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李小建  高更和 《地理科学》2008,28(5):616-623
通过对河南南阳黄庄村农户和农业生产调查以及遥感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平原村庄,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相应地,作物的劳动密集度逐渐降低,村地块的蔬菜种植面积比例以及农户微地块单位面积的投入和收益随距村庄距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该结果验证了杜能环在耕作半径较小的中国中部农村的存在,但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物理交通费用的不同,而是作物劳动密集度和地块肥力的差异,基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力耕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利用SPOT-5 影像、1:1 万地形图、退耕还林和森林工程图、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分析了重庆市石柱县耕地边际化的特征和发生原因。结果发现:① 10 年间研究区耕地边际化率16.18%,主要分布于七曜山的北部高山区和南部中山区,而且伴随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和留守劳动力的老龄化,边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加剧。② 海拔、地块相对村庄的分布半径和道路连接度对耕地边际化的发生影响较大。边际化率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特别是≥1000 m集中边际化的60.88%,在坡度和地块相对村庄的分布半径上也有类似规律。③ 劳均耕地面积和务农劳均年龄是影响耕地边际化的主要因素,耕地流转和微型农机台数是从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影响耕地边际化。④“比较劣势主导边际化”分布最广,占总边际化的55.32%,其次是“区位主导边际化”,占33.80%。⑤“地形主导边际化”实施类似退耕还林继续扩大的“顺边际化”政策,“区位主导边际化”从合理安排新居点、完善农村道路体系上实施“反边际化”,“比较劣势主导边际化”从提高适度规模经营、微型机械化程度上开展“反边际化”。  相似文献   

3.
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适度规模分析——以河南省邓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以豫西南地区邓州市为例,利用调研数据,采用实证研究和函数分析的方法确定粮食主产区的农业适度规模。样本地区依据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农地经营适度规模在2.47~2.97 hm2之间,这样的规模综合考虑了当地劳动力转移情况、土地流转以及同外出务工人员相比的收入情况。适度规模的确定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同时也为当地土地流转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户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冲突,在全国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背景下,对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就成为了热点。本文利用368份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应用"DEA-OLS"两阶段分析方法,对水稻种植的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考察了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江汉平原内农户水稻种植的规模普遍较小,平均为0.77公顷,规模效率平均为0.88,规模效率是限制水稻种植综合技术效率增加的主要因素,有88.32%的农户都处在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2)水稻种植规模与规模效率之间确实存在稳定的倒"U"型关系,在考虑户主特征、土地质量和家庭特征的情况下,农户水稻种植规模达到5公顷时,规模效率最大。(3)户主特征因素中,户主年龄对规模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户主从事非农工作的家庭比户主纯务农的家庭规模效率低。耕地质量因素中,地块的灌溉条件对规模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特征因素中,使用机械播种的家庭比手工播种家庭的规模效率高3.07%。因此,我们建议当地政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实行阶梯式的规模经营补贴,增加在灌溉条件改善和机械设施普及上的投入,以鼓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模效率和种植收益,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耕地细碎化与土地利用集约度之间的关系,论文以贵州省亚鱼村为例,利用无人机高分辨率影像和农户调查数据,在对比不同通勤距离情景耕地细碎化测度模型准确性的基础上,计算农户耕地细碎化指数,并定量分析不同农户耕地细碎化水平对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分析6种通勤距离情景耕地细碎化测度结果,发现农户耕作地块到其宅基地的道路网络距离情景下测度耕地细碎化水平准确度更高;这一情景下亚鱼村平均农户耕地细碎化指数是187.98,该村农户耕作通勤时间成本高;随着农户耕地细碎化程度加剧,农业经营中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和作物产值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资本投入中,耕地细碎化对省工性投入的影响最为显著;山区农业人口乡城迁移背景下农村细碎的耕地资源促使农户加快退出农业生产,导致耕地低效利用,甚至撂荒。  相似文献   

6.
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及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琼  赵雪雁  郭芳  李文美 《中国沙漠》2015,35(6):1715-1722
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不仅决定着土地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更影响着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本文以石羊河下游484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采用多独立样本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差异性和土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越向石羊河尾闾,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越小,而经济作物种植比例越大;(2)坝区种植多样化指数最高,湖区农户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最高,坝区与湖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高于泉山区;(3)随着非农化水平的提高,农兼户的种植多样化指数最高,纯农户、农兼户和兼农户的土地投入与产出、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依次降低;(4)家庭规模、户主年龄、非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性,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业总投入、农业收入与土地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性。最后,提出改善石羊河下游农户的土地利用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劳动力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不断向非农部门转移,进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存结构不断转变。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农户行为是制定农业环境政策时必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利用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农业要素的替代效应和农业规模经营效应两方面,定量研究了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研究得出:农业劳动力规模增多并不有利于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而农业劳动力非农转移带来的收入提高会改善农业要素投入结构,进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部门应向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补贴或激励措施,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面积和服务次数,引导农民使用绿色农业技术,进而从源头上降低农产品生产资料投入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此外,发展适用于小面积土地耕作的小型农业机械也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北方生态脆弱区农户兼业对耕地利用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农户兼业现象十分普遍。本文基于在内蒙古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对生态脆弱区农户兼业及其对耕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前研究区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农户兼业现象十分突出,而兼业程度不同的农户,其经营土地的方式差异明显。非农就业户通过将其土地转给其他农户而脱离了农业耕作,这同时满足了其他农户扩大土地经营面积的愿望。种植结构差异不大,均体现为劳动生产率高的作物具有优势;对于有耕地利用行为的纯农业户、I兼型农户和II兼型农户,随着兼业程度的增加,物质投入增加,说明农户兼业使其资金约束减小,增加了资金投入能力,但是在劳动力约束下,兼业农户的劳动力投入减少,且务农劳动力"妇女化"、"老龄化"和"文化低"等现象突出;作物单产和土地净收益纯农业户大于兼业农户,说明劳动投入对土地产出更为重要。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依据原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农业部的农户固定观察点数据,利用数理模型对吉林省农户土地规模-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农户土地规模-土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当农户经营的土地面积小于30亩时,负向关系并不明显,但农户经营土地的规模超过30亩后,两者之间则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关系;(2)吉林省大规模农户土地产出率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化肥投入,劳动投入因素的影响位列次席,这与前人的研究有所差别;(3)农户劳动力的影子工资率与农户土地规模存在正向关系。鉴于目前吉林省大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在20亩以下,因此笔者建议鼓励土地流转,进一步推动耕地的适度经营规模;大规模农户可适当地增加化肥和劳动投入量。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中部山丹县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地规模经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利用河西走廊216户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了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的土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36.57%的农户有土地规模经营意愿,31.48%的农户希望缩小规模,25.93%的农户保持不变;农业经营者妇女化和老龄化、较高的非农收入比例弱化了规模经营意愿;优惠政策有助于推进规模经营;较高的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是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1.
Based on the cost-income data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relevant statistical data, taking major grain crops and economic crop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ed land use as study cases, we studi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composi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1980 to 2015, and then analyzed its main driv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total intensity of major crops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a rising trend from 919.73 Yuan ha-1 in 1980 to 3285.06 Yuan ha-1 in 2015, and the average annual intensity of economic cro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grain crops. The labor cost and material cost of major crops both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but the material input was much higher than labor input for grain crops, while the labor input was much higher than material input for economic crops. (2) The labor intensity of major crops in Shandong Provinc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501.75 man-day ha-1 in 1980 to 161.93 man-day ha-1 in 2015. The labor intensity of grain crop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economic crops and its decline rate was fast. On the contrary, the capital intensity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from 518.33 Yuan ha-1 in 1980 to 1159.95 Yuan ha-1 in 2015. In the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capital intensity, the proportion of yield-increasing inputs such as seed, farmyard manure, fertilizer, pesticide and drainage and irrig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while the proportion of labor-saving inputs such as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3) The cultivated land use intens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amount of agricultural labor and cultivated land area per capita. The primary direct driving factor was the net income per unit cost of major crops, but the time response lagged by 1-3 years. The main indirect driving factor was the reform of agricultural policy.  相似文献   

12.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的农户调查资料,在农户和地块两个微观尺度上分析了耕地利用集约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耕地利用集约度在家庭户主年龄、非农务工劳动力比例、经营的耕地总面积、地块破碎化程度及耕地综合利用能力间存在明显差异:(1)户主年龄较大、非农就业劳动力比例较小的农户,耕地利用的劳动投入一般高于其他农户,而资本投入较低。年轻的农户,参与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比例相对较高,耕地利用的资本投入较大;(2)农户经营的地块越破碎,劳动投入越高,而资本投入越低;(3)在土地质量较好的地块上劳动集约度和资本集约度都较高。说明劳动力已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约束因素,同时劳动力的机械替代、规模化经营及资本集约度的提高均存在一定的潜力。文章最后认为建立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与耕地利用相互协调的机制,是解决生态脆弱区生态安全与农业生产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During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non-farm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ers has emerged as a prevalent phenomen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driving factor for changes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theoretically analyze the impacts of non-farm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ers on agricultural land use based on economic frameworks. As rational agents, farmers aim to maximize their income and follow equilibrium principles when they decide how to allocate their labor forces (or working time) in two departments (farm and non-farm) and how to use their agricultural land with different quality and location. The income earned by non-farm employment is higher, and there exists a comparative advantage between labors, as a result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labor input in agricultural land use decreases. With the limitation of labor input during agricultural land use decision-making of farm households, on the one hand, land with higher quality is still utilized by farmers. On the other hand, poor quality land will be less well managed and is more likely to be abandoned. Non-farm employment of rural laborers and the rising of opportunity costs will result in abandonment of poor quality land, and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is by policy makers.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75,自引:6,他引:175  
根据山东省各市、县的统计资料,分析了山东省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变化的总体趋势、空间差异和驱动因子。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动态、社会系统压力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三类因素。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预测出2005和2010年的耕地数量,并对研究结果应用GIS进行了空间表达。研究结果和分析结论对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耕地资源较为富集的贫困县兰西为例,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分析县域贫困格局,剖析耕地利用对农村贫困格局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兰西县贫困发生率呈西北向东南梯度递减特征。贫困家庭收入来源单一,对耕地的依赖性较强。耕地利用的各因子对贫困发生率在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上不同,且由于耕地资源差异形成了资源依赖机制和资源利用机制,进而影响贫困格局。 建议该类型区域加强土地整治,提高耕地的自然质量和生态价值;加大对农业投入强度,促进农业提档升级;调整农业生产关系,实现现代农业与贫困户的有机结合,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与贫困户增收、脱贫。  相似文献   

16.
宋志军  刘黎明 《地理研究》2012,31(8):1399-1410
在城乡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以自然属性为基础分析了北京具有不同经济属性的5类耕地的空间结构。波谱分析显示,不同类型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周期,它们共同形成了距天安门约23~44km(近郊平原)、44~66km(远郊平原)、66~126km(山区)的耕地宏观空间结构。通过计算各类耕地的空间维数和Hurst指数,认为景观农田区、美化农田区、近郊山区22~47km圈层的耕地不具备分形特征;规模农田区、景观廊道带、中远郊山区48~126km圈层的耕地由于受城市发展、自然条件、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总体上,北京不同类型的耕地处于一种离散、连续和具有共度性、没有公度性的融合状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耕地非农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通过对浙江省1990~1999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人口、GDP、工业总产值、工业化率、城市化率等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浙江省1990~1999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为70 878.85 hm2,耕地非农化率为3.01%,年均耕地非农化率为0.32%,大约是同期全国水平的1.6倍。(2) 受经济活动周期、土地管理政策以及经济活动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耕地非农化在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在空间上表现出很强的地域性。(3) 1996年后,浙江省农业人口的非农化与耕地的非农化基本同步。(4) 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空间较大。(5) 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省仍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耕地非农化。就如何减缓耕地非农化提出了努力提高现有城市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力度以及加强耕地保护的制度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区域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科学量化评价农用地集约利用变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新疆拜城县1978-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基础上,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分法对历年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利用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考察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与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拜城县的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农用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率和持续状况对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贡献率呈现出各自的变化特征。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格兰杰原因,而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是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随着农用地集约利用指数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