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表明;在矿坑放水或地面抽水的定流量阶梯状捕(放)水试验中,从不同距离观测孔所反映出来的Q=f(s)关系极少近似直线,绝大多数成曲线关系,特别是在降深较大时更为显著。笔者体会,在阶梯状定流量抽水试验资料中,当Q=f(s)成曲线关系时,通过观测孔s与Q回归分析,则以其线性回归方程外推预测涌水量较为接近生产实际。   相似文献   

2.
钻孔抽水试验一般应为三个落程,最低亦应不少于二个落程。据此,方可按 Q—S 曲线类型推算单孔最大涌水量。然而在目前实际工作中,因抽水设备条件限制,或因水量不大,有相当数量的水文地质勘探孔只搞一个落程稳定流抽水试验,或是多数搞一个落程,仅个别者搞二或三个落程抽水试验。使得单孔最大涌水量无法按 Q—S 曲线类型推算,只好一概按简单正比直线型处理,统统用单位涌水量“q”乘以设计降深,这样做的结果,有一些与客观实际不符合,还有的甚至出现了笑话。如我省某县,勘探时只傲一个落程抽水,降深只1m 计算出 q=90t/h、m,就用这个“q”推算单井最大  相似文献   

3.
Q—S曲线,即管井涌水量曲线方程式在水文地质工作中应用普遍。曹丁涛同志在“Q—S曲线的判别、外推检验与下推”一文中对其进行了探讨(下简称前文),提出了宝贵的结论和建议。本文在此也就Q—S曲线问题谈谈个人之浅见。 1 也谈曲线类型的判别与方程建立 众所周知,Q—S曲线有直线型、抛物线型、指数型及对数型。直线型易于判别和建立,其它三种曲线类型也可采用直线判别法,但是作者认为,鉴于直线斜率为常数,因此判别曲线类型  相似文献   

4.
潜水含水层井损计算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潜水含水层稳定流多落程抽水试验所取得的△hw2~f(Q)关系曲线,推导出了潜水含水层中井损计算公式或并结合实例阐述了潜水含水层中稳定流抽水试验井损的计算方法;对利用稳定流抽水试验准确求解水文地质参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抽水过程中正常情况下,Q~S关系曲线承压水为直线或近乎直线的抛物线;潜水为抛物线。 但是在有些地区有些孔,在进行两个以上含水层混合抽水时有与此相反的情况,既不是直线,又不是抛物线,而是反抛物线或S形曲线。 1963年我们在北京通县地区进行抽水试验时,如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2017,(6)
多年来,在地下水机井开采工程中,预测某一开采深度下地下水开采量计算。采用裘布依公式与影响半径组合求解渗透系数计算,因受地层岩性、构造、地下水边界及管井结构诸因素影响,影响半径与渗透系数的求解较难较准确地确定,而图形转换法是经过前辈总结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的方法,根据贵州省地下水机井抽水试验中四种典型实例,利用图形转换法将钻孔抽水试验取得的Q=f(s)四种类型曲线线性化,建立单井抽水流量Q与降深S之间的数学模型类型,可用于地下水机井涌水量预测,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实际操作性较强,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7.
不少人認为Q=f(s)呈直线时,地下水运动为层流,呈曲线时則为紊流。他們認为,地下水在多孔介質中流行,一如在管路水力学中一样,当水力梯度超过了它的临介值以后,流量便不再与水位下降成正比例地增加,于是曲綫便凸向Q这方面。認为这一現象是由于地下水流中一部分能(势能)消耗在形成旋渦上去了。  相似文献   

8.
根据流体运动的能量变化计算单井稳定流抽水涌水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抽水过程中,如果已知某一降深地下水通过井壁周围岩层的孔隙和裂隙流入井内的速度V、过水断面W,可以求出这一降深的涌水量Q=WV。就如图1所示承压井而言,此承压井含水层厚度为M,井半径为v,水位降深为S,抽水前的稳定水位距含水层底板的距离为H_1,抽水后井内的水位距含水层的底板的距离为H_2,设含水断面的有效孔隙率为n_e(即多孔介质  相似文献   

9.
水文水井抽水试验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计了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抽水试验参数自动监测系统,能自动完成水位、出水量、地下水温和承压水水头高度等主要参数的自动监测,并现场打印数据;能和PC机进行数据通讯,转储数据,通过PC机进行进一步数据处理,输出打印S=f(t)和Q=f(t)曲线,建立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单孔抽水试验称作井试验,有别于设置有观测孔的含水层试验。井试验无专门水位观测孔,且受井的完善程度、施工工艺及井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井中水位下降值失去真实性,其Q=f(s)则为上述诸因素的综合反映。所得资料用常规方法计算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亦受其影响而降低可靠程度。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截取侧向径流的抽水井,兰太权提出一个解释单位涌水量的公式,认为“单位涌水量就是导水系数”(q=T),并以砂箱试验的结果作为证据。然而,这个等式的推导过程缺少严谨的水动力学基础。砂箱试验的边界条件等价于含有1个或2个定水头边界的矩形承压含水层,单井抽水的稳定流场可以用镜像井点叠加法求解,从理论上表明单位涌水量与导水系数成正比,而比例系数取决于含水层的形状和抽水井的半径。在特定条件下,含水层和抽水井的尺寸可以造成单位涌水量与导水系数相等的情况,兰太权发表于文献中的2组砂箱试验恰好符合这种条件,但并不能证明q=T具有普适性。新的砂箱试验避免了几何尺寸的这种特殊组合,得到了显著偏离q=T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滨海地区地下水与海水有较强的水力联系。在做抽水试验的过程中,地下水位呈周期性的变化。通过工程实践,对地下水位受潮汐作用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实测的Q(S)一t曲线进行修正,取得了较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  相似文献   

13.
李继超  桑有明  邓宇  袁章均 《地下水》2009,31(2):20-22,79
相比理论公式法,基于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计算方法,结合MATLAB数值分析软件对抽水试验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求得拟合公式,同时得Q—sw关系曲线的计算和绘制转化为计算机来处理,避免了手工绘制和计算求解时存在的各种人为缺陷;公式能够对勘探孔的Q—sw关系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降低误差因素影响,提高预报流量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开采后,对其第四系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岩溶地下水,以及现有水源地下井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长期动态观测及大抽水资料,采用Q=f(s)曲线外推法,结合动态下降速率及比拟法等到方法对其影响程度进行了研究,并论证天津市宁河北水源地的合理开采量为6万m3/d.  相似文献   

15.
用水化学方法确定岩溶富水区——以山西延河泉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延河泉域含水层的水质分析资料,计算地下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矿物饱和指数(βi)与奥陶系灰岩(O2)顶面标高(H)的函数关系。通过作图与分析其关系曲线,对延河泉域含水层进行富水性分区,得到奥陶系顶面标高在350~600m间为强富水区.q=5.55~6.975L(s.m);标高在750-600m及350-200m间为中强富水区;标高存700m以上和600m以下为弱富水区,该结论经过勘探和抽水试验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皖北岩溶地下水的动力特征及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掌珠 《中国岩溶》1988,7(2):101-110
安徽北部岩溶地下水的动态特征,可用泉的流量动态及地下水位动态来表征。(1)大泉的衰减特征值β=0.03~0.04。(2)岩溶裸露区的水位动态特征方程为:ht=hoe(3)隐伏岩溶区为向斜储水盆地,上覆第四系含水岩组,有“天窗”与岩溶水发生水力联系。从某大型供水源地的孔群抽水试验表明:凡有“天窗”补给量加入岩溶水的观测孔,其S—lgt曲线在出现第一直线斜率段m1之后又出现第二较缀的直线斜率段m2,同时每个孔在该段的斜率相近,因此可以 则可同时求出岩溶水的导水系数T、及“天窗”补给量Q天。   相似文献   

17.
郑志忠 《地下水》2010,32(4):124-125,152
通过阐述矿区抽水试验通常需要计算的设计抽水孔风管浸没比(α)等几种技术参数的方法,以及计算参数的水文地质原理和参数之间的关联性,结合抽水实例分析合理设计浸没比(α)等参数对于分析判断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正确设计技术参数的实际方法和途径,对矿区正确开展抽水试验,保障抽水试验资料的可靠性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刚果(金)进行城市供水勘察时,往往由于经费和社会环境因素,不能按照国内传统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进行工作。通过个别水文试验孔的三次稳定流抽水试验,用曲线外推的方法来获得相应开采深度的涌水量,是早期为业主提供指导性方案最为快速和相对准确的办法之一。以刚果(金)卢本巴希市UNILU水源地水文试验孔为例,简要进行供水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一、矿物与灰分的关系 煤中无机物可以从两个角度、采用两种方法表示:煤质化验用灰分(Ag=灰重/煤重)表示;煤岩鉴定用矿物总数(K=矿物积体/煤体积)表示。前者是重量比,后者是体积比,设二者存在的数学关系为K=f·Ag,f值如何求,下面进行推导。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五沟煤矿第四含水层下正常开采及提高回采上限提供科学的水文地质依据,根据伸直法原理,在建立参数模型和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判别出1016-1孔第四含水层抽水试验Q-S曲线类型,建立了抛物线方程,换算出井径为91mm、10m降深时的q值,精准地评价了第四含水层富水性,消除了野外施工中机械设备、降深等一些因素对抽水试验获取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