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曹鸿兴 《气象》1999,25(12):52-53
第四届气候变化与变异模拟国际会议于1999年9月13日至17日在德国汉堡召开,参加会议的共129人,几乎世界所有重要国家都有科学家参加了这次会议。中国参加的,大陆有6人,台湾1人。列人会议论文摘要集的共228篇文章。气候变化与变异模拟国际会议由德国马克斯·普郎克气象研究所发起、并主办,第一届于1987年在汉堡大学地学系大楼召开,以后每四年召开一次,地点和时间(在9月份)都不变。我国自第二届开始都有人参加。尽管会议名称为气候模拟(modelling),实际包括气候诊断,气候模拟和气候预测,所以每四…  相似文献   

2.
《气象软科学》2007,(4):167-168
2007年10月17日一21日,以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为团长的中国气象代表团一行七人(余勇、周恒、矫梅燕、刘扬、应宁、肖红宪)赴澳大利亚出席中澳气象科技合作联合工作组第十二次会议。会议期间,双方在友好、坦诚务实的气氛下围绕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数值天气预报、全球大气观测、热带气象,包括热带气旋和季风、南极气象、教育与培训、气候和气候变化、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附属机构第26次会议(SB26)于2007年5月7~18日在德国波恩召开。中国气象局派科技发展司戴晓苏、邓茂芝和国家气候中心何勇同志参加了中国政府代表团。现将会议的基本情况和总体形势及中国气象局负责议题的谈判情况汇报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18日,中国-欧盟第3次气候变化双边磋商在德国外交部举行。参加磋商的中方代表团8人,分别来自外交部(3人)、发改委(3人)、中国气象局(1人)、环保总局(1人),外交部条法司副司长苏伟任团长。欧方代表团27人,分别来自欧盟委员会(7人)、欧盟现任轮值主席国德国(14人)、欧盟下任轮值主席国葡萄牙(2人)、翻译及辅助人员(4人),  相似文献   

5.
6.
1会议概况 WMO全球综合数据分发服务(IGDDS:Integrated Global Data Dissemination Service)实施计划专家工作组第1次会议于2007年7月5~6日在瑞士日内瓦WMO总部举行。来自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NOAA、俄罗斯、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专家参加了会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刘健研究员代表中国气象局参加了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对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有关干旱变化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自然科学基础卷的决策者摘要,主要对自2013年第五次评估报告(AR5)以来的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评估,并使用新一代气候模式在新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情景下对未来气候变化进行了预估。本文基于AR5和AR6相关章节素材,解读了干旱变化的评估结论。  相似文献   

8.
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基本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驱动因子、观测到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认知和归因以及预估的未来气候变化等方面的最新科学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主要是基于大量新的和更全面的数据、对数据更复杂的分析、对各种过程更进一步的认识、模式对这些过程模拟的改进以及对不确定性范围更广泛的分析得到的。  相似文献   

9.
为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提供的全球气候模式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IPCC自1990年到2007年的4次评估报告都进行了未来气候变化预估,唱主角的一直是全球气候模式.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到气候变化影响和对策评估研究,全球模式起了主导作用.因此,关注全球气候模式预估动态对第五次评估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20 0 2年 7月 31日 ,山东气象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在济南召开 ,中国气象学会、山东省气象局党组、山东林学会、青岛市天文气象学会发来贺信。会前召开了山东气象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 ,审议通过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的议程、第八届理事会  相似文献   

11.
1概况 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管理组(CBS—MG)第6次会议于2006年4月3~5日在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总部召开。管理组成员、WMO秘书处有关官员和GEO秘书处有关官员出席了会议。CBS主席Gusev先生主持会议,颜宏副秘书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WMO WWW司新任司长Jack Hayes先生,原司长、现任综合协调办(Cross—cutting Coordination Office)主任Schiessl先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据日本气象厅网2007年2日6日报道,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07年2月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IPCC第1工作组员会议上,发布了IPCC第4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其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3.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5次全会于2006年4月26-28日在毛里求斯首都路易港召开,来自100多个国家、10多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本次全会。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率领中  相似文献   

14.
长期气候变化——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解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①中关于长期气候变化的预估主要基于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46个地球系统模式结果,在对模式、情景及不确定性介绍的基础上,给出了21世纪及其后更远时期的气候变化预估结果。与第四次评估报告(AR4)及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三阶段(CMIP3)不同的是,AR5预估所使用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为典型浓度路径(RCP,AR4主要使用的是SRES),但在相似温室气体浓度的情况下,两者给出的未来气候变化结果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5.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亮点结论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第一工作组(WGI)报告的亮点结论,是过去7年全世界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成果凝练出来的精华。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一半以上是人类括动造成的。1971年以来人为排放温室气体产生热量的93%进入了海洋,海洋还吸收了大约30%人为排放的CO_2,导致海表水pH值下降了0.1,等等。采用全球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模式,预估未来全球气候变暖仍将持续,21世纪末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在1986—2005年的基础上将升高0.3~4.8℃。限制气候变化需要大幅度持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果将1861一1880年以来的人为CO_2累积排放控制在1000 GtC,那么人类有超过66%的可能性把未来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相对于1861一1880年)。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2工作组第四次评估中与决策相关的重要发现。本次评估体现了当前关于气候变化对自然、管理和人类系统的影响、这些系统的适应能力及脆弱性方面的科学认识。该评估基于此前IPCC的评估,并吸收了第3次评估以来的新认识。评估报告认为:从所有大陆和多数海洋得到的观测证据表明,许多自然系统正在受到区域气候变化,特别是温度升高的影响;人为增暖可能已对许多自然和生物系统产生可辨别的影响;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其他影响清晰可辨。当前关于未来气候变化影响的认识,可以更详细地评估未来气候对各类系统和部门,以及对世界各大区域的影响,也可以对全球升温的影响进行估算,预估极端天气气候所带来的影响。必须采取更广泛的适应措施以应对气候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够降低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兼顾适应和减缓的措施,能够减低气候变化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17.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的新认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在气候变化风险及风险管理方面聚焦于气候变化对领域和区域的不利影响。在综合分析与气候变化相关危害、暴露度和脆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候变化风险的评估框架。风险不仅来自气候变化本身,同时也来自人类社会发展和治理过程。报告首次提出了新生风险,归纳总结了气候变化带来的关键风险,评估了不同温升下气候变化5个“关注理由”的风险水平。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由于适应和减缓的局限性,剩余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未来,若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较工业革命以前)将加剧人类和社会生态系统广泛的、严重的和不可逆影响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世界气象组织基本系统委员会管理组第7次会议于2007年6月18~20日在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总部召开。管理组成员、WMO秘书处有关官员出席了会议。CBS主席Gusev先生主持会议,颜宏副秘书长出席开幕式并讲话。WMO WWW司司长Jack Hayes先生、综合协调办主任Schiessl先生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9.
1会议概况 WMO基本系统委员会(CBS)信息系统中心专家组(ET—WISC)第4次会议于2010年2月5~9日在日内瓦世界气象组织总部召开。会议主席是来自德国的Heinrich Knottenberg博士。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德国、  相似文献   

20.
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2014: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于适应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水平,主要表现在: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视角从自然生态脆弱性转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经济脆弱性及人类的响应能力;阐明了气候风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明确了适应在气候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提出了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及增加气候恢复能力的有效适应原则;提出了适应极限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含义;提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候恢复能力路径;强调要注重适应与减缓的协同作用和综合效应,指出转型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必要选择。报告认为,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及社会经济过程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单向线性关系,需要纳入统一的系统框架下予以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