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丁健  保继刚 《中国岩溶》2000,19(3):284-289
建水燕子洞的旅游生命周期与一般喀斯特洞穴旅游生命周期有所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即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和衰落阶段。本文分析了影响该洞旅游生命周期的各主要因素,并提出重振建水燕子洞旅游业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的形象塑造是当今旅游地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兴文石海的形象塑造应以地貌景观特点为基础,按其塑造原理和技术要求,形成特色突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形象,以更好地吸引游客,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发展。依据RIS框架理念,兴文石海地质公园的旅游形象应从横向、纵向两维进行重塑。其旅游形象总体可以定位为"三绝喀斯特—僰苗风情绝"。为改变当前兴文石海旅游不景气的局面,应通过精心组织旅游线路,制定鲜明的旅游宣传口号,创新营销理念及方式,做好旅游形象的维护和拓展管理,把兴文石海优美的旅游形象根植于广大旅游者心里。  相似文献   

3.
四川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内含有丰富的二叠系化石遗迹。然而近年来在地质公园开发和建设的过程中,化石遗迹遭受了比较严重的破坏,因而景区化石遗迹保护工作思路和模式值得研究。通过对兴文石海化石遗迹的种类、丰度和当前保存现状的分析,认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是导致兴文石海化石遗迹遭受破坏的两大原因,据此提出了保护兴文化石遗迹完整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徐胜兰 《中国岩溶》2004,23(2):133-136
喀斯特旅游是一种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项目,由于喀斯特旅游产品共性大,个性小,替代性强等特征,导致目前的喀斯特旅游开发难度较大。本文结合四川兴文石海洞乡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实例,打破传统喀斯特资源导向型旅游产品开发模式,运用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方法— 目的链理论,从旅游消费者的角度出发, 分析旅游者与旅游产品的感知关系,提出“游客导向型”喀斯特旅游产品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石家庄滹沱河山前冲洪积扇地下水位动态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以研究区年降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开采量,人口、GDP等数据为基础,绘制不同阶段的地下水平均水位变幅图和地下水流场图,探讨了地下水流场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充分探究了人类活动(地下水开采、人工压采)、自然因素(降水)和其他因素(人口、GDP、土地利用类型)对地下水位动态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1980—2000年研究区年均地下水埋深缓慢增大,2000—2015年快速增大,2015—2021年呈现减小趋势,其中2016年为转折点;空间尺度上,研究区地下水埋深呈现西北小、东南大的特点,地下水整体由西北流向东南。2)1980—2015年研究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较大,地下水在漏斗区发生汇流,2015年后研究区内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积逐渐减小,汇流情况逐渐消失。3)1980—2000年降水与地下水农业开采为年均地下水埋深变化的直接主导因素,2000—2015年地下水工业开采转变为直接主导因素,2015—2021年人工压采转变为直接主导因素。4)人口、GDP以及土地利用类型间接影响研究区整体地下水...  相似文献   

6.
王剑  熊康宁  殷红梅  彭建 《中国岩溶》2002,21(4):303-308
景区开发规划设计合理与否事关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和可持续发展,而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判据之一,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某种途径应用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方法去评价某一开发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本文以东风湖为例,探讨了待开发旅游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意义,并从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的计量模型,适合喀斯特地域特色的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权重计算等方面,讨论了如何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方法应用于待开发旅游地开发规划设计的具体操作方法,并引入了旅游环境承载量和旅游环境承载指数等新概念。   相似文献   

7.
崔洪瑞  杨晓霞  陶沛然 《中国岩溶》2021,40(6):995-1005
洞穴资源与生俱来的脆弱性和时有发生的游客破坏洞穴资源行为影响洞穴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挖掘喀斯特洞穴旅游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深层影响因素,对规范游客行为和保护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的资源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重庆市武隆区芙蓉洞和丰都县雪玉洞为例,运用SPSS和MATLAB软件对459名游客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运用Logistic-ISM模型,分析影响洞穴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意向的因素并解释各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与层次结构。分析表明:解说系统质量、环境卫生质量等11个影响因素对喀斯特洞穴旅游地环境责任行为意向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表层因素包括自然共情、感知行为效能和主观规范;中层因素包括自然景观质量、环境卫生质量和环境行为约束;深层因素包括解说系统质量、基础设施质量、性别、学历、过去行为频率,而解说系统质量位于整个影响因素的中枢。  相似文献   

8.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朱雀景区保留有不为人熟知的古冰川遗迹和冰缘地貌遗迹,这些遗迹主要包括角峰、U型谷、冰臼、石海等,对这些遗迹的科学认识有利于普及地学知识,增强人们的旅游兴趣。  相似文献   

9.
为了找出旅游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兴文石海地质公园相关社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对调查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了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比较效益、居民参与旅游的主观愿望、优先在旅游企业获得工作机会的意识和参与技能等几个影响当地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了解的情况,对如何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作了简单的探讨,并提出以下几种方法:提高旅游业的比较效益、提高旅游业的吸引力以提高居民参与希望、提高居民优先获得工作机会的意识和通过培训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10.
喀斯特洞穴窝穴作为洞穴小形态的一种,记录了喀斯特地区地下河的演变过程和洞穴的发育状况。通过对双河洞系统中阴河洞、响水洞洞穴窝穴的规模、形态大小进行统计,对比了两洞穴窝穴形态的差异性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在规模上,阴河洞窝穴分布面积较小,但窝穴数量相当可观,响水洞窝穴分布数量巨大,范围广泛,成千上万的窝穴沿洞穴通道两侧分布;在平面形态上,阴河洞内窝穴扁率要高于响水洞;在垂直剖面上,阴河洞内窝穴深宽比要比响水洞的偏大,且阴河洞窝穴以“V”型、倒“Ω”型窝穴为主,响水洞窝穴以倒“Ω”型窝穴为主,这与两洞穴水动力条件、地质构造、推移质、基岩、风化溶蚀作用等因素的不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心、薄片、测井以及地化分析测试资料,研究塔中地区奥陶系鹰山组深部碳酸盐岩的埋藏岩溶作用特征、期次及对储层分布的控制机理。研究表明,在鹰山组中共识别出三期不同发育规模、程度和缝洞发育特征的埋藏岩溶作用。第一期发生于晚加里东期至早海西期,在全区均有分布,但其溶蚀作用较弱;第二期发生于晚海西期至印支期,受构造作用、先期孔洞层和有利沉积相带的控制明显,并且可能与晚海西期岩浆热液活动有关,形成的缝洞多为方解石和萤石充填;第三期发育于喜山期,受走滑断裂和裂缝发育的控制,形成的缝洞多为轻质原油和天然气充填;整体上深部埋藏溶蚀作用常与有机质热演变过程中伴随的酸性流体及热液溶蚀碳酸盐矿物有关,主要沿先期孔洞层及断裂发生溶蚀作用,具有期次多、规模不等、近端溶蚀及远端胶结等特性,形成的溶蚀孔洞具有对原有缝洞系统的继承性,是储层形成及优化改造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重建植被在能量交换与生态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动态变化可表征煤矿区生态系统受扰动和修复的广泛细节。从植被的不同扰动状态(未扰动状态、采煤扰动状态、复垦恢复状态和修复后状态)出发,分析了煤矿区重建植被演替的6种情景:高效恢复至成熟型、低效恢复至成熟型、高效恢复而后退化型、高效恢复发展型、低效恢复发展型与无效恢复型。通过模拟重建植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将煤矿区土地复垦全生命周期划分为:未复垦期、土地复垦发展期(复垦初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和成熟期。再对不同恢复阶段的重建植被分别设置判断标准,提出煤矿区土地复垦关键保护区域的识别思路,据此确立煤矿区土地复垦管控的4种修正模式:生态保育、生态管护、生态修复、生态重建。并以黄土高原山西平朔大型露天煤矿区为研究区开展应用分析,在学习掌握重建植被发展规律基础上,通过判断土地复垦模式与矿区生态系统演变机理的适应性水平,具体落实平朔露天煤矿复垦排土场集群区生态保育、生态管护、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等4大修正模式的具体管控措施。本研究归纳了露天煤矿区重建植被动态发展的演替规律,并据此提出加强土地复垦管控的修正模式,可为国家绿色矿山建设提供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石围天坑群生态旅游形象定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柏瑾  周游游  王伟 《中国岩溶》2010,29(1):93-97
现代旅游给游客诸多形象感知,影响其对旅游地选择的决策。乐业大石围天坑群具有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品位,由于交通的不便、天坑本身陡峭险峻等因素,使旅游者对景区产生的形象感知偏差。本文简述了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的本底形象,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并分析大石围天坑群资源的吸引力;在层次分析法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计算各层因子的吸引力得分。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景区的资源非常具有吸引力,旅游地的地质地貌及动植物组成、旅游资源的科研与观赏价值、资源的典型奇特性的分值分别为89.71、87.08、87.57分,因此在景区的宣传中应着重放在地质、地貌、动物、植物的稀有性、完整性、典型性、奇特性上。   相似文献   

14.
闽北变质岩含矿性及其找矿前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陈云钊 《福建地质》1991,10(3):165-178
闽北变质岩地层中已发现的矿床(外生矿床除外)可归纳为三大类:1.以沉积-变质作用为主导控制因素的矿床;2.以混合岩化-花岗岩化为主导控村因素的矿床,3.以后期构造岩浆作用为主导控制因素的矿床,提出了闽北地区金、银、锡、钽以及多金属矿存在两个不同特征的成矿系列,即变质混合花岗岩成矿系列和同熔-重熔型岩浆花岗岩成矿系列。并对该区找矿前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地学前缘》2017,(2):159-175
通过对李梅矿田剖面序列、含矿岩系、岩石组分、沉积构造特征分析研究,结合研究区区域地层特征及工程资料,将研究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含矿岩系由北西至南东依次划分为局限台地相、藻礁灰岩相、浅水陆棚相。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这一定量的岩相古地理学方法论为指导,以钻孔厚度这一单因素及不同时段地层叠加的多因素编制了湘西李梅矿田清虚洞期岩相古地理图。确定了主要含矿岩系为清虚洞组藻礁灰岩,铅锌矿床均分布于藻礁灰岩相中。在富矿体集中地段,藻灰岩的厚度一般都大于100m,清虚洞期沉积盆地分布受NE—NNE方向构造控制。最后结合研究区沉积特征和主要断裂(花垣—茶洞大断裂)活动特征,进而进行构造沉积岩相成矿规律研究。指出下一步找矿勘探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石海(石河/冰石河)作为冰缘地貌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内地学界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缺少介绍石海结构特征的中文文献,更未建立判别标准,在地貌认知阶段就发生很多误判。为了揭示石海的剖面结构特征,笔者等对位于大兴安岭南段的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兰坝石海首次进行了开挖解剖,从而归纳了原生石海的基本结构特征:岩块棱角鲜明,呈镂空状堆积,岩块直径总体上上大下小。根据野外调查确认,赛罕乌拉海拔1800 m以上的区域至少还存在着局部现代石海,也就是说,还残存着不连续冻土带,而且保持年平均气温0℃左右的气候环境。根据赛罕乌拉现今气候记录和石海分布,笔者等估算了全新世初期赛罕乌拉石海开始发育时的地表温度在0~-4℃,而今天年平均气温已经升高到2℃,升温幅度2~6℃。根据赛罕乌拉石海剖面结构特征,笔者等对山东蒙山石河进行了结构对比,认为二者剖面结构基本一致,排除了前人近年来争议明显的冰川侧碛堤和泥石流成因说。结构对比揭示山东蒙山境内全新世早期至少局部存在过冰缘气候环境,而这也为山东境内更新世冰川地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此外,本研究也为中国冰缘地貌解剖和资源调查提供了一个可以参考的研究实例。  相似文献   

17.
戏子洞铜多金属矿主要产于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及其接触带附近,赋存于花岗闪长斑岩、矽卡岩内,具有典型岩浆热液矿床成因特点。在详细分析戏子洞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认为矿体主要受花岗闪长斑岩、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岩性差异界面及北东向层滑断层等因素综合控制。  相似文献   

18.
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及学科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制定未来发展战略,对推动生态水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系统梳理和阐述了生态水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共划分为5个阶段,即生态水文学萌芽期(1970年左右至1986年)、术语提出与初步探索期(1987—1991年)、学科建立与初步发展期(1992—1995年)、学科快速发展期(1996—2007年)和学科完善期(2008年至今);基于对该学科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了以"理论—方法—实践—分支学科"为框架的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最后,从学科研究计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重大需求、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5个方面对生态水文学学科未来发展战略进行了展望,为促进和建立完善的生态水文学学科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西辽河流域湿地变化状况,查明区内湿地演变规律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以2000年的ETM数据和2010年的CBERS数据为数据源,在RS和GIS软件平台支持下,利用人机交互解译方法提取了西辽河流域10年内两期湿地信息,对湿地的时间与空间格局变化进行分析,并从地形、气象和人类活动等方面,对区内的影响湿地动态变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0年来西辽河流域天然湿地大量减少,人工湿地呈现增加趋势,湿地和非湿地类型间转化明显,水田转化率最高;在研究区内,温度、降水和人口密度是影响湿地变化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九天洞洞穴环境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旅游洞穴九天洞为研究对象,对洞穴环境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旅游活动和外界环境变化对洞穴环境变化的影响,以期能够为旅游洞穴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九天洞受外界气温变化的影响呈夏季高冬季低的特征,且洞穴温度略高于当地平均温度,这与洞穴通风、旅游活动、监测时间等因素有关;(2)洞内相对湿度与洞内空气温度呈较好的负相关关系,洞内相对湿度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温度,呈夏季低冬季高的变化特征;(3)九天洞CO2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为夏秋季高冬季低,与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和微生物活动以及滴水速率的变化有关;(4)距洞口越远的监测点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幅度越小,CO2浓度越高,说明距洞口越远受洞外气候变化以及洞穴通风的影响越小;(5)九天洞各监测点pH值和电导率主要与外界气候变化有关,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在降水偏少的干旱年,监测点pH值偏高,电导率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