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耀存 《气象科学》1995,15(3):245-253
本文利用三维土壤-植被-大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模拟分析植被覆盖状地山谷风环流形成与演变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覆盖状况不仅影响风速大小和环流强弱经,而且对环流的形成和维持也有很大影响。植被覆盖度越大,山谷风环流形成时间越滞后,风速越小,环流强度越弱,维持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2.
该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LPM-ZD和一套观测分析资料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式LPM-ZD比较地模拟了该区域内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壤的温,湿变量以及陆气间能量交换的日变化特征,能够合理地模拟我国中东部区域的陆面过程特点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区域气候特点的差异和我国夏季风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3.
西北植被覆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92,自引:20,他引:72  
吕世华  陈玉春 《高原气象》1999,18(3):416-424
使用美国NCAR区域气候模式RegCM2研究了西北植被覆盖面积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共设计了三组试验,即西北植被面积扩大试验,控制试验和植被面积缩小试验。  相似文献   

4.
一个包含土壤和植被的区域气候模式及其性能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耀存  钱永甫 《大气科学》1995,19(3):329-338
本文研制了一个三维地气耦合的区域气候模式,该模式由大气、土壤和植被三个子模式组成,各子模式间通过动量、能量和水份交换过程进行相互作用。在大气子模式中提出用z-z*混合坐标系处理地形的新方法,并把诊断分析中的散度修订方案引入数值模式,使其在物理依据上更加合理。此外,模式中较为详细地考虑了影响区域气候形成和变化的物理过程。简单的数值试验表明,区域气候模式比较真实地模拟了土壤和植被冠层的温度日变化,对区域气候平均态也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可较好地处理大地形,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并对下垫面热力非均匀性的响应也是敏感的。  相似文献   

5.
区域气候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全面回顾了区域气候模式的分类、发展和最新研究动态,指出区域气候模式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重要的有:加入雪盖、土壤水等作用的陆面过程,全球模式与区域细网格模式的嵌套由一维发展到三维,由一层发展到多层,发展了更加合理的参数化方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模式提供的植被资料与实情相差很大,对于沙漠地区的植被盖度的算法不尽合理,对次网格地形及对其湍流通量输送过程的刻画不够细致等。因此,建议利用遥感手段采用非线性方法(如分形等)对遥感资料施行反演,进行多尺度的双向模式嵌套。  相似文献   

6.
利用动态植被模型CLM4-CNDV、区域气候模式RegCM4.6-CLM3.5和全球气候模式CAM4探究了当前气候状态下东亚区域可能的自然植被分布以及自然植被恢复对东亚区域气候产生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农作物区可能分布的自然植被为:蒙古高原以北、东北、华北平原和四川盆地的部分地区为裸土;东亚东南部及蒙古高原以北地区主要为林地;四川盆地及山东半岛主要为灌木;东北地区、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为草地。将农作物区恢复为自然植被后将对区域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东亚东部大部分地区由于植被叶面积指数增加引起的蒸散发增强,使得夏季降水增加且温度降低显著;华北、四川盆地和广东中部平原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减小,伴随区域内夏季降水显著减少且温度升高。而蒙古高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仅受区域内植被覆盖变化影响,还可能与印度地区和我国东南部植被变化引起的大气环流调整有关,使得蒙古高原西部冬季温度降低,而其东部夏季温度升高,同时夏季降水减少显著。研究所采用的试验方案是在相对理想的情况下进行的,但其结果为进一步区分不同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植被覆盖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陆面植被覆盖变化作为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近几十年来逐渐受到科学家们的关注,特别是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陆面覆盖状况对大气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结果普遍认为,植被覆盖变化通过改变地表反照率、粗糙度和土壤湿度等地表属性,从而影响辐射平衡、水分平衡等过程,最终可以导致区域降水、环流形势及大气温度、湿度等气候变化。总结了近十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及初步成果,尤其是植被变化对中国区域气候的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大范围植被退化使我国地表温度升高,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降水减少,使华北干旱加剧。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北方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夏季气候可能影响的敏感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中国北方地区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对中国夏季气候的可能影响,以区域气候模式RegCM3为模拟工具,利用1992年和1999年的土地利用资料,进行了中国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的改变,将通过影响大气环流和改变陆地—大气或植被—大气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等,对降水和气温等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陆面过程模型CoLM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的耦合及初步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郑婧  谢正辉  戴永久 《大气科学》2009,33(4):737-750
陆面过程通过影响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如,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影响气候, 其参数化方案对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及区域气候模拟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对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过程考虑更全面的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 替代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原有的陆面模式BATS, 发展了耦合区域气候模式C-RegCM3; 将其应用于东亚地区典型洪涝年份夏季气候模拟以进行评估, 结果表明新耦合的模式C-RegCM3能合理模拟大尺度环流场、近地表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 对西北半干旱地区降水模拟比RegCM3有所改进。通过利用区域气候模式C-RegCM3及RegCM3对地表能量和水文过程模拟结果的比较, 发现在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C-RegCM3模拟的潜热增大、感热减小; 模拟的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差异较明显的地区位于模式模拟的主要雨区; C-RegCM3在上述过渡区模拟的夏季地表土壤湿度比RegCM3偏干, 这与它在过渡区降水模拟偏少、蒸散发模拟偏大相对应, 体现了该模式在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带模拟出比RegCM3更明显的局地土壤湿度-降水-蒸散发之间的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河源区植被覆盖度对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7-2006年8km空间分辨率的AVHRR/NDVI,得到了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具有相同分辨率的植被覆盖度时间序列,并用其替代RegCM3模式中默认的植被覆盖度,对黄河源区主要气候要素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使用卫星遥感估算的植被覆盖度,模拟的黄河源区气象台站月平均气温更接近实测值,局地降水量也有一定...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区域气候模式对中国东部区域气候模拟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MM4中尺度数值模式,RegCM2模式和P-σ混合坐标五层区域气候模式,以GFDL多年平均的6月份气候场作初始场,对我国东部地区7月份的区域气候进行数值模拟,比较,检验了三个模式模拟中国东部区域气候的性能,发现对500hPa高度场,温度场,海平面气压场,雨带位置等不同的模拟对象,三个模式各有优劣,其结果对于发展适合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改进模拟和预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与全球气候模式嵌套,模拟了近百年来植被及CO2浓度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及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许多地区产生了升温现象,但这种温度变化在地域上具有不均匀性,内蒙古、东北及华北增暖最为显著,而四川北部一些地区却存在降温现象;近百年来植被及CO2浓度变化使东亚一些地区呈现出干旱化的趋势,尤其以淮河流域、山东半岛及云南地区最为明显,但长江、黄河中游地区、江南及台湾地区存在降水增加的趋势,从而使缺水的华北地区的干旱化进一步加剧,而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干旱化有所缓解,同时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有限区域数值模式进行气候模拟研究的综合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锋  刘晓东 《大气情报》1995,15(4):22-29,36
利用有限区域数值模式进行气候模拟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研究区域气候的新方法。本文综合介绍了用区域模式进行气候模拟的必要性、可靠性及其研究现状和主要进展,并指出区域气候模拟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在我国发展区域气候模式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Holdridge生命地带分类系统原理为指导,利用典型站点的气象资料,从气候的生物作用角度统计气候指标,并用该指标对内蒙古三种草原类型区域近50年的气候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不仅反映了气候因子的综合变化规律,而且可以了解水热的综合变化对植被类型的可能影响。对探讨区域气候变化对植被演变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地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这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过程。青藏高原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全球变暖对高原陆地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非常明显,这必将导致高原生态系统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又将会引起局地、区域气候的响应,导致局地、区域、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地区植被演变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是一个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在对青藏高原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近年来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变化对区域气候影响取得的新的进展,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过程,同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气候模式的发展和检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对大尺度天气过程进行模拟, 分析了模式对多种降水过程模拟能力的差别, 对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积分步长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并利用模式模拟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特征改变对气候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植被退化、城市化面积扩大等因素会引起比较显著的局地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陆面过程模式LPM-ZD及其对我国中东部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陆面过程模式LPM┐ZD和一套观测分析资料对我国中东部地区的陆面特征进行了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模式LPM┐ZD比较好地模拟了该区域内不同类型植被和土壤的温、湿变量以及陆气间通量交换的日变化特征;能够合理地模拟我国中东部区域的陆面过程特点分布,很好地反映了我国南北方区域气候特点的差异和我国夏季风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地气耦合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了我国华北和西北部分地区土壤类型变化的区域气候效应,着重分析了土壤类型变化对海平面气压场、近地层气温和湿度、土壤温度、边界层风速、垂直运动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关系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气候依据。  相似文献   

19.
乌拉山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其植被繁茂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前后两侧的地下水补给:更重要的是它和乌梁素海可共同调节区域气候,促进降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西部退耕还林(草)和沙漠化土地绿化的区域性气候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必将导致较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LULC)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两类LULC变化是退耕还林(草)和沙漠化土地绿化工程。利用最新的全球地表特征资料数据库(GLCCD)识别以上两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规模与范围,并以此更新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区域气候模式的下边界条件,利用修正了的区域气候模式研究上述大规模LULC变化可能对中国区域性气候造成的影响。使用的卫星资源数据库是由美国地质测绘局(USGS)和Nebraska-Lincoln大学牵头,根据NOAA卫星的AVHRR资料、USGS掌握的高分辨率数字化地图,以及生态区划和植被分布等资料组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