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9 毫秒
1.
吴忠宝 《江苏地质》2006,30(4):265-269
针对江苏瓦庄油田窄条状、长井段、多油层、薄互层、多断层的特点,采用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的技术思路,在构造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分析和测井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维油藏地质模型,以该模型为静态地质模型进行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在历史拟合成功的基础上,进行了开发层系、油井距断层距离、分层配注的开发技术政策界限研究,得出了该类油田合理的开发政策,为油田的开发生产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定量描述稠油油藏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开采过程中注采井间夹层对双水平井泄油通道与开发效果的影响,针对新疆油田A区块,利用CMG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表征SAGD注采井间夹层的数值模拟模型,对注采井间存在不同大小、间距及物性夹层情况下的SAGD蒸汽腔发育形态与开发效果进行对比,得到了稠油油藏夹层非均质影响SAGD开发的临界特征参数。矿场实际的非均质SAGD井组夹层展布特征、蒸汽腔发育特征及生产效果对比结果表明,得到的结论与矿场实践一致,因此可用于指导并实现经济、高效的稠油油藏双水平井SAGD开发。  相似文献   

3.
王庄油田强水敏性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庄油田位于山东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其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黏土含量高达13%,水敏指数超过70%,属强水敏性稠油油藏。强水敏性成为制约其能否采用注蒸汽开发的关键。为此,在分析形成储层强水敏地质原因的基础上,采用水敏流动试验、高温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利用激光拉曼、X-衍射、核磁和CT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储层水敏机理、热采过程中骨架矿物、黏土矿物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骨架矿物逐步溶蚀、膨胀性黏土矿物发生转化;在温度高于250℃时渗透率可恢复到原始值的80%左右,证明了该类油藏热采开发的可行性;结合热采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建立了强水敏稠油油藏热采储层物性变化模式。该成果在矿场应用中取得理想效果,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高尘头地区东营组油藏是顶油底水深盆油藏.在对该地区深盆油成藏机理及控制因素综合研究基础上,运用储层物理模拟实验,深入分析储层均质和非均质砂层油气运移和聚集机理.物理模拟实验证明,各砂层渗透率和厚度差异对油的运移方向、路径和充注层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同时验证储层非均质性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缝洞型油藏大尺度可视化水驱油物理模拟实验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由于其缝洞组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储层流体的渗流规律有别于常规油藏。根据某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实际情况设计制作了大尺度可视化物理模型,并按照现场实际设计了二注三采的实验井网及注采方案,以应用物理模拟实验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开发特征及油井生产规律。结合实验结果,利用J.Cruz-Hernández建立的数学模型对生产数据进行拟合,以研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中流体的渗流机理,J.Cruz-Hernández数学模型中的空间系数和流动速度对采收率影响较大,提出模型的改进应考虑重力分异作用、溶洞比例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三维地质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一直是中后期油田开发的研究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也多种多样.针对马岭油田中一区的开发特点,采用三维地质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技术研究思路,在构造特征研究、精细地层对比、沉积相研究和流动单元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中一区延长组到富县组的三维立体地质模型,从而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初始静态地质模型.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通过精细油藏模拟方法进行了油藏剩余油分布模拟计算,并结合沉积相和流动单元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为油田下步方案调整提供了挖潜方向.  相似文献   

7.
阿南油田构造复杂 ,非均质性较强 ,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田 ,注水开发存在油产量低、采出程度低、稳产难度大三大矛盾。为了提高阿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用程度 ,提高油田产油量 ,降低含水率 ,为下一步新区块投入开发及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依据 ,以阿 11断块的阿 11- 30 4井组 (其开发层位是 A上 油组 )为研究对象 ,充分利用井组内及邻近区域内井的油藏精细描述静态资料和井组内注采井的动态资料 ,参考注采井的产吸剖面资料 ,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井组稳定注水的 6种方案 ,优化了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注水参数。  相似文献   

8.
李留仁 《西北地质》2000,33(3):36-41
阿南油田构造复杂,非均质性较强,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田,注水开发存在油产量低、采出程度低、稳产难度大三大矛盾。为了提高阿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运用程度,提高油田产油量,降低含水率,为下一步新区块投入开发及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以阿11断块的阿11-304井组(其开发层位是AI^上油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井组内及邻近区域内井的油藏精细描述静态资料和井组内注采井的动态资料,参考注采井的产吸剖面资料,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井组稳定注水的6种方案,优化了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注水参数。  相似文献   

9.
阿南油田构造复杂,非均质性较强,是典型的低渗透砂岩油田,注水开发存在油产量低、采出程度低、稳产难度大三大矛盾.为了提高阿南油田低渗透砂岩油藏的动用程度,提高油田产油量,降低含水率,为下一步新区块投入开发及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依据,以阿11断块的阿11-304井组(其开发层位是A上Ⅰ油组)为研究对象,充分利用井组内及邻近区域内井的油藏精细描述静态资料和井组内注采井的动态资料,参考注采井的产吸剖面资料,应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该井组稳定注水的6种方案,优化了阿南低渗透砂岩油藏的注水参数.  相似文献   

10.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藏地球化学是一个新兴的地球化学分支学科,是传统的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与油藏工程紧密结合的产物。其产生对油气勘探和开发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油藏非均质性、充注史和流体一岩石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论述了油藏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并简要总结了油藏地球化学近年来的长足发展以及产生的一些新兴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1.
非常规油气藏地质建模与数值模拟是通过对地质、地震、油藏综合研究,建立储层精细地质模型。首先建立构造模型,同时运用地震反演的成果结合单井岩相数据建立岩相模型,利用钻井泥浆漏失、油气田和单井的实际生产情况和微地震监测,描述油气藏内发育的天然裂缝和人工压裂裂缝,最终利用岩相模型控制建立孔隙度和饱和度等属性模型,为数值模拟提供能够反映与实际地质情况相符的三维油气藏粗化地质模型。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历史拟合、产量预测,并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的基础资料入手,总结该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构造、储层和油气水分布特征等3方面.结合自身科研实践,认为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野外露头和现代沉积考察、岩心观察描述、显微镜下薄片观察鉴定、地球物理解释预测、地质统计学分析、分析测试、各种物理模拟和数值模拟、油气藏动态监测和生产动态等,并阐述了不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目前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方法偏定性、地质成因分析和油气藏表征结合不紧密、油气藏表征精度制约了地质成因分析的准确度、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综合性不强、特殊类型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还存在诸多难题等.本文指出了该研究未来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依靠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解决油气田开发中的难题、通过各种模拟方法提高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定量化水平、加强地质成因分析以提高油气藏表征水平、利用油气藏表征促进地质成因分析进步、拓展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在油气田开发中应用的领域、特殊类型油气藏地质成因分析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剩余油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剩余油研究是油田开发中后期油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实现“控水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手段。油田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后,随着开采程度加深,地下油水关系越来越复杂,非均质更严重,剩余油分布越来越复杂,给油田稳产和调整挖潜带来的难度越来越大。在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及大量文献检索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剩余油研究的发展现状、主要技术及分布模式,归纳总结了剩余油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郑贺梅  刘鹏程  郑舰 《现代地质》2015,29(6):1467-1474
以胜利油田A区块特超稠油油藏为目标区块,自主研发了高温高压二维比例物理模型,研究了不同开发阶段水平井蒸汽驱油机理,开展了油藏压力、井底干 度、注汽强度对水平井蒸汽驱的效果影响的研究。物模实验结果显示,蒸汽驱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存水回采期、汽驱受效期、蒸汽突破期。存水回采期蒸汽腔向水平方向扩展,以水平驱替方式为主 ;汽驱受效期蒸汽腔向垂向和水平方向扩展,以水平驱替方式为主,纵向泄油为辅;后期蒸汽突破,蒸汽腔继续向上方扩展,以纵向泄油为主,实现油层整体动用。5 MPa时转蒸汽驱的采出程度高于7 MPa时转蒸汽驱的采出程度;蒸汽驱的井底蒸汽干度应不低于0.4,蒸汽干度越高,水平井蒸汽驱的开发效果越好;注汽强度为1.9 t/(d·ha·m)时温度场最为发育。同时,在高压下提高干度可实现水 平井蒸汽驱的有效开发。以上的实验结果较好地指导了胜利油田A区块特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取得了明显的开发效果,该研究对于类似稠油和超稠油油藏水平井蒸汽驱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相似文献   

15.
双河油田储层渗流单元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陈程  孙义梅  黄翔 《现代地质》2000,14(4):440-444
双河油田已进入开发后期 ,为了精确预测层内潜力分布状况 ,解剖更小级别的储层非均质单元的分布 ,提出了储层渗流单元分析法。研究表明 ,双河油田储层可划分出 4种渗流单元类型 ,渗流单元与成因砂体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平面上渗流单元分布很复杂 ,表现为极强的非均质性。储层渗流单元模型可应用于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和定性预测剩余油的分布 ,从而大大提高剩余油分布预测的精度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 finite‐element (FE) model for simulating injection well testing in unconsolidated oil sands reservoir. In injection well testing, the bottom‐hole pressure (BHP) is monitored during the injection and shut‐in period. 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a reservoir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ransient BHP data using conventional reservoir or well‐testing analysis. However, conventional reservoir or well‐testing analysis does not consider geomechanics coupling effects. This simplified assumption has limitations when applied to unconsolidated (uncemented) oil sands reservoirs because oil sands deform and dilate subjected to pressure variation. In addition, hydraulic fracturing may occur in unconsolidated oil sands when high water injection rate is used. This research is motivated in numerical modeling of injection well testing in unconsolidated oil sands reservoir considering the geomechanics coupling effects includ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To simulate the strong anisotropy in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behaviour of unconsolidated oil sands induced by fluid injection in injection well testing, a nonlinear stress‐dependent poro‐elasto‐plastic constitutive model together with a strain‐induced anisotropic permeability model are formulated and implemented into a 3D FE simulator. The 3D FE model is used to history match the BHP response measured from an injection well in an oil sands reservoir.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
油田开发中后期岩相单元的细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油田开发中后期建立在原小层对比和沉积微相基础上的储层地质模型已不能适应调整挖潜和剩余油分布研究的要求,需要在小层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到岩相单元。本文以大庆长垣南部葡北油田葡I组油层为例提出岩相单元的概念,通过现代沉积研究论证岩相单元细分的可行性,结合密井网测井曲线分析旋回性、隔夹层分布的稳定性及目前经济技术和采油工艺等,探讨细分单元的基本原则。最后提出岩相单元细分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8.
彭仕宓尹志军  李海燕 《地质论评》2004,50(6):662-666,i006
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微观孔隙结构和非均质性都会发生动态变化。建立反映储层性质动态变化的四维地质模型对于深化高含水期油田地质特征的认识、预测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高油田开发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地质意义。论文立足于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的动态变化,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建模为例,综合不同开发阶段的井网及相应的取心、测井和实验测试资料,研究注水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应用随机建模方法建立了不同开发阶段的储层三维地质模型,对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在油田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