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业技术   1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本文以KMnO4和P123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条件下制备了介孔MnO2。研究了反应物比和pH对催化剂结构和催化降解性能的影响。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MnO2的最佳条件为:原料配比为10:1,pH值为7。合成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采用XRD、N2吸脱附、FT-IR的测试方法表征,结果表明P123和KMnO4合成的介孔MnO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径,且有良好的HCHO催化降解性能。最后讨论了介孔MnO2催化氧化HCHO的影响因素,发现在pH7 的情况下最有利于介孔MnO2的活性稳定;在原料比为10:1情况下生成的介孔MnO2比表面积较大,催化降解性能较强,在10h内保持在对甲醛的降解率为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FeCl_36H_2O、NH_4H_2PO_4、CH_3COOLi等为原料,通过原位聚合物限制法制备出了具有核-壳结构的LiFePO4/C纳水材料,利用XRD、HRTEM和TG-DSC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材料的组成、形貌和热稳定进行表征。结果表明,LiFePO_4/C纳米材料是由20~40 nm的LiFePO4核和1~2 nm的炭壳组成。LiFePO_4/C纳米材料的热分解机理为1维随机成核,热分解动力学公式为da/dT=(A/β)exp(-E_a/RT)(1-a),动力学参数为lgA=10.386 min~(-1),E_a=1 38.849 kJ·mol~(-1)  相似文献   
13.
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Co_(0.05)Mg_(0.095)MoO_4片状纳米催化剂,并以此采用催化化学气相沉积法以甲烷为碳源制备了束状碳纳米管。利用XRD、FESEM、TEM、HRTEM、TGA以及拉曼光谱等对合成的催化剂以及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碳管以束状形式存在。片状纳米催化剂对束状碳管的合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碳管满足底端生长机制。金属Mo有利于碳管的形核,而受到单根碳管之间范德瓦尔斯力的作用,碳纳水管成束状生长,  相似文献   
14.
15.
介绍了高频电路对印刷电路基板材料的特性参数(如介电常数、介质损耗因数、特性阻抗和玻璃转变温度等)的要求;综述了应用于高频电路基板的树脂基体及其改性体系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不足;展望了高频印刷电路基板用树脂及其改性的可能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沉积技术制备了Co-Pt-P磁性薄膜,着重研究了沉积电流对镀层表面形貌及耐蚀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沉积电流为0.08A时,镀层晶粒连续、致密,自腐蚀电流密度最小,耐蚀性较好;当沉积电流小于0.08A时,镀层晶粒小且不均匀;当沉积电流大于0.08A时,镀层表面应力较大,呈现较多的裂纹。  相似文献   
17.
铝合金阳极氧化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 024铝合金在硫酸溶液中经不同氧化电压阳极氧化处理后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硬度和耐蚀性。结果表明:铝合金经不同氧化电压阳极氧化处理后,其表面上存在纳米级的孔洞;随着氧化电压的增大,孔径逐渐增大,膜厚增加;阳极氧化膜的硬度在氧化电压为20V时最大;氧化电压对阳极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很大,在氧化电压为5V时,阳极氧化膜的耐蚀性最强,自腐蚀电位为-1.1V。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电流密度和温度对电沉积Ni-Co薄膜形貌、晶体结构及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Ni-Co薄膜的比饱和磁化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200A/m2时达到最大值;电流密度对薄膜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均有影响;在较高温度下制备的薄膜表面较粗糙,这是由于温度的升高致使析氢加剧。  相似文献   
19.
纳米钡铁氧体的制备与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pH值和煅烧温度条件下制备了M型纳米钡铁氧体样品,利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以及振动样品磁强计研究了溶液pH值和煅烧温度对纳米钡铁氧体的微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液pH值及煅烧温度对钡铁氧体的相结构和磁性能都有很大影响.当溶液pH值在3以上时,有利于BaFe12O19相的形成,纳米钡铁氧体的晶粒尺寸约50 nm,饱和磁化强度Ms和矫顽力Hc在pH=7时达到最高.对于pH=7的样品,在700℃左右开始有BaFe12O19相形成,同时伴有较多量的α-Fe2O3和少量的BaFe2O4与BaCO3杂相.随着温度的升高,BaFe12O19主相不断形成积累,杂相逐渐减少,当煅烧温度为800℃时,样品基本上为纯BaFe12O19相,经900℃热处理后样品磁性能最佳:饱和磁化强度达到Ms=61.6(A·m2)/kg,矫顽力为Hc=4.56×105A/m.  相似文献   
20.
采用以硫酸锰、硫酸锌、硫酸亚铁以及柠檬酸为原料的溶胶-凝胶方法制备热敏锰锌铁氧体.在900℃煅烧,得到锰锌铁氧体的粉体.将粉体压成环形样品,在平衡气氛下,1350℃烧结.采用扫描电镜(SEM)分析锰锌铁氧体烧结体的显微结构;用HP4192,测量从室温到150℃的烧结体的磁导率.结果表明在800℃热处理,得到尖晶石结构的锰锌铁氧体粉体.在平衡气氛下,1300℃烧结2 h,得到尖晶石结构的锰锌铁氧体烧结体.扫描电镜(SEM)图谱显示烧结体显微结构致密,晶粒平均尺寸大约在5-10μm锰锌热敏铁氧体的磁导率μi在居里温度附近发生突变,说明锰锌热敏铁氧体的磁性由铁磁相转变为顺磁相在铁离子含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锌离子含量(Zn2 )的增加,锰离子含量(Mn2 )的减少,锰锌热敏铁氧体的居里温度降低;锰锌热敏铁氧体的磁导率μi,随着锌离子含量(Zn2 )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