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赤峰蒙古营子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端,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其Si O2含量介于56.88%~68.82%之间,Na2O含量为4.32%~4.54%,K2O含量为2.3%~3.86%,且Na2OK2O。里特曼指数σ=2.4~3.29,Al2O3含量介于15.1%~16.8%之间,A/CNK=0.81~0.92,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Sr含量为782×10-6~1230×10-6,Y和Yb平均值分别为20.1×10-6和1.77×10-6,(La/Yb)N值为19.84~22.03,δEu=0.81~1.04,Eu异常不明显。岩体总体显示出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岩浆可能源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采用LA-ICP-MS技术测得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52.8±2.4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结合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蒙古营子花岗闪长岩应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后碰撞阶段的产物,具有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生长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出露于南天山东段库米什地区的二云母花岗岩体侵入中元古界星星峡群,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得该岩体年龄为(293.3±1.3)Ma,侵位时代为早二叠世.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具高钾(K2O/Na2O=1.39~2.09)和强过铝(A/CNK=1.03~1.23)特征,为典型S型花岗岩.岩石普遍具较低稀土元素总量(TREE=89.99×10-6~105.11×10-6)和中等铕负异常(δEu=0.38~0.55),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Rb,Th,U及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Sr,Ba等特征.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认为,库米什北二云母花岗岩源岩可能为中元古界星星峡群变质泥质岩,形成于碰撞晚期至后碰撞转换阶段,揭示了南天山东段库米什地区伊犁-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于早二叠世碰撞造山结束,进入后碰撞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3.
羌塘中部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尤其是南羌塘北缘大面积花岗岩的形成背景及成因机制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约束,这些问题对深入理解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晚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羌塘西部香桃湖岩体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锆石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香桃湖岩体的形成时代为213~211Ma,而非前人认为的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以高SiO2(68.06%~74.05%)、较高K2O含量(3.06%~4.50%)和K2O/Na2O(1.05%~1.63%)以及低的P2O5含量(0.08%~0.14%)为特征,SiO2和P2O5具有明显负相关性,A/CNK=1.03~1.0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Nb、Ti、Zr等高场强元素,同时具有P和Sr等元素的负异常;岩体的Th/U=5.19~9.36,Nb/Ta=8.13~10.06,具有高Sr(297×10-6~465×10-6,平均389×10-6)低Yb(1.44×10-6~3.02×10-6,平均1.87×10-6)的特征;岩体负铕异常不明显(Eu/Eu*=0.61~0.87),HREE分布平坦(Ho n≈Ybn),且尾部具有微弱上翘趋势。综合以上特征,香桃湖岩体为一套准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钙碱性I型花岗岩,其岩浆源于下地壳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变质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岩体中暗色淬冷包体的研究暗示了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作用,同时母岩浆亦经历了一定的岩浆混合作用;综合区域内时空演化格架以及大量相关地质事实,我们认为羌塘中部横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板块缝合带分布的大规模晚三叠世岩浆活动均形成于后碰撞阶段伸展构造背景,俯冲板块的断离是这一期岩浆活动可能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4.
旌德岩体是江南造山带东部一个典型的高Sr/Y岩体。锆石的原位U-Pb定年表明,该岩体侵位于141±1Ma。岩体由花岗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全岩地球化学表明,高的碱(K2O+Na2O=6.64%~8.01%),K2O/Na2O值(变化范围在0.78~1.04),Sr(189×10-6~452×10-6)和LREE;低的HREE和HFSE含量,Eu有轻微的负异常到弱的正异常(δEu=0.81~1.18)。岩体具有高的Sr/Y值(23~66)和(La/Yb)N值(13~58),低Y(6.03×10-6~14.5×10-6)、Yb(0.36×10-6~1.17×10-6),且MgO、Cr、Ni含量较低,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埃达克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岩体中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显示寄主岩为壳幔混合来源。斜长石主要为奥长石、中长石。初始87Sr/86Sr为0.7096~0.7101,εNd(t)值为-12.92~-6.28,二阶段Nd模式年龄tDM2=1.4~1.9Ga。岩体中发育有岩浆混合成因的暗色包体,指示有幔源岩浆参与。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早白垩世,先前(新元古代)发生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岩浆底侵到壳幔过渡带附近,导致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旌德岩体,且发生了岩浆混合作用。江南造山带东段上发育独特的150~135 Ma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可能与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华夏陆块与扬子陆块发生拼合形成初生地壳物质的中生代再造有关。高Sr/Y比值的旌德岩体可能代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挤压增厚事件的结束,指示了江南造山带东部从造山增厚向伸展垮塌的转折时期的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5.
达达肯乌拉山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中东部,区内发育闪长岩体,以小岩株形式产出。通过对达达肯乌拉山闪长岩岩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获得闪长岩体的年龄为(240.5±1.7) Ma,属早印支期。闪长岩体的w(K_2O)较高,为2.03%~2.30%,w(Na2O)含量较低,为3.2%~3.44%,为一套准铝质及弱过铝质高K、低Na的高钾钙碱性型I型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总量为158.35×10~(-6)~200.41×10~(-6),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向右倾斜,重稀土元素曲线呈水平状,轻稀土元素富集,但负铕异常不明显,岩浆分异程度不高。岩石的La/Ta(54.32~68.51)、Sm/Nd(0.18~0.19)及Rb/Sr(0.11~0.19)比值特征反映该岩体岩浆具有壳幔混合的特点。通过构造判别,反映达达肯乌拉山岩体可能形成于俯冲陆壳断离、幔源岩浆底侵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在中央造山带早中生代统一的板块碰撞与挤压构造体制下,以滩间山蛇绿岩带为基础,发生陆壳俯冲和断离作用,并诱发幔源岩浆的底侵和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沿火山机构侵位形成达达肯乌拉山岩体。  相似文献   

6.
华北陆块南缘中生代合峪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合峪花岗岩基位于华北陆块南缘外方山地区,为豫西地区燕山期最大的岩基,出露总面积达784km2,有多期侵入的特点,可划分为6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资料表明,合峪花岗岩基侵位时间为148.2~135.3Ma。合峪花岗岩基的SiO2=67.16%~75.43%,Al2O3=13.29%~15.92%,MgO=0.26%~1.12%,K2O+Na2O8%,Na2O/K2O=0.88~1.43,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ACNK=0.94~1.09,为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La/Yb)N=14.5×10-6~49.9×10-6,平均值27.2×10-6),Sr含量变化较大(102×10-6~848×10-6,平均290×10-6),Y、Yb含量低(Y=3.21×10-6~17.3×10-6;Yb=0.43×10-6~2.16×10-6),Eu弱亏损(δEu=0.57~0.89),反映熔体发生过长石分离结晶作用,源岩部分熔融生成熔体时残留相组合中没有或很少有长石的存在。合峪花岗岩基ISr=0.7071~0.7090,εSr(t)=40.8~65.9,εNd(t)=-16.4~-11.2,其tDM2为1.85~2.27Ga;锆石的εHf(t)主要集中于-25.39~-5.25之间,tDM2年龄介于1301~2846Ma。同位素数据显示合峪花岗岩基的源岩主要为南秦岭及扬子地块结晶基底,还混有少量熊耳群及太华群的物质。综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合峪花岗岩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中生代陆内俯冲,岩石圈增厚,幔源岩浆上涌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7.
东宁新城沟地区的花岗岩体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的活动大陆边缘带。通过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认为,研究区内岩体的里特曼指数δ介于1.41~2.11之间,为钙碱性岩系;w(K2O)/w(Na2O)比值大于1,为高碱相对富钾;铝饱和指数ACNK=1.02~1.20,主要为弱过铝质I型花岗岩,部分具有S型同碰撞花岗岩的特征。岩体中稀土总量较低(∑REE=72.35×10-6~217.64×10-6),轻、重稀土分异较强(LaN/YbN=2.74~11.37),Eu具有较为明显的负异常,δCe为0.96~1.11,Ce异常不明显;Nb、Ta、P、Ti等相对亏损,Rb、Ba、K等相对富集,w(Nb)/w(Ta)比值为(6.18~26.33,平均为15.18)小于16.2,指示岩浆来源于上地幔或下地壳,形成过程中同化混染了较多壳源物质。区内岩浆的形成受古生代末和中生代初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发生陆陆碰撞以及晚三叠世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缘俯冲的双重作用影响,岩浆侵入存在由早期向晚期阶段演化的过程,致使源岩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多期次、多阶段、复合成因的特点。物化探异常、岩石地球化学及含矿性参数显示,研究区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型Au、Ag、Cu矿的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8.
野马山岩基位于中祁连地块西段,由早期岩体(花岗闪长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晚期岩体(二长花岗岩)组成,二者呈侵入接触。LA-ICPMS锆石U-Pb定年表明,早期岩体侵位时代为中奥陶世((469.0±1.3)Ma),晚期岩体侵位时代为晚奥陶世((450.0±1.0)Ma)。早期岩体Si O2=59.8%~64.2%,K2O/Na2O1,且A/NKC=0.8~1.0,为准铝质岩石;微量元素相对富集Rb、U、Th和亏损Ba、Nb、Ta、Sr、P、Ti;稀土总量为97.7×10-6~185×10-6,且(La/Yb)N=5.57~12.47,LREE/HREE=7.7~11.3,具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弱Eu负异常(δEu=0.66~0.89)特征。晚期岩体Si O2=69.8%~76.5%、K2O/Na2O=1.2~1.7、A/NKC=1.0~1.1,属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总量为78.97×10-6~244.92×10-6,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La/Yb)N=1.90~5.72),强Eu负异常(δEu=0.11~0.24)。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野马山岩基早期岩体为I型花岗岩,形成于俯冲环境,晚期岩体为高分异的I型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环境。结合岩体产出的区域构造位置及区域地质演化,认为早古生代北祁连洋发生了双向俯冲,野马山岩基为其向南俯冲碰撞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地块西北缘的阔什布拉克钾长花岗岩富碱(Na_2O+K_2O平均8.36%8%),富钾(K_2O/Na_2O=1.27~1.47),准铝质(A/CNK=0.82~0.88),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浆岩。岩石的稀土含量较高(∑REE=263.90×10~(-6)~445.75×10~(-6)),富集Th、U、Ta、Nb、Hf和Y等高场强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具有强的负Eu异常(δEu=0.003~0.019),富集高不相容元素(Zr+Nb+Ce+Y=368×10~(-6)~531×10~(-6)350×10~(-6)),高Ga(Ga/Al×10 000=4.17~4.722.6),显示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石Th/U比值(平均为3.86)、Nb/Ta比值(平均为12.75)和Rb-Th富集、Ti亏损指示其壳源成因。对花岗岩进行的LA-ICP-MS微区原位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花岗岩的结晶侵位年龄为275.4±2.8 Ma。综合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早二叠世花岗质岩浆活动的特点,认为早二叠世西南天山的后碰撞岩浆活动不仅在西南天山内部引起了强烈的花岗质岩浆活动,而且对塔里木地块西北边缘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也有显著的影响。阔什布拉克A型花岗岩也说明西南天山地区的碰撞造山作用在275.4±2.8 Ma之前已经趋于结束,以南天山洋盆为代表的古亚洲洋已基本结束了其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0.
赤峰蒙古营子岩体位于华北板块以北的兴蒙造山带南端,岩性主要为花岗闪长岩。其SiO2含量介于56.88%~68.82%之间,Na2O含量为4.32%~4.54%,K2O含量为2.3%~3.86%,且Na2O>K2O。里特曼指数σ=2.4~3.29,Al2O3含量介于15.1%~16.8%之间,A/CNK=0.81~0.92,属于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重稀土元素(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Sr含量为782×10-6~1230×10-6,Y和Yb平均值分别为20.1×10-6和1.77×10-6,(La/Yb)N值为19.84~22.03,δEu=0.81~1.04,Eu异常不明显。岩体总体显示出C型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属性,暗示岩浆可能源于加厚的下地壳部分熔融。采用LA-ICP-MS 技术测得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为252.8±2.4Ma,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结合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蒙古营子花岗闪长岩应为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后碰撞阶段的产物,具有幔源岩浆底侵诱发地壳生长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董庆吉  丛源  肖克炎 《江苏地质》2014,38(4):517-529
东天山吐哈盆地南缘至喀拉塔格—星星峡地块,晚古生代花岗质侵入岩岩石类型主要有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Si O2质量分数为57.3%~77.76%,全碱(K2O+Na2O)质量分数为4.14%~10.49%,Ca O质量分数为0.49%~6.56%,Al2O3质量分数为11.39%~14.76%,铝饱和指数(A/CNK)为0.77~1.04,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钾玄质系列的准铝质花岗岩。稀土总量较高且轻稀土富集,富集Rb、Th、U、K、Pb,而亏损Nb、Ta、Ti、P,无明显负Eu异常。区域构造背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综合分析显示,东天山石炭纪—二叠纪花岗质侵入岩,是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主要由幔源岩浆底侵引起的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所形成的钙碱性花岗闪长质岩浆经高度演化及分异结晶作用而成。  相似文献   

12.
出露于湖南东北部华容县附近的桃花山—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通过锆石LA-ICP-MS U-Pb法测得两岩体侵位时代分别为129 ± 1 Ma和117 ± 1 Ma。桃花山主体岩性为(片麻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 = 71.75%~73.81%,K2O/Na2O = 0.84~1.11,属弱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Eu为中等负异常,ΣREE较高,Rb/Sr = 0.9~2.7,(La/Yb)N = 26.92~86.02;高ISr(0.714~0.723),低εNd(-9.76~-10.6), 高t2DM (1.72~1.79 Ga)。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SiO2 = 69.64%~72.73%,K2O/Na2O = 0.62~0.7,准铝质至弱过铝质,Rb/Sr = 0.26~0.88,(La/Yb)N =11.97~12.67;低ISr( 0.707~0.709),高εNd(-6.38~-6.73),低t2DM (1.43~1.46 Ga)。综合分析表明,桃花山二云母二长花岗岩为壳源含白云母过铝花岗岩类(GPG),源岩为华南古元古代基底;小墨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似含堇青石及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源岩为低成熟度的变杂砂岩。桃花山、小墨山岩体形成于华南早白垩世伸展背景下的局部挤压增厚环境。江南断裂晚燕山期的逆冲推覆构造造成了华容地区的小范围地壳增厚,并为桃花山源岩的“湿”深熔作用提供了流体聚集通道;小墨山花岗岩的形成则与幔源岩浆的底侵有关,热的幔源岩浆不仅为地壳的部分熔融提供了热量,而且与熔融的壳源岩浆发生了混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出露于南天山南缘断裂带的欧西达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其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并且显示了强烈的后期变形特征。LA-ICP-MS微区定年获得了两组年龄:421±3Ma,273±2Ma,前者为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而后者则代表了南天山后碰撞伸展走滑作用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的SiO2含量介于65.16%~75.50%之间,Mg#值低(0.23~0.41),A/CNK=0.86~1.15,为过铝-强过铝质,钙碱-高钾钙碱系列花岗岩;(La/Yb)N为4.40~6.32,δEu =0.58~0.77。与二长花岗岩相比,石英闪长岩的SiO2含量较低(55.46%~58.29%),相对富钛、钙、铁、铝和MgO等;铝饱和指数A/CNK=0.88~1.04,Mg#值高(0.45~0.50),为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的 (La/Yb)N为7.84~9.48,δEu=0.52~0.7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样品均明显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而二长花岗岩表现为更加亏损Nb、Ta、P、Ti等元素,并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欧西达坂岩体中的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均为钠质,具有高的Na2O和CaO含量。 该岩体高的Al2O3、La/Nb、Th/Ta值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Nb-Ti的负异常说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板块边缘环境或来自岛弧环境下的陆壳源区。石英闪长岩可能来源于镁铁质岩浆底侵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二长花岗岩可能是来自于中下地壳的无水熔融。欧西达坂岩体体现了南天山洋早古生代向南短暂而局部的平坦的低角度板片俯冲。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推测在早古生代南天山洋可能存在双向俯冲,从而形成同一洋盆中的蛇绿岩在南天山南北两侧的就位;而在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一直向北俯冲,具有长期、多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弓虎军  朱赖民  孙博亚  李犇  郭波  王建其 《岩石学报》2009,25(11):3029-3042
东江口花岗岩体位于商丹与勉略缝合带之间的南秦岭中部,其中存在大量基性暗色微粒包体.锆石的LA-MCICPMS联机U-Pb年代学分析表明,东江口岩体的形成年龄为223Ma,其包体锆石的结晶年龄为222Ma,与寄主岩体大致同时形成,指示秦岭造山带印支晚期岩石圈构造体制属性从挤压.伸展转变发生在220Ma左右.锆石的Lu-Hf同位素原位分析结果表明,南秦岭晚三叠纪花岗岩是壳幔混合作用的产物,亏损的幔源岩浆与南秦岭(或扬子)的基底地壳物质可能为南秦岭地区晚三叠纪花岗岩的源区物质,它们的形成起因于秦岭造山带在主造山期后发生的岩石圈拆沉作用.大约220Ma开始,南秦岭岩石圈构造应力性质从挤压向伸展构造体制转变,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地幔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底侵于下地壳,诱发下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当岩浆沿构造薄弱带上升过程中,幔源岩浆与寄主岩浆发生成份的交换,两种岩浆混合过程中不完全混溶,最终形成寄主岩体和暗色基性微粒包体.  相似文献   

15.
多头山矿床是东天山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铁铜矿床的典型代表,矿床成因与区内岩浆岩有紧密联系。矿区出露的侵入岩主要有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及英安玢岩。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获得花岗斑岩、二长花岗岩及英安玢岩的年龄分别为316.3±8.1 Ma、318.3±3.0 Ma和197.2±3.5 Ma。花岗斑岩A/CNK介于0.82~1.01之间,显示偏铝质特征,为Ⅰ型花岗岩;同时样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弧岩浆特征。钠质蚀变导致了花岗斑岩显示出富Na、贫K、Rb、Ca、Sr的特征。钠化花岗斑岩Nb/Ta为12.4~16.0,具有较高的ε_(Nd)(t)(5.76~6.24)值和较低的I_(Sr)值(0.70353~0.70532),与安第斯中生代岩基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结合样品中出现古老锆石的捕掳晶,表明其源区为新生的下地壳,混合有少量幔源物质,并伴随有地壳混染。二长花岗岩与钠化花岗斑岩具有相近的形成年龄和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如Nb/Ta比值(14.2),亏损高场强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同为准铝质(A/CNK=0.97)弧岩浆,暗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源区。而早侏罗世的英安玢岩具有高Sr(552×10~(-6))含量和较高的Sr/Y(73.6)比值,显示出钙碱性埃达克岩的特征,同时样品具有较高的K_2O(3.27%)含量、Mg~#指数(55),表明其来源于拆沉下地壳的熔融并混有少量幔源岩浆。综合区域研究资料、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我们认为多头山所在的阿奇山?雅满苏成矿带可能是晚古生代洋壳向南俯冲至中天山地块之下形成的大陆边缘弧。  相似文献   

16.
张媛媛  蔡丽斌  金巍  刘婷  郑培玺  李婧 《岩石学报》2016,32(9):2867-2880
辽西兴城钓鱼台地区分布一套花岗质杂岩,是新太古代"绥中花岗岩"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岗质杂岩以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为主,少量细粒黑云闪长岩(包体)及脉状花岗岩,各类岩石接触关系明确,本文定义为"钓鱼台花岗岩"。锆石U-Pb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脉状花岗岩的形成年龄分别为2538±20Ma、2476±56Ma、2470±18Ma,同为新太古代末期热事件的产物。通过该花岗岩组合的宏观-微观组构解析表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表现为均匀块状构造,具有深熔花岗质岩浆的典型堆晶结构;细粒黑云闪长岩为细粒结构,呈小型暗色包体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包体的塑性变形、捕掳晶、淬冷边及反向脉等组构发育,具有铁镁质基性岩浆加入同深熔花岗闪长岩并快速冷却的特征;暗色的石英闪长岩主要分布在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之下,接触带附近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的钾长石变斑晶明显增多,显示闪长质岩浆"底垫"侵位加热的特征;脉状花岗岩同时穿切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具有熔体富集脉体的结构特征。各类岩石中变形组构均不发育。钓鱼台花岗岩记录了新太古代末期地壳深熔和壳幔相互作用过程,岩石组构研究表明新太古代地壳再造作用是一个"静态"多期次的缓慢深熔过程,伴有同期幔源基性物质加入并混合,以及随后大规模的基性岩浆底侵。由此推断钓鱼台花岗岩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幔源岩浆垂向底侵过程,可能是与俯冲带关联不明显的岩浆弧环境。  相似文献   

17.
四棵树岩体位于北天山缝合带中,是侵入依连哈比尔尕岛弧带中最大的一个花岗岩体,具有"钉合岩体"的构造意义。组成该岩体的岩石类型较多,大体上可分为3个侵入期次,依次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花岗斑岩;其中第二侵入期次构成了该岩体的主体。岩石SiO2含量为57.85%~74.28%,K2O含量为1.95%~5.25%,Na2O含量为3.00%~4.50%,整体表现为高K、Ca碱性特征。∑REE=113.91×10-6~169.47×10-6,(La/Sm)N为1.77~3.16,(Gd/Yb)N为1.33~2.12,(La/Yb)N为3.41~5.64,δEu为0.37~0.82,表现为轻稀土元素富集的右倾型特征;岩石具有Nb、Ta、Eu的亏损以及Th、Zr、Hf相对富集。通过形成环境判别,第一期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大部投在火山弧环境,板块碰撞前—后碰撞隆起阶段;第二期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大部投在后碰撞阶段;第三期花岗斑岩主要投在晚造山阶段。通过LA-ICP-MS对该岩体中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进行较为系统的锆石U-Pb测年,得出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24.1±4.3)Ma、(314.9±4.1)Ma、(311.5±3.9)Ma。结合前人得出的巴音沟蛇绿岩中辉长岩的(344±3.4)Ma年龄,可初步得出北天山缝合带的形成时代应该为344~311.5Ma,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324~311Ma,随后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而四棵树岩体3期侵入岩可能分别代表了北天山造山带俯冲汇聚-碰撞-陆内造山各阶段构造-岩浆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19.
在华北克拉通东北缘的辽东半岛广泛发育一套形成于侏罗纪的花岗质岩体,出露于丹东地区的五龙花岗质岩体为五龙大型金矿床的围岩,岩体内分布有古元古界辽河岩群变质岩残留体和古元古代侵入岩残留体,多数发育碎裂岩化和糜棱岩化构造.对五龙岩体进行详细解体,认为其是由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的一套酸性侵入岩组合.根据锆石SHRIMP U-Pb测年结果,获得4种岩性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62±3 Ma、169.3±3.1 Ma、157.5±1.7 Ma、158.0±2.7 Ma,形成于中-晚侏罗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五龙岩体属于钙碱性-高钾钙碱性、过铝质、中温花岗质岩浆系列,富集Rb、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δEu为0.56~1.97,异常变化范围较大,εHf(t)值为-39.7~-22.9,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3 711~2 653 Ma,εNd(t)值为-23.8~-20.2,tDM2为2 782~2 487 Ma,显示岩浆源区来自太古代~古元古代壳源物质;结合Pb同位素特征以及石英、长石、云母的显微结构特征,认为五龙岩体是古元古代花岗岩和辽河岩群地层受侏罗纪~160 Ma陆壳重熔事件于上地壳原地重新结晶所形成的S型花岗质岩体,形成于中-晚侏罗世时期受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影响的挤压-造山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0.
阿尔金南缘鱼目泉岩浆混合花岗岩LA-ICP-MS测年与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阿尔金南缘鱼目泉花岗质岩体中含有大量暗色闪长质包体,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该岩体是由同期的幔源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在近于液相(或"晶粥状")状态下发生不均匀混合作用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其形成年龄(496.9±1.9Ma)与南阿尔金山大陆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岩的峰期变质年龄(504~487Ma)相一致,且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具有高Al2O3(平均15.88%),较高的K2O/Na2O值(平均1.26),高Sr(平均446×10-6),高(La/Yb)N值(平均24.04)和Sr/Y值(平均40),极低的Y(平均14.0×10-6)及Yb含量(平均1.5×10-6),类似于加厚地壳背景下形成的高Sr、低Y及Yb型花岗岩,反映出约500Ma时的南阿尔金造山带总体上处于地壳相互叠覆增厚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阶段。分析认为,约500Ma时,南阿尔金山地区伴随着增厚地壳发生熔融作用产生大规模酸性岩浆活动的同时,还存在幔源基性岩浆的底侵,其原因可能与同时期大陆深俯冲作用所诱发的深部热地幔上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