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源与环境     
我们这里讨论的矿产资源及其储量不是无限的,这些有限的矿产资源难以养活按指数增长的人口,而来自矿产资源的能量就更不用说了。 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能源和石油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美国人第一次受到了能源短缺冲击。然而,在很多人看来,能源似乎仍然是无限的。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了石油生产过剩的状况。  相似文献   

2.
王振东 《物探与化探》1988,12(4):255-255
将地震法用于金属矿床的地质找矿工作,一直是勘探地球物理工作者的夙愿。60年代、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都不断有人进行过这种尝试,由于受当时当地地震地质条件和仪器设备条件所限,均未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水-岩相互作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沈照理  王焰新 《地球科学》2002,27(2):127-133
总结了2 0世纪5 0年代末以来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历史, 初步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5 0年代末— 70年代初; 第二阶段, 70年代初— 80年代末; 第三阶段, 80年代末至今.近年来, 环境问题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也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大、更持续的发展空间.简要回顾了地下水成因和地壳中水的地球化学循环, 控制水的化学成分的地球化学过程, 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与地质灾害等方面的重大研究成果.认为有望取得创新成果的领域包括: 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地下水环境演化与全球变化, 和极端条件下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   相似文献   

4.
储层地球物理的内容和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中期,发生了世界性的油价暴跌,而许多国家的油、气储量又日益减少。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增加石油储量,石油公司采取了在现有油田中使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油、气的采收率而放慢了寻找新油田的步伐的策略;因为这样做可以节省勘探费用,也不必增加新的开发投资。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1948-2003年再分析格点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沿375°N不同经度和沿115°E不同纬度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年变化、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西部和北部水汽含量较少;②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夏季最多,冬季最少;③华北地区大气中水汽含量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呈持续下降趋势。大气水汽含量高值期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期,大气水汽含量距平基本处于0线以下,为低值期;④华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年际波动变化与厄尔尼诺(ElNino)与南方涛动(ENSO)事件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地质钻探工程是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能源矿产勘查、水文与工程地质勘查、地球与地外行星科学研究、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重要的技术方法,是获取地下地质矿产等实物资料的唯一手段。伴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我国的探矿工程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70年来,通过几代探矿人的坚持不懈和努力奋斗,目前我国地质钻探技术水平基本与世界同步,在许多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有些钻探技术、装备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从整个地质行业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发展的维度上总结我国探矿工程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划分为4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矿工程创建起步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探矿工程技术稳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探矿工程扩大服务领域阶段(大致为20世纪最后15年);钻探工程技术全面、深入发展,逐步进入世界一流的阶段(21世纪以来)。分别对这4个阶段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取得的主要技术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总结,阐明了70年来探矿工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我国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制造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中国石油需求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总瑛  张抗  王骏 《中国地质》2000,(8):38-40,30
一、石油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石油需求的因素多且复杂,除了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几种常见因素外,还有石油价格、国家能源消费政策和国家政策等因素.1.经济增长: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石油消费总体上逐年上升,特别是1991年~1997年期间,石油消费  相似文献   

8.
<正> 塔里木盆地自80年代在古生界取得突破以来,已成为中国石油工业最重要的战略接替区。但在过去的近20年中,塔里木盆地的找油之路并不平坦,盆地的勘探部署不断遭遇“令人生畏的复杂地质条件”的挑战,其古生界的油气勘探仍是世界性难题。“裂缝碳酸盐岩勘探开发技术”和“盐下地震成像技术”是塔里木盆地勘探开发中的两个热点问题。本书紧密围绕这两个热点,精心选译选编了北美、中东、欧洲等主要碳酸盐岩油气区在裂缝碳酸盐岩分类、裂缝空间分布特征、成岩  相似文献   

9.
<正> 二十一世纪的石油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拓宽我国海相油气勘探的研究领域,了解与掌握国内外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方面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和《海相油气地质》编辑部于2000年10月31至11月3日在杭州共同举办了第二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的内涵的发展及喀斯特生态环境保护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李玉辉 《中国岩溶》2000,19(3):260-267
喀斯特的内容是发展的。而这种发展,从表述地表表象特征、地方名称,到学术名词、分支学科名称以及代表一种生态环境状况都在经典喀斯特地区的景观变化史中得到了体现。喀斯特含义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即18世纪以前作为地方名称和地理术语、19至20世纪初的代表一类地貌形态与发育过程、20世纪上半叶至70年代的人地关系的认识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将岩溶列为脆弱环境。喀斯特地区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是源于人类需求与喀斯特资源系统的协调与冲突。喀斯特环境与发展问题可分为农林牧发展阶段、传统工业发展阶段和现代工业和城市群阶段三大类。经典喀斯特地区的历史表明,喀斯特的环境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球系统科学逐渐成为地球科学重要的指导思想,对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产生了巨大影响。文中分别论述了传统地球科学时代和地球系统科学时代地史学的研究内容与任务;分5个阶段(启蒙阶段(18世纪末以前)、狭义地史学(地层学)阶段(18世纪末至19世纪70年代)、近代地史学阶段(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中叶)、现代地史学阶段(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和当代地史学或系统地史学阶段(21世纪以来)),简要回顾了地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中国地史学研究的成就;认为21世纪地史学研究首先要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不仅要重视地史学与地球科学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而且要重视地史学与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其次要重视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研究,将各种地质现象纳入地球圈层之间以及地球与其他有关星球之间相互作用记录与产物这个体系中认识,还要关注地史时期全球环境变化规律的研究,使地史学研究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服务,实现地史学由地球科学向地球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跨越。  相似文献   

12.
巢湖富营养化过程的沉积记录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姚书春  李世杰 《沉积学报》2004,22(2):343-347
土地利用和人类活动加剧所导致的营养元素输入的增加是引起湖泊富营养化趋势增强的重要原因。巢湖沉积钻孔柱状样中总有机碳和总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呈明显升高趋势,分别增加了2.5、2.9倍。由柱状样中的TOC/TN比值、TARHC、OEP判断得出,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TOC是陆源和内源两种来源并重;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陆源为主,并可能存在石油污染;20世纪70年代以来沉积物有机质中藻类来源的有机质占主要地位。巢湖沉积柱状样的研究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巢湖富营养化开始恶化。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探就是依据地下油气向上运移的原理,运用地球化学法从空气、水体、土壤、岩石中检测油气的运移迹象或石油在地表衍生物的信息,预测油气存在和圈定油气富聚地段的方法。 石油化探方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曾一度颇受重视;后因化探理论方法和勘查方法不完善,分析仪器设备简陋,至50年代末处于低潮;70年代后随着分析技术的提高和高精度测试仪的应用,石油化探研究又重新崛起,在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取得良好的找油气效果,而在南方,多属中小型内陆盆地的成油地质环境,因此,油气综合化探方法处在探索阶段。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与滇黔桂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协作,从1988年1月起,对广西百色盆地等进行了油气化探试验研究工作,经过初步试验研究、试验与评价研究和区域综合评价3个阶段,探索了油气综合化探方法在南方中小型内陆盆地中寻找油气田的有效性,建立了一套普查到勘探油气田的快速、经济、准确和有效的油气综合化探方法,同时总结了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展布规律,评价盆地油气田前景,判断油气聚集的区带和含油气构造。 从今年第一期起,将系统地介绍南方内陆盆地油气综合化探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拟分四次刊登,各自成章。系统介绍油气综合化探方法;油气化探异常形成的地球化学  相似文献   

14.
煤层气地质学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煤层气勘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沁水盆地南部获得了可观的煤层气地质储量;河东煤田的煤层气勘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煤层气地质学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a 煤储层岩石物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b 提出了煤层气藏的概念并依据我国的煤层气地质条件识别出几种主要煤层气藏类型;c 深化了对煤层气藏封闭保存条件的认识,充分认识到煤层气耗散对煤层气封闭保存的重要影响。d 对高煤阶煤层气藏研究有了突破性进展,突破了无烟煤勘探煤层气的禁区,获得了可观的煤层气地质储量;e 强化了低煤阶煤层气藏的研究;f深化了对煤层气藏不均一性的认识,初步揭示了煤层气藏不均一性的产生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杨丽娟 《地质学报》2024,98(3):647-652
黄汲清(1904~1995),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现代地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在开创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制图事业、建立中国大地构造理论基础、勘察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早在20世纪30年代,黄汲清即着手石油地质的考察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黄汲清参与规划、部署并实地指导全国范围的石油、天然气的普查,为大庆等油田的发现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利用黄汲清回忆录、年谱和自然资源部档案等原始材料,系统整理黄汲清数十年来在中国石油、天然气的方面研究工作,分析中国石油勘探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一世纪的石油工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为拓宽我国海相油气勘探的研究领域,了解与掌握国内外在海相地层油气勘探方面所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思路,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委员会、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和《海相油气地质》编辑部于2000年10月31至11月3日在杭州共同举办了第二届“海相地层油气勘探与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勘探油气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石油化探方法开始兴起。以吉林省延吉盆地和廊固凹陷的石油化探工作为例,阐述了石油化探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作用,提出应采用地质、物探和化探相结合的方案,以提高勘探油气田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大渡河金成矿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南地区发现的一个重要金成矿集中区,金矿床主要分布在前震旦系康定杂岩中。三碉金矿床分布于大渡河成矿带北部,海拔2800~3000 m。目前对该矿床矿石特征的研究较低,故开展矿石特征的研究,对该矿床成因及指导三碉金矿床下一步地质找矿勘探具  相似文献   

19.
《探矿工程》2007,34(11):3-3
勘探所是我国第一所探矿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1957年4月成立于北京。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勘探所几经波折与迁移,最后于1982年1月适到河北省廊坊市。此后所先后归地质矿产部、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领导。50年沧桑巨变,50年春华秋实;50年春风化雨,50年铸就辉煌。几代勘探所人用忠诚和智慧、勤劳和汗水书写了她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20.
地下物探最早应用于生产的是测井,并在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放射性铀等矿种的普查勘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70年代以来,测井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井中物探.测井和井中物探的区别在于:测井主要解决井壁的地质问题,探测半径不超过几米,而井中物探则解决井周的地质问题,探测半径为几十米到上百米;前者主要用于勘探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