下采矿的安全性要求。  相似文献   
25.
弹头形状与界面强度对侵彻过程的数值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B4C陶瓷复合防弹靶是轻质防护工程优化问题,传统应用陶瓷对变形和强度缺乏定性分析.为准确选复合板陶瓷种类,采用数值仿真对抗弹性能分析方法,对弹头形状、层间接触方式和层间界面强度对B4C陶瓷复合靶抗弹机制的影响进行数值分析.在LS-DYNA软件中用Lagrange算法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陶瓷复合靶板抗平头弹的穿透能力要优于圆头弹.层间采用不同的界面接触方式对结果有影响,提高靶板间界面强度可提高陶瓷复合靶抗弹性能,可以为实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利用PCS和Be(acac)2合成了一系列含铍聚碳硅烷(PBe CS),通过FT-IR、NMR、GPC、XPS等检测方法考察了Be含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PBe CS的影响。结果显示,PCS和Be(acac)2的反应主要通过消耗PCS的Si—H键来完成;PBe CS从Be(acac)2中引入了烯醇式结构:CH3-CO-CH=C-O;在270℃左右,Be含量小于0.8%(质量分数)时,PBe CS的分子量随着Be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分布变宽,但Be含量在0.8%~1.0%(质量分数)之间时,PBe CS的分子量随着Be含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少,分布变窄;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可以使PBe CS的分子量增大,分布变宽;PBe CS的C元素和O元素的含量的增加来自Be(acac)2。  相似文献   
27.
采用化学沉淀法,分别使用亚铁溶液、高铁溶液以及两者的混合溶液对T-ZnO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较了不同改性结果的表面覆盖情况以及EDX测试元素含量。其表面Fe附着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89%、3.76%、2.77%。采用TEOS在T-ZnO表面预涂覆SiO2层,将表面Fe的吸附量提高了3倍左右,达到12.73%。  相似文献   
28.
本试验以乙酸酐为酰化剂对茶多酚乙酰化从而增强其脂溶性,以衡量脂溶性的产物透光率为参数。在分析乙酰化中料液比、吡啶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时间等单因素对产物性能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脂溶性茶多酚制备的条件并建立了可靠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当料液比为1∶8.03,催化剂用量为0.31 g,在61.3℃下回流反应1.93 h,改性茶多酚透光率达到了1.000,为茶多酚对照组的2.08倍。其油脂抗氧化保护系数为6.576 d,DPPH·抑制率0.922 1,分别提高了2.14倍和2.98倍。与丁基羟基茴香醚(BHA)与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相比,改性茶多酚的保护系数和DPPH·抑制率分别提高3.1倍、2.5倍、1.07倍、1.05倍。  相似文献   
29.
研究了金属-四氮杂卟啉二维共轭聚合物P(MPzS8)[M=Fe(Ⅱ)、Co(Ⅱ)和Zn(Ⅱ)]对锂/亚硫酰氯(Li/SOCl2)电池的催化作用,发现配合物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Fe(Ⅱ)≥Co(Ⅱ)>Zn(Ⅱ)].相对于不舍P(MPzS8)的电池,含有0.0150% P(ZnPzS8)、P(CoPzS8)和P(FePzS8)的电池在低温-40±2℃下,以5 mA/cm2的电流密度放电,放电时间分别延长了约20%、45%和55%,稳定工作电压分别提高了约160 mV、200 mV和300 mV;在室温25±5℃下,以25 mA/cm2的电流密度放电下,放电时间分别延长了约8%、15%和15%,稳定工作电压分别提高了约120 mV、160 mV和180 mV,放电电压滞后时间分别缩短了10 s、15 s和15 s.  相似文献   
30.
目的在碳纤维表面制备六方氮化硼涂层,以提高纤维的抗氧化、耐高温性能,拓宽其在高温领域的应用。方法以硼酸、尿素、氨气和氮气作为原始材料,先通过浸渍法在碳纤维表面涂覆硼酸和尿素的混合溶液,然后将其放置在氨气和氮气氛围中进行高温热解。采用电子显微镜分析涂层的形貌,观察涂层与碳纤维的结合是否良好;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电子能谱及X射线衍射等测试技术对涂层的成分和结构进行表征。结果碳纤维表面的涂层连续,形貌良好。红外光谱中,在1399,799 cm-1处存在B—N键和B—N—B键的特征峰。X射线衍射图谱中,在43.64°和53.93°存在六方氮化硼(001)晶面和(004)晶面的特征峰。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表明,涂层中存在O,B,C和N四种元素,且B与N的原子比接近1∶1。结论实验中成功制备了h-BN涂层碳纤维,且涂层和碳纤维结合较好。涂层中的h-BN结晶度良好,纯度较高,但少量氧化物的存在会对h-BN涂层碳纤维耐高温性的提升有所影响,如何进一步提高h-BN涂层的纯度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