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长江中下游河床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怡文  陈中原 《地理学报》2003,58(2):223-230
对长江中下游武汉至河口段304处河床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测量与分析,通过各参数间的模拟、统计及对比,探讨了沉积物粒度、水动力因素及河床地貌三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河床沉积物以中、细砂为主,床底搬运十分微弱,河道相对稳定;从上至下沿程有明显的“粗-细-粗-细”粒径变化,主要反映河流动力地貌、动力沉积特征;粒径在河床的沿程分布总体为北粗南细,说明北岸侵蚀,南岸淤积的特点。研究同时也表明,颗粒因河型不同而迥异;颗粒偏态度-峭度在不同河型中表现各异,对区分顺直微弯分汊和鹅头形分汊河道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环境磁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示踪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对渭河宝鸡市区段干流及其支流河床沉积物全面系统的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渭河干流和支流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含量总体相对较高,磁性矿物类型主要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同时存在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磁晶粒以PSD(假单畴)和MD(多畴)颗粒为主。渭河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根据χARM/χ(非磁滞剩磁磁化率/磁化率)值的变化规律将渭河宝鸡市区段沉积物的来源分成了两段,第一段从宝鸡峡到神龙大桥,沉积物χARM/χ 值逐渐减小,磁性颗粒逐渐变粗;第二段从神龙大桥到千河入渭口,沉积物χARM/χ 值逐渐增大,沉积物的颗粒呈现出由粗变细的特征,指示了渭河宝鸡市区段河流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物源差异,渭河宝鸡市区段干流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以上游携带为主导,从神龙大桥向下游,支流对河床沉积物具有一定的贡献,北岸比南岸流域贡献的物质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利用环境磁学的方法可以有效地示踪河流沉积物的物源,对渭河宝鸡市区段干流及其支流河床沉积物全面系统的磁学特征分析表明:渭河干流和支流沉积物的磁性矿物含量总体相对较高,磁性矿物类型主要以亚铁磁性矿物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同时存在不完全反铁磁性矿物赤铁矿,磁晶粒以PSD(假单畴)和MD(多畴)颗粒为主。渭河干流沉积物的磁性特征在空间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根据χ_(ARM)/χ(非磁滞剩磁磁化率/磁化率)值的变化规律将渭河宝鸡市区段沉积物的来源分成了两段,第一段从宝鸡峡到神龙大桥,沉积物χ_(ARM)/χ值逐渐减小,磁性颗粒逐渐变粗;第二段从神龙大桥到千河入渭口,沉积物χ_(ARM)/χ值逐渐增大,沉积物的颗粒呈现出由粗变细的特征,指示了渭河宝鸡市区段河流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物源差异,渭河宝鸡市区段干流沉积物的物质来源主要以上游携带为主导,从神龙大桥向下游,支流对河床沉积物具有一定的贡献,北岸比南岸流域贡献的物质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4.
黑赖沟流域位于内蒙古风-水两相交互侵蚀区域,主河道的泥沙输移特征较为复杂。为了分析河道沉积粒度与地貌过程的关系,文中主要通过探讨粒度参数与外营力特征的关系对沉积粒度的成因机制进行了研究。在分析过程中首先对河床沉积粒度参数、风成颗粒的最大粒径、河流功率和面积-高程积分值沿河道方向的连续变化值进行了计算,分别对不同河段的外营力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将粒度参数作为因变量,其余三者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多元回归函数。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河段外营力对河床沉积物的影响特征不同,其中上游河段河床沉积物主要受径流和风力作用影响;中游河段主要受河流作用影响,沉积颗粒的分选性最差,沉积颗粒的大小与河流功率关系密切,粗质颗粒难以被搬运到下游河段;下游河段受库布齐沙漠影响的可能性较大。就河道整体特征来讲,河道两侧地貌的侵蚀演化特征对河道内的沉积颗粒影响不显著,河床沉积物特征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其中沉积颗粒的平均粒径主要反映了河流功率的大小,风力作用对沉积颗粒的分选性具有一定影响。河道内的风成颗粒主要来自流域西部,粒径值不会大于0.88Φ,其中下游河段内的风成颗粒比上游河段略粗。总而言之,河流作用对河道沉积粒度特征的影响起主要作用,风力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床沉积物是河流水体与泥沙环境中重金属的主要积存载体,能反映水环境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本文选取澜沧江为对象,通过对澜沧江干流西藏和云南境内22个河段的河床沉积物重金属测定分析,得到了8种主要的重金属元素(Cr、Mn、Ni、Zn、As、Pb、Cu和Co)的含量,并采用沉积物富集系数法与地质积累指数法分别对所测得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澜沧江干流大部分河段污染情况并不明显,但在中游的旧州和功果桥河段,因该区域的地质金属背景值和支流沘江流域铅锌矿开采,地表的重金属元素被雨水冲刷到该河段,导致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现象明显,出现了轻度到较强度污染;②澜沧江流域受人为干扰的区域集中于中游与下游,部分河段(功果桥附近)Cu、Pb和Zn等元素呈轻度或偏中度污染;③大坝对河流的阻隔效应使得干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呈现片段化分布,河流沿岸城市化等人类活动对附近河段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符宁平 《地理研究》1989,8(1):103-103
在以细颗粒泥沙为主的椒江河口,悬沙中存在着具有两种不同沉降机理的颗粒,即单颗粒沉降和絮凝沉降。文章认为,在上游迳流不大的条件下,涨潮流以冲刷作用为主,而落潮流则表现为淤积作用。通过有关资料的分析及计算,本文确认在椒江河口区下游存在一定强度的横向水流,造成了净向南的横向输沙,达直接影响到河口含沙量的南北分布。河口高含沙区与浮泥体系的形成及其消长变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椒江河口与大多数河口高含沙区一样,存住着涨落潮、大小潮及洪枯季的变化规律。高含沙区的成因归结于河口流速场的分布以及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作用。椒江河床自动调整幅度大,速度快,冲淤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周期,冲淤数在空间上的分布十分不均匀。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时间分辨率较高、以海湾性质为主的2 处现代沉积物为样本,对其沉积速率、粒度特征、碎屑矿物、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柱状样记录了1920 年以来西汊道上游的沉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98 cm/a,粒度参数、指示性碎屑矿物、重金属的垂向分布显示出这里的沉积是以海相河口湾沉积为主,但交替存在河流沉积。通过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比较,揭示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其中,兴修水利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集中在早期,并带来了河床地貌的重大改变,西汊道失去了河流主汊道的地位;围垦带来的河床演变出现在中期,对河床地貌的影响也很深刻,表现为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水域面积不断缩小;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出现在中后期,河床地貌没有明显的改变;最近的人类活动影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不同粒度泥沙沉积与扩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长兴 《地理研究》2021,40(4):1125-1133
本文采集和收集大量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剖面和钻孔泥沙粒度资料以及黄河口来沙粒度组成数据,定量研究了黄河口泥沙的沉积与扩散特征。结果显示黄河口来沙以粉砂为主,黏土次之,砂最少,年均中值粒径无长期变化趋势。黄河三角洲平原相泥沙与来沙的黏土、粉砂和砂含量无显著差异;前缘相泥沙比来沙的黏土含量较低,砂含量较高;前三角洲相泥沙比来沙的黏土含量明显提高,砂和粉砂含量显著降低。计算了一个亚三角洲分组粒径泥沙的沉积量和扩散量,发现黄河三角洲平原和前缘拦截了来沙中绝大部分砂颗粒、一半以上的黏土颗粒和近3/4的粉砂颗粒,但是向远海扩散的泥沙中粉砂含量超过50%。由于粉砂含量较大,扩散入海的泥沙在近距离内大量沉积在前三角洲上。  相似文献   

9.
徐晓君  杨世伦  张珍 《地理科学》2010,30(1):103-107
于2008年在宜昌至徐六径之间的1 600 km干流河道进行30个横断面取样和分析,与前人于三峡水库蓄水前的取样分析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游约400 km的干流河床(宜昌至城陵矶)沉积物出现全程粗化,越近大坝粗化越明显,这种沉积物粗化与水库蓄水后坝下游河床出现的强烈侵蚀密切相关;②蓄水前后城陵矶以下的1 200 km干流河床沉积物粒度的沿程趋势基本一致;③蓄水后河床沉积物仍保持沿程向下游变细且越近河口变化越缓慢的格局。  相似文献   

10.
甬江河床演变及航道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承烈 《地理研究》1988,7(3):58-66
本文分析甬江动力、泥沙、边界及河床演变的基本特征,提出甬江航道整治的原则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长江河口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的中等潮汐强度的三角洲河口。长江河口的悬沙输运有净上移、净下泄、上层下泄而下层上溯、潮滩与主槽之间的泥沙交换及涨潮槽泥沙倒灌落潮槽等五种形式。根据悬沙沉积的不同地点不同沉积形态可分为暗沙、拦门沙、口外水下三角洲以及河口潮滩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动力响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基于长江口2003 年2 月采集的58 个表层沉积物样品及以同步水动力资料的分析表明, 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自江阴-口外逐渐变细, 由江阴附近的217.8 μm 减少到南槽口外的12.1 μm; 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北港最大, 平均为126.2 μm, 北槽其次, 平均为48.4 μm, 南槽最小, 平均为14.2 μm; 口外海域则北槽最大, 为22.4 μm, 北港其次, 为16.5 μm, 南槽最小, 为12.1 μm。沉积物分选性大多为中等-很差, 中值粒径越大, 分选系数越 小; 沉积物偏度大多是近对称-极正偏; 峭度表现为中等峭度-很窄尖。横沙以上区域表层 沉积物类型以砂为主, 口外海域沉积物类型以粘土质粉砂为主, 浑浊带海域表层沉积物类型复杂多样。长江口主槽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与落潮历时、Ve/Vf 值和余流值等动力参数呈正相 关关系, 落潮动力条件是决定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值粒径大小的主要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不同河段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对比分析,确认长江河口来沙丰富,在河口潮流不对称和重力环流的作用下,大量泥沙向滞流点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最大浑浊带含沙量高,泥沙絮凝沉速快。潮流强劲,引起床沙再悬浮,输沙能力强。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活动区与河口拦门沙位置基本一致。本研究成果对于加深认识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和变化,以及航槽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间义。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外海滨悬沙分布及扩散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长江口外海滨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显著的区域,该区域复杂的水流等动力因素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悬沙分布和扩散的特点。本文利用大量实测资料,对口外海滨地区悬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不均,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高低相差悬殊是长江口外水域悬沙平面分布的主要特点。枯季自西向东含沙量均匀减小,等值线分布较为稀疏。垂向涨落潮含沙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口外的中西部水域垂向扩散系数较大,水体垂向混合程度均匀;垂向混合程度加强,水体含沙量也随之显著增加,这也造就了口外的南北两个高含沙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河口塑造与输沙关系、流域泄沙与输移模式,以及口外来沙与潮流输移特征等三方面,探讨河口区的泥沙运移规律和补给来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粗细不同粒级的造床泥沙按不同方式治理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沈健  沈焕庭 《地理学报》1995,50(5):411-420
本文根据大量的实测资料,运用机理的分析方法,讨论了长江口最大浑浊带中各输沙项的作用。结果表明,平均流输沙、斯托克斯漂流效应、潮汐捕集以及垂向不流是净输沙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7.
浙江椒江山溪性强潮河口的若干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祝永康 《地理研究》1986,5(1):21-31
本文从椒江河口的径流、潮流变化,泥沙运移和沉积结构以及河床演变和河口的发育过程探讨了山溪性强潮河口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18.
Asymmetry in the tide (unequal ebb and flood dura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causing residu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estuaries. The evolution of estuarine morphology is a process of dynamic equilibrium in the short-term, while these features are ephemeral in the long-term.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dal distortion and asymmetry in the Dee estuary, UK, by 3-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ling methods. High resolution LIDAR surveys are used to underpin and explain our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in terms of basin hypsometry and areas of rec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Harmonic analysis of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allower intertidal areas (sand and mud banks) were the most tidally asymmetric, showing flood dominance. The main navigation channels showed some ebb dominance but the tides here were relatively undistorted. This overall flood dominance is likely to induce net sediment import to the Dee, which explains known histor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large scale accretion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and also recent morphological changes as seen from the LIDAR surveys (which show predominantly net accretion between 2003 and 2006). Hypsometr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e Dee may be approaching equilibrium, and that the flood dominance and sedimentation rate may therefore decrease in the future. In an infilling estuary, an increase in the area and elevation of tidal flats can eventually shift an estuary towards ebb dominance, as shown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by ‘idealised estuary’ modelling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large tidal amplitude to hydraulic depth ratio of the Dee, however, suggests that the tidal flats would have to be very extensive indeed for this to occur.  相似文献   

19.
20.
ADCP在长江口悬沙输运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 (ADCP)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测量流速的声学仪器 ,同时还可以通过建立回声强度和现场取得水样的回归关系式而获得悬沙浓度的数据。本文利用在长江口两个站位的高频观测数据 ,对现场取得的悬沙作粒度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枯季长江口地区悬沙输送机制和悬沙粒度对水动力的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 :平均流输运在整个悬沙输送中占主导地位 ,同时潮扩散和垂向扩散作用也是引起两站悬沙输运的重要因子 ;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刻的悬沙粒度参数的变化 ,既和海 陆转换有关 ,也和潮相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