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北东海水晶矿床的形成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大中  郑若锋 《江苏地质》2009,33(3):239-244
通过对硅的迁移形式和条件、苏北东海水晶矿床中石英流体包裹体的化学成分、部分飘动气体自然、晶洞与水晶的密切相关性以及水晶的共生伴生矿物等的研究,提出该矿床的形成机制为:在地球深部高温高压强还原富氢环境下,硅呈气态硅氢络合物活化并纯化、迁移至地壳浅部低温低压氧化环境,硅氢化物较快氧化形成石英脉,并在有利部位形成石英外壳(晶洞壳),晶洞内的硅氢化物在温和稳定环境中缓慢氧化,并自由结晶分异纯化形成水晶矿床。  相似文献   

2.
川南普格杏仁状玄武岩晶洞中产出大量石英、水晶、沥青、葡萄石以及铜矿物,根据其产状和矿物组合分为石英沥青、水晶-沥青及水晶-葡萄石球粒三种类型晶洞。水晶-葡萄石晶洞中矿物组合具明显球粒形貌特点,球粒由中心柱状 水晶及垂直水晶柱面生长的葡萄石球粒内圈与铜矿物球粒外圈组成。铜矿物球粒具有明显圈层结构,由自然铜核、黑铜矿 幔、硅孔雀石与孔雀石壳组成。野外及镜下观察显示,铜矿物集合体形态受自然铜形状和产出控制,铜矿物球粒主要分布 于多个葡萄石球粒边缘的汇聚处,核部自然铜为球粒状;脉状铜矿物由一向伸长自然铜与黑铜矿、硅孔雀石等矿物组成, 分布于晶洞裂隙中。碳同位素与红外光谱研究表明晶洞中的沥青为生物成因,属石油沥青,有机质可能来自下二叠统 (P13)碳酸盐。晶洞中矿物为含有机质成矿溶液依次结晶而成,其顺序为:玉髓或石英→水晶、沥青与自然铜→自然铜与 葡萄石→黑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方解石。沥青的螺旋生长花纹特征、水晶中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以及水晶中沥青与自 然铜之间的关系显示,沥青是有机质(原油)受热裂解转变而成,其形成温度约为290~230℃,自然铜的结晶温度为230~ 160℃。  相似文献   

3.
纤钡锂石产于湖南临武香花岭地区一水晶矿锂云母石英脉晶洞中,与锂云母、石英等矿物共生。矿物为浅黄白色,丝绢光泽,呈针状、纤维状、放射状或平行束状集合体,纤维长达1厘米。经X射线单晶及粉晶衍射测定:该矿物属斜方晶系,空间群Ccca,晶胞参数:a=13.60(?),b=20.24(?),e=5.16(?)。最强衍射线为:10.12(?)(100) 4.05(?)(78) 3.39(?)(91) 2.605(?)(31)2.390(?)(28)。  相似文献   

4.
1966年,作者在吉林通化二密铜矿的石英脉晶洞中发现一群罕见的日本双晶石英晶体群。 该日本双晶石英晶体群产于矿区花岗斑岩与石英闪长岩形成的破碎带的石英脉中,脉长30米,厚约1—2米。脉中发现9个残留-溶解型晶洞。日本双晶见于第5号晶洞,洞中共有石英晶体80块,其中就有日本双晶28块。石英晶体间被硅质胶结物、石英碎屑,粒状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铁矿、方解石等细粒物所充填。日本双晶呈一对对高矮不一的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石英、硅酸的物理性质,水晶晶洞、水晶矿床矿物流体包裹成分,不同颜色紫晶的痕量成分,水晶的共生、伴生矿物组合等相关问题的研讨,认为水晶的形成机制为:以硅氢化物气态形式迁移、分异、富集,在稳定、温和、宽松环境被缓慢氧化、水解,自由结晶成单晶和(或)晶簇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好地保存原生包裹体和较少出现次生包裹体,而与之共生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几乎破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包裹体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且很难确切区别原生与次生关系。当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很微弱时,石英中可保存较多原生包裹体,并且原生与次生关系较易区分。当完全未受应力作用改造时,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中都只有原生包裹体,其Th值和盐度值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且石英(水晶)流体包裹中富含W、Mn、Fe等成矿元素,表明石英与黑钨矿是由同一流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沉淀的。鉴于一般金属矿床皆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因此在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应该结合不透明矿物进行全面对比,并且切实加强岩相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摘要:西华山钨矿床晶洞中水晶与黑钨矿以及晶洞外部块状石英与共生黑钨矿中流体包裹体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是造成共生石英与黑钨矿包裹体均一温度出现重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下,黑钨矿有较好的稳定性,能较好地保存原生包裹体和较少出现次生包裹体,而与之共生石英中的原生包裹体几乎破坏殆尽,现在所看到的包裹体绝大部分是后来形成的次生包裹体,且很难确切区别原生与次生关系。当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很微弱时,石英中可保存较多原生包裹体,并且原生与次生关系较易区分。当完全未受应力作用改造时,共生石英(水晶)与黑钨矿中都只有原生包裹体,其Th值和盐度值基本相同或完全一致,且石英(水晶)流体包裹中富含W、Mn、Fe等成矿元素,表明石英与黑钨矿是由同一流体在相同时间和相同条件下沉淀的。鉴于一般金属矿床皆在一定程度上经受了后期应力作用和流体改造,因此在有关流体包裹体研究中应该结合不透明矿物进行全面对比,并且切实加强岩相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1974年在一水晶矿石英脉晶洞中,发现了一种含Ba、Li的硅酸盐新矿物--纤钡锂石。我们对纤钡锂石进行了光性研究、比重测定、差热及热失重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等工作,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矽石(即SiO_2)在地質科学来說,是指某些脈石英,石英岩,矽質砂岩,矽質角岩(次生石英岩、碧王岩等)及矽化灰岩等。它是黑色冶金工业的重要輔助原料之一,主要用途是作为耐火材料(矽磚)。 脈石英:是当酸性岩漿分異后,由气化作用和热液作用而生成的脈状岩石。它主要是由細粒結晶甚至隐晶質組成,具鱗紋狀和貝壳状断口,由于杂質含量不同,具有各种颜色。  相似文献   

10.
彭琪瑞 《地质论评》1940,5(6):507-520
附圖二版四川盆地内,平行褶縐所造成之山脈,悉有侏羅紀煤系出露於背斜層之軸部。煤系除含煤層外,常有菱鉄鑛生於煤層土下,或呈結核狀或略呈層狀。鉄鑛分佈雖頗廣大,惟鑛層延長  相似文献   

11.
赋存于云南前寒武系中的宝石伟晶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克祥 《云南地质》1993,12(1):92-100
云南的宝石90%以上来源于前寒武纪地层中,主要是赋存于其中的含宝石伟晶岩。哀牢山构造-岩浆-变质带和高黎贡山构造-岩浆-变质带是两大产宝石伟晶岩的岩带。宝石伟晶岩与高温低变质带直接有关,变质矿物相为矽线石+红柱石+黑云母±堇青石。宝石伟晶岩可分两个亚类:有核晶洞型伟晶岩和无核晶洞型伟晶岩。前者是原地生成的,宝石产于石英核之晶洞中,以海蓝宝石、工艺水晶→海蓝宝石、天河石、墨晶,以及F型黄玉、水晶→红绿宝石或OH型粉红色黄玉组合为主;后者是异地生成的,无石英核,晶洞可以出现在任何相带中,以绿色-多色碧玺→黄玉组合为主。宝石伟晶岩的围岩年龄,哀牢山岩带中的大于1958.Ma,高黎贡山岩带中的大于806Ma。宝石伟晶岩形成年龄,产于哀牢山的为25.2—28.7Ma,产于高黎贡山的为16.2Ma。  相似文献   

12.
孫健初 《地质论评》1940,5(3):243-248
金鑛分山金及沙金兩種,山金多生於石英脈內。此項石英胍剝蝕冲刷,金粒伴砂礫堆溝渠中,是爲沙金;故有山金之地均有沙金。西北山金尚少人注意,含金石英胍夾於志留紀、泥盆紀及二叠紀變質地層内(變質地層内之石英蹶,往往夾有黃  相似文献   

13.
金青顶金矿床位于胶东半岛东部牟(平)—乳(山)金矿带的中段。矿体赋存于主控矿断裂与北东向断裂复合叠加的局部扭曲张地段。矿体由两个主要金矿体组成,为大型金矿床。矿体长136~365m,最长400m,倾斜延深大,控制900m尚未尖灭。金品位一般为1.5~30g/t,最高242.389g/t;银品位平均为60.77g/t。矿石中常出现明金。矿物成分简单,主要有黄铁矿,次为少量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辉铜矿、蓝辉铜矿等。金银矿物主要有自然金、银金矿、碲金银矿、碲银矿、碲铋矿、碲铅矿等。 1.矿床形成演化阶段矿床划为4个形成演化阶段:(1)石英乳白色,呈长粒—犬齿状,沿断裂两壁向内对称生长,形成梳状构造,发育有晶洞构造的主体石英脉。粗晶黄铁矿沿早期石英的梳隙和晶洞生长,并在空洞发育和被溶融的“中腔”部位,形成致密块状黄铁矿,生成早期的自然金、碲金银矿、碲银矿等。(2)黄铁矿呈中—细粒稠密浸染状,分布于灰白色石英之中,且多绕Ⅰ阶段矿脉的裂隙带和破裂缝生长。胶结有Ⅰ阶段黄铁矿的碎屑和角砾。生成第二阶段的自然金、碲银矿、碲金银矿等及极少量银金矿。(3)矿脉多沿前两阶  相似文献   

14.
<正>美姑瓦西水晶矿前后经历了两次成岩作用过程,首先是喷发旋回顶部的表面熔岩,即杏仁半玻晶玄武岩;其后是火山喷发作用所形成的火山碎屑岩,它们为水晶矿的成矿作用提供了物质来源。水晶矿先后经历了3个成矿阶段:第1成矿阶段主要晶出淡紫色水晶及"三色"层水晶并产出在玄武岩的气孔或晶洞中;第2成矿阶段主要晶出浅色、无色水晶与条带状水晶及绿帘石晶体并产出在玄武岩的晶洞或层间滑动的裂隙中;第3成矿阶段的成矿溶液的物质则主要与火山喷发作用有关,并叠加在第1、第2成矿作用之上,主  相似文献   

15.
西华山钨矿床是一个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中的大脉型钨矿床。已有百余年的开采史。但在矿床成矿条件和成矿流体性质等方面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作者利用红外显微镜及其它相关设备,对西华山矿床不同中段样品中的黑钨矿、锡石、绿柱石、黄铁矿、闪锌矿、石英和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蚀变花岗岩中造岩石英只见次生气液包裹体,晶洞水晶中只有原生包裹体,而云英岩石英中原生、次生包裹体均较发育。黑钨矿中以原生气液包裹体为主,在早期结晶的黑钨矿中还有较多的硅酸盐熔融包裹体,而晶洞中的黑钨矿和水晶一样——只有原生气液包裹体。绿柱石中除了硅酸盐包裹体外,主要是气液包裹体(多为次生)。其它锡石、黄铁矿、闪锌矿和萤石等都只有气液包裹体(原生或次生)。研究结果表明,西华山钨矿床的初始成矿流体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尔后才演变成单一的热水溶液,在这一过程中黑钨矿、黄铁矿、闪锌矿、萤石和石英等矿物不断晶出。矿床总的成矿温度大致为700~200℃,压力约为160~200MPa。各种气液包裹体的盐度主要为5.0%~10%Na Cleqv。文中还对这些数据的地质意义以及对脉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数据解释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瑶岗仙钨矿床的晶洞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依壤 《湖南地质》1995,14(4):226-234
瑶岗仙黑钨矿床石英脉的地质特征、晶洞类型、含晶标志,分布规律以及晶洞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矿区第Ⅱ成矿期矿脉的晶洞规模,分布、优美晶体、晶簇天然观赏矿物的成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经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南普格杏仁状玄武岩中普遍产出沥青和铜矿物。沥青主要产于玄武岩气孔、晶洞和裂隙中,少量产于水晶晶体的锥状体部位。铜矿物主要有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和孔雀石等。自然铜可形成完整晶体,分布于水晶菱面体的锥体顶部,也可呈它形粒状或片状,分布于杏仁体、脉状体沥青的裂隙中和铜球粒核部;赤铜矿主要与板状自然铜一起分布于石英或玉髓脉的裂隙中;黑铜矿常与自然铜一起产出于裂隙或铜球粒中;硅孔雀石呈脉状、浸染状、网状分布在沥青中及其裂隙中,部分硅孔雀石呈皮壳状赋存在自然铜、水晶晶体表面和铜球粒表面;而孔雀石主要分布于铜球粒的最外圈。沥青与铜矿物形成次序为:沥青→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硅孔雀石→孔雀石。沥青和自然铜形成于水晶结晶作用晚期,自然铜形成于沥青之后。碳同位素研究显示沥青为生物成因,可能来源于下二叠统(P13)的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沥青的红外光谱及螺旋生长纹与气孔构造也证实沥青是由成矿热液中的原油受热裂解为固相;成矿溶液中的有机质成熟度越髙,成矿溶液析出的自然铜越多;铜矿物的演化(Cu→Cu2+)与含有机质的成矿溶液的氧化还原条件及成分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利用冷热台、激光拉曼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仪器设备,对川南普格跨山上二叠统玄武岩葡萄石—石英晶洞中的矿物进行系统的测试分析,揭示出晶洞中热液的来源与演变特征。晶洞中的主要矿物为葡萄石和石英,有少量的硅铁灰石、绿帘石、绿纤石以及赤铁矿等,葡萄石、石英以及硅铁灰石有不同的世代,它们生成的顺序依次为:第1世代浅紫色石英+赤铁矿→第2世代石英+第1世代葡萄石→第3世代石英+第2世代葡萄石+第1世代硅铁灰石→第4世代石英+第2世代硅铁灰石+绿帘石+绿纤石。除浅紫色石英外,其它各世代石英晶体内部均呈现出一定的环带,浅紫色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硫,而其它三个世代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中均含有二氧化硫和甲烷等气体。晶洞中的热液属于低盐度(8.28%~10.61%NaCl_(eqv))、低温(141.7~188.2℃)型热液,且热液的温度呈现出先升后降(140→190→158℃)的变化趋势。第1世代葡萄石晶体较小,浅黄绿色,单晶体呈板柱状,集合体为葡萄状;第2世代葡萄石呈蓝绿色,单晶体为板状,集合体呈灯笼状。不同世代葡萄石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但第2世代葡萄石中Cr,Ni的含量(分别为301.09×10^(-6)和329.61×10^(-6))高于第1世代葡萄石中Cr,Ni的含量(分别为199.08×10^(-6)和247.57×10^(-6))。葡萄石—石英晶洞中的初始热液是在玄武岩结晶分异晚期,富含二氧化硫的挥发性组分进入玄武岩裂隙和气孔中形成。随着玄武岩浆的冷却,浅紫色石英以及赤铁矿从晶洞中富含二氧化硫和Fe(Ⅲ)的热液中结晶析出,后期深部岩浆热液将玄武岩下伏的碳酸盐岩中富含甲烷和二氧化硫等成分的流体带入到葡萄石—石英晶洞中,导致晶洞附近的玄武岩发生蚀变,岩石蚀变释放出的Cr,Ni等成分随流体进入晶洞,引起晶洞中的温度升高以及晶洞热液中甲烷、二氧化硫以及Cr,Ni等含量的变化。随着石英和葡萄石的大量晶出,晶洞环境逐渐由氧化向还原转变,从而形成了晶洞中不同的矿物。  相似文献   

19.
张兆瑾 《地质论评》1951,16(2):79-85
含铜钨酸钙矿物系一稀少而较少之矿物,系一九四九年秋作者往铜陵鸡冠山区调查铜矿时首先发见者。该矿物色呈橄榄绿,硬度四与五之间,玻璃质光泽甚强。比重四·八至五,体为半透明,折光率一·八以上,为一正方系中正光性符号之单轴晶体矿物。该矿物生於石英脉之晶硐内,孔隙中或裂缝里,呈大小不一之不规则粒状或块状矿物;但含此矿物之石英脉则穿插于含铜Skarn之节理成裂缝内。共生矿物按其发生次第有石英,白钨矿,矽孔雀石,孔雀石,含铜钨酸钙,褐铁矿及高岭土等。该含铜钨酸钙石英脉位铜矿氧化带之Skarn范围内,且常与白钨矿共生。关系密切,为一次生作用造成之矿物。  相似文献   

20.
湖南宜章瑶岗仙黑钨矿石英脉成矿流体性质的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于黑钨矿石英脉的成因,历来都认为是高中温热液充填而成。本文根据石英脉与细晶岩、伟晶岩过渡;围岩蚀变种类及强度的变化;石英脉中晶洞特征的研究;矿物包裹体研究及测温资料;金属矿物局部大量集中的不规律性;石英脉中黑钨矿的产出特点;产在角岩中的石英脉内出现花岗岩角砾;黑钨矿中MnO/FeO比值变化特征:含钨石英脉中矿物组合和化学成分变化特征,认为形成黑钨矿石英脉的成矿流体是一种粘稠的、密度较大、成分以SiO_2为主的熔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它具有上部偏液、下部偏浆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