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1954~2008年若羌气象站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地面风速、年沙尘日数和沙尘暴日数等资料,分析了近55 a若羌绿洲地面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研究表明:(1)近50 a来若羌绿洲各气象要素综合表现为显著的暖湿化趋势,其中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普遍为0.25℃/10 a,高于0.22℃/10 a的全国平均水平,与全球变...  相似文献   

2.
塔城地区沙尘天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61-2005年塔城地区9个气象站地面实测资料,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塔城地区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 沙尘天气高发区位于沙湾、乌苏一带,次高值中心位于额敏,沙尘日数与大风日数、降水量空间分布呈反向分布的特点;2) 年均沙尘暴日数为3.8 d,主要发生在4-9月;3) 沙尘日数呈减少的趋势,其中沙尘暴日数以1.0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大风日数以10.5 d/10a的速率显著减少;4) 沙尘暴、扬沙、浮尘日数分别在1993、1992、1973年发生了显著减少的突变;5) 近半个世纪来新疆的冷空气活动强度和频率有所减弱(小),而大风日数的显著减少是沙尘日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库尔勒市历年沙尘天气发生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71~2010年库尔勒市气象实测资料,分析了库尔勒市沙尘天气40年变化特征,以及沙尘天气与平均风速,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地面0cm温度和平均气温等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浮尘等沙尘天气在年际、季节与各月变化上具有一致性。20世纪的70年代沙尘天气发生日数最多,从1971~2005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1971年最高,共出现沙尘天气112d但不同沙尘天气发生日数最值出现的年份不同,2005~2010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又开始回升,到2010年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已接近70年代的平均水平。其次,沙尘天气呈现春夏季节发生日数多,秋冬发生日数少的季节变化趋势,每年的4月沙尘天气出现最多,1月沙尘天气出现最少。沙尘天气的发生与空气相对湿度、降水量呈现极显著的负相关,与风速呈现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气温的变化关系不明显。根据2010年4月的沙尘颗粒物监测表明,沙尘天气使大气中的Ca、Mg、Fe等地壳元素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4.
利用伊金霍洛旗1980—2009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蒸发量、平均风速、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日照时数等资料,统计分析了伊金霍洛旗近30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得到:近30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90年代上升幅度较大;年降水量呈波动变化,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平均风速总趋势是呈减小的;年扬沙日数和沙尘暴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蒸发量总体趋势是下降的;年日照时数总趋势是波动中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5.
利用开鲁气象站1954—2011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分析了近58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季变化趋势和气候倾向率以及4—10月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和降水量的比例。结果表明:(1)开鲁58a平均年降水量为332.5mm,年平均降水日数64d,占全年总日数的17.5%,日降水量强度仅5.2mm;(2)年降水量与降水日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降水日数多,降水量则多;(3)近58a年降水日数和降水量均呈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降水日数减少1.8d/10a,降水量减少13.2mm/10a;特别是1999—2011年日降水强度明显减小,年平均降水量仅277.5mm,比前45a平均减少了2成,春夏季干旱突出;(4)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季节分配不均,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3%,雨季集中,旱季明显;(5)作物生长季(4—10月)降水量级少,有效降水日数少,因此,发生干旱的概率高,特别是季节连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严重制约着农牧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南极长城站1985—2014年所获取的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其气温、风和降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城站年平均气温为-2.2℃,气候变化趋势率为0.079℃/10a,近30a长城站气温升高了0.24℃,秋季气温增速最大。年平均风速为7.3m/s,最多风向为ESE;大风天气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33d,冬季大风日数(13d)较其它季节多,春季平均风速(7.9m/s)较其它季节大,大风主要风向集中出现在N—W、S—E两个方向区间。降水主要以雪和雨夹雪为主;月平均降水量45.5mm,降水日数为25d,降水日数无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夏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它三季降水量呈增多趋势;年降水量为546.5mm,年降水日数为296d,降水量变化趋势与以往结论相左,近30a长城站的降水量呈增多趋势,气候变化趋势率为41.8mm/10a。  相似文献   

7.
中国黑戈壁地区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1年黑戈壁地区12个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平均地面风速、年大风日数和年沙尘暴日数,采用气候趋势法分析了黑戈壁地区气候变化基本特征,并与荒漠化地区气候变化数据相比较。结果表明:黑戈壁地区年平均气温增温速率为0.34 ℃/10 a,高于0.25 ℃/10 a的荒漠化地区;年降水量增长率为1.33 mm/10 a,略小于荒漠化地区1.66 mm/10 a的年降水量增长率;年地面风速减小率为-0.10 m·s-1/10 a,不如荒漠化地区-0.14 m·s-1/10 a的值;年大风日数减少率为-1.83d/10a,远不如荒漠化地区-3.44 d/10 a的值;年沙尘暴日数减少率为-1.83 d/10 a,比荒漠化地区-1.77 d/10 a的减少率略明显。Mann-Kendall方法检验表明,除年降水量外,其他气候因子只有一个突变点。不同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北方沙尘天气演变趋势及其气候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我国北方1954~2001年年、季沙尘天气发生日数的演变规律及其与主要气候要素,风速、相对湿度、降水、气温和干燥度的相关关系,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冬春气压梯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0年来,造成我国北方沙尘天气频率显著下降的直接自然原因是沙尘源区和发生区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减少、主要沙尘源区降水量特别是春季及其前冬降水量的增加以及由于源区降水增加引起的大气和土壤湿润程度的改善。冬春季节气压梯度的减小是风速减小、进而导致沙尘日数减小的关键间接因素。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图里河测站1961-2006年的气温、降水量、大风日数、无霜期、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图里河近46年的气候变化趋势。结果显示:46年来,图里河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0.39%/10a,且上升幅度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年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80年代最多,2001--2006年平均降水量最少:相对湿度和大风日数呈波动下降趋势;无霜期日数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没有明显的升降趋势;年蒸发量总的趋势是微量上升,尤其是1990年以后。  相似文献   

10.
使用乌海市国家一般气象站1961—2019年沙尘暴日数、降水量、气温等气象要素数据以及土壤水分、绿化覆盖率数据,分析了乌海市沙尘暴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乌海地区沙尘暴日数呈减少趋势,以5.6 d/10 a的速度下降。(2)沙尘暴日数具有明显的月季变化,主要集中在3—7月,表现为“春夏多,秋冬少”的特征。(3)内蒙古荒漠化和沙化面积的减少,乌海地区绿化覆盖率的增加,为沙尘暴日数的减少提供了基础条件。(4)10~50 cm土壤相对湿度与春季沙尘暴日数的相关性较小或相关不显著;前一年年平均气温、平均水汽压与春季沙尘暴日数呈负相关;前一年平均风速、夏季大风日数、当年春季大风日数与春季沙尘暴日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开封市近55a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开封市1951-2005年气温资料,分析了开封市近55a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封市总体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前期10a较低,中期30a保持稳定,后期15a明显上升;夏季气温相对稳定,春、秋和冬季气温升高,冬季气温升高尤明显;1-4月及10-12月气温升高,5、8、9月气温相对稳定,6、7月气温略有下降。年极端最高气温明显下降,年平均最高气温保持稳定,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都明显升高。极端气温事件减少,发生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开封市1951-2005年气温资料,分析了开封市近55 a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开封市总体气温变化呈上升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年平均气温前期10 a较低,中期30 a保持稳定,后期15 a明显上升;夏季气温相对稳定,春、秋和冬季气温升高,冬季气温升高尤明显;1-4月及10-12月气温升高,5、8、9月气温相对稳定,6、7月气温略有下降。年极端最高气温明显下降,年平均最高气温保持稳定,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都明显升高。极端气温事件减少,发生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13.
合肥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8-1999年气象资料,选取肥西站作为对比站,分析了合肥市城市发展对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区热岛效应使近30年城乡年平均气温差值升高到0.5℃,年平均最低气温差值升高到0.8-1.0℃,但白天受下垫面和云量影响,城市最高度增幅不明显。同时,热凫效应还使城区霜期缩短,30年来霜期缩短20-40天,城区干岛效应也使年降水量逐年相对减少(主要减少在汛期时段)。30年来年降水量相对减少60-200mm;城区空气日益干燥,每年的雾日数相对急剧减少,30年来减少10-20天。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98-2012年635个气象站点的观察数据,对我国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和突变检验,结果表明:近15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呈现波动式下降的特点,但下降趋势不显著;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年均和四季气温在0.05显著水平未检测出显著的变化趋势,但Z值显示,气温存在不显著的变化倾向:青藏高原区年均气温存在上升倾向,而其他地区多呈下降倾向;春季气温呈上升和下降倾向的区域约各占一半,夏季绝大部分地区气温有上升倾向,而秋季和冬季大部分地区气温则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典型站点的分析发现,显著变暖的站点气温基本都存在暖突变,而显著变冷的站点只有约27%的站气温存在冷突变。暖突变年份主要分布在于2005-2006年,冷突变年份多在2009-2011年。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近40年强降水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30  
杨宏青  陈正洪  石燕  任国玉 《气象》2005,31(3):66-68
利用长江流域109个气象站1960-200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泰森多边形方法计算整个长江流域的面雨量,研究了长江流域面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面雨量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从长江流域各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来看,长江流域年、夏季6~8月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表现为较大范围的增加趋势,但通过显著性检验的站并不多,显著增加的中心在江西省。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0—2009年昌吉市观测站的降水量和20 cm口径小型蒸发皿资料,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昌吉市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昌吉市年、季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年际变化明显;近50 a昌吉市年、季降水量都有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其中年、春、夏、冬季的降水量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秋季呈略下降趋势,蒸发量均有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受此影响,近50 a昌吉市气候总体趋于干向湿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全球增暖背景下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对于国家开展重大生态恢复评估和未来植被保护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0-2016年MODIS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平均态、线性趋势、时间序列、相关性等方面系统分析了2000年以来中国区域植被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中国区域NDVI在平均态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布,受降水生长季的影响,东部地区植被指数明显较大;我国大部分地区NDVI呈现增加的趋势,其中湿润半湿润地区NDVI增长幅度为0.037·(10a)-1,而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变化较小[0.013·(10a)-1]。NDVI的变化与气候驱动因素的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其中:NDVI与气温变化在东南沿海、东北东部以及青藏高原北部等地区呈现出显著正相关,而在青藏高原南部等地区呈现微弱的负相关;除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和东北北部等地区外,NDVI与降水量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呈正相关。从全国平均来看,温度和降水变化对NDVI的贡献分别为7.5%和9.1%,其中温度对NDVI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湿润半湿润地区(9.3%),而降水的贡献则在干旱半干旱地区(12.2%)。植被变化对气候要素驱动的响应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在我国东南沿海、云贵高原东部、四川盆地等南方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东北东部等部分地区,NDVI变化对气温的敏感性最强;而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大部分地区,NDVI变化则是对降水驱动具有很显著的响应特征。总体而言,气温是驱动南方地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子,而降水则调控着北方地区植被生长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不同排放情景下贵州21世纪气候变化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PCCAR4提供的模式预估结果,分析了不同排放情景下21世纪贵州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由于人类排放的增加,贵州省将继续变暖、变湿。到21世纪后期(2071--2099年)贵州省温度比常年高2~3,2℃,降水比常年多3.8%-5.8%。且在SRESA.2(高排放)、A1B(中排放)、B1(低排放)情景下贵州省年平均温度(降水)整体变化幅度分别为4.0℃/100a(136mm/100a)、3.6℃/100a(96mm/100a)、2.1℃/100a(61mm/100a),体现了排放量越高,增温(增湿)越显著的特征。从季节特征来看,不同情景下冬季温度的增加趋势都大于其它季节;冬季降水预估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余季节基本上以上升趋势为主。其中在A1B、B1排放情景下21世纪前期(2011--2040年)降水有减少趋势,在A2情景下降水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使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结果,在不同RCP情景下对贵州省未来气温、降水进行了预估。通过对气温、降水的模拟值和实测值的标准化均方根误差的评估得知,模式对贵州省气温的模拟能力较强,对降水的模拟能力相对较差。预估结果表明:未来在RCP8.5、RCP4.5和RCP2.6情景下贵州省气温均是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小幅度增加,增温(增湿)速率分别为0.5℃/10a(1.0%/10a)、0.2℃/10a(0.9%/10a)和0.1℃/10a(0.6%/10a),到了21世纪末期相对于基准期气温(降水)分别增加4.5℃(5.2%)、2.3℃(5.4%)和1.3℃(4.2%)。空间分布总体上增温幅度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变大,而降水相对于基准期变化的区域性差异较大。总体来说,21世纪温室气体浓度越高,增温增湿速率越快。  相似文献   

20.
和田市近40年蒸发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和田市气象站1961-2000年20cm口径蒸发量资料,对蒸发量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年代际变化特征、突变和周期等气候变化作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40年来各季、月蒸发量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年蒸发量以48.52mm/10a的倾向率增多,偏多趋势主要表现在春季、秋季,其中5月份蒸发量偏多趋势最明显。年蒸发量在20世纪60年代为相对偏少期,80年代为相对偏多期。采用累积距平曲线和标准Morlet小波方法对年总蒸发量进行突变检验和周期分析表明,年蒸发量在1978年发生一次突变,蒸发量变化具有4~6年、11年和22年左右的年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