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60篇
地球科学   23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赵磊  张艳斌  杨正赫  韩龙渊  金正男 《岩石学报》2016,32(10):2948-2964
朝鲜狼林地体是中朝克拉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岩石组成、形成和变质作用时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古元古代辽吉活动带乃至整个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历史的理解和认识。本文选取位于狼林地块东南缘,狼林群变质杂岩中的3个花岗片麻岩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锆石的LA-ICPMS和SIMS定年结果显示,3个片麻岩原岩的岩浆结晶时代为2521~2567Ma,并且它们都经历了古元古代1.87~1.89Ga的构造热事件改造,表现为原始岩浆锆石不同程度的铅丢失以及变质锆石的形成。基于这一认识,并结合其他学者的最新研究结果可知,太古宙片麻岩存在于狼林地块平南盆地的南缘和东缘地区,由此推测狼林地块太古宙基底岩系的规模可能远大于目前所识别的这几个地区。这些太古宙片麻岩普遍遭受了古元古代强烈变质作用(深熔作用)改造,并且变质作用的时代可以与华北克拉通三条古元古代活动带的变质-深熔作用时代相对比,表明狼林地块可能至少在古元古代之前,就已经与华北克拉通组成了统一的大陆。  相似文献   
52.
朝鲜甑山地区甑山"群"(杂岩)的主要岩石类型包括石榴云母片麻岩、石榴角闪岩,并有少量大理岩。其原岩为泥质岩为主的碎屑岩,并含有少量火山岩和碳酸盐岩,经历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本文对甑山"群"2件石榴云母片麻岩和1件石榴角闪岩样品进行了锆石-榍石-金红石U-Pb体系年代学研究。石榴云母片麻岩中分选出的锆石均为变质新生锆石,Pb-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50±5Ma,没有发现继承锆石组分,暗示原岩为缺乏碎屑锆石的泥质岩。石榴角闪岩中的榍石根据成因不同,可分为两期,即早期麻粒岩相变质生长的榍石和后期热事件生长榍石。早期榍石具有高U、高Th/U比值特点,U-Pb分析构成一条不一致线,上交点年龄1831±5Ma代表了早期变质热事件冷却到榍石U-Pb体系封闭温度时代,下交点年龄155±3Ma代表后期热事件造成Pb丢失时代;另一种榍石具有低U低Th/U比值特点,U-Pb年龄为单一的153±3Ma,为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新生榍石。两类样品中的金红石少量颗粒保存有早期U-Pb年龄信息,绝大多数在~155Ma发生完全重置,并直到~110Ma一直处于U-Pb体系开放状态。以上数据说明,甑山"群"在~1850Ma前发生高级变质,1850~1830Ma开始抬升出露,并成为中新元古界沉积岩物源与沉积基底,中生代受到朝鲜广泛发育的岩浆-热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53.
朝鲜半岛左接中国大陆右连日本岛链,其地质位置重要不言而喻,对其区域地质演化历史和构造属性的准确厘定,直接关系到对整个东北亚地质的全面理解和认识。本文对朝鲜半岛狼林地块西部的南浦群和甄山群的相关岩石进行了研究。野外露头、手标本和岩相学观察表明,南浦群和甄山群岩石保存了深熔作用的宏观和微观证据,矿物组合以及矿物间的反应结构表明南浦群和甄山群混合岩经历了角闪岩相到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并且在晚期熔体结晶过程中发生了逆反应或退变质过程。7件样品的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朝鲜半岛西北部地区在古元古代经历了多阶段(期)的变质和深熔作用过程。南浦群岩石在1917Ma可能经历了第一阶段(期)变质作用,在1877~1855Ma经历了第二阶段(期)变质深熔和石榴石持续生长,熔体冷却结晶时代为1842Ma。甄山群样品给出的变质深熔和石榴石生长的时代为1841~1830Ma,1785Ma可能代表深熔作用中抽取的熔体冷却的时代。但是,为何南浦群和甄山群样品记录的变质和深熔作用时代显示较大的差异,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综述前人研究成果可知,狼林地块与华北克拉通东部辽吉活动带,在变质和深熔作用类型方面存在不同之处,然而它们所记录的古元古代高温变质-深熔时代的一致性,表明二者可能至少在古元古代之前就形成了统一的大陆。  相似文献   
54.
张旗  任纪舜  赵磊  焦守涛  王跃  王振 《地质论评》2022,68(3):1061-1078
中国蛇绿岩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存在许多问题。文中简要评述了日喀则、三江、青海、北秦岭、中亚造山带、东北以及中国南方蛇绿岩的若干问题,指出中国划归入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太多了,把许多可能不是蛇绿岩的地质体(组合)也当成了蛇绿岩。当前需要做的是去伪存真,对中国蛇绿岩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文中指出,地幔橄榄岩无疑是蛇绿岩最重要的成员,它来自洋壳下。世界上还有另一类来自陆壳下的地幔岩,被称为“造山橄榄岩”。因此,地幔橄榄岩并非蛇绿岩所独有。此外,有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许多不同的构造背景下都可以出现类似MORB(大洋中脊玄武岩)地球化学性质的玄武岩,例如洋岛、岛弧、大陆溢流玄武岩、板内玄武岩以及太古宙(拉斑玄武岩和科马提岩)等。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一个地区只要有了地幔橄榄岩和MORB就是蛇绿岩了。文中回顾了蛇绿岩研究的两个发展阶段:前一个阶段以1972年的彭罗斯会议为标志,开启了蛇绿岩研究的新篇章,当时的学术界主要关注蛇绿岩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问题,关心蛇绿岩的岩石组合。新的阶段是从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于近期取得了突出的进展。笔者等强调指出,蛇绿岩(野外出露更多的是蛇绿混杂岩)即蛇绿岩套,它不仅包括一个特定的岩石组合,还包括深海沉积。文中肯定了中外学术界在蛇绿岩构造研究方面获得的许多新发现、新思路和新进展。此外,大数据和地球物理方法也是非常有意义的。蛇绿岩是一个复杂体系,不确定的问题相当多。它们的解决需要构造地质学家、地层学家、古生物学家、岩石学家、地球化学家、年代学家以及地球物理学家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5.
任纪舜  赵磊 《古地理学报》2022,24(5):848-851
野外调查是大地构造研究的重要基础。古地理及与之相关的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在大地构造研究中一直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在著名学者葛利普、黄汲清、王鸿祯等的著作中均有充分的体现。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SCI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指挥下,这些比较费时、费力的工作往往受到忽视。粉末化、简单化、模式化,新八股式的所谓研究,大行其道,成为一种时尚,形成一股十分有害的逆流。为扭转这种局面,科技界领导必须转变思想,改变政策,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使中国的学术研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6.
赵淑凤  刘慧  赵磊  陈荣  马杰  刘珊 《地球科学》2021,46(4):1481-1489
在地下水位波动带、地表水-地下水交互带等氧化还原变化区域,O2会与Fe(II)发生反应产生活性氧,如·OH、·O2-、H2O2等.这些活性氧具有生物毒性,可能对微生物的存活产生影响,而不同的功能微生物对Fe(II)化学氧化产生活性氧的响应可能不同.为了验证这一科学假设,选取了一种Fe(II)氧化菌Pseudogulbenkiania sp.strain 2002(strain 2002)和两种氨氧化细菌Rhodococcus sp.(A1)和Arthrobacter oxydans(A2)作为模式菌种,并与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strain MR-1(MR-1)对比,研究了Fe(II)化学氧化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细胞结构的变化,通过淬灭实验探究了活性氧的贡献.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微生物对Fe(II)化学氧化的响应截然不同.0.2 mmol/L Fe(II)氧化60 min后,MR-1数量下降了1.61个数量级,A1和A2分别下降了0.74和1.37个数量级,而strain 2002的存活几乎不受Fe(II)氧化的影响.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MR-1、A1和A2菌细胞的外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strain 2002完好无损.淬灭实验结果表明,溶液中和胞内生成的活性氧是造成功能微生物死亡的原因,但是不同微生物由于对Fe(II)的吸附性能和对活性氧的抵御能力不同,因而对活性氧的响应机制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诠释现代环境氧化还原变化区域微生物群落演化及地球史上氧气大爆发事件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
根据激光跟踪测量系统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用跟踪仪自由设站测得预埋板所要检测的数据;用平面拟合、直线拟合、坐标转换等数据处理方法,得出偏差数据,很好地对预埋板的形位误差进行了检测,以便设计、施工的需要。  相似文献   
58.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和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球科学界关注的焦点,有不少热点文章对此进行了讨论。它涉及的不仅是早期地球的构造机制问题,更关系到整个地球的演化历史、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以及地球的未来。本文对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重点进行了简单述评,强调地球的"热状态和热演化"是构造机制演化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大陆形成和岩石圈的演化与板块构造起源关联密切,是理解早期板块构造启动的重要研究内容。华北克拉通是代表性的古老大陆,本文对它的研究状况给出了介绍和评述。文章最后展望了"早期大陆与板块构造启动"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方向,并对相应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评论和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59.
塔里木地台南缘发现钾镁煌斑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赵磊  杨万志 《现代地质》1998,12(4):555-558
首次在塔里木地台南缘皮山县境内找到钾镁煌斑岩,它们呈脉状产出,围岩为白云母石英片岩。该钾镁煌斑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与亚洲钾镁煌斑岩的平均岩石化学成分接近,与澳大利亚西金伯利地区钾镁煌斑岩一致,稀土元素及其配分模式位于世界钾镁煌斑岩的范围之内,其中大多数标本具有已知世界钾镁煌斑岩的共同微量元素特征:具Ba、K、La和Ce的正异常及Ta、Nb、Sr和Ti的负异常。该钾镁煌斑岩的发现对研究区金刚石找矿和深部地质过程研究均具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0.
张新海  赵磊 《山东地质》2008,(7):126-126
日前,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国务院正式公布,山东招远黄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炼技艺成功入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