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3—K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 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2.
雪峰山西侧贵州地区中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中生代变形主要发生在燕山期,发育三幕褶皱变形、两幕逆冲和三幕走滑。根据区域对比、卷入褶皱的地层和褶皱间的叠加关系,判断三期褶皱的形成顺序依次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和南北向,时限在J_3—K_2之间。逆冲推覆构造主要由向北西或西逆冲的近南北向逆冲断层组成,大体与南北向褶皱同时形成;自雪峰构造带西缘向西,依次划分出根部带、中部带和前锋带。但是,在根部带识别出两幕逆冲推覆,其它两带各识别出一幕。走滑断层也有3个方向:东西向、北东向和近南北向。东西向走滑断层呈现出右行压扭的运动学特征,而大多数北东向走滑断层是左行张扭性质的。依据各个方向断层间的切割和限制关系,推测东西向走滑断层最早形成,其次是南北向逆冲断层,北东向走滑断层最晚活动。这些断裂和褶皱特征,总体表现出贵州多重多种复合联合的构造特征,最后,探讨了本区的构造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3.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应力场研究-以川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继钧 《地质科学》2000,35(2):140-150
川东北地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向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和北东-北东东向川东弧形褶皱带,发育早期北东向纵弯褶皱和晚期北西向纵弯褶皱,两者构成明显的纵-纵复合叠加,形成典型的限制褶皱、横跨褶皱、斜跨褶皱和移褶等。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X”节理均反映出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水平挤压,晚期应力场为北东-南西向挤压。  相似文献   

4.
白乃庙金矿床控矿构造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乃调金矿区的节理包括东西向剖面共轭剪切节理,北东-北西向平面共轭剪切节理,北北东向剖面共轭剪切节理。与之相应的断层有近东西向逆断层,北东向和北西向的平移断导以及北北东向的斜冲断层。此外,北东向断层的低序次构造亦呈北北东走向,但其性质为平移断层。东西向、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形成于南北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它们控制了主要含金石英脉展布。其中,26号主矿脉就位于北东向平移双断裂-白乃庙断裂的北北东向低序次平移  相似文献   

5.
雪峰山东麓新元古界-中生界发育有南北向、近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三组褶皱,它们是华南古生代以来多期构造变形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是讨论江南古陆属性的重要依据。白马山复式花岗岩基侵入到这几组褶皱之中,成为限定这三期褶皱时代的重要地质体。岩基中最老的水车超单元花岗岩至少在411 Ma就已侵位并至少延续到381 Ma。该期岩浆侵入到南北向褶皱核部,结合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确定南北向褶皱形成于中志留-晚志留世。北东-北北东向褶皱为晚三叠世岩浆直接侵入,其形成至少在200 Ma之前,结合前人资料,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近东西向褶皱被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叠加或切割,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该方向褶皱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近南北向褶皱代表了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近东西向和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均形成于印支运动,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三叠纪顺时针旋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华南内陆的变形受控于板块边缘构造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6.
赣东北是我国铜矿的主要蕴藏区之一,此外还分布有铅锌钨锡铌钽等金属矿产.该区主要由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及北西向构造组成区域构造的格架(图1).东西向构造是区内发育最早、活动时间最长的构造,自晋宁期到喜山期均有活动,波及之地层从古生界以前直至新生界.组成这个构造的主要成分为一系列东西向基底褶皱带及伴生的东西向断裂.由于受后期构造的干扰和改造,使局部方向变为北东东、东西向构造,对以后各期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影响.北东向构造始于上古生代,系叠加在东西构造的基础上发生,主要由一系列北东向褶皱带、压扭性断裂和岩带组成,燕山期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和新生性.北北东向构造发生于燕山早期,至新生代仍有活动,整个构造运动分为早、晚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形成北东20~30°的平行相间展布的断隆和断凹;第二阶段形成一  相似文献   

7.
经过细致的野外工作和室内分析将金英金矿床构造划分为北东、北西、东西、北北东、南北等5个构造带及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等5个构造体系,提出了华夏系→北西向构造带→东西向构造带→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带的构造演化史。研究表明,区域上以华夏系构造为主,金英金矿床金矿化处于北西向构造带中并沿北东向构造分布,即北西向构造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8.
溪洛渡地区节理构造特征及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遵循共轭节理配套原则对溪洛渡地区发育的次生节理构造进行逐步分析,将该区发育的北东向和北西向节理、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节理、倾向南东和北西的两组北东-南西向剖面节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节理以及倾向北东和南西的两组北西-南东向剖面节理组成5套共轭节理,分属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个构造期次。据此推出该区次生节理的形成、发育先后受到该区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9.
项尝培 《地质论评》1985,31(5):422-428
一、地质背景黄沙钨(铜)矿床位于华南加里东褶皱带,于都海西-印支-燕山斜十字拗陷之中央隆起部位。区内出露一套复理石建造的前寒武—寒武纪浅变质岩系和沿拗陷盆地分布的不同时代的砾岩、砂岩、砂页岩和碳酸盐岩建造。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是北东和东西向深大断裂,其次为北北东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燕山期岩浆活动就出现于断裂交汇部位或断裂附近。其余的岩浆活动很微弱。  相似文献   

10.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形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东昆仑造山带的三叠纪洪水川群复理石岩系中,发育着两组斜歪-倒转褶皱:一组轴迹方向为北西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线近一致;另一组为新发现的北东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线近垂直,形成叠加褶皱.每一组褶皱均是压扁、纯剪切、纯剪切+简单剪切三种变形机制的产物.北西向褶皱轴面的南西倒和北东向褶皱轴面的北西倒,与国内外典型的前陆盆地中的褶皱形态不尽相同,反映了动力基础是板块碰撞之后的近于垂直的北东及北西方向挤压应力相继作用下形成的叠加褶皱.北东向褶皱的发现,揭示了造山带中构造应力场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川北米仓山地区褶皱基底火地垭群中普遍发育倾竖褶皱或陡倾覆褶皱,区调及构造解析表明,它们为两期褶皱叠加而成,第一期褶皱为北西-北西西向,紧闭倒转,第二期褶皱为北东向,经非共轴重褶后形成U形或W形露头干涉型式。本区非共轴重褶的首次发现,对研究其构造样式及构造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慈利—安化走廊带为例, 对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地质构造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 雪峰造山带在廊带上可分为北部武陵断弯褶皱带和南部雪峰基底拆离带。武陵断弯褶皱带内主要发育北东东—东西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 另有少量北东向和北北西向右行平移断裂、北东东—东西向正断裂; 雪峰基底拆离带发育东西—北东向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正断裂以及少量北东向平移断裂。武陵断弯褶皱带变形主要受控于板溪群底界面向北的滑脱及其导生的逆冲; 雪峰基底拆离带变形主要受控于切穿冷家溪群褶皱基底的断裂拆离与逆冲, 拆离与逆冲的方向总体由南向北, 但南缘总体逆冲方向指向南, 从而组成背冲构造样式。上述褶皱和断裂形成于武陵运动、加里东运动、印支运动、早燕山运动等挤压事件, 白垩纪伸展事件, 古近纪中晚期区域北东—北北东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北西向挤压等构造事件, 其中以加里东运动和印支运动形成的褶皱和同走向逆断裂最为重要。雪峰造山带北段与中段—南段一样具背冲构造样式, 但受加里东期近南北向挤压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影响, 北段逆冲、增厚和抬升作用的强度与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露头、 岩心、 薄片、 古地磁、 成像测井、 岩石力学实验等资料;对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形成期次进行分析。东濮凹陷三叠系砂岩储层主要发育北北东、 北东和近东西向3组高角度构造裂缝;裂缝走向近于平行或垂直主断层;倾向为北西和南东。二马营组裂缝较为发育;和尚沟组和刘家沟组裂缝相对不发育。储层裂缝为3期;分别为燕山早期的北西向扩张裂缝和北北西、 北西西向剪切裂缝;燕山晚期形成北东向拉张裂缝;喜马拉雅期形成北北东、 北东向拉张裂缝、 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古、 今构造应力场和岩石力学性质的各向异性分析表明;现今构造应力场最大水平主应力和岩石抗压强度的各向异性均影响燕山早期北西向裂缝的张开度及有效性。储层裂缝表现为两期;分别为燕山晚期的北东向拉张裂缝、 喜马拉雅期的北北东、 北东向拉张裂缝;北北东向剪切裂缝和东西向扩张裂缝。研究结果阐明了东濮凹陷北部三叠系砂岩储层构造裂缝特征及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14.
矿田位于阿尔山—多宝山复背斜,窝理河复式背斜的北西向帚状构造带上。区域北东向的褶皱、断裂发育。在北西向褶皱、断裂、片理化带组成的构造带与北东向或北北东的断裂交叉时,矿化较好,可形成斑岩型铜矿床。  相似文献   

15.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褶皱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显东  陈荣度 《辽宁地质》2000,17(3):190-198
辽东半岛南部盖层在中生代的构造运动中经历了6次以上的构造变形。D1变形发生于中三叠世,是伴随盖层相对基底作自东向西大规模剪切滑脱而出现的以顺层面理、层流褶皱为代表的固态流变构造;紧随其后的是东西向挤压下形成的南北向复式褶皱;接着由南北向挤压形成东西向皱断裂系;自晚侏罗晚期的D4变形开始出现了北东、北北东向以脆性断裂为主的构造格局。地幔隆起、基底较大幅度沉降决定的相对不稳定性,以及相邻构造块体之间的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造山带前陆盆地的叠加褶皱及其变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光久  拜永山 《地球科学》1999,24(2):125-128
在东昆仑造山带的叠纪洪水群复理石岩系中,发育着两组斜歪-倒转褶皱一 轴 方向为北西向,与造山眩本构造经近一致;另一组为发现的北东向,与造山带主体构造经近垂直,形成叠加褶皱每一组褶皱均压扁、纯剪切、纯剪切+简单剪切三种变形机制的产物,北西 褶皱轴面的南西倒和北东向褶皱轴面的北西倒,与国内外典型的前陆盆地中的褶皱形态不尽相同,反映了动力基础是板块碰撞之后的近于垂直的北东及北西方向抗日挤压应力相继作用下  相似文献   

17.
万洋山—诸广山复式花岗岩带,经历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受到东西向和南北向的深部构造控制。岩带内北东、北北东、东西、南北及北西向五组线型断裂构造及规模不一的中心型环状构造发育。铀成矿的时空分布,受中生代南北向和东西向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汇区的宏观制约。矿床定位与中心型小环状构造交切及不同方向的线型断裂交叉密切有关。矿源既来自铀源层和花岗岩,也来自上地幔岩浆源。区域内地质-成矿事件复杂,经过了槽、台、洼三大演化阶段。地洼阶段构造-岩浆活动次数最多,最强烈。铀成矿作用形成于地洼阶段中晚期,即白垩-第三纪。铀成矿以内生热液(热水)为主,叠加有后生淋积矿化。  相似文献   

18.
四方山铁矿经历了三期变形。第一期,当太古宙表壳岩形成后,来自东西向挤压作用,地层和矿体(S0)形成近南北向紧密褶皱构造。第二期,来自北西—南东方向挤压作用,使已经变形地层和矿体(S1)又一次变形,形成走向北东—南西叠加褶皱构造,这一期为四方山铁矿主期构造。第三期,来自北—西向和南东向不对称推力作用,使已经历二次变形地层、矿层均形成了S形,使S2又一次变形。  相似文献   

19.
按照韧性剪切带的发育程度,将区内划分为迁西群分布区的弱变形域和遵化群分布区的强变形带。根据各种形变特征,认为迁西群及遵化群分别存在三次及两次叠加褶皱,其中迁西期形成的为轴面南倾的东西向线状同斜褶皱;遵化期第一幕为北东向摆动的紧密线形倒转褶皱。由于边界条件的限制,叠加在迁西群上的褶皱,轴向转为近南北向。迁西期褶皱因属同斜而具简单层状体特征,故每个单体的叠加背向形并非三斜对称,主要部分也并非穹盆构造,而为w形蛇形弯曲,不存在原生的穹隆或卵形群构造;遵化期第二幕表现为舒缓的东西向叠加褶皱。区内的主要构造样式为包括迁西群在内的由叠加褶皱及两组共轭韧性剪切带共同作用所形成的迂西-曹在卵形隆起区;遵化群的弧形褶皱群被密云-喜峰口-王厂左行平移韧性断裂带带动形成的宽城-遵化帚状构造亚区以及由遵化群形成的青龙王厂-迁安重熔片麻岩穹隆亚区。  相似文献   

20.
华南二叠纪赋煤区的构造位置包括扬子地台北缘东段、扬子地台东南边缘、华南褶皱带﹑华夏地块。依据煤系现存位置及构造边界条件可划分为7个赋煤带:鄂南湘西北赋煤带、苏皖南浙赣北赋煤带、湘中赋煤带、赣中湘东南粤北赋煤带、浙西赣东南赋煤带、闽西南粤东粤中赋煤带、广西赋煤带。褶皱是基本的、建设性的控煤构造样式,煤田或矿区一般保存在褶皱的不同部位。恢复和发现"丢失"的褶皱构造要素,是预测和发现煤系矿产资源的有效方法。华南二叠纪赋煤区褶皱轴向一般平行于基底隆起的边缘(即平行于构造边界),轴向有北东向、北西向、南北向及东西向;以短轴侏罗山式褶皱为主,轴面常斜歪,倒转,轴面多倾向基底隆起;常见叠加褶皱;褶皱与逆冲推覆或基底拆离相伴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