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境安全   34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王晓青  曾励 《环境技术》1998,16(4):35-37
针对石油化工企业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组成,运用系统工程的分析方法,规划设计了环境保护综合自动化系统。在系统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该系统各递阶层次的功能与结构,然后详细讨论了实现该系统功能与结构的计算机通信网络与数据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22.
刘双庆  邱虎  王晓青 《灾害学》2010,25(3):16-19,31
利用Matlab软件及Office组件函数编写了基于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并自动生成灾害简报的程序。该程序可以充分利用天津地区高密度强震台网资源,也可以计算理论烈度下的灾害评估结果。程序利用的基础数据资料主要是乡镇级别的人口及区县级别的GDP统计数据,数据更新维护经济可靠。通过与天津市"十五"地震应急评估系统触发的342个地震灾害评估结果对比,表明二者之间相关性非常强,而该程序计算速度则快一个量级以上。程序涉及的数据处理及计算方法适合于大城市及城市群的地震灾害快速评估。  相似文献   
23.
以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校区污水处理站的剩余污泥(简称污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培养实验,研究污泥中蚯蚓的生长情况和蚯蚓活动对污泥中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蚯蚓能够在一定浓度Cu、Zn的污泥中正常生长,表现出一定的重金属耐性,其耐受能力与重金属的种类、浓度、污泥的理化性质有关。蚯蚓活动能够降低污泥的pH,使之趋于中性。对不同浓度Cu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对Cu为100 mg/kg的污泥中有机质含量影响最大;对不同浓度Zn处理污泥,蚯蚓活动使污泥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幅度不大。蚯蚓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活化污泥中的重金属Cu和Zn,蚯蚓对Cu的活化效果较为明显,在污泥中添加Cu为50 mg/kg时,Cu活化率增加值最大,达到了11.14%;蚯蚓活动对Zn的活化效果不明显,Zn活化率增加值均低于1%。  相似文献   
24.
研究了厌氧消化工艺启动及其影响因素,并在厌氧消化稳定的情况下,对比不同投配率下,投加超声波处理剩余污泥和原泥的产气量,分析超声波处理对厌氧消化的作用效果,并分析了不同超声波污泥投配率对产气量的影响.同时试验亦研究了稳定条件下对照组和试验组NH3-N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5.
高盐工业废水人工湿地处理中植物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湿地中试实验,考察了芦苇、睡莲、水葱、狭叶香蒲和宽叶香蒲水生植物单元对经生化处理的石油和精细化工工业区的工业废水中盐含量较高、氮磷营养盐含量较低和化学需氧量(COD)含量较高的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情况,研究了在植物不同生长阶段系统中COD的去除同盐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盐度差异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为确定人工湿地适合的进水盐度,达到有效去除高含盐量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芦苇、睡莲和狭叶香蒲3种植物单元内高含盐量工业废水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较水葱和宽叶香蒲单元的净化效果好:前3种植物单元内COD、生化需氧量(BOD)和总磷(TP)的去除率大约在38%、55%和62%左右,而水葱和宽叶香蒲2种植物单元内COD、BOD和TP的去除率大约在30%、36%和52%左右;系统中各个单元内总氮(TN)去除率都在85%以上。在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人工湿地系统中氯离子浓度与COD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存在差异:植物生长初期,系统中氯离子浓度与系统中COD浓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而在植物生长旺期和末期,两者则成正相关关系。因此,需根据植物的生长阶段调整人工湿地的进水盐度。  相似文献   
26.
以苏南某化工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为例,介绍了混凝沉淀-厌氧水解-A/O-混凝沉淀组合工艺处理印染综合废水.实际运行结果表明,系统的直接运行成本为0.755元/t废水,对COD、氨氮、总氮、总磷、SS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7%、90.5%、49.6%、61.7%、68.9%和88.7%,其中色度基本达标,氨氮的达标...  相似文献   
27.
三峡工程蓄水导致支流回水区水流缓滞,从而影响污染物的扩散、降解,使水质发生变化.为研究三峡调蓄水位的变化及其对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的影响,以澎溪河回水区渠口至河口段为研究区域,根据水文和水质监测资料,采用DHI MIKE21的水动力模型和ECOlab水质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蓄水前的天然状态下,CODMn、NH3-N和TP综合衰减系数分别为0.130~0.250 d-、0.110~0.180d-1和0.080~0.130 d-1;蓄水后的调蓄状态下,CODMn、NH3-N和TP综合衰减系数分别为0.007~ 0.016 d-、0.006~0.015 d-1和0.005~0.012 d-.可见三峡工程蓄水后,回水区污染物的综合衰减系数仅为蓄水前的1/20~1/10,需通过控制污染物的衰减速率以达到控制水体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8.
建立了测定水中三乙胺浓度的项空-气相色谱法。在恒温的密闭容器中,强碱性时水样中的三乙胺在气、液两相间分配直至达到平衡,取水样上方气相样品,使用气相色谱-氢火焰检测器(FID)进行检测,通过外标法测定样品中待测物质浓度。实验表明,在碱性条件下,三乙胺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法测试时具备良好的响应线性,相关系数〉0.999。加入无机盐氯化钠后可以显著提高检测灵敏度,测定下限可以达到0.5mg/L。  相似文献   
29.
三峡水库蓄水后小江水环境容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峡水库蓄水后的高水位条件下,长江支流小江回水区的水文情势发生了变化,流速减缓,水域污染物本底浓度值因回水涌入而改变,水环境参数与天然状态有很大区别,对小江水域的水环境容量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小江的水功能区划及水功能区水质目标,采用垂线平均的二维水流、水质数学模型,计算蓄水前后CODMn、TN和TP水环境容量的逐月值和年总量.结果表明:受污染物降解系数减小和蓄水后水质目标值减小的影响,与蓄水前的自然状态相比,蓄水后CODMn的水环境容量总量减少约24.15%,TP的水环境容量总量减少约82.72%,TN的水环境容量由蓄水前不受限制变为蓄水后受到限制.水环境容量的减少是三峡水库蓄水后小江水域富营养化现象增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0.
介绍了我国严峻的地震灾害形势,论述了制定地震现场工作技术标准的迫切需求;阐述了地震应急、地震现场应急及地震现场应急指挥的定义及关系,给出了地震现场应急指挥及其信息管理系统技术标准的标准化内容。期望该标准能规范地震现场工作的技术行为,提高地震现场的工作效率,有效地减轻地震灾害和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