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1992年6月-1994年6月国内外发表资料,评述海洋藻类活性物质研究的生物技术及最新成果。认为,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的重心正转向与海洋生物技术有关的研究。运用生物技术筛选、提取并生产藻类活性物质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主流。综合文献表明,藻类活性物质的生物技术正走向成熟,大量的活性物质被发现,光生物反应器将成为主要的下游生产技术,通过藻类基因工程生产药物已初现端倪。  相似文献   

2.
藻类抗肿瘤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藻类中含有丰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具有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活性或可作为先导化合物。本文综述了藻类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同时也对其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海洋生物抗肿瘤活性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凡  秦松 《海洋科学》2002,26(12):23-26
海洋未被利用的有效面积约为陆地的5~10倍 ,海洋生物中99 %的物种尚未被利用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的应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FAB -MS、2D -NMR、手性色谱等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对海洋生物活性肽 ,特别是抗肿瘤活性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将予以综述 ,并展望开发利用的前景。1抗肿瘤活性肽的来源1.1海藻藻类是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在已发现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中40.86 %来自藻类[1] ,而其它海洋生物中发现的活性物质有可能最初也来源于藻类。如最初从海绵(Halichondriaoda…  相似文献   

4.
国际上海洋药物研究的热潮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20世纪70-80年代开展了大规模筛选,迄今为止发现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增强免疫系统等活性的海洋生物活性物质5000余种。海洋天然产物的药理活性侧重于抗肿瘤方面,从海藻中发现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海藻具有较好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其多变的生态环境和原始的进化地位使其拥有许多结构独特的活性物质,其研究始于巨大鞘丝藻的脂溶性提取物抗白血病活性的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开始系统地筛选海藻的抗肿瘤活性物质,发现了许多新的化合物,如从松香藻中分离的Halomon,Scytophycin B目前已进入临床前药理评估阶段。 海洋药物的发展首先应着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的研究,而海藻是一种取之不尽的药源物质,随着现代化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本上解决了药源藻类的养殖问题,为海藻抗肿瘤物质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材料和可行性,迄今海藻抗肿瘤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着重就海藻中抗肿瘤活性物质的筛选,以及相应的活性化合物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共附生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海洋的特殊生境使海洋生物具有与陆生生物不同的生理性状,并产生许多结构新颖,作用特殊的活性物质,许多海洋微生物与海洋藻类和无脊椎动物处于共生,共栖,寄生或附生的关系中,迄今为止,已从这些共附生微生物中发现了许多具有不同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包括毒素,抗生素,抗肿瘤活性物质,酶类。色素等。并有许多已具有工业化生产价值。本文主要介绍海洋共附生微生物的共附生机制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6.
自然水样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海洋微型藻类为研究材料,探索和建立了适用于自然水样中低浓度微型藻类遗传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为进一步开展海洋微型藻类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厦门西海域真核藻部分种群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藻类生长物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生长物质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有时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它在植物生理生化的理论研究和农业生产的实践中,较为广泛的应用,甚至已成为调节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强有力手段之一。许多观察表明,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藻类,特别是对那些组织结构较复杂的多细胞海藻类的生长发育,也有重要影响。藻类生长物质的研究,主要分两个方面,即提取、层析分离、生物鉴定和藻类对这些物质的反应。Conrad等评述了早期关于生长素方面的研究,在当时激动素和赤霉素等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Provasoli等又作了进一步的综述。本文主要参考后一篇综述,并增补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就生长素、激动素和赤霉素等分别加以概述。  相似文献   

8.
根据1992年1月-1994年6月国内外发表资料,评述藻类分子遗传学和基因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认为:两年来藻类分子遗传学发展迅速,经济藻类基因工程研究已经有所突破。藻类学研究正在进入分子时代,分子生物技术成为推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资源开发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9.
检测与测绘藻类的光导纤维荧光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und  T 夏达英 《海岸工程》1996,15(2):58-65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研制现场探测海洋中各种无机及有机悬浮物质的方法和仪器。近十年多来研制出的各种不同用途的现场荧光计中,光导纤维荧光计是较为先进与实用的。本文介绍的检测与测绘海洋中藻类的光导纤维荧光计是以光导纤维为基础的简单仪器。仪器的激发光以及从海洋中藻类叶绿素发出的荧光都是沿着光导纤维束传播的,而且可以根据检测藻类的需要随时更换激发光波长。它对于海洋中藻类体内叶绿素a的浓度检测下限一般为0  相似文献   

10.
赤潮藻类的毒素成份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有机污染导致海域富营养化,促使浮游生物,特别是微小藻类细胞异常增殖和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危及鱼、虾、贝和藻类等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20世纪以来,特别是50年代以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工厂日益增多,许多沿海国家将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入海,使河口、内湾和沿岸水域的水质严重污染和富营养化,致使赤潮的发生越加频繁,区域不断扩大。赤潮,已成为当代侵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世界性海洋灾害。近十几年来,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也曾多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海洋有害藻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浮游植物不仅是食物链的基础环节,也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某些种类在一定条件下会过度增殖富集形成有害藻华(因造成水色变为红、绿、褐、金等颜色,所以俗称为赤潮、绿潮、褐潮、金潮等),结果严重影响当地经济、海洋生态系统、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甚至人类健康。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化等现象加剧,有害藻华(Harmful Algal Bloom,HAB)的暴发规模和频次呈逐年增加趋势,且相关研究已成为环境生态学领域的热点。本文主要以典型海洋HAB生物为线索,从物种分布、生物监测、主要影响因素、分子机制及防治等方面概述了近十年HAB的主要研究进展,总结了现有研究的优点和不足,并对未来HAB研究做了相关展望。近十年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1)不断有新的HAB物种被发现或鉴定,HAB藻类系统分类也不断被更新;(2)鉴定、检测方法包括DNA分析、生物传感器研发应用等有较大改进;(3)藻类毒素生物合成通路的研究有一定进展;(4)在HAB生态学与海洋学研究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分子机制及现代组学发展较迅速。然而, HAB发生的关键环境诱因和生物学(特别是生化与分子)机制仍然不是很清楚,缺乏一个可用来预测HAB暴发的关键因子。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HAB的复杂性、种类及生态系统的特异性,另一方面是研究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因此未来有必要加强对每一个重要的HAB原因种开展系统、持续的研究,类似于生物科学领域里的模式种研究,并且有必要开展综合性的研究,如实验室单种培养、中尺度模拟及现场生态研究相结合,整合现代组学、传统生理生态学和现场实时连续观测等技术。  相似文献   

12.
有害藻华是海洋中最为常见的一类生态灾害问题,对养殖业、旅游业和公众健康等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海洋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与有害藻华相关的生物、化学、水文、气象等观测数据以及有害藻华发生记录等统计数据不断积累,统计学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等数据分析方法也在快速发展,为深入挖掘有害藻华时空演变特征、提高有害藻华监测预警水平奠定了重要基础。该研究综合应用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及可视化技术,设计了一套集有害藻华多源异构数据管理、分析与可视化为一体的综合平台,能够实现对有害藻华相关数据的存储和动态关联,并集成了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数据和分析产品的可视化。该研究以渤海有害藻华长期时空演变特征探究为案例,展示了该平台在有害藻华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方面应用效果。该平台可望为公众科普、科学分析和政府决策等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3.
In exploring new sources for economically important products, marine environment draws particular attention because of its remarkable diversity and extreme conditions; it is known to produce metabolic products of great value. It represents untapped source for the discovery of novel secondary metabolites with varying potential such as antibiotic, anti-tumor, antifouling and cytotoxic properties. Marine actinomycetes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marine environment from shallow to deep sea sediments have proved to be a finest source for this discovery. Secondary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marine actinomycetes have proved their worth in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ir properties and wide range applications. Spotlight of the review is range of marine based actinomycetes products and significant research in this field. This shows the capability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as bioactive metabolite producers. Additionally, the present review addresses some effective and novel approaches of procuring marine microbial compounds utilizing the latest screening strategies of drug discovery from which traditional resources such as marine actinobacteria has decreased due to declining yields. The aim is in the context of promoting fruitful and profitable results in the near future. The recent surfacing of new technologies for bioprospection of marine actinomycetes are very promising, resulting in high quality value added products, and will be de? ning a new era for bioactive compounds with medical and biotechnological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4.
秦松 《海洋与湖沼》1993,24(6):656-663
根据1992年8月30日-9月4日在日本名古层如开的第九届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交流的以藻类为材料的研究论文,综述了分子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这些成果体现了光合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蕴含有一定的应用前景;表明类分子遗传学不仅是藻类学研究领域的带头学科,而且已经活跃在光合作用等重大生物学问题研究的前沿;反映了藻类分子遗传学向解决生物学重大问题和推动藻类资料开发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海洋活性多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海洋活性多肽是近年来新药研究热点的现状 ,本文对天然存在的海洋活性多肽和海洋蛋白酶解活性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开展海洋活性多肽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海洋链霉菌由于其独特的生理和代谢功能,成为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来源。对2010-2013年初的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统计表明,研究最多的是链霉菌放线菌,占海洋放线菌新天然产物的60%。本文综述了自1976年第一个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到2016年6月的40年间报道的547个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的结构、生物活性及其微生物来源。其结构包括含氮化合物(如生物碱)、聚酮、萜类、甾体等,其中含氮化合物是主要类型, 占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总数的61%;而67%的海洋链霉菌天然产物表现出细胞毒、抑菌、抗疟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海藻多糖复合胶成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海藻多糖与植物膳食纤维为主要材料,形成一种海藻多糖复合胶(APPC),采用传统硬壳空心胶囊生产的浸沾成型方法,对该复合胶的成膜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APPC中海藻多糖和植物纤维素的配比度为8:92,成膜胶液的成膜温度在44—48℃,并在该温度下平衡反应0.5—1.5h时,成膜效果较好;形成的APPC膜硬壳空心胶囊的崩解时间为8min;体外药物溶出试验表明APPC膜布洛芬胶囊剂的溶出速率较动物明胶膜相对缓慢,但在30min时的药物溶出度为98.29%,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