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介绍了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途径:(I)澄清冰川与气候的直接关系,为解释冰川动态提供气候模式;(2)定量地模拟冰川动态对气候的反应,理论分析冰川末端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反应特征;(3)据中尺度冰川—天气关系解释冰川变化与气象要素均值离差的比较结果。指出了近百年来山地冰川的近期变化,总趋势是退缩,但在退缩过程中又有十年时间尺度的前进脉动。不同地区冰川不仅世纪内波动时间上略有先后,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多世纪波动亦有惊人的相似性。预测了下个世纪可能的陆冰与海洋交换:由于CO2的不断增加引起气候的变化,CO2引起海洋变暖对不同规模大小冰川的影响,以及在CO2提高环境中对由于冰消融引起海平面上升量的估计。  相似文献   

2.
我国极地型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黄茂桓 《冰川冻土》1994,16(3):218-223
在昆仑峰周围,高于平衡线的山体宽阔,成为我国境内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该中心平衡线位置高,冰川的存在不是因积累条件有利,而是因消融条件不利。在消融过程中强烈的蒸发-升华和向冰内热传导耗去大量的热,抑制了融化,融水又易冻结,变成附加冰,从而降低物质消耗,气温低导致消融强度低,消融期短。干燥和寒冷的气候有利于冰川的存在,与极地冰川相同。降水集中在夏季,减少消融期的热量收入,冬季少雪增加失热,其结果也对消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中东部最大冰期时代高度与气候环境探讨   总被引:60,自引:15,他引:60  
施雅风  郑本兴 《冰川冻土》1995,17(2):97-112
本文应用不同来源的各种资料,经逐步综合推导,认为最大冰期出现时间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18-16阶段(0.72-0.52MaBP)。当时青藏高原低于现代1000M左右。高原中,东部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果洛山与稻城海子山4个山区的冰川面积达40000KM^2,为现代冰川面积的18倍,平衡线高度为3450-4250M,6-8月平均温度为2.3-3.4℃,年降水量为1260-1960MM,是现代平衡线上降  相似文献   

4.
目前气候变暖导致的冰川退缩,引起了广泛关注.以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根据1959年以来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冰川消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0 a来冰川在表面粒雪特征、成冰带、冰川温度、面积、厚度及末端位置等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些变化均与气温的升高有着密切的联系;冰川的退缩自20世纪80年代后,尤其是近10 a来出现了加速趋势.其原因除夏季气温升高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冰川温度升高造成冷储的减少,二是冰川表面反射率下降导致辐射能量接收的增强.冰川物质平衡在1986年之前由气温和降水共同决定,之后主要受气温控制.  相似文献   

5.
天山麦茨巴赫冰川湖突发洪水特征及其与气候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刘时银 《冰川冻土》1998,20(1):30-35
根据1956年以来天山昆马力克河麦茨巴赫冰川湖突发性洪水记录,分析了该冰川湖突发性洪水与气候要素特别是气温间的关系,认为冰川湖迅猛排水受制于年内气温波动引起的伊力尔切克冰川消融期与消融强度的变化,该冰川湖迅猛排水时的洪峰流量与总洪水量具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种增加趋势与天山地区区域性温暖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从末次冰盛期冰川规模探讨当时的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根据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形成的保存完好的古冰川遗迹和现代气候条件下冰川特平衡与气候的关系。用冰川动力学方法估算出冰川达到末次冰盛期规模时的气候条件。依据末次冰盛期冰川面积,结合冰川平衡线高度和冰川体积综合分析,乌鲁木齐河源区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应比现代低4.8℃左右,降水约只有现代的30%,但目前其它古气候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的夏季气温比现代低5.6℃左右,两者相差0.8℃,其原因可  相似文献   

7.
8.
气候变暖使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处于退缩状态   总被引:39,自引:17,他引:22  
任贾文 《冰川冻土》1998,20(2):184-185
997年中美联合考察队对珠穆朗玛峰绒布冰川考察期间,采用GPS技术对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测量.将其结果与1966年考察测量的位置对比得出,过去30a间该冰川末端后退了170~270m,平均年退缩量为55~87m.由于目前气候仍在变暖,该冰川将继续保持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一个水量(物质)平衡模型,估计可能的气候变化对冰川区水文的影响。以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为例,假设温度升高1—4℃和相应的降水量变化为0,±10%,±20%组合成二十种气候变化情景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目前的冰川融水量(Ri)是处在冰川退缩阶段的高值期,假设的二十种气候情景下的Ri均小于此值。因此,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导致我国西北高寒山区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川径流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15  
王宗太  刘潮海 《冰川冻土》2001,23(3):231-237
中国冰川分布,在西北形成了冰水绿州景观,在塔里木盆地和雅鲁藏布江周围形成5个巨大的冰川集结中心,用“冰川覆覆盖度”评价,干旱山区的高山有较大的冰川发育能力。“冰川中值”标志的冰川分布高程,向青春高原内部逐渐抬升。冰川的进退幅度,向低能量冰川区域小,冰川形在型因地而异,分化成“高山型”和“高原型”两大类型组合。  相似文献   

13.
冰川是地壳上重要的地质体之一,开展冰川构造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冰川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也开拓了构造地质学的研究领域。文章分析了冰川变形的各种物理参数,并以绒布冰川和阿厄玛卿冰川为例阐明了我国冰川构造的基本特征,如冰川构造变形的多样性,冰川构造发育的层次性及运动学与动力学的某些特点等,提出了我国冰川构造研究的方向和任务。  相似文献   

14.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夏季0 ℃层高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广兴  孙淑芳  赵玲  马玉芬 《冰川冻土》2009,31(6):1057-1062
采用1971-2000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周围4个探空站逐日0 ℃层高度探测资料, 用距离倒数的加权平均得到1号冰川的夏季0 ℃层高度, 并与1号冰川观测资料进行对比, 定性与定量分析了30 a来夏季0 ℃层平均高度变化和冰川观测量的变化趋势及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1971-2000年的30 a里1号冰川夏季0 ℃层高度呈增高趋势, 1990年代呈陡升趋势, 与1号冰川的零平衡海拔高度、消融区面积、 纯物质消融量和融水径流深4个量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为正相关;而与积累区面积、纯积累量、纯物质平衡总量、纯物质平衡值4个量反位相同步变化, 为负相关, 说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对自由大气夏季0 ℃层高度具有非常好的响应.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 天山山区对流层中下层均显著变暖, 夏季0 ℃层高度升高, 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消融加快. 1990年代夏季0 ℃层高度陡升, 进而1号冰川出现了最大的物质负平衡.  相似文献   

15.
祁连山冰川水资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利用本文提出的祁连山冰川融水径流模数的经验公式,估算出该区冰川融水径流为11.56×10~8m~3,占河西地区河川径流总量的12.5%。其时空分布不均匀,西部大于东部,夏季多于春季。  相似文献   

16.
物质平衡是衡量冰川“健康”状况的最好方式,由于野外工作开展难度大,物质平衡观测仅局限于少数几条冰川上,限制了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和冰量变化的评估.通过卫星高程数据可以监测区域冰川高程变化,进而可估算其冰量变化.利用SRTM和ICESat激光测高数据反演了祁连山冰川冰量变化,结果表明:21世纪初祁连山冰川处于物质亏损状态,年平均高程减薄(0.345士0.258)m,相当于(0.293土0.219)m w.e.,估算祁连山冰川年均冰量损失为(534.2±399.5)×106 m3 W.e..由于祁连山各冰川区相对独立,相隔较远,冰川规模普遍不大,且ICESat地面轨迹在中低纬度分布稀疏,使得结果的不确定性还很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中国冰川目录编制完成   总被引:35,自引:17,他引:18  
依据国际冰川编目完成的中国冰川目录11卷21册的统计,中国境内共发育冰川46298条,总面积59406km^2,冰储量约5590km^3,是中低纬度山地冰川是发育的国家,按山系和水系两种体系分别进行冰川编目,获得了中国西部及其各区域的冰川条数、面积和储量等多项指标的确切数量,发现了中国冰川及其雪线分布的若干新特征,这对于西部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冰雪灾害的防治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冰川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定量评估冰川变化对干旱区流域/区域水资源管理、海平面上升以及冰川自然灾害预防等十分重要。从冰川产流(消融)和汇流两个水文物理过程出发,介绍了国内外冰川水文模型的研究进展,对目前应用最广的两类消融模型——基于气象因子的统计模型和基于物理机制的能量平衡模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从冰川表面、内部以及下部汇流3个方面阐述了冰川汇流模型所取得的成果。表明冰川产流(消融)模型已相对较为成熟,而冰川汇流过程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构建适合不同规模和类型冰川的、包含冰川运动信息的分布式冰川水文物理模型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木孜塔格西北坡鱼鳞川冰川跃动遥感监测   总被引:15,自引:10,他引:5  
基于Landsat卫星数据的遥感监测发现, 木孜塔格峰西北坡鱼鳞川冰川的中支在2007-2011年间发生了跃动, 冰川北侧末端在几年内前进距离达到了(548±34) m.进一步的监测发现, 该冰川的大幅跃动主要发生于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跃动期间冰川表面约4.8 km长的范围经历了急剧的破碎化过程, 并呈现出最早由冰川中部积蓄区下段开始, 然后向上下游逐渐扩展的特征.对冰面裂隙及其他特征点的追踪发现, 冰川除积累区以外的部位都产生明显的位移, 其中冰川中部以下至冰舌部各点的位移都在1 km以上.同时, 冰面运动速度的计算结果也显示, 冰川各个部分都经历了急剧的运动速度变化过程, 其中冰川中部最大运动可视速率达到约(13.3±1.5)m·d-1, 并且还揭示出该冰川的跃动具有北侧主末端最先开始快速运动, 然后向上游逐渐扩展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尼泊尔已发布的冰川编目数据、遥感数据及DEM数字高程模型,利用GIS和Excel对尼泊尔境内冰川的结构特征及1980-2010年的冰川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冰川系统功能模型模拟了同期尼泊尔冰川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尼泊尔境内冰川平均规模较小,且冰川分布的海拔差异大。(2)尼泊尔冰川平衡线高度分布受地形影响明显,呈现出反纬向性变化特征,存在若干以高峰为中心的高值区域。(3)1980-2010年尼泊尔冰川整体呈现退缩状态,冰川数量增加了378条,冰川面积和体积均减少,分别减少了24%和29%;小规模冰川或冰川系统退缩更快,1980-1990年冰川变化速率最快。(4)采用历史时期的气温变化率,冰川系统功能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冰川历史时期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