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长序列古地震记录是理解断裂地震复发行为的关键,亦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阿尔金断裂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其大地震复发行为一直是地震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在该断裂中段索尔库里段开挖的探槽记录了8~9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AD1598(1491~1740)、AD796(676~926)、668(732~590) BC、956(1206~716) BC、1301(1369~1235) BC、2105(2232~1987) BC、2664(2731~2601) BC、2818(2878~2742) BC和3411(3521~3205) BC。平均复发周期为620±410 a,变异系数为0.67,显示了弱准周期性。通过与其他研究点位的古地震数据对比,发现只有部分强震扩展至阿克塞弯曲内部。根据古地震复发周期和最新一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计算结果表明索尔库里段已经累积了3.3~4.6m的位移量,相当于Mw7.4~7.7地震,且未来30年发生强震的概率为0.07。 相似文献
2.
长序列古地震记录是理解断裂地震复发行为的关键,亦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阿尔金断裂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其大地震复发行为一直是地震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在该断裂中段索尔库里段开挖的探槽记录了8~9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AD1598(1491~1740)、AD796(676~926)、668(732~590)BC、956(1206~716)BC、1301(1369~1235)BC、2105(2232~1987)BC、2664(2731~2601)BC、2818(2878~2742)BC和3411(3521~3205)BC。平均复发周期为620±410 a,变异系数为0.67,显示了弱准周期性。通过与其他研究点位的古地震数据对比,发现只有部分强震扩展至阿克塞弯曲内部。根据古地震复发周期和最新一次古地震的离逝时间,计算结果表明索尔库里段已经累积了3.3~4.6m的位移量,相当于Mw7.4~7.7地震,且未来30年发生强震的概率为0.07。 相似文献
3.
长序列古地震记录是理解断裂地震复发行为的关键,亦是区域地震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基础.阿尔金断裂作为世界上最长的走滑断裂之一,其大地震复发行为一直是地震地质学家关注的重点.在该断裂中段索尔库里段开挖的探槽记录了8~9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为AD1598(1491~1740)、AD796(676~926)、668(732~... 相似文献
4.
探槽选址直接决定了古地震研究的质量,且理想探槽位置具有稀缺性。在收集82篇国内外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论文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序列古地震探槽选址和同震位移探槽选址的构造地貌共性特征。长序列古地震探槽一般布设在断塞塘、拉分盆地、小型湖盆、闸门脊汇水一侧及比较平缓的冲洪积扇或大型冲洪积扇末端等地貌位置。这些地貌位置的共同特征是位于连续的、较高沉积速率的沉积环境,且通常富集14C测年物质。在探槽选址的过程中,不仅要对现今沉积环境,也要对其古地理环境进行评价。然而以发掘古地震同震位移为目的的探槽选址则不同,成功的研究点往往较频繁发生侵蚀和下切事件,其中冲沟是最常见的地貌标志。探槽布设以垂直和平行探槽为主,采取逐次掘进或相间平行排列的方式开挖。由于理想探槽位置的稀缺性,所以在这些优质的探槽点一定要开展长期详细地深入研究,最大限度获得古地震事件的长序列,同时也要注意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GIS平台的地貌因子渲染分析,对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地区古地震研究点进行高精度大比例尺(1∶1000)地貌填图,勾勒出研究点微地貌空间展布和断裂高精度几何形态。通过对松山古地震研究点2个新探槽的开挖,结合细致的探槽解译、地震事件识别与分期、年代学样品测试,得出5次37380±880BP以内的不连续古地震序列。通过对比此处已经开挖的各自相距不足150m、分布于断裂同一段落的4个古地震探槽的微地貌位置、沉积特征和地震事件信号强弱,发现即使相距不远,不同微地貌位置古地震探槽揭示的古地震现象也会有显著差别。这种差别凸显了古地震研究结果,如揭示的事件证据和个数等与探槽点位置的选取有较强的依赖性。综合对比分析表明,较低的地势、低能静水环境、高沉积速率、细粒的沉积物源区及连续的沉积环境是走滑断裂上开展古地震研究的优选地貌位置。实例表明,基于高精度地形数据对研究点开展精细地貌填图揭示微地貌时空演化,从而在探槽开挖前对古地震研究点的构造地貌优劣进行充分评价是提高古地震研究质量的必要程序,同时也显示出高精度机载Li DAR数据在活动构造研究中的重要新应用。 相似文献
6.
岩石磁学能揭示岩石的磁性矿物组合,通过断裂岩不同的磁性矿物组合可揭示地震过程中磁性矿物变化、地震摩擦温度及地震滑移机制等基础地震地质问题。2008年Mw 7.9级汶川地震使两条断裂带同时发生地表破裂,包括映秀-北川和灌县-安县断裂地表破裂带,破裂带上地震断裂岩为岩石磁学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对象。本研究主要以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带上两个探槽内断裂岩为对象,包括映秀-北川地表破裂带上的八角庙探槽和灌县-安县地表破裂带上的九龙探槽,结合目前已发表的地表及WFSD-1孔的研究成果,从岩石磁学角度探讨汶川地震断裂带经历的地震滑移机制:1综合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上八角庙探槽和其它位置的断裂岩岩石磁学研究,结果显示该地震断裂带附近断层泥的高磁化率源于新生的亚铁磁性矿物,如磁铁矿和磁赤铁矿等,故映秀-北川地震断裂曾经历高温快速热增压地震滑移机制;2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上九龙探槽内断层泥略低的平均磁化率源于其铁的硫化物含量比断层角砾及侏罗纪砂岩多,铁的硫化物可能源于地震过程或断裂岩抬升到地表后的地表作用,如果断层泥中铁的硫化物多含量源于地震过程,则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曾经历低温慢速机械润滑地震滑移机制;3两条断裂经历的不同地震滑移机制可能受控于断裂深部结构,如断层产状,映秀-北川地震断裂带的陡倾角易产生高温快速地震滑移,而灌县-安县地震断裂带的缓倾角更易产生低温慢速地震滑移。 相似文献
7.
海原断裂高湾子地点三维探槽揭露了全新世5次事件的位移量。由老至新走滑位移量分别为:5.6±2.3,1.5±1.1,1.5±1.2,2±1和7±0.5m。古地震对比反映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带发生的14次事件中,仅有2~3次事件为贯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说明古地震并不都具有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强度。特征地震和段落存在分级性。破裂分级的现象不是孤立的,但多发生在走滑断裂上。 相似文献
8.
探槽古地震事件的识别取决于对沉积地层中封存的构造变形和沉积响应的解译。基于国内外88篇走滑断裂古地震研究论文,系统总结分析了古地震事件的多种识别标志,主要包括地层的垂向错断、断层向上逐渐尖灭、生长地层、裂缝充填、角度不整合、砂土液化、崩积楔、褶皱等。这些识别标志的质量和数量是判别古地震事件的关键。综合分析认为,地震成因识别标志与非构造成因及蠕滑产生的变形不同,而不同识别标志对地震层位的限定有证据强弱之分。在充分考虑地域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根据识别标志的强弱,对探槽揭露事件的地层证据进行半定量化分析,这在实际工作中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误判地震事件的可能性,排除非地震成因变形的影响,也能更客观地反映地震事件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9.
在简单介绍海原断裂老虎山段松山探槽点古地震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走滑断裂上古地震记录完整性的因素。松山探槽点跨断裂开挖的2个探槽揭示颜色和粒度不同的地层互层的沉积序列呈近水平面状展布。在断裂带内地层发生错断、旋转和拖曳等变形现象。多个层位上的这种变形表明该点揭示了6次古地震事件。炭屑的~(14)C年龄限定了6次事件均发生在距今3500~3900年以来,其中最新的4次事件从老到新分别为0~410aAD、890~1000年之后不久、1440~1640 aAD和1990年景泰-天祝Mw5.8级历史地震。该序列及其他例子表明连续的、高沉积速率的微构造环境是走滑断裂上探槽选取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0.
探槽方法能够揭露地质记录中保存的古地震事件,可弥补仪器地震及历史地震记录的短暂性及局限性。文章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带中段北变形遗迹保存较好的德苴乡大丫口村段开挖了一个大型组合探槽。根据探槽剖面揭露的断裂信息以及断裂切、盖地层关系分析,组合探槽共揭露出了3次古地震事件,从老到新命名为E1、E2和E3。利用OxCal软件对古地震事件断错地层及覆盖地层中的炭屑样品AMS 14C测年结果进行校正分析,3次古地震事件分别限定在约1190 BC、341~126 BC和1460~1784 A.D.,最新一次事件E3应对应1652年弥渡M7地震。其中年龄限定较好的两次事件E2、E3的复发间隔约1800~2000 a表明,红河断裂中段北具有复发周期较长的特征。基于铁锰结核很可能是历史上新构造运动地质作用下,土壤环境巨大波动条件下形成的认识,以及组合探槽中揭露的标志性地层——铁锰结核层中多个炭屑样品年龄均为全新世,进一步佐证了红河断裂中段北在全新世期间曾有过多次强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1.
青海玉树是巴颜喀拉地块西南边界上的典型历史强震区。最新的活动断裂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期间主要发育清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阿布多断裂带和杂多断裂带4条NW向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其中,构成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尾端构造的玉树活动断裂带是该区活动性最显著的岩石圈断裂。该断裂是由当江断裂、结古—结隆断裂和巴塘断裂3条斜接的主干断层和夹杂其间的多条次级断裂所共同构成的Z型左旋剪切张扭性变形带。它在上新世以来和晚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速率为4.0~5.4mm/a,调节了该区大部分的块体挤出与旋转变形,并构成该区大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历史强震梳理和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树主干走滑断裂带自约14530a BP以来至少发生了包括2010年地震在内的共11次大地震,原地重复间隔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长达近3000a。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之后,玉树—甘孜断裂带的主干断层表现为平均间隔为50~100a的低频、串联式分段破裂过程,并且大震活动存在从东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通过对玉树断裂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地质判定认为,该区至少仍存在6段未来百年内大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区,潜在的大地震震级为Mw6.6~7.3,其中危险性相对较高的段落主要是当江断裂带的当江—拉则段和结古—结隆断裂带上的结隆—叶卡诺段与桑卡—相古段。 相似文献
12.
青海玉树是巴颜喀拉地块西南边界上的典型历史强震区。最新的活动断裂遥感解译与地表调查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期间主要发育清水河断裂带、玉树断裂带、阿布多断裂带和杂多断裂带4条NW向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其中,构成玉树—鲜水河—小江断裂系尾端构造的玉树活动断裂带是该区活动性最显著的岩石圈断裂。该断裂是由当江断裂、结古—结隆断裂和巴塘断裂3条斜接的主干断层和夹杂其间的多条次级断裂所共同构成的Z型左旋剪切张扭性变形带。它在上新世以来和晚第四纪期间的左旋走滑速率为4.0~5.4mm/a,调节了该区大部分的块体挤出与旋转变形,并构成该区大震活动的主要控震构造。历史强震梳理和古地震研究揭示,玉树主干走滑断裂带自约14530a BP以来至少发生了包括2010年地震在内的共11次大地震,原地重复间隔平均在千年以上,最长达近3000a。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之后,玉树—甘孜断裂带的主干断层表现为平均间隔为50~100a的低频、串联式分段破裂过程,并且大震活动存在从东南向西北迁移的趋势。通过对玉树断裂未来大地震危险性进行综合地质判定认为,该区至少仍存在6段未来百年内大地震危险程度不同的地震空区,潜在的大地震震级为Mw6.6~7.3,其中危险性相对较高的段落主要是当江断裂带的当江—拉则段和结古—结隆断裂带上的结隆—叶卡诺段与桑卡—相古段。 相似文献
13.
l. 1ntroductionStudies of paleoearthquakes and the repeatedinterval between strong earthquakes of the Haiyuanfault, an important fault zone in north-easternQinghai--Tibetan Plateau, have been continuouslycarried out since l980's (Song Fangmin, et al., l983;Cheng Shaoping, 1984, Zhang Weiqi, et al., l984,Liu Baichi, et aI., 1985, Institute of Geology StateSeismo1ogical Bureau, et al., l990, Ran Yongkang etal., l997).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early datingmethods and scarcity of trench…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古地震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国西部、华北等强震构造区,华南大陆因地处中强地震构造区,很少发生7.0级以上地震,古地震遗迹少。同时华南大陆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人类改造活动频繁,古地震遗迹难以保存,鲜有与古地震研究相关的报道,广西灵山震区的古地震研究弥补了华南大陆古地震研究少的缺陷。本文采用槽探、地表破裂带分析及测年等方法,揭露了在广西灵山断裂北段曾发生至少4次地震事件,其中3次古地震事件,1次历史地震事件,时间分别为距今约>36 300、25 000、13 090、80 a(最后者即1936年6级地震),4次地震事件强度有逐渐减弱的趋势。该4次地震事件的平均重复间隔约12 073 a,比中国西部、华北等地的一些古地震复发间隔长,主要原因在于灵山震区构造活动强度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Altyn Tagh fault controls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sinistral slip rate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reduces gradually where the reduction transforms into the deformation within Qilian Mountain,forming a series of thrust faults and strike-slip faults.Among them,the Yema River-Daxue Mountain faul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ructural transform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Based on the differences of the geomet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ctivities,the fault is divided into four segments,the Yema River segment,the Shibandun segment,the Liushapo segment and the Baishitougou segment,among which the former three are Holocene active faults,and the Baishitougou segment belongs to late Pleistocene fault.The excavated trenches imply a total of 6 paleoearthquake events,and at least 4 events have occurred during Holocene,whose occurrence times are 8300±700 yr BP,6605±140 yr BP,4540±350 yr BP,2098±47 yr BP,respectively.The recurrence interval is 2600±600 yr BP that is close to the lapsed time of the last one,2098±47 yr BP,which suggests that the Yema River-Daxue Mountain fault is in a high risk of major earthquakes in the future.The vertic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f the four Holocen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are 100 cm,42 cm,40 cm and 50 cm,respectively,the horizontal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are 5 m,4.5-5.5 m,5-8 m and 4-5.5 m,separately,and then the reference magnitude of th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is conjectured to be M7.6±0.1. 相似文献
16.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发生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此次地震是2016年门源M6.4级地震之后冷龙岭地区再次发生强震活动。此次地震的宏观震中位于距门源县城浩门镇西北50 km的冷龙岭硫磺沟地区,并在硫磺沟—大西沟一带形成规模大且连续性较好的地表破裂。地表调查显示,同震地表破裂的总长度约为23 km,整体走向N40°~85°W,地表破裂主要由雁列的地震鼓包、张裂缝、剪切裂缝等形式组合而成,而且地表伴生了较多规模不等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根据地表破裂的规模、走向及破裂特点等,可将其分为3段:东段(硫磺沟段),长约10 km,走向N40°~60°W,破裂规模较小,以伴有重力作用的拉张裂缝为主;中段(道沟段),长约9 km,走向N70°W,破裂规模较大,以发育规模较大的地震鼓包和剪切裂缝为主,而且左旋位移较大;西段(大西沟段),长约4 km,走向N85°W,此段规模最小,以雁列的拉张裂缝为主。其中—东段一起组成了该破裂带的东支,而西段构成了西支,两者都具有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并自东向西破裂整体呈左阶展布,在G227国道以东形成了具有拉张特征的左阶阶区。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祁连山块体的祁连−海原活动构造带,发震断裂应为海原左旋走滑断裂带的冷龙岭−托莱山断裂段。结合对祁连−海原构造带1900年以来强地震序列及托莱山断裂的初步研究认为,该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整体具有不断向西发展的趋势,但在哈拉湖和托莱山之间存在较明显的地震空区,因而推断托莱山断裂未来的强震危险性有增强的可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海原断裂带18个探槽资料的研究,分析得出海原断裂带是10ka以来共发生10次古地震事件,这些古地震事件具有分级破裂的特征,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是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其他都是沿次级段落的破裂事件。在时间上,古地震事件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丛集的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西段或中东段(中段)来回迁移的特征。沿全断裂的破裂事件震级约8.5级左右,沿次级断裂的破裂事件震级约7.5级左右。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亚东-谷露裂谷是青藏高原南部规模最大的活动裂谷,但与其全新世强烈活动性不符的是该裂谷南段多庆错地堑历史上缺少MW ≥ 6地震记录,因此通过古地震研究来揭示该区大地震活动与断裂活动性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在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多庆错地堑冲巴雍错至多庆错段(范围:28°21'~27°52'N和89°44'~89°17'E)发现的最新史前大地震的地表破裂遗迹,初步研究了地震的时间与震级。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利用小型无人机获得的数字高程模型分析和详细的地表调查,发现该区最新史前大地震的同震破裂带在冲巴雍错段错断了河流T2及同期泉华台地,形成了最高约4.5 m的断层陡坎。根据断层陡坎上探槽中古土壤样品的AMS14C测年结果,揭示被错断的最新地层年龄为6460~3260 cal.a B.P.。综合分析认为,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段的多庆错地堑在约3260 cal.a B.P.之后至少发生过一次矩震级为MW7.1~7.2的大地震,该地震同时造成冲巴雍错段和多庆错段断裂破裂,总的破裂带长度可能达到62 km,最大地震位移可能大于4.5 m。新发现的多庆错地堑全新世古地震填补了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古地震研究的不足,并且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大地震活动历史和区域强震危险性。 相似文献
19.
The Chenghai fault zone is located in the Sichuan–Yunnan rhombus block, which is surrounded by the Honghe River, Xianshuihe–Xiaojiang, and Jinsha River fault zones. As a mid-continental active fault, 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ismogenic fractures in the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Geological seismic study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the historical seismic record; therefore, identification of paleoearthquake events in this reg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reveal the pattern and mechanism of earthquak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detailed investiga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the earthquake traces that formed in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in the Jinsha River section of the Chenghai fault zone, and samples for dating chronology testing were also collected. Many paleoearthquake traces were discovered in the field, including earthquake fissions, dammed lake sediments and landslides, earthquake-generated rock falls, seismic faults, and sand liquefaction veins. The collected samples were tested using 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electron-spin resonance, and U-series methods. A total of 68 chronological samples were date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10 larg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were discovered in this region since 500 ka, which are at approximately 450, 400, 345, 300, 250, 190, 155, 105, 75, and 25 ka. Ten tectonic activity periods that produced multiple paleoearthquake events were identified since 500 ka. This study identifies paleoearthquake events in longer scales, larger spaces, and more extensive sediments, which provides new perspectives and new ideas for paleoearthquake research.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