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同昇  罗雅丽 《地理研究》2016,35(3):419-430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极,是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新模式.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农业技术极的成长机制,农业技术扩散系统及其特征,构建了技术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基础"范式,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时间过程特征(扩散阶段,扩散速度,扩散广度),空间过程特征(扩散效应,空间形式)及其影响机理,指出园区技术扩散遵循"点--轴"扩散的基本规律;基于"采用"范式,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探讨了不同环境,不同属性技术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影响.最后,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面对严峻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落地对于中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该类型技术在乡村地区一直面临推广难,采纳度低的问题。以往众多研究证明,社会网络是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和支撑。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框架,通过2016—2020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实践调研及10个县市3015份问卷数据的定量分析,总结出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扩散的四个阶段:① 初始阶段:农户间简单离散的技术互动。② 单核阶段:精英农户的点式嵌入与拟亲缘网络扩散。③ 多核阶段:多个精英农户形成与业缘关系网络扩散。④ 高水平互动阶段:农业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功能性网络扩散。个体资源禀赋、技术有效性及感知度、技术传播方式和外部环境作为技术扩散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实践逻辑和底层机制,对同类技术推广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西进参与福建省乡村产业振兴的2980家乡村台企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空间扩散模型,揭示台商“西进”的空间路径演变。研究发现:① 国际经济形势和海峡两岸政治关系变化促成了泉州的晋江市和石狮市、厦门的海沧区和同安区、漳州的龙海市形成台商“西进”的高密度聚集区,以及福州的闽侯县和福清市、莆田的涵江区形成中密度聚集区;② 在企业内部因素的主导下,台商“西进”轨迹呈现近“S”形增长态势,并形成以沿海福州和厦门城市群的郊区县(市)为核心,向内陆地区扩展扩散的格局;③ 空间扩散路径模拟显示,当前台商“西进”已达到数量扩散的阈值,未来台商“西进”路径将由反“E”字型向“日”字形转变,沿海地区仍是空间扩散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航飞  韦素琼  陈松林  陈世发  杨林 《地理研究》2020,39(11):2479-2492
以广东韶关粤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兰花种植业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台湾兰花技术扩散的社会网络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兰花技术扩散网络呈多核心结构,台商兰场、大学与科研机构、农民合作组织等扩散主体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并有效加强了兰场间的交流与合作。② 兰花技术扩散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其派系结构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地域空间限制,在“宗族家族扩散网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功能性扩散网络”。③ 兰花技术扩散网络的形成和变迁受试验区特殊的地域文化、各扩散主体及政府、市场等因素共同作用的驱动,符合演化经济地理学和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存在一定“路径依赖”的同时,亦实现了“路径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住房价格的地理扩散及其区域外部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1998~2009年年间、国家发改委所监测的国内35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和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中国城市居民的住房价格在经济地位最重要的城市之间存在波动的传递。表现出:一,在传递的水平方向上具有地理方向性;二,在传递的垂直方向上具有"4-4-9-9-9"的层级结构性。研究认为中国城市房价的波动是一个地理扩散过程,并且具有邻里扩散与等级扩散相并存的特征。这与国外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基本一致。房价的地理扩散属于"发展的地理扩散",具有区域外部性的性质,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区域外部性传递的过程和形成的格局。  相似文献   

6.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量化与评价可为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以陕甘宁3省(区)16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1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县域分值并分析其差异,同时运用GeoDa软件提供的Moran's I指数和LISA地图等方法描述其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影响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主因子为农业产出效率及文化环境、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投入水平;② 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③“热点”县域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河西走廊和宁夏北部引黄灌溉区,“冷点”县域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④ 西北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各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体.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等原则,构建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和GIS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县域的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进行定量化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因素有耕地集约规模及农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8.
台商投资可促进大陆产业升级和两岸关系稳定。基于1991—2012年台商对大陆制造业直接投资数据,将大陆台资制造业细分成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分析其时空扩散特征,并用灰色关联方法探讨台资制造业时空格局演化的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大陆台资制造业行业结构有明显的阶段变化,与岛内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2大陆台资制造业空间分布表现出集聚与扩散并存,在集聚主导下呈现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的扩散态势,并由南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格局发展为南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双集聚中心,最后演化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单集聚中心;3东部沿海地区承接南部沿海地区的三类产业(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成为高度集聚区,中西部则主要吸引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4不同阶段影响台商对大陆不同类型制造业投资的主导因子不同。  相似文献   

9.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崭新模式,园区不仅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且肩负着技术扩散和推广的使命。通过技术创新一中介平台一技术受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构建了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系统,分析了园区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类型,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归纳和总结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成功模式,以图为我国农业科技园的技术扩散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快餐直营店的空间扩散是十分常见的经济现象,也是商业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中国本土快餐企业老乡鸡直营店为研究对象,采用核密度分析、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与计量模型,总结了老乡鸡在不同时期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扩散模式与集聚特征,进而分析了老乡鸡空间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3年创立品牌至今,老乡鸡由合肥市的快餐企业发展为中国本土快餐业榜首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了深耕式、传染式、等级式及复合式等不同的空间扩散模式,空间扩散模式与路径转变的次序性内生于企业规模的演化;(2)老乡鸡门店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集聚强度与集聚规模伴随着不同阶段扩散模式的多样化而不断增强,集聚范围一般控制在200 km范围内,已由初期仅在合肥市内的单中心集聚向在安徽省内集聚转变,在长三角及周边地区扩散布局的态势十分明显;(3)城镇常住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原有门店数量等因素显著影响老乡鸡的空间扩散。在进入复合式扩散后,空间距离在老乡鸡空间扩散过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吴娜琳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13,32(7):1303-1315
专业村是中国区域农业专业化发展的空间载体,其扩散因能扩大专业种植规模、形成地理优势而备受关注。运用2011 年河南省柘城县辣椒种植业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从辣椒种植空间扩散及影响因素入手,探讨了辣椒种植专业村的空间扩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特色种植空间扩散主要有4 种途径,但以政府廊道、近邻廊道为主;② 专业村的空间扩散特征为:点域扩散→交通轴线扩散→局部面状扩散→广域扩散→边缘区扩散。此发现说明,示范效应、政府深刻影响着柘城县农户对辣椒种植的选择,距离、交通及村庄区位等地理要素深刻影响着扩散的空间格局。③ 整个特色种植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县城远近的影响,专业村的扩散速度主要受距离辣椒种植基地远近的影响。④ 特色种植的扩散强度受资源、政府影响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媒体、市场、耕地规模影响逐步增强。专业村的扩散强度受区位影响较弱,受资源、种植习惯的影响较大,且随时间的推移,市场因素影响凸显。总之,影响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的因素较分散,影响专业村空间扩散的因素较集中,但均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变化,且整体呈现:区位、资源条件的影响始终最大,市场因素作用趋于增强。最后,文章从村域微观环境、村际中观环境及社会宏观背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网络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刘承良  管明明  段德忠 《地理学报》2018,73(8):1462-1477
基于2015年专利交易数据,融合数据挖掘、社会网络、空间分析等方法,从节点、关联、模块及影响因素4个方面揭示中国城际技术转移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① 技术转移整体强度偏低,空间极化严重,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成为技术转移的活跃地带。② 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是全国技术转移网络的“集线器”,发挥城际技术流的集散枢纽和中转桥梁作用,中西部大部分城市处于网络边缘,整个网络发育典型的核心—边缘式和枢纽—网络式结构。③ 技术关联的空间层级和马太效应凸显,形成以北京、上海、广深为顶点的“三角形”技术关联骨架结构,技术流集聚在东部地带经济发达的城市之间和具有高技术能级的城市之间,中西部技术结网不足,呈现碎片化。④ 技术转移网络形成明显的四类板块(子群),具明显自反性和溢出效应,其空间聚类既有“近水楼台先得月”式块状集聚,也有“舍近求远”式点状“飞地”镶嵌。⑤ 城际技术流呈现等级扩散、接触扩散、跳跃扩散等多种空间扩散模式,其流向表现出经济指向性和行政等级指向性特征。⑥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策支持等主体属性和地理、技术、社会、产业邻近性的城市主体关系均会影响其技术转移强度。  相似文献   

13.
李锋  韦素琼  游小珺 《热带地理》2020,40(6):1026-1038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嵌入性理论和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以永福镇台资高山茶产业为例,采用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法,通过构建关系视角下的产业嵌入性分析框架,分析台湾高山茶产业在大陆的嵌入过程及机理,结果显示:1)永福镇台资高山茶企业的嵌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分为社会嵌入、网络嵌入和地域嵌入3个方面。2)行动者—制度、行动者网络—组织间网络、地方—全球三重关系交织于永福镇台资高山茶企业的嵌入过程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嵌入过程与结果。此外,研究还发现:地方政府及中介机构在促进企业发展和网络重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建议地方政府重视本土配套企业的培育与成长,同时应进一步鼓励企业间的交流,促进网络融合,不断提升台资高山茶企业的“嵌入”程度。  相似文献   

14.
陈肖飞  韩腾腾  赵梓渝  苗长虹 《地理研究》2021,40(12):3483-3496
全球生产网络(GPNs)非常重视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及影响机制,然而以往研究相对聚焦于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着重探讨产业联系、技术外溢、社会网络等要素的影响,而对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跨国企业并未给予足够关注。本研究以郑州富士康为案例,融合劳工地理学和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视角,基于2017—2021年对郑州富士康的追踪调研,研究发现:① 在全球网络动力与本土地域动力相互联动的作用下,地方区位优势和企业空间粘性虽然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初步呈现出互惠式耦合特征,但郑州富士康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模式仍以依附式为主。② 劳动力视角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形成机制主要受制于公司属性特征与员工雇佣方式(包括企业性质、用工模式、工资福利等)、区域人口红利与劳动力供应格局、政府中介政策与劳动力行为选择等因素。③ 促进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维持劳动力市场弹性和激励跨国公司扩大投资并促进生产网络区域化应作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战略制定和政策实施的两个基本维度。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跨国公司地方嵌入与区域发展战略耦合对劳动力作用的忽视,而且通过典型案例可以为劳动密集型跨国公司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耦合关系提供实证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封丘县树莓产业为例,基于实地调查,从特色种植的空间扩散网络、村域种植规模变化、不同类型村空间分布特征、整体参与村空间集聚特征4方面对特色种植的空间持续性进行分析发现:特色种植空间扩散网络密度低,空间持续性不强,但其变化的空间范围一定,集聚特征明显。运用AMOS21.0对以上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农户自身特性,尤其是冒险性精神对其持续种植时长影响较大;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条件获取越便利,农户持续种植时间越长;政府推动对农户持续种植具有正向作用;资源环境,尤其是土壤特性和能人带动对村域种植规模影响深刻;距离区位对村域持续种植的影响弱于基础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16.
将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制造业置于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中,利用经济普查资料、访谈资料、统计年鉴、现场调查资料归纳总结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空间格局,并结合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从增强产业根植性和网络化的角度阐释潜在的优势产业链及其发展前景。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企业行业类别和土地经济产出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价值链的地位和优化空间布局,增强制造业发展后劲等因应金融危机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