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4 毫秒
1.
学校的学科教学具有德育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自清末推行“新学”后建立了近代学校体制,规定地理为中小学堂的必修课程,与此同时,在《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制定,相当于“教学大纲”)中就指出:“在使知今日中国疆域之大略,五洲之简图,以养成爱国之心,兼破乡曲僻陋之见。”可见,作为中国近代学校的地理课程从它诞生一刻起就担负着德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在初中《中国地理》教学中,“降水”、“河流”、“水资源”、“水田、旱地、林地、草地的分布”、“种植业”、“林业、牧业”等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举例来说,“降水”是影响和贯穿于这些知识之间的关键因素,特别是降水的两个分布是理解和掌握后续知识的关键所在。一个是降水的地区分布(也叫空间分布)很不平衡(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相似文献   

3.
日本新高中地理课程学习指导要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部科学省于2001年颁布了《高等学校学习指导要领》(下称“指导要领”),类似我国学科课程标准。该“指导要领”规定了日本高中学科课程的设置、学分管理、选课课程规则等相关内容。另外,“指导要领”详细地规定了各个学科的具体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内容处理指导等。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作用一样.日本“指导要领”也是日本基础教育中教材编写、教学过程以及考试评价的主要指导性件。  相似文献   

4.
李功爱 《地理教学》2005,(12):33-35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提出了在地图学习过程中进行“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社区等小区域的平面草图”的“活动建议”。在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引入“社区”这个词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5.
《禹贡》是我国古代有关政治经济的重要文献,也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它在详细记载古代政治制度、行政区域、山水的方位和脉胳,以及土壤性质和物产分布的过程中,系统而又重点地载述了中华大地大量的古代地名。班固著《汉书》首立“地理志”一目,将《禹贡》全文列为开篇,奉为我国自然与人文地理著作之先导。如果从地名学的角度来审视,《禹贡》够得上是我国最早的全国性的地名录。本文对《禹贡》地名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6.
学科建设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基石是课程体系建设。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导的《中国地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学科交叉和综合思维,构建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引导的课程设计,突出了国情教育、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海洋国土开发与保护、流域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空间治理等教学内容。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科教融合和小班授课模式,对《中国地理》本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角度进行了创新尝试,以期能够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中国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树立德育、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构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地理思维的地理学科人才培育体系,更好地服务于美丽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托第一手原始文献和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在阐释上海南洋公学自编出版新式教科书意义的基础上,对上海南洋公学编辑出版的新式中小学地理教科书在出版时间、版次、册数、内容、特点和意义等方面展开考述。本文对“《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为我国第一套国人自编地理教科书”“《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二书均为1901年编纂出版”“基于张相文《南园丛稿》卷九之《沌谷笔谈》卷一认为‘教科书’一词首先出现于《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等主流观念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6,(2):47-48
《中国地理辅导牌》运用地图这一地理知识的“载体”,用“寓教于乐”的方法,把每一张牌都变成“活页地图”,让大家在游戏中掌握所需地理知识。《中国地理辅导牌》共108张,像一套活页的中国地图册,它包含着地理新课标所规定的中国地理教学内容,可用各种不同的游戏方法获得各种中国地理知识。《中国地理辅导牌》白20世纪80年代初版之后,我们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反复探索、修改和不断努力,在有关地理教育专家、教授的耐心帮助和指导下,又作了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
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一些教材和《考试说明》中没有要求的“新知识”被引入试题中,并以此为背景素材,考查考生能力,使高考试卷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成了试卷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10.
褚绍唐先生是我国优秀的地理学家之一,他一生除长期从事地理教学工作以外,还在地理教学论、上海历史地理和“徐学”(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研究)三大领域中从事研究,并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他的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研究尤为学界和社会广泛注目:早期与他人一起重新搜集、整理旧本,编出了新版的《徐霞客游记》,继又配套主编出版了《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在此两大成果之外,他潜心探索,不断写作,陆续发表了一批涉及面广和有见地的论。  相似文献   

11.
李万龙 《地理教学》2007,(10):10-12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浓缩和直观表达,更是获取地理知识以及进行地理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地图教学是地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指出:“应把地图的运用列为培养学生技能的主体要求。”我国现行教材也明确指出:“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掌握阅读、使用地图的技能。”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乡土地理课堂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蔚 《地理教学》2004,(9):16-18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也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地获得教育的途径,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目标,是广大地理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本文以《上海市乡土地理》“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为例,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乡土地理的优势,密切结合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相似文献   

13.
江晔 《地理教学》2005,(11):14-17
上海中学地理课程起始年级设置在六年级。在以往,六年级的地理人门学习是从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基础知识开始的,涉及到经纬网、半球的划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时区和日界线、地图比例尺的换算、地图的阅读等。这些地理概念、原理的集中学习,实际并不适合初次接触地理、对地理充满好奇的六年级学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景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在开题篇章中。在“初中阶段内容与要求”中的“内容”栏里规定了“她理景观丰富多样”、“地理景观的地区差异”和“地理景观的发展变化”三部分内容。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景观”不仅作为课程内容被编人到教科书中,还“同步编写《地理景观》光盘教材。……”以此丰富“地理景观”的课程教学内容,并期盼“地理景观”带来地理学习的革命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本次新课改提出的新理念,它为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地理与生活的结合提供了依据和可能。笔者在进行《地理八年级上册》“水资源”之三——“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一节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以“三个面向”教育的战略思想深化地理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出版发行,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现在,举国上下已经掀起了学习“邓选”的热潮。本刊在今年第一期发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陈尔寿先生寄来的关于学习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的专稿,作为献给广大读者和中学地理教师的新年礼物。我们相信,改革,能使我国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改革,也能使中学地理教育走出低谷,在人材培养和经济建设中占据它应该占有的地位。让我们共同为振兴中学地理教育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第四部分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建议,明确要求:“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地理教学的传统做法。”当前,科学探究是世界各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7.
“热力环流”历来是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对它的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直接关系到“风的形成”和“全球性大气环流”等内容的深入学习。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课前实验、课件演示、图示练习、案例分析等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含义直至学会用该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规定“7-9年级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学习为主”,并在区域的分区部分进行了重要的改革尝试,即“不再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和选择由教材编写和教师决定”。对区域地理教学的评价,是基于对学习区域地理必备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一节内容是初中《世界地理》教学重点.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多,为了便于地理教师讲授和组织学生复习,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特将“美国”一节知识要点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相似文献   

20.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地理教学方兴未艾,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值得探索的问题,如“人机共灌”和“画蛇添足”等。笔者认为,追求在一堂地理课中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现代媒体优势、德育目标三者的统一,是CAIG课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