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8 毫秒
1.
本文对1986年至1992年的《岩土工程》(美)、《加拿大土工技术杂志》(加)、《土工技术》(英)和《土力学基础工程协会杂志》(日)等岩土工程核心期刊中收集到的桩和桩基方面的181篇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和对比,获得了一些近年来对桩和桩基研究的基本动态。  相似文献   

2.
天津冶金科贸大厦工程首次采用挡土、防水和承受垂直荷重三合一的地下连续墙和非圆形大断面桩(条桩)技术,用于天津高层(31层)楼房的深基坑(础)工程中,经过设计、施工等有关方面的共同协作,顺利建成并经验证明,工程质量好,为推广这一新技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陀螺桩的原理及应用唐业清,唐作华编译(北方交通大学北京100044)第四讲陀螺桩的施工及工程实例1概述为了充分发挥陀螺桩的功能,对陀螺桩要作适当的构造设计,正确进行陀螺桩混凝土块的铺设和充填于其间的碎石等施工是非常重要的。陀螺桩根据不同的建筑物和不同...  相似文献   

4.
雷斌 《探矿工程》2002,(1):32-33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航站楼西连接楼工程位于石灰岩地区,岩溶发育。在施工嵌岩静压预制管桩工程中出现了不同情况断桩,分析了断桩的产生原因及断桩特征,提出了预防与处理措施,控制了断桩的产生,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据部分工程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对粉喷桩复合地基荷载传递特性和承载力折减系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结合邯郸市区工程场地的单桩和复合地基静载荷检测资料,利用反算的方法找出了适用于邯郸市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β)的取值标准。  相似文献   

6.
黄生根  曹辉 《岩土力学》2005,26(8):1238-1242
深入分析了逆做法施工刚性桩复合地基在封桩前后的承载特性,推导出桩土应力比和桩身中性点深度计算公式。分析表明,对于逆做法刚性桩复合地基,调节桩土应力比(或桩土荷载分担比)可通过控制桩土间的沉降差(即封桩时 间)、置换率及桩长来实现。进行复合地基设计时应由变形控制。由一工程实例的实测结果验证,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很高。  相似文献   

7.
唐世栋  李红  苏玉杰  王松平 《岩土力学》2008,29(7):1977-1980
在基坑工程中,立柱桩和工程桩形成了长短桩复合桩基础。通过有限元法模拟桩侧摩阻力分布的变化,认为在这种复合桩基础中短桩(工程桩)的存在会影响到长桩(立柱桩)桩侧摩阻力的分布。根据剪切位移法得到考虑短桩影响的计算方法,并将被影响后的长桩桩侧摩阻力分布形式做了等量简化,使之适用于Geddes应力法。提出了利用Geddes应力法计算长短桩复合桩基础沉降的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PLS,根据实际工程资料进行验算的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刘宗林 《地质与勘探》1996,32(5):59-59,64
利用沉管复打施工扩底桩刘宗林(山东岩土工程勘查总公司二处·维坊·261021)在振动沉管施工扩底桩中,一般应用锤击、内夯管及爆破法,使之在桩管端部形成扩大头,目的是增加桩端截面积,提高桩端承载力。我们在东阿桩基工程中,采用了底部复打的方法,取得了同样...  相似文献   

9.
曹小飞  黄宇 《探矿工程》2013,40(1):66-69
在西安地区,随着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在工程中的广泛应用,施工中出现的质量问题也逐渐增多。个别工程项目甚至出现了在南方饱和软土地区常见的因桩身上浮导致单桩承载力大幅降低的工程病害。结合西安地区东郊某静压管桩(PHC)工程的特点,分析并阐述了挤土效应和桩身卸压回弹造成饱和黄土场地静压PHC管桩出现场地隆起、桩身上浮形成“吊脚桩”的原因和机理,并据此提出了针对饱和黄土场地管桩施工所应注意的关键环节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阳吉宝  任臻 《岩土力学》1997,18(2):35-39
软土地区,桩箱(筏)基础是高层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首选基础型式。在桩箱(筏)基础刚度计算研究基础上,对桩箱(筏)基础优化设计进行探讨,力求将桩箱(筏)基础研究上升到优化设计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1.
雷斌 《岩土工程师》2002,14(4):41-43
本文结合工程实践,阐述了岩溶地区冲(钻)孔灌注桩桩身缺陷及桩端持力层注压浆补强处理施工技术要点及施工体会。  相似文献   

12.
挡土墙(桩)前堆载反压或预留土体分析与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亚兵  周志雄 《岩土力学》1999,20(3):56-60,66
提出了在挡土墙(桩)前堆载反压或预留土体时挡土墙(桩)的受力分析方法及计算公式,并用工程实例验证了该分析方法的实用性和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由最初的普通钢筋混凝土抗拔(浮)桩发展到预应力抗拔(浮)桩的历程;总结了对于抗拔桩性能研究的3种方法:现场试验、模型试验和理论分析法。在此基础上为了降低成本,方便施工,环保高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应力抗拔(浮)桩,即部分粘接预应力抗拔(浮)桩,这将是预应力抗拔(浮)桩一个有意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杨志红  郭忠贤 《岩土力学》2012,33(Z1):233-236
针对夯实水泥土桩的施工方法,在桩身埋设特制的应变传感器,测定桩身应变。基于试验测试数据,探讨桩身压缩量的计算方法,分析桩身压缩变形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桩侧摩阻力的影响,并探讨不同桩长、不同水泥掺入比情况下,夯实水泥土桩桩身压缩量及其对承载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1)对夯实水泥土桩,桩身压缩主要集中在桩身上部8 d(d为桩径)范围内,且变形速率变化较大,桩身压缩在桩顶位移中占比达80%以上;(2)桩身轴向荷载传递、桩侧摩阻力分布主要发生在此范围内;(3)桩身侧摩阻力分布非常不均匀,上部发挥较为充分,而下部发挥较少;(4)在工程常用水泥掺入比下,桩长大于12 d后,桩长径比和水泥掺入比的变化对桩承载特性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大直径嵌岩桩残余应变状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长俊  王星华  夏力农 《岩土力学》2008,29(11):3095-3098
通过对2根大直径嵌岩灌注桩(人工挖孔)加载前应变状态连续监测,初步分析了桩身残余产生的原因、分布规律和对桩受力性状的影响,并得到如下结论:(1)混凝土的干缩是产生残余应变的主要因素;(2)桩身的残余应变随空间和时间变化是有规律的,但诸多施工因素(如爆破,地下水和浇注方式)会使其分布不均匀或弱化桩侧岩石的约束力;(3)桩身局部的残余应变会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变而产生裂缝,失去对桩身钢筋的保护能力,并且桩身整体收缩会减小桩端与地基的接触力。以上结论可为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陆自雄 《探矿工程》1995,(6):11-11,16
通用挖桩模具的设计及卵砾石层人工挖桩施工工艺湖南省地矿厅402队陆自雄长沙市气象科技大楼桩基工程,共计147根桩,桩长为17~22m,桩径分别为1.2、1.4、1.8、2.0、2.2和2.4m六种。施工地层从上至下为杂填层(厚2~4m)、亚粘土及亚砂...  相似文献   

17.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压浆技术通过桩底或桩侧压入一定量的水泥浆,可大幅提高桩的承载力。本文介绍了该技术(桩底压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承载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软基中先施打半刚性水泥土类桩(M桩),水泥未硬凝时再施打劲性桩,形成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MC桩)。结合工程实例,根据现场静载试验、应力监测及ABAQUS有限元计算结果,研究了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的受力性状,分析总结了素混凝土劲性复合桩的承载机理。通过与常规劲性桩的比较表明:(1)素混凝土劲性水泥土复合桩呈现复合地基性状;(2)素混凝土桩身应力集中显著,沿深度急剧减小,至桩端接近为“0”,通过劲芯传递到侧壁和桩端的水泥土体中,增大了荷载作用于水泥土体的面积,使复合桩全长范围内的侧阻力和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3)素混凝土桩芯比常规劲性桩更能与水泥土协调匹配,不会刺入水泥土外芯的底端。  相似文献   

19.
王建华  李江腾  廖峻 《岩土力学》2016,37(4):1109-1117
就当前土钉墙+排桩在明挖隧道深基坑支护中的几个问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方法,结合工程实例,深入探讨了土钉墙坡比i,排桩桩径-间距(D-S),以及设有内支撑时,桩-撑相对刚度等参数的选取原则。结果表明:(1)i越小,土钉墙越稳定,但排桩弯矩、水平位移越大。在土钉墙自身滑动稳定前提下,i宜取大值。(2)D-S越大,排桩水平位移越小,排桩混凝土、钢筋量越少,造价越低,但桩间土的防护越困难。在工程地质好、地下水位低的情况下取大桩径、大间距,反之取小值。(3)弱桩强撑的支护效果好,但对施工干扰大;强桩(非悬臂)弱撑造价低。选择桩-撑的相对刚度需从工程地质、周边环境要求、工期、造价等因素综合考虑,方能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复合载体夯扩桩是由干硬性混凝土及填充料等经细长锤夯扩形成的复合载体和钢筋混凝土桩身组成。它具有挤密地基及扩大桩端面积的双重作用。此技术以环境污染小(无泥浆)、节约资源且较经济(桩径小),而得到较快的发展和应用。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对其在河漫滩地区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今后在同类地区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