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1986—1992年期间(6—8月)69次带状雷达回波降雹过程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带状降雹回波演变特征。重点研究了降雹云雷达回波的移动和传播,指出其降雹特点,并分析中尺度流场对带状回波发生、发展及传播的影响。这些结果对提高山东省带状回波降雹的短时预报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3.
谢光水 《气象》1988,14(12):27-30
一、雹暴概况 1982年5月27日16—21时,设在成都气象局温江的711天气雷达对成都地区出现的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移动较典型的“复合单体”雹暴过程进行了跟踪观测。这次雹暴云初生于彭县白鹿乡和通济乡上空,从生成、发展、成熟直至减弱、消亡持续5个半小时,从17时至20时30分,间歇性降雹4次。形成雹云后,自东北向西南方向传播路径达120km,雹击最大宽度9—11km。此次  相似文献   

4.
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文全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6,44(3):357-362
雹块微结构中包含着有关雹块在云内生长情况和雹云本身的某些信息。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些已被认识,更多的还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为揭示雹块微物理和雹云单体的相互关系,1982年夏天我们在新疆昭苏地区开展了雹块微结构和雹云宏观特征的配合探测,取得了一定数量资料。本文根据同年7月4个降雹日(7日、13日、16日、19日)的雷达回波和500多个冰雹切片资料,着重分析了冰雹的胚胎类型,提出了比较细微的雹胚分类标准;并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雹胚类型统计特征和雹云单体的关系,发现复合单体和弱单体的雹胚类型分布有着较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王秀明  钟青  韩慎友 《高原气象》2009,28(2):352-365
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2005年5月31日发生在北京的冰雹强对流过程,成功地再现了冰雹天气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冷涡底部的小槽、低层暖湿舌、地形辐合线等中尺度系统;模拟的地面降水、强对流(雹)云移动路径与实况基本符合;模拟的一个长生命史强对流(雹)云的演变及单体结构与北京多普勒雷达观测的沿城市中轴线的雹云相似,具有超级单体概念模型给出回波墙-有界弱同波区(穹窿)-悬挂回波结构、对峙的倾斜上升下沉气流、分裂右移发展等特征.基于数值模拟结果,结合雷达观测,重点分析了这块雹云的演变过程,解剖了超级单体三维动力、热力及回波结构.  相似文献   

6.
陈良栋 《气象》1980,6(5):23-23
1976年6月10日午后,沿着地面切变线产生了一条由几块强单体所构成的对流回波带,使皖东和苏南地区十几个县发生了强烈降雹。本文对江浦县境内的一块雹云(简称江浦雹云)进行了分析,发现在雹云生命史中有地形影响时雹云结构的演变有某些特  相似文献   

7.
利用多普勒雷达资料,结合探空和常规资料,对2011 年4 月17 日一次超级单体雹暴的流场和回波结构演变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结果:该雹暴是在条件性不稳定和垂直风切变较大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右移风暴。雹云初生发展阶段,垂直剖面显示逐渐形成有组织化的斜上升气流促进雹云发展。成熟降雹阶段,雹云内形成一支强的斜上升气流和深厚的中气旋,主上升气流对应雹云的弱回波区。雹云维持典型的弱回波区—悬挂回波—回波墙特征结构。根据雷达径向速度和雹云移速订正得出的“零线”演变发现,随着雹云的发展,“零线”逐渐向悬挂回波靠近,并穿过悬挂回波,“零线”的走向为上翘式,附近“穴道”的汇集力较强,有利于降雹。通过对“零线”位置的判断可分析有利成雹的区域。根据高低空两层强回波的水平错位,利用两高度强中心连线所作剖面能快速准确得出特征剖面,并将0℃ 层以上6 km 高度处降雹潜势达到100%的45 dBZ 的区域识别为成雹区,与降雹实况对比发现识别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超级单体单体多单体雹云及其成雹特点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段英  刘静波 《气象学报》1998,56(5):529-539
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超级单体、单体和多单体雹云的流场和水凝结物场,并对其成雹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可长成大雹的雹胚的初始出发区的位置主要由雹云的流场决定,而与雹胚的大小关系不明显;3种类型的雹云的成雹规律是相似的,超级单体之所以可以降大雹,主要是由于流型的稳定和长的生命期。  相似文献   

9.
以3D-Barnes方案插值的新一代天气雷达反射率因子等高平面资料,用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简称:VIL)的理论模式计算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的VIL、用MAX函数逐个提取最大VIL(简称;VILmax),采用统计和分段函数处理技术,对2004-2005年5-8月青藏高原东北侧的16个雹云单体的VILmax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雹云单体出现降雹时所需的VILmax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但同一雹云单体在演变过程中其VILmax均存在"爆发式增长"和"爆发式降低"现象;(2)雹云单体在首次降雹前4个资料时间间隔(22 min)内其VILmax将出现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不会降雹,维持1-2个资料时间间隔(5-11 min)后出现第2次"爆发式增长"现象时地面开始降雹;同一雹云单体再次降雹时没有第1次"爆发式增长"现象,出现"爆发式降低"现象时地面降雹停止;(3)通过个例总结并定义的雹云单体最大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变化率(简称:GVILmax)的"正(负)峰"现象与VILmax的"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所对应的时间完全吻合,且利用GVILmax "正(负)峰"现象识别雹云单体"爆发式增长(降低)"现象具有明显的指示意义;根据雹云单体GVILmax "正(负)峰"现象与地面降雹的时间关系建立的经验公式计算降雹的时间误差在1个资料时间间隔(5-6 min)内.  相似文献   

10.
云南鹤庆弱单体雹云降雹雹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雹云具有不同的类型,各类型结构不同,成雹机制不同,因而降雹雹谱也不同。1979年9月10日至11月2日,在云南省鹤庆县坝区,利用铝箔测雹板得到9次降雹资料,其中3次取样暴露时间不可靠,舍去未用,另6次分属5个雹日的6块雹云的降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