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安徽巢湖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斜坡沉积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长期以来,人们均认为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的栖霞组碳酸盐岩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但以巢湖地区为例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斜坡沉积。碳酸盐岩碎屑流沉积物形成了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的层状石灰砾岩,分布于斜坡上部;等深流沉积物形成了上、下硅质层段的砂屑硅质粒泥灰岩,主要分布于斜坡下部。而上、下硅质层段中的钙、硅质页 (泥 )岩属于斜坡远端和盆地沉积;唯有本部灰岩段可能属于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这一认识不仅突破了传统观念,而且有助于重新认识下扬子板块二叠纪的古地理特征和盆地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2.
在安徽巢湖177高地、无为白牡山等地中二叠统栖霞组顶部灰岩段和臭灰岩段发现大量遗迹化石Zoophycos cf.caudagalli。这些遗迹化石以系统觅食迹为主,指示水动力及波浪作用较弱、贫氧的深水沉积环境。在栖霞组的砾状灰岩中,发现部分Zoophycos穿插于灰岩砾石和基质之中,这揭示栖霞组石灰砾岩中的砾石并非成岩作用成因,而是碎屑流沉积形成,属于异地成因碳酸盐岩。综合巢湖地区栖霞组的地层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以及Zoophycos的生活习性和分布特征,发现表明巢湖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臭灰岩段和顶部灰岩段属于贫氧的碳酸盐台缘斜坡沉积。  相似文献   

3.
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纪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泾县—南陵地区二叠系较发育,主要由碳酸盐岩、硅质岩和碎屑岩组成。二叠系船山组为浅水碳酸盐台地相;栖霞组底部碎屑岩段是滨海沼泽相,臭灰岩段和上、下富硅质灰岩段是水体较深的斜坡中部相,中部灰岩段是浅水开阔碳酸盐台地相,而顶部灰岩段是缓斜坡上部相;孤峰组和大隆组是缺氧滞流环境下的深水盆地至盆地边缘相;武穴组是碳酸盐台地相,银屏组属于滨海潟湖相;龙潭组是一套海陆交互的三角洲相沉积,包括从三角洲前缘到三角洲平原两个亚相,而泾县昌桥龙潭组顶部发育的生物碎屑灰岩属于开阔碳酸盐台地相。纵观二叠纪有三次大的海侵和两次大的海退旋回,海侵时间分别是:栖霞早期、茅口早期和长兴早期,海退时间分别是:紫松—隆林期末和茅口期末,其中栖霞期还包含两个海侵海退的亚旋回。  相似文献   

4.
凤台砾岩的特征是砾石磨圆差、无分选,主要来自下伏四顶山组叠层石灰岩、砂屑灰岩,砾石和胶结物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在寿县李冲乡的两个剖面上,凤台砾岩与下伏四顶山组叠层石灰岩具有指状交叉的过渡接触关系,具缓坡相特征的叠层石完好地生长于砾岩之上.研究表明,凤台砾岩是在四顶山组沉积的同时,由于地震(或其他地质作用)使得四顶山组灰岩破碎形成高密度流堆积于碳酸盐台地的缓坡环境而成.  相似文献   

5.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纪沉积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秋 《江苏地质》2016,40(1):7-14
湖北长阳资丘二叠系剖面地层出露良好,特征明显,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野外剖面测量和室内微相分析表明,二叠系岩相主要由生物碎屑颗粒灰岩、砂屑灰岩、砾屑灰岩、硅质岩、钙质页岩等组成。根据岩相、古生物化石及碳酸盐岩微相分析,研究区二叠系主要为碳酸盐斜坡、台地和盆地沉积。其中,中二叠世发育碳酸盐斜坡沉积和盆地沉积,晚二叠世发育斜坡沉积、碳酸盐台地和盆地沉积。沉积演化表明,该区二叠纪发生了2次海进—海退旋回:第一次海侵发生在栖霞期,茅口期末结束;第二次始于吴家坪初期,持续到长兴末期。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下部发现了丰富的遗迹化石Zoophycos,形态及沉积构造研究表明此遗迹化石产生于浪基面以下较深水的碳酸盐岩斜坡环境。  相似文献   

6.
程成  李双应  赵万为  彭亮 《地质学报》2016,90(6):1208-1219
安徽宿松坐山剖面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栖霞组、孤峰组和武穴组连续出露,为下扬子地区中二叠统的典型剖面之一。其中栖霞组主要为碳酸盐岩,其次为硅质岩和碎屑岩。栖霞组碳酸盐岩中共识别出9种微相类型,分别可以与Flügel整理的7种标准微相对比。栖霞组主要为斜坡沉积,其次为台地沉积,而斜坡相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上斜坡相和下斜坡相。其中,上斜坡相主要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中部,该层位以产砾屑灰岩为特征,微相类型以MF3为主。其次出现在本部灰岩段的中偏上部,该处微相类型为MF3、MF8和MF9。此外,顶部灰岩上部发育灰岩砾石的层位中的微相类型主要为MF3和MF9,也属于上斜坡相。下斜坡相主要发育于上、下硅质岩段和本部灰岩段的顶部,主要特征为发育薄层硅质岩或长条状硅质结核,微相类型主要为MF4和MF5。台地相主要出现在本部灰岩中下部,其次出现在臭灰岩段的下部和上部及顶部灰岩段的下部,且其微相类型以MF1为主,其次为MF2、MF6和MF7,表明台地相整体属于开阔海台地。微相分析表明栖霞组整体形成于一个海侵过程中,期间经历了4次较明显的海退。黏土矿物分析显示栖霞组碳酸盐岩的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平均含量为61.97%),高岭石次之(平均含量为27.25%),伊蒙混层(平均含量为9.43%)和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36%)较少。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的比值与伊利石的相对含量变化共同表明栖霞期由早期的相对干冷变为晚期的相对暖湿,期间发生了3次较为明显的气候变化周期。同时,栖霞期气候整体变暖湿、海平面整体上升的趋势与晚古生代冰川(LPIA)消融的时间对应,则暗示古气候变化导致的冰川消融事件控制了栖霞期的整体海平面变化。而沉积相变化所反映的栖霞期4次相对海平面变化与3次明显的气候波动能够较好的吻合,则显示出气候对海平面变化和沉积记录的控制作用。表现在气候变暖湿导致冰体融化,海平面上升,风化指数(WI)升高,主要发育碳酸盐斜坡相。气候变干冷、冰体增大导致海平面和风化指数(WI)的下降,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  相似文献   

7.
南天山和静县大山口剖面石炭系野云沟组发育齐全,出露完好,主要由碳酸盐岩及少量碎屑岩组成,总厚度为696.8 m.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为主,主要包括砾屑灰岩、含陆源碎屑鲕粒灰岩、生物碎屑微晶灰岩、含陆源碎屑砂屑灰岩、微晶灰岩及泥晶灰岩等.野云沟组主要为斜坡相和盆地相沉积,少量为碳酸盐台地相沉积.斜坡相主要发育砾屑灰岩、薄层...  相似文献   

8.
凤台砾岩与四顶山组过渡接触关系的发现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雨旭  高林志 《地球科学》1998,23(1):9-12,T001
凤台砾岩的特征是砾石磨圆差,无分选,主要来自下伏四顶组叠层石灰岩,砂屑灰岩,砾石和胶结物均以碳酸盐岩为主,在寿到李冲乡的两个剖面上,凤台砾岩与下伏四顶山组叠层石灰岩具有指状交叉的过渡接触关系,具缓坡相特征的叠层石守生长于砾岩之上,研究表明,凤台砾岩是在四顶山组没积的同时,由于地震(或其他地质作用)使得四顶山线灰岩破碎形成高密度流堆积于碳酸盐台地的缓坡环境而成。  相似文献   

9.
在Lunada─Soba碳酸盐台地一盆地背景中,识别出九种沉积层序。它们的边界代表了台地完全出露及伴随有岩溶作用和河流侵蚀作用的时间。根据侵蚀深度,成岩作用对台地物质的影响,以及相分析,估计相对海面下降15~50m。低水位期,对应体系域的沉积超在于台地的前缘斜坡或充填台地顶部的下切谷。这些沉积由多种岩相组成:台地边缘的灰岩巨形角砾岩相、异地砂屑粒状碳酸盐岩相、半远洋泥灰岩相、细粒浊沉积砂岩相、盆地泥质岩相、细粒河口砂岩相、海岸生物滞积灰岩和粒状碳酸盐相、河流一三角洲细砾岩和砂岩相、浅水小圆片虫粒状碳酸盐岩相。相对海平面上升的特征为:盆地中为单一泥灰岩沉积,台地为珊瑚厚壳蛤泥丘发育,骨架粒状碳酸岩和泥灰岩沉积,有时伴有反向叠加层序。高水位期,盆地中以半远洋泥灰岩、前三角洲及碎屑三角洲泥质岩和砂岩为主。而台地上以珊瑚粒泥状灰岩和小圆片虫类粒状碳酸公岩为主,有时伴有进积斜坡沉积。海进表面有侵蚀或简单的地层缺失特征,例如分别为细砾残留粗屑沉积或许多生物潜穴。不存在发育完善的密集段,表现为反向叠加和进积叠加模式,使它容易区别。根据几何学特征,层序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其中三种从台地到盆地是连续的,具有板状、楔状、倾斜基  相似文献   

10.
我国华南地区二叠系栖霞组沉积了多套富有机碳的暗色岩系,是华南地区油气勘探的潜在烃源岩。其形成主要与水体的氧化还原以及古特提斯海洋洋流系统有关。然而,栖霞期水体的缺氧-贫氧的成因模式还需要更多的地质证据。本文选择湖北省恩施剖面栖霞组下部臭灰岩段钙质页岩及碳酸盐岩夹层为研究对象,开展稀土元素REE、微量元素Th/U比值以及碳酸盐矿物晶格内微量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栖霞组下部臭灰岩段的下部沉积水体主要为缺氧至贫氧条件,而臭灰岩段上部主要为贫氧至氧化条件。这些缺氧至贫氧沉积主要是由洋流的上涌造成。洋流的上涌将深水环境中缺氧、贫氧的底部水体涌至陆棚斜坡地带,造成斜坡浅水地带形成一个近似倒三角的缺氧-贫氧水体带,从而沉积了栖霞组暗色薄层石灰岩或钙质页岩。  相似文献   

11.
安徽巢北地区栖霞组臭灰岩段富有机质成因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陆鹿  李壮福  康鹏  张新 《地质论评》2014,60(1):71-79
以安徽巢北地区二叠纪栖霞组臭灰岩段为研究对象,从岩石学、古生物学及沉积学特征出发,探讨臭灰岩段富有机质与风暴事件沉积之间的关系。臭灰岩段岩性整体为灰黑色中厚层状石灰岩,层间夹数毫米至数厘米厚灰黑色钙质泥岩,整套岩层富含有机质;其中生物化石丰富,整体为热带、亚热带正常盐度浅水生物组合为特征;为正常浅海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沉积期表现为一个明显的海侵过程,并受风暴作用的频繁扰动。臭灰岩段沉积环境并非“贫氧或缺氧”条件,而是正常富氧环境。富有机质特征一方面得益于沉积期较高的生物产率,同时还与风暴事件沉积作用密切相关,即在风暴作用下,沉积物发生快速堆积,有机质未来得及与富氧水体发生长期接触即被埋藏覆盖,从而导致有机质被良好保存,形成臭灰岩段富有机质特征。风暴作用频发与研究区臭灰岩段沉积期所处的低纬度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2.
论臭灰岩(Swine Limestone)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正> 臭灰岩(Swine Limestone)一名是李四光1931年创立的。他将南京山(宁镇山脉)的栖霞石灰岩分为三层,下部称船山灰岩,中部名为臭灰岩,上部为栖霞灰岩(狭义)。臭灰岩在镇江船山最为发育,它的岩性为黑色富含沥青质、具臭味的灰岩,锤击之有刺激性的气味,燧石很少成层。臭灰岩下部呈薄层状,向上逐渐变厚。腕足类长身贝在一些层位富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煤田的太原组属于混合型的碳酸盐浅海和陆源碎屑海岸沉积。下部和上部灰岩段主要形成于滨海潮间带和浅海中,并在其中发育行风暴浊流沉积。中部碎屑岩段为障壁岛-泻湖-潮坪体系沉积。太原组煤的显微组分为微镜惰煤,煤质属于低灰高硫煤。  相似文献   

14.
南京栖霞山栖霞组含生物灰岩岩石学特征及环境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正> 华南二叠系栖霞组碳酸盐岩生物丰富,造岩造礁生物门类繁多,可达十多个门类,对开展化石岩石学和探索沉积相和生物相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利的。1977年,笔者在南京栖霞山大洼测制栖霞组剖面,参加实验项目分析的有:周仰康(光谱半定量分析),姚婉圭(化学分析),何锦文(X射线衍射分析);化石鉴定有:王克良(有孔虫),穆西  相似文献   

15.
湘西花垣排碧寒武系花桥组上段—车夫组沉积环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排碧位于中上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前人认为在寒武纪第三世时期该地区位于以各种类型的"碳酸盐重力流沉积"发育为显著特征的"台缘斜坡相带"内,其主要岩石类型为泥质条带灰岩及砾屑灰岩。本文通过对花桥组上段—车夫组典型沉积物的岩石组分及沉积构造进行详细研究,发现条带灰岩并非泥质条带灰岩,而是由灰岩条带——颗粒灰岩、泥晶灰岩与粉砂质条带——粉砂质灰岩、纹层状含炭质粉砂质灰岩互层组成,表现出内源碳酸盐沉积物与陆源碎屑沉积物混积以及陆棚环境沉积物的典型特征。砾屑灰岩及伴生岩石组合发育丘状(洼状)交错层理等众多风暴成因的沉积构造,为具有不同风暴沉积序列的风暴沉积物。此外,花桥组上段—车夫组沉积物中含各种藻类等浅水生物及大量三叶虫骨刺。因此,认为花桥组上段—车夫组的沉积环境应为正常浪基面以下、风暴浪基面以上,受周期性强风浪作用影响的混积陆棚环境。  相似文献   

16.
The Coopers Creek Limestone represents an Early Devonian redeposited carbonate accumulation and records the evolution of a carbonate slope in the southeastern portion of the Melbourne Trough. During the earliest Devonian, the underlying Boola Formation was deposited, probably as turbidites, in a moderately deep‐water setting. The presence of chert and greenstone clasts in the top of the formation indicates exposure of an area of Cambrian greenstones in this part of the Melbourne Trough, as a result of uplift associated with the earliest Devonian Bowning Orogeny. This uplift provided ideal conditions for carbonate production along the margin of the exposed landmass. The periodic transportation of carbonate material downslope resulted in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opers Creek Limestone. Initially, in the early Pragian, turbidity currents deposited clayey biomicrites and biopelmicrites on a relatively gentle slope. However, the rapid build‐up of carbonate sand banks at the shelf margin steepened the gradient from the shelf into the basin and a bypass margin began to develop. Grainflows deposited pelsparites and biopelsparites and the presence of debris flow breccias indicates erosion of lithified limestone by channelling. Continued carbonate build‐up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immed reef margin in the earliest Emsian, with a steep fore‐reef gradient. Large blocks of reefal limestone fell or rolled to the base of the slope, to accumulate as reefal megabreccias at the top of the Coopers Creek Limestone. Carbonate production abruptly ceased in the early Emsian, due to the uplift of a quartzo‐micaceous source to the east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the Tabberabberan Orogeny. This uplift supplied abundant terrigenous material into the Melbourne Trough to be deposited as the turbidites of the Walhalla Group, which deeply buried the limestone accu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