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5篇
环境安全   3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不同介质、光源、起始浓度、H2O2浓度等对3种常见邻苯二甲酸酯(PAEs)光化学降解过程的影响,并对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光降解的中间产物进行了检测,提出了可能发生的降解路径.结果表明:在不同介质中,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在Millipore-Q水中降解速度最快,而DEHP在天然海水中降解速度最快;3种PAEs在紫外灯照射下比模拟日光下降解速度快;相同紫外光照条件下,不同初始浓度的DMP、DEP和DEHP在研究浓度范围内(0.5~10μg·L-1)的光降解率随着浓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此外,体系中H2O2的存在会明显加快PAEs的降解速率;通过GC-MS分析,检测出了DEHP在UV/H2O2条件下降解产生的中间产物,并且发现DEHP是从侧链开始降解的.  相似文献   
22.
于2017年3~4月首次对东海表层海水及大气中3种主要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SCs)即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二硫化碳(CS2)的浓度分布进行观测,研究了海水中3种主要VSCs的相关性,并估算了3种VSCs的海-气通量.结果表明,东海表层海水COS、DMS和CS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0±0.4)、(6.8±6.8)和(0.6±0.4)nmol/L,总体来看东海表层水中3种VSCs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分布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DMS与Chl-a存在显著相关性,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东海海水中DMS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DMS与CS2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2种物质的来源有着一定的共性.大气中COS、DMS和CS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294.7±158.8)、(22.7±18.0)和(108.8±88.1)×10-12,分布呈现出近岸高,远海低的趋势,主要受到人为活动等陆源输入的影响.此外春季东海COS、DMS和CS2的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0±3.4)、(25.8±33.8)和(2.6±2.9)μmol/(m2⋅d),表明春季东海是大气中3种VSCs重要的源.  相似文献   
23.
本文阐述了山东省鸟类区系的组成,提出了鸟类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4.
以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为代表(简称BTEX)的单环芳烃是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重要组分,它们对臭氧(O3)和二次有机气溶胶(SOA)的生成具有重要作用.于2020年10月分析了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海水和大气中BTEX的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海-气通量及大气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研究海域表层海水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17.4±21.9)、(91.2±64.0)、(25.9±16.9)、(52.9±34.9)和(26.7±19.3) ng·L-1.BTEX浓度总体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分布趋势,底层海水浓度略高于表层.大气中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平均浓度分别为(90.4±46.6)×10-12、(255±284)×10-12、(139±115)×10-12、(196±202)×10-12和(131±116)×10-12,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浓度较高.大气中乙苯和二甲苯...  相似文献   
25.
张岩  张洪海  杨桂朋 《环境科学》2013,34(11):4146-4151
于2010年秋季在渤海、北黄海海域采集大气气溶胶总悬浮颗粒物(TSP)样品,运用离子色谱法测定了主要水溶性阳离子(Na+、K+、NH+4、Mg2+、Ca2+)和阴离子[Cl-、NO-3、SO2-4、CH3SO-3(MSA)]的浓度,并结合富集因子、相关性因子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其来源.结果表明,渤海、北黄海气溶胶样品中主要水溶性离子总浓度分别为30.9~58.8μg·m-3和5.03~39.8μg·m-3,平均值分别为(40.3±10.1)μg·m-3和(19.2±11.8)μg·m-3.二次离子(非海盐硫酸盐nss-SO2-4、NO-3和NH+4)浓度最高,分别占测定离子总浓度的87.5%和62.8%.富集因子分析表明,Mg2+、Cl-主要来自海源,K+主要来自地壳源.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北黄海TSP中海盐硫酸盐分别占总SO2-4浓度的1.2%和12.1%,生源硫酸盐(SO2-4 bio)对nssSO2-4的平均贡献分别为5.0%和14.6%,说明人为活动输入仍是气溶胶中SO2-4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6.
2014年5~6月在东海海域采集PM2.5和PM10气溶胶样品,通过离子色谱法对样品中主要水溶性阳离子(Na+、K+、NH4+、Mg2+、Ca2+)和阴离子(Cl-、NO3-、SO42-、MSA)的浓度进行测定,并结合相关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其主要来源.结果表明,PM2.5和PM10样品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总浓度范围分别为7.9~23.7μg/m3和10.4~47.9μg/m3,平均值分别为(14.9±5.8)μg/m3和(21.3±10.7)μg/m3.二次离子(nss-SO42-、NO3-和NH4+)浓度最高,分别占测定离子总浓度的80.8%和73.3%,其中SO42-和NH4+主要富集在细颗粒物(PM2.5)中,NO3-主要富集在粗颗粒物(PM10)中.富集因子及相关性分析表明K+主要来自陆源,Mg2+受海源和陆源双重输入影响.阴阳离子浓度平衡计算结果表明,细颗粒物样品呈弱碱性;粗颗粒物样品酸碱基本中和.两种样品中NH4+的主要结合方式均为(NH42SO4和NH4NO3.来源分析结果表明,PM2.5和PM10样品中生源硫化物对nss-SO42-的贡献率分别为13.7%和8.7%.根据估算的干沉降通量结果,NH4+对氮沉降的贡献程度小于NO3-.  相似文献   
27.
由南四湖底泥中分离纯化出一株低温菌Pseudomonas flava WD-3,为提高其处理污水的效率并实现重复利用,本试验选取在低温(6~8℃)条件下,采用天然材料海藻酸钠(SA)和人工合成材料聚乙烯醇(PVA)共同作用的复合材料为包埋载体,利用正交试验探索其最优的固定化条件;并将最优的Pseudomonas flava WD-3固定化小球投入到SBR污水处理工艺中,探究其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对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当SA质量分数为4%,PVA质量分数为6%,Ca Cl_2质量分数为5%,交联时间为24 h时,Pseudomonas flava WD-3固定化小球的物理性能最好,且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最佳,分别是游离菌对COD、TP和NH+4-N去除效率的1.11、1.17、1.14倍.在SBR工艺中,通过连续3个月的监测数据发现,Pseudomonas flava WD-3的固定化小球对污水NH+4-N、TP、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别介于72.78%~77.48%、62.04%~69.26%、89.08%~92.72%和85.08%~89.08%,且平均去除效率分别为未投加该菌的1.13、1.91、1.25、1.56倍,最终采取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8 h.并且,Pseudomonas flava WD-3在不同投加量及不同水力停留时间条件下,对污水中各污染物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28.
为深入研究我国近海异戊二烯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气候效应,于2013年11月6—23日(秋季)在黄海、渤海海域设25个采样点采集海水样品,其中在A断面4个采样点采集不同深度海水样品,运用吹扫捕集-气质联用法对海水中c(异戊二烯)进行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并对异戊二烯的海-气通量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①表层海水中c(异戊二烯)的范围为10.76~48.67 pmol/L,平均值为(22.85±10.52)pmol/L,其水平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②c(异戊二烯)与ρ(Chla)(Chla为叶绿素a)呈正相关(R=0.643 4,n=25,P<0.000 4),说明浮游植物生物量是影响研究海域内c(异戊二烯)水平分布与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③调查期间c(异戊二烯)在A断面上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且没有出现明显分层现象;④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处于过饱和状态,其海-气释放通量范围为6.26~449.81 nmol/(m2·d),平均值为(91.62±109.75)nmol/(m2·d). 研究显示,我国陆架海区可能是全球海洋、大气异戊二烯重要的源,相关的调查研究工作亟需展开.   相似文献   
29.
基于2012年初冬采集的黄海西部海域大气总悬浮颗粒物样品(TSP),分析其中主要水溶性离子(Cl-、NO3-、SO42-、Na+、K+、NH4+、Mg2+、Ca2+)及甲基磺酸盐(CH3SO3-,MSA)的浓度水平及化学特性,并探讨人为活动对近海大气气溶胶组成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气溶胶中二次离子(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NO3-和NH4+)浓度最高,占到总测定离子浓度的69.4%。同时发现Cl-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富集,富集因子平均值为34.6%。气溶胶样品中的MSA浓度水平较低,平均值仅为0.014±0.012 μg/m3。来源分析结果表明,海盐硫酸盐(ss-SO42-)对总SO42-的贡献率仅为7.3%,生源硫酸盐对nss-SO42-的贡献率为5.0%,说明人为活动输入是中国黄海大气气溶胶中SO42-的主要来源。另外,气溶胶中NO3-占无机氮的比例为62.56%~83.03%。  相似文献   
30.
挥发性有机硫化物(volatile organic sulfur compounds,简称VSCs)是硫循环的主要参与者,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化学中发挥重要作用.于2017年9月运用冷阱捕集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法对东海海水与大气中3种重要的VSCs即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二硫化碳(CS2)的浓度进行了测定,并计算了它们的海-气通量.研究结果表明,秋季东海表层海水中COS、DMS和CS2的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14±0.08)、(3.58±2.81)和(0.06±0.06)nmol·L-1.大气中COS、DMS和CS2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14.9±107.4)×10-12、(39.7±29.9)×10-12和(92.9±55.6)×10-12,COS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VSCs.相关性分析表明,海水中DMS与CS2存在相关性,推测两者具有相似的来源途径.大气中COS和CS2的浓度相关性较为显著,显示大气中CS2是COS的主要源.此外,海水中COS、DMS和CS2都呈过饱和状态,海-气通量平均值分别为(0.45±0.58)、(13.15±12.66)和(0.20±0.22)μmol·m-2·d-1,表明秋季东海是大气中3种VSCs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