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6 毫秒
1.
杨广基 《大气科学》1978,2(3):263-266
夏季副热带高压进退的预报,一直是我国气象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对副高24小时的进退预报作了初步试验,预报的依据有以下四条:(1)在中纬度120°-170°E地区(特别是在130°-165°E地区),500毫巴有深低压槽停滞或不连续的后退,这对副高西伸到我国有利;如果这个高空槽是向东移动的,这时副高就要东撤。(2)在西藏高原地区,若75°-100°E范围内有高空槽发展或维持,则有利于副高西伸;若此地区有高空高压脊的发展或维持,则有利于副高的东撒。在预报时,若由条件(1)和(2)得到的预报结果一致,副高西伸或东撒的可能性就很大。若两者不一致,就要看哪个条件更强一些,需要根  相似文献   

2.
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改进和试验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赵鸣  方娟 《高原气象》1996,15(2):195-203
在五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成了一个九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模为17×39个格点,分辨率为5°×5°,其物理过程与五层模式相同。该模式性能稳定,用该模式对1994年冬的一次寒潮过程进行了模拟,温压场的主要特征符合实况。  相似文献   

3.
副高边缘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1~4日副高边缘四川省达州市连续两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量进行了重点分析。分析结果表明K指数和假相当位温垂直梯度变化与暴雨对应关系较好,850hPa比湿能很好的反映低层大气水汽含量情况,可以为暴雨预报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副高边缘偏南气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垂直螺旋度与暴雨中心位置和强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副高边缘西南气流使得垂直涡度增大,系统斜压性加强,有利于暴雨产生。   相似文献   

4.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87,45(4):495-499
Bergeron定义在42.5°纬度气旋加深率达到19hPa 24h~(-1)者为“气象炸弹”。东亚海岸气旋的发展经常可以超过这个标准。这种爆发性发展前高空温压场的特征和中等程度的发展相似。因此,“气象炸弹”的产生应该是斜压过程和其他机理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5.
1994年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炎热且热得时间长,是西大平洋副热带高压北上西伸特强且长时间稳定少动所致;而副高的位置与日食有关。5月10日在78°W、35°N出现日食中心,从而在此造成一个附加的冷高压中心,相应地在102°E、35°N即在我国青海、甘肃之间形成低压中心。由于副高向此低压中心靠近,致使副高比常年早两三周北跳并同时西进加深,从而造成副高控制下的我国中部高温干旱和副高边缘的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和东北辽河、吉林一带的雨涝成灾。  相似文献   

6.
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改进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五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的基础上,改进成了一个九层p-σ混合坐标原始方程模式。模式为17×39个格点,分辨率为5°×5°,其物理过程与五层模式相同。该模式性能稳定,用该模式对1994年冬的一次寒潮过程进行了模拟,温压场的主要特征符合实况。由于该模式的垂直分辨率高于五层模式,所以模拟结果优于后者,试验表明模式可应用于业务预报。  相似文献   

7.
1 1988年秋季天气形势特点1988年8月中旬以前,长江流域降雨偏少,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短,雨量少,干旱严重.8月中旬以后,大气环流出现了重大调整,急流南撤,西风带中高纬地区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使冷暖空气在长江流域交绥,形成持续性暴雨形势.其主要特点:1.1 8月下旬至9月上旬副热带高压脊线明显偏南,脊点偏西,势力偏强并稳定少变.一般年份8月下旬副高脊线平均位置维持在27°N左右,而1988年8月19日~9月6日副高脊线却稳定在20°N左右,有利于西南暖湿空气沿副高边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长江中上游及洞庭湖地区.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夏季东亚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本文采用有限区域五层原始方程模式,以多年月平均的纬向场作为初始场,利用实际资料计算得到的1979年7月东亚地区的平均加热场作为理想加热场,进行了四类不同方案的数值试验。通过模拟得到的温压场及流场等结果,讨论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及其加热场的作用。分析结果表明:1.在大尺度地形的纯动力作用影响下,在对流层中、下层,西风气流过高原仍是以绕流为主,这种地形扰动在中纬度(40°N以北)表现得比低纬度明显,在对流层下层比对流层中层明显,300mb上动力扰动已很不明显。2.青藏高原产生的热源(例如,青藏高原感热源和潜热源以及孟加拉地区的潜热源),对于夏季100mb和300mb的强大的亚州反气旋的形成,对500mb以下印度低槽的加深及南亚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南亚副高)带的断裂都有重大贡献。3.夏季,东亚地区的流场受加热场的影响比温压场更为明显,比如500mb以下与海洋地区相通的强大南风通道和加热场有密切关系。4.夏季,在东亚地区50°N以南存在着一个天气尺度的季风环流系统——“季风流管”,这一流管在考虑了加热场的影响后,被很好地模拟出来了。相反,在纯动力作用的试验中,它却始终没有出现,在高原以及南部被Hadley流管所占据。从分析结果来看,孟加拉地区热源对“季风流管”的中段与南段贡献较大。孟加拉地区热源  相似文献   

9.
越赤道气流对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金镜  温珍治  何芬 《气象》2006,32(8):81-87
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时间早晚是福建前汛期结束和开始进入夏季的重要环流背景。应用850hPa月平均风场、500hPa环流场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25°N日期及福建省25个代表站(县)6—7月的降水为基本分析资料,首先标定副高北抬至25°N的标准与年例,其次采用合成分析法揭示异常年例6月850hPa风场的基本特征,进而探讨了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变化对副高北抬至25°N的影响关系,最后对2005年进行诊断。其主要结果有:(1)6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劲(不够明显),较常年偏强(偏弱),有利于副高北抬至25°N提早(推迟);(2)5—6月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与500hPa东亚至西太平洋中纬度区域的高度场呈现正相关关系,该区域高度场高(低)有(不)利于副高主体北抬,为副高北抬25°N时间提早(推迟)提供有利环流背景;(3)索马里越赤道气流强度为副高北抬至25°N提供了一个较强的预报预测信号;诊断2005年副高北抬至25°N提早,实况与诊断相符。  相似文献   

10.
一、引言在夏半年,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伸入大陆,印度季风建立,西南或东南暖湿气流北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冷暖空气的频繁交馁,使大雨、暴雨常在副高西部边缘发生。初夏的六月中下旬,副高西伸北跳(一般是副高588外围线在110°E,27°N 附近),造成陕南西部六月下旬到七月中旬初一个多雨时段,在这个多雨时段中,宁强平均每年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98年NCEP逐日资料和TBB逐日资料,探讨了低纬度对流活动和副高周边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南撤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低纬热带对流加强,且110°-150°E地区的南北向垂直经圈环流下沉区北移,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北跳现象。另外,诊断结果亦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纬向水汽输送的显著减弱亦预示将出现副高的北跳,而西太平洋地区低纬经向水汽输送减少一候之后,副高南撤。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南撤与低纬度的对流潜热释放、中纬西太平洋副高周边的水汽输送及其对流活动存在密切的关系。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证实上述副高活动变异与前期水汽输送及其对流特征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运旭 《气象》1977,3(5):21-21
赣北地区的梅雨结束期,最早是在6月中旬,最迟是在7月中旬。梅雨结束前,副高脊线在25°N以南,本站处在副高边缘,梅雨结束后,副高脊线移到25°N以北,本站处于副高控制。这种大形势的演变,在单站资料中也有明显的反映。通过对本站单站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梅雨结束前有三个基本特性: 一、副高在多次南北摆动的过程中逐渐向北移动,同时,东南季风也逐渐表现出来。这种东南季风与大陆变性高压后部的偏南风不同,它具有高温高湿的特征。反  相似文献   

13.
夏季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活动特征及其可能的机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对多年平均的逐日资料的分析表明 ,夏季不同区域副热带高压脊轴的垂直结构和活动特征存在明显不同 ,这与空间非均匀加热的分布密切相关。西太平洋地区副高脊轴随高度向北倾斜 ,而 1 60°E~ 1 80°地区向南倾斜 ;北太平洋中、西部副高在北进期的脊线活动均存在显著的 1 0~ 2 0 d周期低频振荡 ,东亚季风区还具有明显的准 40 d振荡周期。分析表明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 ,而空间非均匀加热起着调节副高移动速率以及改变副高强度的作用 ,特别是对副高的异常活动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月我国南方严重冰雪灾害过程分析   总被引:72,自引:9,他引:63  
2008年1月中旬至2月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持续性雨雪天气过程。江淮流域降水出现类似某些夏季强梅雨期的降水过程,而且,江南的冻雨在历史上属少见。这次大范围冰雪天气过程的成因是由于欧亚大陆出现异常的大气环流。1月中下旬亚洲中高纬60~100°E地区的阻塞形势稳定维持20余天,里海以东地区长期维持一个切断低压系统,在这个切断低压下游地区有3次低气压扰动沿青藏高原向东移入我国上空;这时欧亚大陆20~35°N地区南支高空西风急流异常偏强,来自大西洋的大气扰动沿这条急流波导向下游地区传播,欧亚地区Rossby波列的下游发展效应显著。从1月16日开始到2月初,在20~40°N范围内,30°W、15°E和85°E(青藏高原附近)地区持续有高空槽发展,而在5°W、50°E和135°E(日本南部)稳定有高空脊维持。我国南方地区处于80°E的“南支槽”前,大量暖湿空气被输送到我国南方。此外,1月中下旬原来位于15°N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移到20°N,副高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有利于将来自南海的暖湿空气输送到中国南部大陆。在这样稳定的异常环流形势下,当一次次从高原西侧过来的高空高位涡扰动移到位于华南上空的静止锋上时,诱发低层静止锋锋生引起一次次降水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大量暖湿空气沿着锋面抬升,在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形成了持久的温度高于0 ℃的逆温层(暖盖),使得在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的持续性冻雨天气。  相似文献   

15.
2003年秋季汉江上游致洪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2003年8月28日至9月9日汉江上游地区致洪连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在连阴雨期间,副高脊线位于25°~28°N附近,其西伸脊点达100°~110°E且相对稳定、乌山高压持续存在、贝湖至蒙古低槽持续分裂冷空气。此外,在鄂西北地区东部中低层出现正涡度中心,高层出现负涡度中心是产生汉江上游地区初秋汛情的重要指标之一;海温和春夏极涡异常对秋汛的预报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逐6 h再分析资料、云顶亮温资料等对2019年8月2—4日西北涡作用下发生在陕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原槽东移加深,副高西伸北抬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700 hPa西北涡是强降水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台风“韦帕”与副高外围的暖湿气流为西北涡迅速增强提供了水汽、能量、动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进一步加强了西北涡发展;西南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水汽输送和不稳定能量,陕西处于θse高能区,大气上冷下暖存在位势不稳定层结;地面辐合线触发对流,陕南出现分散的对流性强降水,西北涡东移北上,低涡切变引发陕北系统性强降水;深厚的湿层、较厚的暖云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出现;低涡降水云系中有对流单体生成发展,短时强降水出现在云顶亮温等温线密集处。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1°×1°6 h再分析资料,对副热带高压与西风槽典型环流形势配合下发生的一次四川区域性暴雨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前期暴雨天气过程,其动力条件占到了主导地位,具有明显的经向垂直环流圈和垂直上升运动支,而在副高断裂后较强冷空气作用下,在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受西风带槽前的能量锋区影响,动力强迫作用和热力强迫作用激发的次级环流,进一步加强了四川盆地垂直运动的发展;冷空气作用前期的暴雨过程和冷空气进入后副高边缘发生的区域性暴雨过程中暴雨区域内的假相当位温均强于高层,大气处于对流性不稳定层结状态,对四川盆地暴雨的增强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由副高控制到副高逐渐断裂,湿位涡的斜压扰动是逐渐增强的过程,导致倾斜垂直涡度发展,激发更为强烈的上升运动;副高与西风槽环流形势相配合的暖区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中低层孟加拉湾;而副高断裂后发生在副高边缘的区域性暴雨过程,水汽主要来自850hPa层南海和孟加拉湾,从对流层中到低层,四川盆地东部恰恰是冷暖气流的交汇处,偏南气流将海上充沛的水汽输送到盆地东部,为暴雨的发生提供充足的水汽条件,并与对流层低层秦岭附近的东北冷气流交汇。   相似文献   

18.
和政县处于大陆腹地、高原东北侧边坡的临夏州的东南方,平均海拔在2千米左右。7、8两月大一暴雨历年平均约三次。从1970—1981年三十次降水大于25毫米的资料分析,其环流特征可归纳为三种类型。一、副高边缘的暴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跃到30°N附近,588廓线通过33—38°N、105—110°E这一区域。副高西侧高空槽位于35°N、90—100°E,40°N、95—105°E 时,和政县  相似文献   

19.
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抬至25°N的OLR特征及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许金镜  杨林  温珍治  王毅仁 《气象》2003,29(9):42-46
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北抬至 2 5°N日期和射出长波辐射 (OLR)月平均资料为素材 ,确定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指数和异常年例 ,揭示异常年例的OLR特征 ,进行诊断判据分析 ;主要结果有 :(1 ) 6月东亚中低纬地区的OLR距平场由中纬向低纬若呈偏低 (高 )、偏高 (低 )、偏低 (高 )分布时 ,副高脊线北抬至 2 5°N易于偏早 (迟 ) ;(2 )在分析诊断判据时 ,上一年 1 1月侧重南半球澳大利亚地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而当年三月侧重西太平洋辐合区OLR所显示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的诊断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用CEOF、功率谱,带通滤波等方法的1988年,1991年5 ̄7月逐日2.5°×2.5°500hPa位势高度场资料对北半球副絷带高压季节性北跳进行了诊断研究,得出: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跳及西传是全球现象;副高发生季节性跳动的源主要位于阿拉海地区和中太平洋地区,汇主要位于东太平洋地区;副高的季节性跳动主要是扰动场的作用,低频振荡在副高的季节性跳动及西传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各年副高季节性跳动的差异是扰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