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利用1960—2013年广西地面气象站观测雷暴资料、2009—2018年二维雷电监测定位资料和2016—2018年三维雷电定位监测资料,以闪电密度为评估要素,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绘制广西雷电易发区划图;并加载环境高程数据、2000—2019年雷灾数据以及2005年—2018年广西人口、GDP统计资料,计算雷电灾害风险值,绘制广西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广西雷电易发区划分为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三个等级,其中以中等易发区为主,该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47%;极高易发区域主要分布在桂南、桂东南及桂东地区。广西雷电灾害风险划分为极高风险、高风险和中等风险三个等级,以中等风险为主,广西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与雷电易发区域分布态势基本一致,等级变化趋势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相似文献   

2.
研究地质灾害易发区在地形地貌及植被等环境控制条件下,以及在地形性降雨诱发因素下对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建立适合于青海东部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与风险评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青海省东部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发生点资料,基于青海省1:25万的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提取了研究区域高程、坡度、坡向等要素值,根据Landsat TM卫星影像获取区域植被覆盖状况参数值,基于GIS技术将3类地质灾害发生点与各类要素信息作空间叠置和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各类地质灾害垂直地带的空间分异性与地形、植被覆盖以及地形性降水的垂直分布规律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根据青海东部地质灾害密度点在不同坡向的分异规律,反映了青海东部地区降水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同时也表明该区水汽来源主要为东北和东南方向,其次为西南方向;地质灾害绝对发生量,以中低山地形、东南向斜坡和无植被区最多;灾害相对密度以丘陵地形、东北向平坡和无植被区最密集。  相似文献   

3.
陕西黄土高原诱发地质灾害降雨临界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黄土高原47 a地质灾害和相对应的降雨资料,在陕西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基础上,采用面平均雨量确定各易发区的诱发地质灾害的临界降雨量,各易发区的临界雨量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滑坡和崩塌的临界雨量明显不同,一般滑坡临界雨量均高于崩塌;高易发区的临界雨量并不一定低于中易发区和易发区。利用相关统计分析和日综合雨量方法,确定诱发地质灾害的降雨临界值,诱发滑坡的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25、35、65 mm,诱发崩塌降雨启动值、加速值、临灾值分别为15、30、50 mm。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推进我省十二五重点项目的建设,近日,省发改委下达我局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气象规划编制前期费,主要用于对我省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等易发区1105个自动气象站站址勘选以及通迅传输普查,天气雷达站址、净空条件和前期电磁环境测试,与国土资源厅、水利厅等部门开展易发地区基本资料收集、调查,规划编制和论证、项目前期工作调研等。  相似文献   

5.
选用1982—2003年GIMMSNDVI数据集和陕西气温、降水、相对湿度资料,分析全省植被指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相关性,揭示陕西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2—2003年陕西植被覆盖总体缓慢增加,幅度为0.002/10 a,春季明显上升。陕北长城沿线及延安北部植被覆盖显著增加;关中部分地区植被由低覆盖度转为中覆盖度;秦岭东部、陕南巴山地区植被由中覆盖度转为高覆盖度;安康盆地高覆盖度植被显著增加。气温、降水和相对湿度均对植被有影响,并存在滞后效应,气温升高和相对湿度增大是植被生长期提前和延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从2018年7月16日北京暴雨过程雨情和地质灾害灾情出发,介绍了此次过程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检验;并基于北京区域地质灾害易发度信息,结合多源融合定量降水估测(QPE)驱动CREST水文模型模拟径流量与土壤湿度特征、过程雨强特征,分析了北京本次地质灾害气象成因。结果表明,北京北部和西部处于地质灾害中、高易发区,区(县)小时累计面雨量达到50 mm以上易发生灾害,降水持续24 h后是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灾害常发生于雨强较大峰值后的15 h内;基于雨强-降水持续时间推求的地质灾害致灾临界雨量阈值对北京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水文模型的北京区域径流量、坡面径流深、土壤湿度等水文过程要素模拟对预警也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地区雷电易发区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内蒙古气象部门2014—2016年的闪电定位资料和1981—2010年的雷暴日站点资料,运用ArcGIS软件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及6个典型盟市的雷电易发区划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区雷电活动发生频率的总体趋势为中部地区最高,西部地区最低,东部地区中等偏高;呼和浩特市属于雷电活动高易发区,全市的大部分地区均为高易发区;乌兰察布市属于高易发区,整体趋势呈现为南高北低;鄂尔多斯市属于雷电活动较高易发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整体呈现西低东高的特征;阿拉善盟属于一般易发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全区最低,整体趋势为西低东高;呼伦贝尔市共包含4种类型的易发区,绝大部分地区为较高易发区;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属于高易发区,雷电活动随纬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雷电易发区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向阳  陶寅  邱阳阳 《气象科技》2018,46(4):785-791
采用安徽省2010—2016年ADTD二维闪电定位数据,经质量控制后,利用自然断点法对安徽省雷电易发区域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1)安徽省雷电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宣城市中东部地区、滁州市东部、六安市东部、安庆市西部和黄山市部分地区;中等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的滁州市、马鞍山市、安庆市大部分地区、六安市大部分地区、合肥市西部和南部、宣城市西部和南部地区;一般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沿淮和淮河以北地区的宿州市、淮北市、亳州市、阜阳市、淮南市、蚌埠市大部分地区以及合肥市中东部地区;(2)利用百分位数法将雷电流强度分为1、2、3级,各等级雷电易发区域分布总体一致,大致为"南高北低"特征,但部分地区差异较大。其中1级、2级分布特征相对较为接近;(3)地形因素对雷电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和皖东丘陵地区较之淮北平原地区的雷电易发等级更高。在淮河以南地区,雷电密度和河网密度分布存在较好的正相关,河网越密集,对应的雷电易发等级越高。但在淮河以北地区,雷电密度和河网以及土壤电导率的分布没有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5—2015年辽宁省地质灾害调查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辽宁省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和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等不同等级地质灾害的组成及时空分布特征,总结了辽宁省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强度特征、易发区和高发期。结果表明:辽宁省地质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频次高和强度大的特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为主,灾害等级以小型为主。2005—2015年辽宁省每年均有地质灾害出现,但每年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存在较大差异。5—8月为辽宁省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其中8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最多且影响最重。辽宁省地质灾害多发于山脊两侧与平原或丘陵交界的沟壑处,丹东地区地质灾害出现次数最多。滑坡和泥石流灾害主要出现在乡村,崩塌和地面塌陷灾害主要出现在城区,本文研究结果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辽宁省地质灾害特征和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提出乌鲁木齐地区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在分析地质灾害气候特点的基础上,明确地质灾害年降水的预测指标,从而得到对地质灾害的天气预报等级和闽限值。  相似文献   

11.
肇庆市降水与地质环境耦合的地质灾害预警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对1991~2003年肇庆市发生的21例地质灾害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降水与地质环境耦合的预警方法,得出相对固定的全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并确定各易发区诱发灾害的气象预警指标及判别值,根据逐日的降水预报按二维综合判别模型计算输出地质灾害预警等级结果。在2006年4~9月期间进行预测检验,准确率达83%,证明它是实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和田平原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仅在13-50mm之间,且年际变率大.在这种恶劣的水分条件下,植被生态条件十分脆弱.绿洲之外,仅在河谷地带及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浅的地区有天然胡杨、红柳和芦苇分布,其余地方植被很少或很难看到.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地区范围内降水普遍偏少,山区草场退化,部份草类从草原上消失.广大绿洲边缘沙害严重,如策勒县策勒乡北部前沿地带,解放以来沙埋土地1.5万余亩,沙丘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的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山洪灾害形成的动力条件、孕灾环境、降水背景的分析,确定临界雨量、地表起伏形态、坡度、年降水量、年大雨日数为影响山洪灾害形成的主要因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模型。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反距离权重法对各影响因子进行空间插值,并进行栅格图层计算、分割等操作,用自然断点分级法分为高发区、易发区、一般区、低发区,完成重庆市山洪灾害区划。区划结果表明:重庆市多山洪灾害,东北部为高发区,年发生频次多在10次以上;中部东南部为易发区,年发生频次多在8次到10次;西部偏西地区为低发区,年发生频次多在6次以下。  相似文献   

14.
从1990~2004年发生在青海省东部地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共计121起个例出发,分析了地形地貌、岩性、植被和降水量等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发育因子、基础因子和诱发因子体系,实现了青海省东部地区地质灾害空间评价量化表达。将青海省东部地区地质灾害潜势度、危险度均分为四级,结果表明:研究区中潜势度小的区域占研究区面积的37%,潜势度很大的区域所占比例最小为9%;地质灾害发生与累积降水量关系密切,当累积降水量≥50mm以上时,高危险区面积占研究区面积的34%;而累积降水量在25mm以下时,以不危险或低危险区为主。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浙江省1950年以来的地质灾害个例,分类统计滑体性质、微地貌、原始坡高、原始坡度和滑体结构,计算灾害数量和灾害规模,并结合2008年实地考察获得的不稳定斜坡资料,通过归一化来划定浙江省地质灾害易发区,又将灾害发生时间划分成梅汛期和台汛期两大类型。对每一个类型,结合浙江省常规气象站点和中尺度雨量站资料,分别计算与地质灾害最近的气象观测点的当日雨量、前一日雨量以及连续雨日,利用拟合方法计算每日降水对灾害的贡献程度从而获得有效降雨量,根据地域气候特征计算每个气象站的各级预警临界值,从而划分地质灾害的预警级别,建立预报模型。最后对2010年梅汛期和台汛期的地质灾害进行预报检验,TS评分分别达到89.5%和75.7%。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海晏地区进行山洪气象灾害普查,确定其风险区域和级别,绘制山洪灾害风险地图,建设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的开展,提升海晏防洪薄弱地区和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强降水的监测预报和预警能力,增强这些区域防御洪涝和山洪地质灾害的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7.
(一)天气概况本月,我省的降水普遍偏少,各地持续干旱虽然出现了六次全省性降水过程,但是均以小雨为主,局部地区有中雨。各地月降水量:陕北北部10—20毫米,陕北南部、关中大部、商洛和巴山地区30—50毫米;关中中部、汉中和安康大部分地区20—30毫米。  相似文献   

18.
赵慧芳  曹晓云 《高原气象》2022,41(2):328-337
基于2000-2019年MODIS NDVI数据,结合气象数据,利用二分像元法、斜率分析法和偏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三江源国家公园近20年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面积占公园面积的85.38%,平均覆盖度为42.70%,植被覆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西部长江源园区以中低覆盖度植被为主,东部黄河源园区以中高覆盖度植被为主,南部澜沧江源园区以高覆盖度植被为主。(2)2000-2019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度均呈增加趋势,植被覆盖面积以227.55 km2·a-1显著增加(P<0.01),覆盖度增加幅度不明显,其中长江源园区植被覆盖面积和覆盖度均显著增加,黄河源园区植被覆盖面积基本不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澜沧江源园区植被覆盖面积显著增加,但植被覆盖度基本保持不变。(3)近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植被覆盖空间上呈稳定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保持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比31.27%,增加的区域占比56.08%,减少的区域占比12.65%,长江源东部零星地区退化的高寒草甸出现轻度减少,长江源园区西北部地区、黄河源园区北部植被覆盖度增加幅度较...  相似文献   

19.
传统以县级行政区域统计的雷电人工观测资料,不能准确反映雷电发生的实际情况。该文利用近10 a闪电监测资料生成贵州省地闪密度分布图,采用自然间断分类法进行雷电易发性等级划分,准确的标识出贵州省雷电发生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相关国家标准技术指标,增加断点数、关注点位置,可进一步得到全省雷电易发等值线及关注点雷电易发区等级。  相似文献   

20.
丹东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4—2003年凤城、宽甸地区地质灾害实地调查资料和同期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丹东北部山区地质构造特点及各类地质灾害发育的一般规律,讨论了强降雨尤其是暴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相关因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丹东地区地质灾害预报方程和丹东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通过2004年汛期的初步试用,证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