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学断面是指地壳的垂直剖面,主要通过对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分析来揭示构造带的性质及其空间关系。横断面的研究所采用的数据基本包括100km宽区域地质图、上地壳的地质剖面图、重磁图(沿横断面的重磁剖面图)以及地壳的地震波速度、密度和其他地球物理属性的剖面图。这些数据被用于构建综合的数据剖面图(结果图),以展示各种地球动力学条件下(裂谷、海洋、碰撞带、造山盆地、大陆地台和岩浆弧,包括安第斯岛弧、活动大陆边缘、海沟、弧前和弧后盆地)的特定的岩石组构。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根据研究区现存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数据的综合解释,统一图例,建立研究区深部剖面,以确定地体的空间关系及其在板块构造方面的地球动力学性质。前人已分别对东西伯利亚南部和蒙古境内的多个地体进行了构造划分,并对它们的地球动力学性质和时空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地体为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岛弧和微大陆。此外,研究还识别出了中—晚古生代和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被动大陆边缘和早白垩世裂谷。与岛弧和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相关的岩体被推覆至相邻大陆和微陆块上,部分推覆宽度可达150km。目前已开展泥盆纪到晚侏罗世时期蒙古-鄂霍次克海地区的古地球动力学重建。"非地槽"型花岗岩类岩浆作用在板块构造方面找到了直接且合理的解释,其中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三叠纪岩浆作用区域对应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中—晚侏罗世岩浆作用则与西伯利亚/蒙古-中国大陆板块碰撞有关。碰撞岩浆作用中亚碱性(地幔)元素的存在及其所在的构造区域在很大程度可以说明蒙古-鄂霍次克海闭合后,巨厚大陆岩石圈下曾经发生过持续的大洋裂谷活动(地幔热点)。在早白垩世时期,大陆裂谷活动影响到了同一时期正在发生的大陆汇聚作用。西伯利亚南部边界大部分具有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性质,这也是蒙古—鄂霍次克缝合线沿线蛇绿岩数量较少的原因。因为当汇聚大陆一个具有安第斯类型的活动边缘,而另一个具有被动边缘时,前者的大陆地壳会最终逆冲到后者之上,并因此破坏掉先前出露的蛇绿杂岩体。部分被破坏的蛇绿岩块是俯冲带保留下来的海山残余,其可能成为增生-俯冲楔体的混沌复合体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快速俯冲作用,这种楔形体在晚二叠世—早侏罗世的积累并不是西伯利亚活动边缘的典型特征。沿地学断面综合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分析表明,亚洲大陆是在显生宙时期由部分前寒武纪微陆块构造拼贴而成的。前寒武纪地块间存在不同宽度的已变形且剥蚀强烈的显生宙火山弧,它们也被归类为特定地体。  相似文献   

2.
3.
应用地球物理资料研究中国深部地壳构造及矿产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重力,磁力异常及地质资料讨论了中国古板块划分。用二维和三维方法及各沉积盆 地新生代厚度资料计算其重力效应,并从1:100万布格重力异常中消除其影响,得出深部重力异常。用作者提出的反演三维密度界面的质面系数法,华南地区还用变密度的三维质面系数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出中国的壳构造图。研究了石油及某些金属矿与地壳构造的关系,得出地幔上隆区与大沉积盆地相对应。为油气田远景区;地幔陡坡带,大重力梯级带,各...  相似文献   

4.
Kaza.  VI 赵国春 《世界地质》1991,10(1):154-155
科拉超深钻已反驳了基于地表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所建立起来的东巴尔干地质深部构造模式。无论原先什么样的推测,超深钻孔在6840m~12000m这段深度并没有碰到玄武岩或麻粒岩等基性岩石,而钻到的是太古宙科拉岩系中的花岗片麻岩。在这段上,变质火山成因的岩石与变质陆源岩互层产出,残余层状特征仍保留下来,这是与褶皱随深度增加而减弱的观点不符。以最大深度处,钻孔遇到一新的构造层,这被三维磁场测量和地球化学资料的结果所证实。 UD-3钻孔核部的构造岩石分析证实了元古宙内生作用对科拉岩系的强烈影响。在中元古宙(1.8~2.0Ga),Pechenga火山沉积杂岩和太古宙的花岗片麻岩均遭受从葡萄  相似文献   

5.
6.
刘玉强 《矿产与地质》2003,17(3):191-197
从出露基底找金走向隐伏基底找金的新思路出发,对胶莱盆地内的地层、构造、岩浆岩运用物—化探信息和深钻资料给予深刻明晰的解译,发现其与胶北隆起区有着相似的地、物、化背景条件。指出胶莱盆地是座落在太古—元古宙基底之上的中新生代盆地,具有基底与盖层的双层结构,它们分别形成金矿的矿源层和衍生矿源层,展示了胶莱盆地的找矿前景。结合矿化信息以及典型矿床实例的地、物、化特点的解剖,指出矿化规律和控矿因素,建立了矿床地质一地球物理一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并圈定了1:20万预测靶区以及靶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矿床类型,为进一步勘查工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甘肃筏子坝铜矿矿体赋存在喷发旋回晚期变质中基性-基性火山岩层向沉积岩层过渡部位,主含矿层为含铜磁铁石英岩;各类岩(矿)石物性差异明显,Cu、Zn、Mo、Co及Au、Ag主要成矿元素异常浓度分带明显;矿体上均有明显物化探异常;提出了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造山带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综合解释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对航磁、重力、深部地壳测深、大地电磁测深及地热流值估算等多种地球物理资料和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提出龙门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结构模式,并通过平衡剖面恢复结合地史资料对龙门山造山带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河北蔡家营铅锌银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素兰  姚敬金  曹洛华 《物探与化探》1999,23(3):161-169174
通过研究蔡家营矿床所处背景场、区域场、矿区、矿带(床)等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构建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并总结出找矿勘查的物化探最佳方法组合流程.  相似文献   

10.
从实际资料出发,针对地学断面研究区域复杂的地学问题,运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综合研究建立了表达断面结构构造的地球物理解释模型,追溯了岩石圈演化的地球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地球上一切物质都是做开合运动的。以热力(热能)驱动物质上浮运动定义为开;以重力(势能)驱动物质下沉的运动定义为合。开合运动具有垂直开合与水平开合的同步统一性和开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两个重要特性。因而在旋转运动的统领和调剂下,将所有地球物质、构造、能量等从无序状态转化到有序状态,最后建成了动态稳定平衡的开合旋构造体系。所以,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形成、破坏、修复不断旋回式演化就是研究地球内部运行的基础和有效方法。为此,我们在垂向上划分了8个开合构造旋回和地壳(球面)开合构造体系,组成了地球四维运行系统。动态稳定平衡体系的建立是遵循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优选方位(垂直地心)生长和横向物质均匀化4条自然规律的长期作用而实现的,其中重力均衡是主导的。大约40亿年时,地幔岩石圈形成,它像一个球形锅盖盖住热地球,初步建成了稳定的开合旋构造体系,使地球长期进入动态稳定平衡发展阶段。尔后,每次重大地质事件(失衡运动)就是把岩石圈地幔捅个窟窿或撕开一条裂缝,破坏该地区的开合平衡。旋转运动和开合运动迅速将其恢复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构成一个开合旋回,目前地球已经历了8个大旋回。板块构造仅研究最新4个旋回的岩石圈地幔是如何被捅破及被修复的规律并总结相关的理论,因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局限性,不属于全球构造。地球类比为一个生命体,其运行系统中的内部结构和功能比较齐全:包含有开合运动、旋转运动和失衡运动组成的运动系统;起“血液”作用的地质流体、贮存和制造“血液”的“心脏”——地核和联系各种“血液”的地幔柱组成的“血液”系统;以重力均衡为准则,由四个重力均衡面、四个开合转换带和球面两条质量均衡线构成的地球平衡系统。由于开与合的转换具有自发形成和自我调剂的功能,所以开与合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是地球内部运行体系基本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的动因。开合转换的本质是热能和势能的转换,驱动失衡运动的主要内因是高温、高压流体超临界爆裂;主要外因是陨击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 study of soil weathering processes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ates and the associ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of the feedbacks between soil and environment, which will provide a basis for predicting soil behavior and evolution trend in the ecosystem under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orcings. This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soil resource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methods for measuring soil weathering rates (including simulating leaching experiment, model calculation, isotope technique, element depletion and geochemical mass balance)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climate, organism, parent material, relief, time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view of the serious degradation of soil resources, we proposed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of the research of soil weathering. The future study should focus on the critical processes, rates and the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thresholds of soil weathering under varying natural conditions and intensive human perturbations, includ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athering rates calculated by different methods,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synergistic effects among multipl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he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of changing tendency of weathering rates under the impacts of both climatic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in order to guide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soil resource and mitigation of global change.  相似文献   

13.
在对1998年长江洪灾进行环境地质论证及提出对策性建议的基础上,阐述了灾后重建工作中环境地质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环境地质工作的规划性建议,以供规划决策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杨辉  王永涛 《地球科学》2000,25(1):88-92
对C盆地某测线进行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 确定了第三系、白垩系、侏罗系以及目的层上三叠统的分布, 并识别出多处火成岩体及局部构造, 指出该剖面以一逆断层分成南北两段, 南北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北部上三叠统厚度较薄、埋藏较浅、变形较弱; 而南部上三叠统厚度较厚、埋藏较深、变形较强.总之,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获得了较全面的认识, 取得了明显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15.
邱燕  黄文凯  杜文波  韩冰 《地球科学》2021,46(3):899-915
南海中央海盆南、北两侧陆缘分布着面积较广的减薄陆壳,正确认识海盆减薄陆壳的成因是研究南海构造演化的重要一环.通过分析基于地壳伸展因子公式计算的南海地壳拉张伸展特征和解释中生代以来的陆壳隆升特征等,证实晚中生代以来至渐新世末,该区不仅发生了地壳拉张伸展作用,还发生了较长期的地壳隆升挤压作用,致使酸性侵入岩出露地表,减薄陆壳区的上地壳厚薄分布不均.始新世南海南部发育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北部仅为陆相沉积,暗示始新世南海古地理格局是南、北陆缘具有不同沉积环境的盆地群,二者之间应该被隆起所隔.这些地质现象说明该区地壳隆升剥蚀与地壳拉张伸展活动时间有较长的重叠.南海中央海盆两侧减薄陆壳的成因不仅仅是地壳拉张伸展所致,而是拉张伸展与隆升剥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在曾经发生了地壳隆升挤压而遭受长期剥蚀的区域,如果用全地壳伸展因子的公式来估算地壳拉张伸展程度,将得出错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兰州市仁寿山景区通过重力、电磁测深等综合物探方法,最面配合勘查,结合相邻地热勘查验证井资料对比,提出仁寿山景区基底埋深、储盖层厚、水源、热源具备,是地热赋存有利部位,也是地热开发优选靶区,经钻井勘探,打出该市乃至全省最好的地热井,取得兰州市地热勘查的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李佳奇  彭荣华  胡祥云  赵军 《地球科学》2023,48(10):3932-3945
为了解湘东南永兴地区上地壳地质构造特征及圈定潜在的找矿靶区,对郴州永兴地区的5条大地电磁剖面数据进行了分析与处理,并应用非线性共轭梯度法进行二维反演,获得了该地区上地壳电性结构.结果显示该地区电性分布不均匀,横向上出现高低阻相间分布,纵向无明显电性分层特征.结合湘东南区域地质资料,详细分析了研究区电性结构的地质构造含义.研究表明茶郴断裂带为深大断裂带,控制着研究区内的地质构造及成矿流体上涌通道.根据南岭成矿带铅锌金属矿的成矿规律,结合区域电性结构特征,对研究区内两处铅锌矿体成矿机理与电性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结果对认识湘东南永兴地区上地壳的结构特征及寻找潜在矿体具有很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处于古亚洲洋闭合阶段,其间发育众多的弧盆系和蛇绿岩带,笔者等在大兴安岭地区1: 1 000 000地质编图和野外地质调研基础上,应用“洋板块地质”学术思想在大兴安岭地区元古宙、古生代地质体中划分出一系列“俯冲增生杂岩”、地块基底残块、岛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等构造单元,结合陆(地)块和岩浆弧、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和“俯冲增生杂岩”的时空展布,划分出9条俯冲增生杂岩带,其中新识别出3条俯冲增生杂岩带。俯冲增生杂岩带主要分布于兴蒙造山带内部各地块之间和地块与大型岛弧带之间,相当于地块间及地块与岛弧带间的缝合带。依据俯冲增生杂岩带两侧对应的陆(地)块、岛弧带等构造级别,归并出5条结合带。俯冲增生杂岩带的展布方向以北东向为主,时代自北向南依次变新,从早奥陶世演化到中—晚二叠世,暗示古亚洲洋洋盆向大兴安岭地区陆(地)块俯冲作用最早发生在北部额尔古纳一带,逐渐向南后撤,不断形成新的洋壳和产生俯冲增生作用,相应的活动陆缘从北部额尔古纳地块向南逐渐增生,配套弧盆系时代也逐渐向南变新。早—中三叠世至西拉木伦一带发生陆-陆拼贴,完成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对接。通过对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俯冲增生杂岩”的研究,重建了大兴安岭地区古生代构造格架,提高了古亚洲洋东段洋-陆转换的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9.
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金荣  杨宗喜  郑人瑞  李鹏远  周平  金玺 《地质通报》2016,35(11):1926-1935
军事地质伴随着军事活动而生,并伴随军事活动和地质科学的发展而发展。通过对国外军事地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将国外军事地质分为早期孕育期、快速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3个阶段,介绍了国外在军事工程地质、军事水文地质、军事矿产地质、军事海洋地质、军事地球物理和军事遥感地质六大研究方向取得的进展,总结了国外军事地质工作的3个特点,分别为军民共同推进军事地质工作、地质工作与国防建设统筹部署,及军民联合攻关技术成果双向转化应用。提出了未来军事地质的三大趋势,大数据和云计算将成为军事地质工作的重要支撑技术、军事地质将由资源保障走向空间拓展、现代军事地质的保障工作由国内(局部)扩展到全球(全时域),为中国国内军事地质工作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A high resolution airborne geophysical survey across the Isle of Wight and Lymington area conducted in 2008 provided the first modern radiometric survey across the geological formations that characterise much of southern England. The basic radiometric data are presented and it is evident that bedrock geology exerts a controlling influence on the broa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radioelements. A GIS-based ge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data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reveals that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the variability of the data is explained by the Cretaceous bedrock geology but this is much reduced in the Palaeogene. The three traditional Chalk units (Lower, Middle and Upper Chalk depicted on the currently available Geological Map) provide the lowest and most distinct behaviour within the Cretaceous sequence. Mineral content within the Chalk appears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age. A new method of representing the baseline radiometric information from the survey in terms of the mean values of the geological classification is presented. The variation of radioelement geochemistry within individual formations is examined in two case studies from the Cretaceous Lower Greensand Group and the Palaeogene Hamstead Member (Bouldnor Formation). The Cretaceous sequences provide the higher levels of discrimination of localised variations in radioelement distributions. A more detailed case study examines the potential influences from the degree of water saturation in the soil and superficial deposi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