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国土资源》2005,(2):58-59
年末岁首,盘点总结去岁之经验得失,放眼前瞻来年之市场大势,早成各行惯例。面对2004年房价居高不下、泡沫过热的种种质疑,建设部部长汪光焘日前表示,2005年我国将采取措施,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尽管如此,房地产开发商却仍然一致看好来年,言必称上涨。姑且不论对房地产存在暴利和泡沫的批评是否合理,但可以肯定的是,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分析 针对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价格上涨幅度过快等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从调整住房和土地供应结构,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建立政府负责制等方面进行了三轮的房地产市场调控.应该说,房地产调控在抑制投资需求、稳定房价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调控效果并不明显,房价进一步上涨,供求矛盾进一步突出.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2006年7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同比上涨5.7%,环比上涨0.5%.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在北京召开了“2009年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暨《房地产蓝皮书》发布会”,会上发布的蓝皮书认为,中国房价深幅大调可能性较小,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房价泡沫累积有限。特别是在房价快速上涨期间,国家采取了限制外资炒房、抑制投资和投机性需求等政策措施,房价泡沫并未大范围显现,而房地产市场刚性需求犹在。  相似文献   

4.
《国土资源》2011,(1):25-27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运行面临复杂局面. 一线城市房价高昂的头还没有低下,部分二、三线城市又出现上涨.不久前,南京、武汉、杭州等地也都出现高价地.为坚决落实调控措施,国土资源部2010年12月19日发出通知,要求坚决抑制少数城市地价过快上涨趋势.  相似文献   

5.
2004年,在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作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快速回落,已经低于2003年的水平,但同时全国各地房价却普遍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扬。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题为《房地产投资和需求平稳增长,房价涨幅将趋缓》的报告,对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态势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首次明确提出“房价控制目标”,调控从通过行政手段调控房地产市场转为直接调控房价。 各地政府需制定“房价控制目标”并在第一季度公布,标志着中央政府继续调控、遏制房价上涨的强大决心,此外,调控目标从国发10号文的“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明确为“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所有城市)”,这表明全国主要城市房价趋稳甚至结构性下跌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房地产新政的出台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一派繁荣景象,房价持续快速上涨。针对这一情况,200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即国八条)进行宏观调控。但是,中央这一精神在许多地方的执行中遭遇了“肠梗阻”,由此导致2005年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收效。  相似文献   

8.
部委     
下半年房价仍会稳步上涨 7月9日,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中国指数研究院在京召开发布会,对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走势进行了展望。数据显示,5~6月土地市场明湿升温。预计下半年成交量可能在小幅振荡中逐步上升,房价仍会稳步上涨,个别城市可能会出现较怏增长。(孙同瑞)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有史以来最猛烈、最严厉的政策调控,但迄今为止,国内大部分城市房价上涨的趋势并没有明显改变其运行轨迹。一些大城市的房价还创下了历史新高。尽管中央政府严厉督促各地方要在规定时间内制定出落实房地产新政的实施细则并加以落实,可是由于一方面房产新政执行需有一定时间,另一方面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技术障碍,因而各项调控政策并未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如何走出宏观调控越调越涨的怪圈?这需要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2006年,各地“地王”、“楼王”频生。9月上旬,上海市浦东新区花木地块报出58.89亿元的高…  相似文献   

10.
论"招拍挂"对房价上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和房地产价格形成机制出发,理性分析了土地“招拍挂”对房价上涨的影响。虽然土地“招拍挂”推动了地价的上涨,但这种上涨是土地本身真实市场价值的回归;而在一定市场条件下,房地产价格是由土地正常市场条件下的现时价格决定的,土地“招拍挂”引起的地价上涨不直接影响房价,但会通过市场主体的升值预期来间接影响房价上涨,而这种影响是很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的房地产市场会如何调控?限购政策会不会放开?楼市是否还会进一步分化?……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人们的视线开始从杭州一些楼盘价格的下跌、兴业银行停止房地产贷款等现象中转移到两会可能会出台的地产政策上来。去年两会之后,带给楼市的是一个"小阳春"。那么,今年的两会在房价大幅上涨近一年的背景之下,又会给出怎么样的答案呢?各方声音:住建部长透露要双向调控市场期待调控新政策落地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房价持高不下的现象,国家正在积极地出台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抑制房价措施.地价做为房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抑制地价过快增长是土地管理的重要职责.土地储备在地价的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对地价上涨的原因、土地储备在调控中的作用做了剖析,并对土地储备工作如何配合国家宏观调控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张晟南 《国土资源》2006,(12):50-53
近年来,我国各地房价都迅猛上涨,国家的调控和抑制并没有起到快速而有效的作用。其实,并非只有我国的房价在上涨,纵观全球楼市,各国也是“涨声”一片。如何抑制过高的房价,防止房地产泡沫,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今年8月份美国的旧房销售中间价11年来首次同比下跌,更为欧美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央一轮又一轮调控政策的高压下,我国高企的房价终于出现松动,房地产市场的“冬天”正在逼近据近日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撰写的《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分析报告》和《房地产市场变化对金融业影响的调查报告》分析,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土地交易市场量价齐跌,房地产贷款增速回落,房价拐点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15.
王琪  张伟 《国土资源》2005,(7):40-42
2004是中国房市暴涨的一年,房价的快速上涨打破了大多数中国人的购房梦想,2004年1~11月份,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平方米2759元,同比上涨12.5%,全年各月与2003年相比,平均涨幅将近10%左右,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售价为2714元/平方米,比1998年增加651元.年均增加93元,而2004年比2003年增加355元,远大于1998~2003年的年均增量。房价无休止的上涨已与居民收入比例产生明显的矛盾,据测算,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平均水平为11.6倍,  相似文献   

16.
<正>自2008年底起,为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2009年,为配合国务院"4万亿"的计划,四大银行等全年信贷规模达到9.7万亿元;来自监管部门内部的相关资料显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近6万亿元,金融风险积聚。产能过剩和流动性泛滥的阴影再次来临,反映在房地产行业上,是在房地产市场快速回暖中出现了老问题,房价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正>"目前房地产市场呈现出量跌价滞的态势,再过一个季度左右房地产市场可能会面临全面调整,房价会有所下降,但下降到什么程度不好说。"  相似文献   

18.
房地产价格上涨与土地的"招拍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京文 《国土资源》2004,(12):56-57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我国部分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地价上涨由于推行了经营性用地的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从而抬升了房价,这种观点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9.
土地对于房地产业来说不仅具有承载功能,更重要的是作为生产要素,地价的高低直接影响其成本和利润。正因为如此,房地产开发商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总是千方百计地以较低的价格获取适合自己开发的土地。同时,当房价涨高时,很多人经常会从土地供应和地价上寻找原因。不可否认,土地供应对房价具有重要的影响,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当土地供应小于需求时,会使更多的资本争夺较少的土地,引起地价上升,进而影响房价;二是当土地供应从紧时,会使人自然地产生房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增加当前的房地产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自住型需求),引起房价上涨。问题的关键在于,土地供应对房价的影响是与需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简单地理解为当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土地供应政策时,  相似文献   

20.
在上升通道中畅行了5年之久的美国房地产市场,如今难比往昔。美国商务部日前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新房开工数量创了最近两年来的最大降幅。分析师预测,房地产市场下滑可能会再延续一年到两年,处于扩张阶段的美国未来经济笼罩上了新的不确定因素。政府抽紧银根,民众囊中羞涩。新房开工数量连续两月下滑,大逆转中市场凄冷美国房地产市场萎缩并不是暂时现象。分析师预测,房地产市场下滑可能会再延续一年到两年。在过去5年中,美国房价涨幅达60%,几乎让所有的经济学家都大跌眼镜。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泡沫”、“过热”的呐喊与声讨中,房地产市场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