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出一个雹云识别的物元可拓模型 ,把单参数不相容的雹云识别问题化为相容的多参数的雹云识别问题 ,通过构造雹云和雷雨云的经典域和节域物元矩阵并计算相关关联度的大小进行雹云识别 .川南地区实例应用表明 ,该方法用于川西南地区雹云识别结果正确率达 80 %以上 .  相似文献   

2.
本文评述了当前国内外利用雷达回波资料识别雹云的现状,着重介绍了笔者近年来利用雷达回波资料建立雹云识别模式的研究工作,并展望了雹云识别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冰雹云雷达回波自动识别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APPI资料对立体风暴进行识别,计算并提供出实用的风暴结构参数,采用矩心踊跃法和矩不变量法相结合对单体风暴和混合性风暴回波进行跟踪;最小二第线性外推预报;根据WSD-88D的冰雹算法,在风暴结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Windows98操作平台上冰雹识别系统,经单站1年11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资料检验,结果表明:雹云识别精度达82%。系统建立了大量人机对话框以方便用户,增加实用性及推广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凉山州沪沽雷达站的回波资料为基础,分析带状雹云出现的天气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及生命史过程,并用一次典型个例加以详细说明。  相似文献   

5.
丽江市冰雹天气的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丽江市2006—2008年3—9月的25次降雹资料,分析了丽江市冰雹时空分布特征和大气环流特征。选取2008年3月22日、6月9日和9月24日发生在丽江3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红外云图和雷达回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南支槽冰雹天气云层厚度小(类似层状云降水)且TBB值较高,冰雹云雷达回波强度弱,高度低;夏秋季节在典型环流背景下,强对流冰雹云的TBB值最低、最集中、附近强对流天气单体活动最剧烈,在雷达回波上表现为较大区域内出现有组织、相对孤立的点状回波,这些点状回波发展较快、生命史较长,通过雷达加密监测,可及时发现对流天气并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6.
多普勒天气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定量降水的估测,为了提高雷达降水估计的精度,要求能够识别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使用模糊逻辑法区分区域中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根据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的反射率分布特征,建立了最大反射率因子、回波顶高、垂直反射率梯度和水平反射率梯度4个识别参数,读取雷达资料并计算出这些识别参数,使用梯形隶属函数对识别参数进行模糊化,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处理,选择一个合适的阈值区分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结合实际的天气实例,对该方法的识别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法能够有效的区分降水区域中的层状云和对流云降水,为改善降水估测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一次降雹过程的数值催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贵州威宁2000年6月4日的一次降雹过程,利用三维冰雹云催化数值模式,采用立体催化数值试验,模拟催化剂量、催化高度、催化时间对高炮消雹效率和消雹区域的影响;通过比较催化雹云和未催化雹云的总含水量,分析催化消雹机制,从而揭示贵州37高炮防雹作业的有效性和最佳催化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无人机激光雷达点云滤波过程中存在的效率低、误分割和精度差等问题,本文在对点云三维坐标进行K-means聚类得到不同聚类结果的基础上,引入最大-最小标准化方法对不同聚类结果的点云回波强度原始值进行标准化,得到 0-1范围回波强度规则值。针对不同聚类结果选择不同范围的回波强度规则值得到对应地面点云,以提升研究区点云的滤波精度并减少其地面点云的数据量。同时,对比利用K-means聚类对三维坐标和回波强度原始值进行滤波的结果。结果表明:对研究区点云去噪、抽稀预处理后得到107 372个点云数,利用K-means方法对三维坐标和回波强度原始值进行聚类滤波得到地面点数为66 713个,占点云总数的62.133%。通过使用本文方法可剔除过分割地表植被点13 648个,得到地面点云占点云总数的49.422%。该方法能够较好地保持地形轮廓并降低地面点云的数据量,从而为后期快速建立高精度DEM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利用三亚凤凰机场实时观测数据、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高空观测资料、三亚地区多普勒雷达资料及闪电定位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雷达回波和闪电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4月21日的飚线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低涡切变线以及高空槽相互配合是产生此次强对流天气的天气尺度系统,飑线是此次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欧阳位温图和雷雨顺能量图对此次强对流飚线过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多普勒雷达图和闪电定位资料在临近预报中能够有效识别飚线特征,对飚线的移动方向、维持时间的预报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和加密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8月2日安徽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切变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触发系统,地面湿度突变线对飑线的生成及发展具有指示意义.低层850hPa低涡较强的辐合,与位于高空大风速带入口区右侧的强辐散的耦合作用,导致强对流天气发生区上空生成次级反环流圈.该反环流圈从北(南)方携带干冷(暖湿)气流下沉(上升),两者交汇进而引发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在雷达回波上,飑线生成前期,少数单体不连续地排列成线,但并未连通;飑线生成后,带状特征清晰,并且反射率因子大,多处呈现三体钉状散射体;速度回波上有成熟阶段的速度模糊现象以及消亡阶段出现的逆风区.雹暴的回波具有明显的V型缺口以及速度场上风速的辐合,当逼近雷达测站时,测站上空速度场上出现了牛眼结构.  相似文献   

11.
通过近15年来,世界各国研究冰雹所发表的主要文献及其特征,进行进逐项统计,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各国在冰雹研究取得成就的科学家(著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概况、特点和他们发表有关冰雹研究文献的主要内容等。从而了解世界上研究冰雹的状况、进展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卫星激光数据处理算法这一难题,分析了COMPASS系统GEO卫星激光观测数据的质量,讨论了反求工程和计算机视觉中的曲线识别与激光观测数据预处理的异同,提出了基于点云曲线辨识的卫星激光数据预处理算法。该算法将卫星激光观测数据预处理视为有序带噪声的空间曲线重建问题,利用COMPASS系统多圈GEO卫星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与常用算法一致率在85%以上,能够实现激光观测数据的自动处理与满足导航系统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作者就美国气象学会编辑出版的“气象学和地球天体物理学文摘”(Meteo-rological&GeoastrophysicalAbstracts,简称M.G.A)所附的主题词索引中,对冰雹、雹块和雹暴等主题词在近15年中出现的次数(即频率),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以此反映各国对冰雹研究的状况和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单台地震预报6年报准了12次5.2~7.3级地震。总结了反映孕震过程的矢量凹形、应力凹形、地电凹形等3种凹形震兆,阐述了水汞、水氡突跳,形变相关系数和地磁最大相关系数等前兆图像及其预报作用。认为:按照以场求源的思路,追踪孕震过程,是提高地震预报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依据环境污染与评价属于模糊概念这一客观实际,探讨了确定污染指标权重的新方法,并尝试运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对某水源地供水井群的水质动态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粻????????????????????????????λ?????????η???????????????????С????????GEO???????????????????????鷨?????????????????????????COMPASS?????????伸?η???????????????????о????????????????????????ж????????????????ж??????????5 s??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嵩箕地区山西组的4条剖面。提出了嵩箕地区山西组时代为早二叠世早期(山西组下段)至早二叠世晚期(山西组上段)。认为山西组是在三角洲环境下形成的,主要可采煤层二1煤是三角洲平原上的沼泽沉积。文章指出了丰富的大羽羊齿植物和银杏类植物在豫西地区山西组的出现,不是以植物迁移的时间差所能解释的,而是由于岩石地层单位穿时的结果。根据地层指南“组”的定义,本区山西组与邻区作岩性比较后认为,引用“山西组”这一名称来命名这段地层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宁波、金衢、杭州湾等三个盆地开展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成果,论述了该方法在多雨和人烟稠密区也是可行的。样品采自地下水及近地表之土壤。分析测试项目包括水溶烃、苯及同系物、酚、其它芳香族化合物(联苯、萘、蒽、菲)、萤光、紫外、在机酸、土壤吸附烃、蚀变碳酸盐、汞、甲烷碳同位素等。绝大多数指标测试数据的概率呈近似正态分布。许多单指标异常在不同程度上相互重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自学模式识别法,把抽象集划分问题转化成数学点集划分问题;并通过数量化理论Ⅲ和Kalma滤液,把数学点集划分过程用核参数δ_i来实现;最后还利用此法对新疆哈密地区几十个航磁异常进行了识别,对识别结果进行地质解释,并阐明了含铜镍超基性岩类的地质、构造及空间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