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马铃薯生态气候条件分析及适生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是陇东南地区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马铃薯具有适应性强、分布广、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粮菜兼用的特点,是陇东南地区一种高产秋田作物,播种面积9.5万hm2,平均单产1946.6kg/hm2,其中天水播种面积5.2万hm2,平均单产1701.1kg/hm2,陇南播种面积4.3万hm2,平均单产2192kg/hm2。1 陇东南马铃薯近5a的分布情况据统计部门近5a平均资料反映[1],陇东南地区马铃薯从川区到海拔2500m处均有种植。其中,天水主要分布在甘谷、武山、秦安、张家川等县,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3.6%~17.0%,秦城、北道、清水较少,占播种面积的8.8%~10.3%;陇…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的赤水市金钗石斛农业气候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斛是热带、亚热带丛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赤水市是我国目前金钗石斛最大和最适宜种植区。根据赤水市气候资源特点及金钗石斛适宜生长环境指标,选取了年平均气温、全年≥10℃活动积温、海拔高度、月平均气温≥25.0℃月数、分蘖开花期(3-5月)空气相对湿度等5个气象因子作为种植区划指标,在综合考虑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对气候资源影响的基础上,利用遵义市12个气象站1971-2000年气候资料和台站信息,采用逐步回归法分别构建了4个区划因子的细网格推算模型。基于数字高程(DEM)数据推算了分辨率为1 km的赤水市气候资源数据集。利用赋值法对5个区划指标分别计算,按照适宜种植区、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3个等级完成了赤水市金钗石斛种植气候区划。区划结果显示,赤水市金钗石斛的适宜种植区随地形和海拔高度而变化,主要分布在沿赤水河两岸和沿习水河两岸的沟谷或山地。次适宜和不适宜区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上的半高山地区,冬季气温偏低、热量供应不足和夏秋干旱是这些区域不适宜种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地膜棉花的农业气象效应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 言河西走廊东段的金昌、民勤、武威、古浪等县市 ,有过种棉的历史 ,但由于过去没有地膜栽培技术 ,棉花生产因无霜期短 ,生育期间积温不足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产量低 ,成熟度差 ,经济效益不高。例如民勤县 1 96 7~ 1 982年全县平均皮棉产量为 78kg/hm2 ,这种盲目的产棉方式 ,造成了该地区数十年极大的浪费。 1 982年 ,武威地区气象部门在农业气候区划中提出 :“由于生长季热量不足 ,本区不适宜种棉。”使延续了多年的棉花生产在河西走廊东部彻底停种。随着新技术的引进和发展 ,1 990年 ,民勤县气象局、武威农业气象试验站开展了“河…  相似文献   

4.
棉花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仅次于粮食最重要的农产品.我国种植棉花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3世纪华南各地就有种棉记载.13世纪引种至长江流域,16世纪黄河流域已普遍种植,现种植区域极广,新疆玛纳斯河流域(45°10′N)是世界棉花种植的最北界.全国90%以上的棉田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我国棉花气象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求绿洲棉区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棉田蒸散发规律,运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对膜下滴灌棉田蒸散过程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棉花的日蒸散量曲线都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时期一膜六行(30株/m2)种植的棉田蒸散量比一膜四行(20株/m2)大,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强度最大,一膜四行、一膜六行分别为4.76mm/d、5.94mm/d。同时,一膜六行种植的叶面积指数大于一膜四行种植,株高小于一膜四行种植。花铃期棉田的蒸散发量与日平均气温(p<0.01)和空气相对湿度(p<0.01)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日平均风速和日平均水汽压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6.
正三亚国家气候观象台的立项建设对南海和太平洋热带气旋、南海秋季暴雨、海岛雷电等灾害性天气有很好的监测预警作用,对改进我国南海地区天气、气候模式和边界层、云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等起着重要性作用。三亚国家气候观象台(下称三亚观象台)位于三亚市东南方的六道岭,距市区直线距离约10 km,由5个观测区组成,最高观测区(即地面观测场)海拔高度为419.4 m。六道岭为二级林业保护区,由灌木林和人工种植的桉树覆盖,周边地形从海洋到山地过渡,  相似文献   

7.
以河谷型城市兰州及其周边区域为研究区,基于GIS技术和风环境特征开展研究区气候环境综合分析评价,建立适于河谷型地区的气候评价体系,并将研究结果分为6个分级指数,研究区划分为4类区域。结果表明:(1)分级指数为2和3时,气候特征为相对湿度45%、年均风速1.5~2.5m/s、温度7~11℃,海拔高度2 000~2 500 m,包括兰州市城东区、榆中南部、东乡大部分地区及临洮西南部地区,该区域舒适度较差;(2)分级指数为1时的区域为暖舒适地区,温度、风速及相对湿度较为适宜,风流通性较好,其中兰州西部大部分地区、永登西北及榆中北部地区风速较高、温度较低;(3)分级指数为0的区域为兰州城西部、乐都东南部和北部地区、东乡大部分地区及临洮西北部地区,该区域海拔高度适宜、植被覆盖较好、气候凉爽、属于非常舒适地区;(4)分级指数为-1和-2的区域为榆中兴隆山和马衔山地区、民和及乐都大型山岭的山顶地区,属于偏冷的稍舒适地区。气候舒适度的研究结果可为应对区域气候变化、制定城镇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参考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一些水文气候资料分析表明,美国西部正在经历着多年的严重干旱。然而,利用重建的覆盖美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的过去1200年的网格化干旱资料进行分析,看出与更早时期出现的极端干旱和发生在公元800~1300年间(中世纪暖期(MWP))的大范围严重干旱相比,现在正经历的干旱还不算很严重。如果美国西部干旱程度的加强是一种对气候变暖的自然响应,那么任何将来温度增暖的趋势都将会加剧美国西部地区的长期干旱。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影响区域气候变化不可忽略的因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十分可靠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因此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研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基于此,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简称年鉴)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森林、城市和农田)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1年,年鉴和MODIS森林覆盖率在中国各省(市、区)的分布和变化整体一致性较好,年鉴和MODIS数据都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份的森林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仅MODIS数据中的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森林覆盖率降低。MODIS数据能准确反映森林总体覆盖情况,由于类别精度不够,对单种森林类型及变化的描述存在较大误差。(2)年鉴表明中国东部城市建成区覆盖率及其增长远高于西部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呈现加速扩张趋势,符合实际情况。但MODIS数据没有表征出中国区域近10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原因是城市面积较小,且地面地物分布复杂,受空间分辨率的限制,在离散的不集中的区域MODIS数据的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精度较低,导致监测不到新城市的扩张。(3)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覆盖率的数值和空间分布均有较好的一致性,均是黄淮海地区覆盖率最大。但在2001~2011年,3种数据变化量的差异较大,尤其东部省(市、区)份,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4)2004~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年鉴城市建成区的变化速率最大(6.25%),其次为森林;耕地由于总量大,变化部分所占的比例较小,因而MOIDS农田及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速率均较小。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强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秋雪  康岚  蒋兴文  刘莹 《气象》2019,45(6):811-819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长方式并不相同,降水量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200~1200 m,当海拔超过1200 m时降水量迅速减少;大雨日及暴雨日在海拔超过1200 m后也迅速减少。(2)盆地西北部、西南部沿山一带的暴雨日主要由强小时雨强贡献,而盆地东北部的暴雨日主要受持续性降水影响。(3)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对降水的日变化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小时雨量及短时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而短时强降水首次出现时间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胡麻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麻学名为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胡麻是我区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其种子含油率高,油质良好,气味芬香,是我区西部地区人民喜爱的油料。胡麻在内蒙古东西部地区均有种植,其中以乌兰察布市、锡林郭勒盟为集中产区。2000年全区播种面积10.1万hm^2,占全区油料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1.5%,年总产量6505.7万kg。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茶树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利用湖北省74个气象台站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的支持下,结合茶树的生态学特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北茶树种植实现基于1 km×1 km格网的气候适宜性区划,分为最适宜种植区、适宜种植区、较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结果显示:鄂西南、鄂东南地区以及鄂东北部分地区为最适宜茶树种植区,面积约占湖北全省的27.1%;鄂西北及鄂中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主要受到年降水量和年极端最低气温的限制,面积约占全省的19.8%;其他地区则处于适宜和次适宜种植区.将区划结果与湖北历年茶叶产量数据进行比对,发现两者吻合度较高,即从茶树气候适宜性角度实现的精细化评价结果对指导湖北省的茶树种植规划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北地区“5.5”强沙尘暴的危害状况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3年5月4—6日,我国广袤的沙漠戈壁地区及其东缘发生了强沙尘暴,席卷了新疆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疆戈壁、甘肃省河西走廊、内蒙古阿拉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宁夏平原及河东沙区和沙黄土地区,涉及总面积约110万 km~2;其中以5月5日张掖及其以东沙尘暴为最强,涉及范围约40万 km~2。这次沙尘暴的覆盖面为4个省(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西北干旱区1961—2010年76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过去50 a北疆地区和天山山区极端降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河西—阿拉善地区变化不明显;(2)除南疆地区外,北疆、天山山区、河西—阿拉善地区极端降水量分别于1982年、1990年、1987年发生显著的上升突变;(3)极端降水量空间分布的区域差异性显著,在研究区西部表现为以天山山区大值为中心,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研究区的东部主要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特点;(4)极端降水频率与极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50年全市各县(市、区)逐月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分析肉桂在气候条件适应情况、影响肉桂生长的气象灾害以及病虫害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探索适宜肉桂种植的地区和时间,把产量差异与气候差异联系起来,得出肉桂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和气候区划图。气候区划区可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种植区;同时根据气候特征提出低温阴雨、霜冻、干旱等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和病虫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气候异常对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 0 0年春季 ,我国北方地区频发的沙尘天气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3月至 5月中旬前期 ,已发生沙尘天气 1 4次之多 ,其中影响首都北京的就有 8次 (表略 )。新疆南部、青海中北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河东的部分地区、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和中部、河北北部、辽宁西部、山西西部以及河北南部的局部地区出现了能见度 <1km的沙尘暴天气 ,特别是 4月 1 2日下午 ,甘肃的永昌、金昌、武威、民勤、古浪、乌鞘岭等地区出现了黑风 ,最大风速达 2 5m/s,能见度接近零m。而 3月2 6~ 2 8日的风沙天气甚至影响到黄淮、江淮地区 ,上海、南京等地降了泥雨…  相似文献   

17.
甘肃春小麦产量时空分布及其气候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胜  王毅荣 《干旱气象》2013,(2):298-302
利用近45 a甘肃省78县区春小麦实际产量生长期(3~6月)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等资料,主要采用REOF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春小麦产量时空演变及气候响应。结果表明:1)甘肃春小麦产量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产量递减;2)存在河东、河西2个特别区域,春小麦在河西走廊地区高产而稳定,河东地区明显产量低且不稳定,陇中黄土高原地区最为突出;河西走廊区域产量变化与陇中反向,及河西产量偏高年份河东反而偏低,反之亦然。河东地区相关程度很高,产量变化与河西反向;3)河西走廊地区对气温响应敏感,甘肃黄土高原地区对干湿(降水)的变化敏感;4)响应最敏感区产量1991年之前变幅较小,之后变幅加大;丰欠年份相间,存在2~3 a的准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8.
基于PRECIS模拟的中等温室气体排放强度RCP 4.5情景下高分辨率(50 km×50 km)气候情景估算未来(2071—2097年)相对于1981—2010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的范围,选取与冬小麦生长相关的光、温、水资源的9项气候指标,分析1981—2010年中国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包括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省、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吉林省)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DTOPSIS方法进行区域农业气候资源配置评价。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冬小麦潜在北移区辐射为东低西高,年际间辐射为减少的趋势;热量资源主要为中部的山西省较好、西部的陕西省和北部的辽宁省南部地区较差,热量资源的5项指标(年平均气温、年负积温、生长季≥0℃积温、极端低温和无霜期)均为增加的趋势;降水资源主要为东高西低,年降水量和湿日数均为减少的趋势,但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则为增加的趋势。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农业气候资源总体配置较好的地区为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和岫岩等地,农业气候资源总体配置较差地区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翁牛特旗、河北省的围场及山西省的右玉和五寨等地区。相较于1980—2010年,未来2071—2097年冬小麦潜在北移区内辽宁省冬小麦的适宜种植区面积减小,而冬小麦次适宜种植区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西南部的陕西和宁夏等地区由原来的冬小麦次不适宜种植区转变为次适宜种植区。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广东8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的历史气候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和累积距平法,分析近56年广东全年平均气温、11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和80%保证率≥10℃积温3要素的突变点;运用ArcGIS10.3平台,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马铃薯种植气候区划的变化。结果表明:(1)气候变化背景下广东冬种马铃薯生育期(11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80%保证率≥10℃积温、1-2月平均气温(马铃薯块茎发育期)和霜日数的面积分布有不同程度改变,各指标最适宜面积均有增加。(2) 1997年后广东冬种马铃薯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增至754.75万hm^2,增加了7.4%;适宜种植区面积变化不明显,但区域整体北移;次适宜种植区和不适宜种植区面积均有缩小,缩小面积占总面积的6.5%。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4—2015年江西省闪电定位系统监测的地闪资料,通过数理统计、线性回归等方法,重点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变化对江西闪电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江西省闪电主要发生在海拔高度0~500m的平原、丘陵(占地总面积7.4×104km~2)和小起伏山地(总面积6.1×104km~2),占总闪电次数的83.5%,其中91.0%的正闪电发生在这些地区;(2)闪电密度大小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而且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其变化率不同。正负闪电平均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增强,且其变化率在各海拔高度区段内不同,正闪电的变化比较明显,负闪电的变化幅度相对正闪电比较小;(3)江西省多雷区所占比例最大,强雷区基本上分布在江西南部,多雷区和强雷区大部分是地处0~500m的平原、丘陵和小起伏山地;在500~2200m的山区里,大部分地区为少雷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