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39篇
环境安全   30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李丽  蒲俊兵  李建鸿  张陶 《环境科学》2017,38(2):527-534
岩溶水体中溶解无机碳(DIC)主要以HCO_3~-形式存在,其同位素(δ~(13)CDIC)被广泛用于示踪DIC的不同来源及其影响因素.为了解亚热带典型岩溶溪流溶解无机碳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分布规律,本文以广西柳州官村地下河补给的地表溪流为研究对象,对其水化学特征和δ~(13)CDIC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溪流上游和下游的DIC与δ~(13)CDIC都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地下河出口(G1点)HCO_3~-旱季浓度变化范围为(4.73±0.14)mmol·L~(-1),而雨季为(4.23±0.68)mmol·L~(-1).溪流下游(G2点)HCO_3~-旱季浓度变化范围为(4.56±0.23)mmol·L~(-1),而雨季为(4.20±0.59)mmol·L~(-1).溪流上游的旱季δ~(13)CDIC变化范围为-12.22‰±0.49‰,雨季的变化范围为-12.28‰±0.82‰;溪流下游的旱季变化范围为-10.73±0.71‰,雨季的变化范围为-11.10‰±0.90‰.两个点水体DIC含量旱季均高于雨季,且G1点要高于下游G2点.两个点水体δ~(13)CDIC值旱季较雨季偏重,且G2点水体δ~(13)CDIC值显著高于G1点δ~(13)CDIC值.地下河水和溪流DIC主要来源于土壤CO2和碳酸盐岩溶蚀,但是溪流上游与下游DIC和δ~(13)CDIC值差异表明水体的CO2脱气作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显著影响了水体DIC和δ~(13)CDIC值.  相似文献   
103.
桂江流域夏季水-气界面CO2脱气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具有复杂的流域空间异质性,加之岩溶区河流富钙偏碱高溶解无机碳的特殊环境,使得河流水-气界面CO_2脱气出现显著的空间变化.为揭示岩溶区河流水-气界面CO_2脱气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主要离子、物理化学参数、δ~(13)C_(DIC)等数据以及模型法和浮游箱法分析桂江流域水-气界面CO_2脱气特征.结果表明:(1)桂江流域水文地球化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HCO_3~-、Ca~(2+)以及电导率、总溶解性固体(TDS)、SIc、p CO_2都表现出中游支流中游下游上游的相似的分布特征;(2)桂江流域在监测期间均表现出CO_2脱气,为大气CO_2的源,脱气通量平均值为237 mg·(m~2·h)~(-1),位于世界河流平均CO_2脱气通量范围内,但桂江流域CO_2脱气在不同的河段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变化,中游支流和中游明显大于上游和下游;(3)桂江流域中游干流和支流CO_2脱气主要受到碳酸平衡系统的影响,但同时中游支流受到生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此外,上游CO_2脱气通量主要受到大气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下游CO_2脱气通量则受到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04.
在动植物样品监测过程中,样品前处理过程费时,且处理的效果对测量结果具有明显的影响。本文以猪肝和玉米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设计对于重要实验参数进行优化。结果显示10%的NaOH对猪肝有较好的助灰化效果,12.8%的Mg(NO3)2对玉米有较好的助灰化效果。同时,在助灰化剂存在的条件下,猪肝的优化灰化条件为:灰化温度为600℃,灰化时间为2h;玉米的灰化温度为500℃,灰化时间为4h。研究得到的猪肝和玉米的灰化时间显著缩短,处理效果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5.
污染水体条件下生态浮床的植物生长特性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填料与水生植物构建强化型生态浮床,对重污染城市感潮河流进行原位修复.对浮床植物的生长情况及其对污染物的去除开展为期1 a的监测,5种浮床植物表现出良好的耐污能力和去污能力.美人蕉相对生长速率最佳,为0.095 d-1;再力花、黄菖蒲、梭鱼草、风车草分别为0.080 d-1、0.074 d-1、0.045 d-1和0.047 d-1.各植物中美人蕉氧输送率最大,为57.08 gO2·m-2·d-1;其浮床系统对TN、NH4+ -N、TP、CODcr和BOD5的去除负荷也较高,分别为4.12kg·m-2·a-1、3.86kg·m-2·a-1、0.15 kg·m-2·a-1、46.58 kg·m-2·a-1和4.36 kg·m-2·a-1,一阶降解系数分别为1.33 d-1、1.37 d-1、1.72 d-1、3.92d-1和1.58 d-1.与传统植物浮床相比,强化型生态浮床具有加速有机污染物分解速率和提高水体中氮磷营养盐处理效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6.
为明确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对其它生物可能存在的化感作用,考察了利玛原甲藻培养物、无藻细胞滤液以及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租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海洋卡盾藻(Chauondla marina)和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3种赤潮藻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共培养时利玛原甲藻对其它3种赤潮藻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生长也受到3种赤潮藻的影响;无藻细胞滤液对东海原甲藻和海洋卡盾藻有抑制作用,其中对东海原甲藻的抑制作用更明显.但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影响不大;比较而言,DSP粗提物对3种藻的影响最为明显,甚至可完全抑制海洋卡盾藻的生长.这些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与赤潮藻间存在交互抑制作用,可能会通过分泌化感物质、细胞间接触抑制等途径抑制其它藻的生长;利玛原甲藻具有一定的化感作用,但DSP毒索并非利玛原甲藻发挥化感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7.
介绍污染土壤电动修复技术的最新动态,探讨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改良技术及应用工艺的研究进展。为了提高修复效率和扩大电动修复技术的应用范围,现在已经发展了电动法与其它方法相结合的土壤修复技术。归纳总结了电动修复中常用的几种组合技术并对组合技术中出现的问题和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电动法修复污染土壤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8.
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大气中多溴联苯醚的污染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分别在典型电子垃圾拆解区(E)和其上风向参考点(S)采集了大气颗粒相和气相样品.以研究该区域大气中PBDEs的浓度水平、污染特征和气/固分布特点.分析过程中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负化学离子源(GC-NCI-MS)检测了11种PBDEs结果表明,电子垃圾拆解造成r比较严蘑的PBDEs污染,三溴-十溴联苯醚的浓度范围为51.1~2 685 pg.m-3,(平均值830Pg.m-3),而对照区由于制衣行业的影响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PBDEs污染,三溴~十溴联苯醚的浓度范围为1.00-98.9Pg.m-3(平均值28.7 Pg.m-3).在气/固分布的研究中发现,不同的PBDEs在气相和颗粒相的分布比例相差很大,从低溴至高溴PBDEs在气相中的比例呈降低趋势,而在颗粒相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电子垃圾拆解区以五溴.联苯醚污染为主,占∑11PBDEs总量的54.3%;而十溴-联苯醚污染次之,占∑11PBDEs总最的23.8%,该污染特征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电子垃圾的来源,不仅来自亚洲国家,而且还来自欧美等国家.  相似文献   
109.
文章介绍了湿法制备高铁酸钾的工艺,研究了次氯酸盐浓度、氧化反应温度、铁盐原料选择、洗涤所用溶剂种类等对高铁酸钾纯度和产率的影响。实验表明在制备次氯酸盐溶液时用冰水浴反应温度控制为20℃,选用37.5%的KOH溶液,可制得ClO-质量分数为123.5 g/L的饱和次氯酸钾溶液。实验还表明制备高铁酸钾的最佳反应时间为45 min,硝酸铁投加量为化学计量的80%时,可得到纯度为80%~90%、产率为71%的高铁酸钾固体产物。通过实验提出在0℃饱和的氢氧化钾溶液中不断搅拌,高铁酸钾晶体可以充分析出。  相似文献   
110.
李丽  宋姚  侯娟娟  杨毅 《环保科技》2010,16(1):23-25
采用铜离子选择电极法在不同pH值、离子强度、铜离子浓度条件下测定水样中溶解态腐殖酸与铜离子的络合率,探讨主要因素对络合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的增大,腐殖酸对Cu2+的络合量总体增大,在实验条件下,络合率可超过94%。溶液中铜离子浓度的增加也会使络合率呈现上升趋势,而溶液中离子强度的增加反而使络合量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