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9篇
环境安全   9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李浩  夏军  严茂超  李璐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6):1044-1054
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发展投资的效率和效益产生风险,其潜在的影响会阻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论文开发了一个综合评估工具,旨在评估气候变化对工程项目的影响以及适应性措施的经济效益,并将这一分析框架运用密云水库水供给项目的评估。 结果显示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密云水库水供给量将会受到极大影响。而收益-成本分析和多目标分析结果显示,采用水田改旱地、引滦入潮、污水处理等适应性措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将是可行的。图4表3参22  相似文献   
22.
王雏诗歌历来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誉,通过直接用色和间接用色的方法,体现出一代山水大师的非凡魅力.参7.  相似文献   
23.
超低溶解氧条件下的EBPR系统除磷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实验采用两个交替厌氧/好氧(An/O)模式运行的SBR反应器,对不同溶解氧(DO)浓度梯度下EBPR系统除磷效果及工艺性能进行了为期127 d的研究.在未控制DO的对照组反应器R1中,好氧段DO≥6 mg·L~(-1),运行的前65 d内工艺除磷性能稳定,除磷率95.9%,出水总磷0.5 mg·L~(-1),但由于系统长期处于过曝气状态,65 d后除磷性能逐渐恶化,直至97 d后系统彻底失效,整个运行阶段(1~127 d)出水总磷一级A达标率为39.4%.对于实验组反应器R2,控制好氧段DO浓度分别为2、1、0.5、0.2、0.1 mg·L~(-1),各工况初期除磷性能均有小幅波动,但除磷率迅速回升,继而反应器达到稳定运行.统计发现,实验组反应器R2在整个运行阶段出水总磷一级A的达标率为94.6%,127 d内仅有6 d不达标,工艺性能远优于R1.DO=2 mg·L~(-1)系统的比吸磷速率接近最大值,而低DO条件对比吸磷速率影响较大.实验还发现,尽管由超低DO(0.1 mg·L~(-1))引起的有机物降解速率低导致系统发生污泥微膨胀,但出水总磷仍能100%达标排放,微好氧EBPR的节能除磷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4.
李璐  董捷  徐磊  张俊峰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5):1003-1015
开展功能区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补偿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应各功能区低碳策略、指导补偿额度流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武汉城市圈县域为基本单元,在分析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空间分异特征的基础上,借助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法、SOM-K-means模型、二维关联矩阵等方法,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碳补偿类型区划分及优化。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各县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地区差异显著,呈现“西高东低,中心最高”空间分布格局;主体功能区划下土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均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碳吸收与碳排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相对空间分布趋势;武汉城市圈共有16个碳补偿支付区、11个碳补偿获补区以及12个碳补偿平衡区;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目标,最终形成7类碳补偿空间优化区,并对每一类型区提出了相应的低碳发展方向及策略。  相似文献   
25.
接触氧化过滤一体化生物反应器处理城市污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开  杨小俊  李振华  王弘宇  李璐  吕斌 《环境科学》2009,30(12):3596-3601
针对一种采用组合填料的接触氧化过滤一体化生物反应器,进行了以间歇方式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曝气时间为60 min,DO为2~3 mg/L,反应器上部填料层容积负荷率(以COD计)为2.4 kg/(m~3·d),生物滤床初始滤速为5 m/h时,反应器出水COD、NH_4~+-N、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6%、81.4%和96.7%,但TP去除效果欠佳,平均去除率为60.1%.  相似文献   
26.
随着环境质量的恶化与资源的耗竭,对城市规划中交通基础设施节能减排效果的评价愈显重要。文章提出了一套行人过街设施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方法。该方法以能源的消耗量与污染物的排放量为评价指标,建立了行人过街设施节能减排效果评价模型。通过将微观仿真技术(PARAMICS)与机动车综合排放模型(CMEM)结合,构建了微观交通尾气模拟分析平台,获取了动态的污染物排放量与燃油消耗量,实现了节能减排效益的定量预评估。最后,以广州一处人行天桥修建为例进行节能减排效果评价,发现人行天桥的修建将会使天桥附近路段尾气排放综合降低82.6%、油耗降低80%,一年减少经济损失约90万元;将研究结果与天桥建成前后实测数据对比,所得结果趋势一致,这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是合理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27.
本文通过收集近30年鸟类种类及种群数据变化的资料,分析乌梁素海不同鸟类栖息环境的栖息地服务功能,从而评估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的综合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湿地鸟类栖息地综合生态服务功能为不好。  相似文献   
28.
李平  李璐 《防灾博览》2004,(6):21-22
水是生命之源,从“关关雎鸠,在河之州”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不仅哺育了生命,而且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文明古国。然而据有关专家预测,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世界银行副行长萨拉丁在20世纪末指出:“下世纪的战争将是由水而不是由石油或政治引起的。”“向海洋要淡水”,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亮色。  相似文献   
29.
中水回用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开展分散式中水可行性研究,需要考虑中水原水与回用需求的数量、空间分布及平衡关系。论文以南京市住宅区为例,探索了基于IKONOS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类,估算中水回用空间分布的方法。通过引入单位面积用水定额,将遥感和GIS 分析得到的用地信息与中水原水产量和回用需求关联起来,计算了研究区域中27 个地块的中水原水产量和回用需求量,并分析了两者在空间上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存在较大的中水原水供给潜力3.52 L/(m2·d)和较大的利用需求5.37 L/(m2·d)。住宅小区的单位面积原水产量与其建筑容积率成正比;以中高层住宅区为主的地区,中水原水产量能够基本满足本地区的中水回用需求。因此,在这些地区建立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可减少废污水排放,节约自来水取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30.
孔哲  吴江  荣超  王添颉  李璐  黄勇  李玉友 《环境工程》2021,39(7):94-100
为推进节能减排低碳化社会的进程,验证了利用厌氧消化新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可行性,在日本仙台市搭建并成功运行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试浸没型一体式厌氧膜生物反应器,实现了在25℃左右的常温条件下对实际城市污水的高效厌氧处理。该中试反应器从2019年5月运行至2020年1月,历时217 d,最短水力停留时间缩短至6 h, COD去除率高达90%以上,BOD5去除率为95%。1 m3城市污水中可回收沼气0.09~0.10 m3,每处理1 g COD可回收沼气约0.25 L,沼气中甲烷平均含量可达到75%。每处理1g COD中有0.19~0.26 g转化为污泥,污泥产率小于传统好氧活性污泥法。研究采用的微滤膜可实现最大膜通量为17.75 L/(m2·h),稳定运行最大跨膜压量可达到23.5 kPa。该中试工程的成功运行再次验证了厌氧消化技术与膜分离技术结合在低浓度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可能性与实用性,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生物质能源利用,是一项可持续性发展的革新工艺。研究在大型中试规模实现了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的长期稳定运行,也为后续污水处理研究提供了基本运行参数和工程可靠性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