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笔谈:科教兴国与区域发展朱友文(河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科教兴豫"是河南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核心河南是我国的人口大省,现有人口在各省区中位居第二,河南也是我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大省,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居中西部和全国各省区的第二...  相似文献   

2.
辽宁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分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耀光 《地理学报》1994,49(2):139-148
我国是海洋大国,有相当陆域国土面积三分之一的海洋国土。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不断发展,海洋经济区逐渐形成。在全国划分经济区时,不应忽视海洋经济区。沿海省区在划分经济区时,更应把海洋列入到省级经济区内。辽宁是我国沿海省区之一,通过对辽宁海洋经济区划分的研究,探讨海洋经济区及其划分的有关理论、实践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侯锋 《地理学报》1989,44(3):272-280
本文认为,我国后进省区经济发展的实质,在于选择合理的区际联系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与国家及先进省市的动态协调关系。从后进省区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机制两方面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才有可能形成动态协调的基本格局。调整外部环境的空间结构,要求实施全国经济宏观布局的类型区开发和局部梯度扩散战略;调整其经济结构的基本手段是重新塑造国内专业化格局。在内在机制方面,空间结构调整应在后进省区建立起增长中心系统;经济结构调整则是扩大经济活动的省区内循环,并建立起具备多适性的产业层次。  相似文献   

4.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提出在全国建立七个跨省区市经济区域;1、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2、环渤海地区;3、东南沿海地区;4、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5、东北地区;6、中部五省地区;7、西北地区。这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以后作出关于经挤区划的又一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5.
  E吉曾刚 《干旱区地理》1993,16(4):91-9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又是一个多民族省区,周边国家多,有着长达5400余Km的国界线。因此,探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区域经济政策和措施,不仅对实现新疆的经济腾飞,而且对实现各地区均衡发展,保证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边疆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大经济区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区是客观存在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但我国经济区一直未能正常、稳定地形成和发展,是认识和体制上的障碍。划分大经济区要着眼远景发展方向;照顾自然区域单元的完整性和自然资源的协调性;考虑经济结构相对完整和专业化特点突出,要有大的经济中心和统一的交通运输网络;适当照顾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完整性等原则。对比众家方案,从而提出把我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新疆、西藏九大经济区的新方案。  相似文献   

7.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是贯联我国西南华中华东的经济运输大动脉。上源出自青海,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区,在上海市流入东海。全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有雅砻江、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湘江、汉水、赣江、青戈江、黄浦江等支流。是关系我国经济盛衰和子孙后代延续生存的一条生命线。因此,探讨长江的开发和整治,必须从整个流域的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着眼上下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祸福功过;并根据具体技术经济条件,研究水利灌溉,航运、防洪、发电、  相似文献   

8.
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1999—2015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旅游投资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投资规模水平和投资效率水平提升很快,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依然处于主导地位,中西部跟进速度快;旅游投资水平呈现出较强的空间负相关性,即旅游投资水平高的省区与低的省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杂居、小集聚的态势;同时旅游投资空间相关性在减弱,体现为各省区旅游投资水平的空间集聚度在不断下降,旅游投资逐渐趋于空间上的离散布局,即高水平与低水平省区呈现出空间分散性与异质性;各因素对旅游投资水平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其中,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旅游投资水平最关键的驱动因素,且前者贡献度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西江流域开发的战略地位及其管理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湘满 《热带地理》2002,22(3):219-221,226
西江流域开发在大西南开发乃至整个西部大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大西南区域经济开发的增长轴;西南对外开放的主通道;南中国西电东输的开发基地;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战略重点,但是条块分割的管理矛盾导致流域开发整体效益的下降,不利于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进行组织管理制度创新。针对西江流域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建立具有最高决策权的西江流域开发协高委员会,实行统一管理,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0.
珠江流域整体开发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植松 《热带地理》1996,16(1):27-33
文章分析珠江流域的潜在战略优势:一是区位;二是水资源;三是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四是沿江城市经济带、流域整体开发的总体功能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促进全流域的经济发展;第二是促进我国东中西部南缘对外贸易的发展;第三是促进大西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省际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省会城市为网络中的节点,采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指标对我国"四纵四横"高速铁路网及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城际客运系统建成前后省际可达性及演变态势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建设使东中西地带内、地带间及省区的总体可达性均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可达性中心区的范围沿骨干客运专线向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拓展,圈层状空间格局依然很突出,两极分化趋势在加剧,高速铁路网建设对各地区的空间经济效应还存在很大差异。经过对高速铁路建成前后各省区的地带内、地带间及总体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对比分析,从客观上论证了高速铁路建设的必要性及加强省际经济联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区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压力与响应关系。以黄河流域9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以2004—2018年为考察时段,运用旅游经济发展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动态变动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借助解耦分析模型对两大系统的解耦过程给予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旅游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态环境压力则具有显著的河段差异性特征,上游省区生态环境压力较小,而中下游省区环境压力较大且生态治理形势严峻。(2)在时间上,青海、甘肃和宁夏旅游经济呈起点较低但发展较快的特征,而河南与山东起点较高但变化不大。生态环境压力变化并未呈现显著的空间分布规律,山西为生态环境压力变动低等级省区。(3)多数省区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压力两大系统2004—2018年呈由扩张性耦合到弱解耦、由弱负解耦到强解耦状态转变,解耦关系趋向良性方向发展。最后,从发展生态旅游经济、注重生态环境治理、建立系统解耦机制等方面提出黄河流域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系统解耦与响应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一、经济区划沿革与回顾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显差异。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进行了经济协作区的划分。当时全国被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共7个经济协作区。随后,国家将华中与华南两大经济协作区合并为中南经济协作区。这样的划分方法在其后的经济建设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国家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地带。  相似文献   

14.
湛港-腹生产力结构主要是指由广东湛江地区港口和港口城市与海洋和大西南陆地两个腹地连接所形成的生产力区域结构。优化湛港-腹生产力结构具有独特的外在条件和强烈的内在要求。必须开辟湛江海洋型经济产业开发带,建立一个由沿海开放城市推动原料产地发展的外向型海洋经济地域结构,作为粤西、大西南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15.
组织大经济区和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胡序威 《地理研究》1994,13(1):16-22
本文论述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下,组织大经济区,加强省区间规划协调的迫切意义,并就大经济区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划分依据作了一些原则性的说明;具体提出了将全国各省区(市)组合成为东北、华北、西北、东中、华南、西南6大经济区的建议方案,分别探讨了各大经济区需要着重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正>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经济开始实现从区域梯度发展战略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将对西部及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但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问题严重,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由于长期滥伐森林、过度放牧、陡坡种植,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已发展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截至1999年,西部地区(不包括西藏)水土流失面积为10436.9万公顷,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2.5%。部分省区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7.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灿飞  王俊松 《地理科学》2009,29(4):461-469
分析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能源利用强度变化,强调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分权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中国省区能源消费差异显著,沿海省区能源效率较高,能源强度较低,而中西部省区,尤其是能源资源富裕的省区能源强度偏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分权化等制度性因素是影响能源利用强度的重要因素,中国省区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倾向同样显著影响中国能源利用强度。但是高能耗省区与低能耗省区的能源利用强度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能耗省区,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等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支撑能力已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西南区资源环境的基础支撑能力不仅决定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取向,而且还影响着东、中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针对以往资源环境基础单要素分析方法的不足,尝试提出多要素综合动态分析方法,对西南区资源环境的基础支撑能力进行评价。从而为区域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环钦州湾地区位于中国沿海地带的南部末端,西部大开发地带中的西南地区出海口,地缘政治经济地位显要突出。经历“九五”期间发展,这里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快速成长的地区之一,与昆明、贵阳地区一起,形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经济成长新三角。面对新挑战,环钦州湾地区要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受益,建设成为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对外开放窗口和口岸,海洋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城市群,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20.
滇黔桂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滇黔桂3地地理上相互连接,旅游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开发利用潜力较大,互补性强.3省区联合开发国际旅游线路既有必要性,又有良好的资源、交通与产业发展基础.关键的问题是必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软硬件建设,合理选定联合开发的具体线路.这既符合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对提升其经济的竞争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