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金沙江何时开始向东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孔屏 《地质科学》2009,44(4):1256-1265
青藏高原的东南缘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不像其它边缘,这里坡面非常平缓,这上面发育的主要河流有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金沙江的主支流河谷保存着大量的湖相沉积--昔格达层,我们通过宇宙成因埋藏年龄法定出湖相沉积的年龄为158~134 Ma。对金沙江上游的碎屑锆石U Pb年龄分析表明其物源主要体现了所流经的羌塘地块的冈瓦纳地体特征,并加入了华北地体的特征,明显有别于雅砻江流域的物源。对昔格达及其下伏河流砂砾的U Pb年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昔格达古湖形成之前攀枝花至涛源河流流向为自东而西,与现流向相反; 伴随着昔格达古湖的形成与切穿,攀枝花至涛源一带的水流开始由西向东,金沙江从此开始向东流去。  相似文献   

2.
郑勇  王亚军  孔屏 《地质科学》2009,44(3):1036-1051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的攀枝花地区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及其下伏河流相砾石比较发育。湖相沉积具有较高的SiO2含量和Al2O3/SiO2比值,显示其载体沉积物具有较高成熟度,表明经历了长距离的搬运。主元素、稀土(REE)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揭示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物源形成于典型的大陆岛弧构造背景,主要来自松潘-甘孜造山带义敦岛弧花岗岩区。Eu/La?Yb/La判别图与Zr/Y比值进一步证实昔格达组湖相沉积分别来自于金沙江上游及雅砻江上游,说明昔格达古湖形成时金沙江上游已被袭夺。昔格达组下伏河流相砾石REE、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其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说明其是由雅砻江经扬子板块边缘花岗岩区携载而来。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与其下伏河流相砾石的不同物源特征表明伴随着昔格达古湖的形成,金沙江河流经历了演化史上的巨变。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描述和讨论了四川省攀枝花市沿金沙江分布、并以炳草岗地龙箐剖面为代表的昔格达组湖相沉积下伏的砾石层的沉积特征及其河流相成因.根据前人对昔格达组湖相沉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为4.2/3.28~2.6/2.12/1.78 MaBP的上新世中、晚期或至早更新世早期,表明其下伏厚达50 m的砾石层的形成时代约为4.2~4.5/5 MaBP的上新世早期.早上新世金沙江河流相砾石层在接近金沙江谷底位置的发现,表明金沙江很早就已经从青藏高原主夷平面下切了2000 m以上、已在接近其现今谷底的位置上存在.这对于探讨古金沙江的河谷发育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江的发育演化尤其是东西贯通的时限问题,是百余年来地学界的焦点问题,金沙江水系的演化重组是长江演化中的关键一环。基于填充海拔的模型模拟以及物源示踪的梳理结果,讨论了金沙江在夷平面上南流汇入红河的可能性。结果显示当海拔填充至2 000~2 200 m时,金沙江水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金沙江在金江街一改东流之势,沿宾川盆地汇入古红河;古雅砻江在攀枝花附近转而向西,沿金沙江河谷经宾川盆地流入古红河,形成古红河的一级支流。推断哀牢山-红河断裂带、程海-宾川断裂带的活动及山体隆升特别是鸡足山的隆升可能阻断了上述南流泄口,切断了金沙江与红河的联系,从而形成今日江水东流的水系格局,这为古金沙江南流路径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四川冕宁昔格达组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首次对川西安宁河流域冕宁昔格达组河湖相沉积物进行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具有正常的沉积组构,适合磁性地层学研究;赤铁矿和磁铁矿是主要载磁矿物;沉积物记录的古地磁场方向基本都为正极性,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约4.18~2.58Ma。综合对比表明,分布在大渡河、安宁河和金沙江干流的昔格达组以典型黄灰色岩性组合为特征,具有基本相同的沉积序列和磁极性序列,主要形成于高斯正极性时。  相似文献   

6.
基于TM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研,分析了攀西地区大渡河、安宁河深切河谷地貌特征和断裂带构造变形特征,建立了安宁河断裂带晚新生代5阶段变形历史。研究表明,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安宁河断裂以挤压走滑活动为主;上新世晚期至早更新世时期,断裂以斜张走滑活动为主,活动强度较弱;早中更新世之间发生的元谋运动使昔格达组湖相地层褶皱变形;中晚更新世时期发生断陷作用,形成安宁河两堑夹—垒的构造格局;晚更新世—全新世时期又以左旋走滑活动为主。综合安宁河、大渡河河谷地貌和晚新生代地层记录和变形特征,提出了攀西高原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中新世早中期(12Ma之前)以缓慢隆升与区域夷平化作用为主,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12~3.4Ma)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流强烈下切的时期,上新世晚期—早更新世(3.4~1.1Ma)为昔格达湖盆发育时期,中晚更新世—全新世(1.1Ma以来)是高原快速隆升与河谷阶地发育时期。最后指出,至上新世晚期(3.4Ma以前),攀西高原海拔高度可能超过了3000m。  相似文献   

7.
青海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沉积演化与青藏高原北部隆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青海贵德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并含较丰富的重要哺乳动物化石,对确定盆地及周边相似地层的年代和研究高原隆升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结合哺乳动物采用典型剖面精确古地磁测年为基础的时间框架,对近11 Ma BP以来盆地沉积相进行了分析,划分出19个沉积岩相和湖泊、三角洲、辫状河流、水下扇三角洲和水上洪积扇5个沉积环境,以及8个沉积演化阶段。通过盆地沉积对构造隆升的响应探讨表明:>11~7.65Ma BP为高原构造稳定期,7.65~3.6Ma BP高原具阶段性逐步隆升构造特征,3.6~>2.6 Ma BP为高原整体快速隆升,2.6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挤压断陷,1.8 Ma BP左右高原大规模整体快速隆升并使贵德盆地古湖被切穿排干,黄河在此诞生。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盆地第三纪风火山群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青藏高原北部的可可西里盆地是高原腹地最大的第三纪沉积盆地,分布着沉积厚度达 4 782.8m的早始新世-早渐新世风火山群灰紫色砂岩、泥岩和砾岩,其沉积环境演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早期 56.0~ 52.2Ma河流为主的环境,到中期 52.2~ 4 3.1Ma的湖泊环境和 4 3.1~ 3 8.3Ma的河流与扇三角洲环境,演变到晚期 3 8.3~ 3 2.0Ma河流为主的环境。古水流方向也由北东向变为南东向,到晚期又转变为北向为主,反映盆地沉积中心逐渐向东向北迁移。这种沉积环境演化和盆地沉积中心迁移可能受青藏高原早期隆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则民  刘文连 《地学前缘》2011,18(5):256-270
昔格达组与下伏、上覆冲积卵石层之间的垂向叠置关系具有重要的沉积环境指示意义。主要由水平纹层状杂色细粒沉积构成的昔格达组常夹有数十厘米厚的冲积砂卵石层,而粉细砂层中还常见交错纹理和交错层理,成因研究应充分考虑其冲湖积特征和湖底底流;不同地区昔格达组细粒沉积的矿物成分和卵石层的岩石类型各异,基本无可比性。有些地区昔格达组地层中发育有同生变形构造,有些还见有较多的地质构造形迹。昔格达组地层露头区的平面离散性很大,但对现今河流体系高度依赖,要么追踪不同序次干流及支流形成树枝状结构,要么仅沿干流分布、不受支流影响,形成棒状结构,表明昔格达组地层形成于现今河流之后,而且与河流密切相关;垂向上,不同昔格达组地层露头区之间的最大高差达2 290 m,不同露头之间常存在标高突变。昔格达组地层的沉积环境主要是不同序次河流岸坡失稳形成的滑坡坝堰塞湖,其次为沿断裂带发育的河流局部下陷演变而来的过水断陷湖泊。  相似文献   

10.
晋陕峡谷黄河形成的时代是地学界十分关注的科学问题,长期存在比较大的意见分歧,至今没有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山西保德地区发育—套晚中新世-早上新世的河湖相沉积,年代为>8.3 ~3.7Ma,地貌与地层分析表明,它们是唐县期夷平面的相关沉积.河湖相地层所含砾石层的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当时汇入古湖的河流是发源于周围抬升区的短小河流,形成一个局地规模的湖泊水系.晋陕峡谷北段唐县期夷平面之上分布两期红粘土覆盖的河流砾石层,形成年代分别在4.9Ma前和3.7Ma前;砾石组构和岩性统计揭示,它们所指示的河流流向向北,与黄河流向相反,是一个不同于现代黄河的古河流,它将保德古湖水系与河套盆地联系起来.3.7Ma前,强烈的地面上升导致河湖相沉积结束和唐县期夷平面抬升,风成红粘土堆积其上,地形起伏增大,河流溯源侵蚀加剧,水系进入重新组织阶段;1.2Ma前,黄土高原南部的河流将原北流水系袭夺,黄河形成;最近1.2Ma的强烈地面上升,导致黄河不断下切并发育多级阶地,逐渐形成现代壮观的深切峡谷地貌.  相似文献   

11.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 Ma ±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架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2.
构造地貌-认识高原历史的钥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史.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O.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架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3.
简要评述了构造地貌的研究.并以青藏高原西北缘克里雅河流域地貌演化说明了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历。以西域砾岩顶部的玄武岩作为区域构造地貌的标志,获得的高质量Ar-Ar年龄的加权平均值为1.09Ma±0.13Ma。该年龄不仅代表了西域砾岩沉积结束的时间,并制约了区域风沙堆积时代的下限,是一个重要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转折点。更重要的是,该年龄标志了克里雅河演化的开始,即目前可观察的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过1.1Ma。另外获得的系统、丰富、翔实的沉积学、构造地质学、低温热年代数据和克里雅河流域地貌的测量结果还揭示了上新世晚期以来区域强烈的变形与构造地貌的演化。获得的重要结论还包括:能够分析恢复的前克里雅河的历史不超过西域砾岩沉积期,能够推测的青藏高原西北缘河流体系演化的最老历史不超过上新世阿图什组沉积期。在中新世乌恰组沉积时,基本观察不到青藏高原现今地貌体系产生的沉积作用的记录,而是更老的前青藏高原构造地貌格榘对沉积体系产生的影响。青藏高原的主体可能在中更新世早期前后才抬升进入冰冻圈。现今的克里雅河地貌主要是在区域构造抬升中由冰川融水侵蚀形成的。克里雅河源头可能残留了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记录。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自距今 2.5Ma以来,青藏高原共经历了距今2.52~2.28Ma,1.94~1.66Ma,1.38~1.1Ma,0.71~0.5Ma和 0.24~0.09Ma 5次强烈的隆升阶段,分别对应于青藏运动B幕和C幕、昆黄运动A幕和B幕以及共和运动。高原内、外 9个盆地的构造—沉积记录对比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相似文献   

15.
龙门山断裂活动和川西高原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2个构造岩、变质砂岩和花岗岩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年龄分析, 结合前人研究成果, 初步确定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晚新生代主要断裂活动时期和区域隆升历史。结果表明,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2条主断裂:汶川-茂县断裂和映秀-北川断裂, 最晚一次强烈活动发生在早更新世(FT年龄为1.2~ 1.3 Ma), 高原内部北西向米亚罗断裂在中更新世(约0.5 Ma)发生过强烈活动; 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在中新世晚期开始快速隆升, 而高原内部强烈隆升发生在上新世末至中更新世。高原隆升导致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和发育。   相似文献   

16.
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李森  王跃 《地质论评》1993,39(3):259-267
通过分析新构造运动在黄河兰州谷地的表现,证明自上新世末以来本区新构造运动强烈,相继发生过3次主要构造事件,制约和影响黄河兰州谷地的形成、发育及环境演变。新构造运动以脉动式整体抬升和差异式断块运动的方式活动,使本区自2.4Ma以来上升约800m。由于特定的地貌位置和特殊的区域地质构造,本区新构造运动完全受制于青藏高原阶段性强烈隆起。  相似文献   

17.
何培元 《地球学报》1992,13(1):121-130
本文就如何重建第四纪古气候环境问题进行讨论。气候的演化和变更是环境系统中最重要的因素,第四纪冰川作用是反映这一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第四纪沉积物是古气候信息储存的主要场所,因此,系统地研究第四纪地层的地球物理特征、地球化学信息反馈、生物的演替等方面问题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确定其地层的时间尺度、构造运动的程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分析论证,建立起第四纪古气候环境的演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大庙斜长岩的40Ar/39Ar年龄测定呈现出一条典型的马鞍型年龄谱,在中温阶段有二个明显的坪年龄1656±15 Ma和1029±7 Ma,结合其构造位置和全球斜长岩分布来看,它们分别代表了侵位年龄和后期热扰动的时代。密云奥长环斑花岗岩中角闪石的40Ar/39Ar坪年龄为1716±21 Ma。两者时空上密切相关,代表了裂谷作用初期非造山环境中双模式岩浆作用产物。斜长岩类和苏长岩之间稀土配分模式的相似性表明,它们明显为同一成因的岩浆分异系列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及邻区新构造与新构造运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照宇 《第四纪研究》1992,12(3):252-264
中国黄土高原及邻区可划分为六个构造地块和构造接合带,其中央主体部分为一具中等强度活动性的环状构造,2.4Ma以来垂直运动幅度为930—1000m,平均速率为0.39—0.42mm/a。新构造运动可划分为四个主旋回、三个主幕。1.67MaB.P.前后构造应力场由近南北向转为近东西向。黄土-古土壤系列和水系沉积物-古土壤系列可作为新构造运动新的时间标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及邻区中生代—新生代大地构造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68,自引:12,他引:68  
万天丰  朱鸿 《现代地质》2002,16(2):107-120
在系统研究古地磁、周边板块的运动学特征、板内变形、构造应力场和沉积古地理资料的基础上 ,恢复了中国大陆及邻区中、新生代 6个时期的大地构造演化特征、构造古地理 ,并进而探讨了对环境变迁的影响。 6个时期的划分、构造特征及其古地理环境分别为 :印支期 (2 5 0~ 2 0 8Ma) ,NE -SW向缩短 ,中国大部分大陆完成拼合 ,南方以海为主 ,北方以陆地为主 ;燕山期 (2 0 8~ 135Ma) ,NW -SE向缩短 ,大陆地块逆时针旋转 2 0°~ 30° ,东部形成高地 ,西部为低地 ;四川期 (135~ 5 2Ma) ,NE -SW向缩短 ,以盆岭地形为主 ;华北期 (5 2~ 2 3 3Ma) ,太平洋板块第一次向西俯冲、挤压 ,中国东部形成 3条东西向山脉和 4个汇水盆地 ;喜马拉雅期 (2 3 3~ 0 78Ma)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青藏高原隆升 ,其他地块相对沉降 ;新构造期 (0 78Ma以来 ) ,周边各板块保持相对均衡状态 ,逐步构成现代地貌。研究表明 ,大地构造是古地理环境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