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陕西自动站雨量资料、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及FY-2C卫星等资料对2007年8月8-9日发生在陕西关中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是中尺度辐合线和中尺度云团共同作用产生的;尺度分离的流场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基本物理量反映出暴雨区低层有水汽辐合,暴雨出现前有能量聚集;急流次级环流为暴雨区提供了持续强劲的上升运动,为中尺度系统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日陕西出现的区域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总结预报偏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发生在中纬度高空环流形势由纬向型向经向型调整阶段,东移低槽北部的低涡北抬加深维持是引起此次区域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层辐合切变和东路回流冷空气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抬升条件;高层辐散和低层辐合的有利配置将低层高温、高湿的水汽抽吸到暴雨区上空,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资料等,对2013年7月21—22日发生在陕西中西部地区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长波槽的稳定维持为此次区域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低涡切变、低空急流是暴雨产生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对流层顶强烈辐散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动力因子;FY-2E卫星TBB逐时演变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造成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  相似文献   

5.
陕西区域性暴雨个例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自动站雨量、FY-2C卫星TBB和多普勒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06年6月2~3日发生在陕西的一次区域性暴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区域性暴雨是中尺度辐合线、中β尺度云团共同作用产生的。尺度分离的流场能清晰地分辨中尺度天气系统,中尺度系统与强降水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强降水与雷达上强回波、逆风区、低空急流、暖平流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地面逐时自动站资料和FY-2C气象卫星资料,对2009年7月25日发生在江西抚州市的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表明;这次暴雨天气在副高突然加强西伸,中低层冷式切变转为静止锋式切变且维持在30°N附近的背景下,由地面辐合线南压触发能量释放而产生;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发展东移并配合地面中尺度辐合线产生暴雨,强降雨中心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后侧;暴雨落区配合中尺度对流云团,有利降水的增强;大气层结强烈的对流不稳定促使中尺度对流云团强烈发展,造成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7.
天津一次突发性局地大暴雨中尺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站、天津MM5、NCEP1°×1°的6小时再分析资料以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7年8月26日出现在天津东部地区的局地大暴雨进行了天气学、动力学诊断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在大尺度环流形势由经向调整为纬向时期产生的,中低层西风槽、切变线以及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其主要影响系统;强降水的时空分布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暴雨区上空形成的斜升气流,有利于强雷暴云的稳定发展;低空东南急流和地面偏东风为暴雨区输送了大量的水汽;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存在和维持不仅增强了地面的辐合抬升,同时也是造成此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和触发条件.多普勒雷达图中明显的列车效应以及强回波伸展的高度与当天0℃层高度的对应关系也是产生强降水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的6 h分析资料和FY-2C卫星云顶亮温资料,对2009年7月26日陕西中部的一次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形成与低层地面中小尺度辐合系统、卫星云图上β中尺度对流系统等密切相关。深厚、稳定的低涡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结构及位势不稳定特征为暴雨区强烈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西一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地面与探空资料、卫星资料等,对2012年5月12日发生在江西省中部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雨过程发生在冷锋南侧地面倒槽区,由高层西风槽、低层低空急流及切变线、低涡共同影响所致。中低层西南气流的加强,一方面使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输送,同时也使该区对流不稳定度加大,加强了暴雨区上空的对流上升运动。中尺度辐合线是强对流暴雨的触发机制,而冷锋影响使地面东风气流加强,冷空气入侵致中尺度辐合线演变为中尺度低压,中尺度低压是江西短时强降水长时间持续的机制;500hPa高空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平流向江西上空输送,利于低层低涡生成和维持、上升运动加强,从而导致降水增强。冷空气影响初始阶段,〉10mm·h-1 的中尺度雨团产生在中尺度辐合线及其所演变成低压的1、2象限即中尺度辐合线或中尺度低压偏北一侧,随着冷空气的进一步入侵,中尺度雨团产生于中尺度低压的偏南一侧。  相似文献   

10.
利用常规资料,NCEP/NCAR的1°×1°每6h再分析资料和柳州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7年7月9-10日发生在柳州一次副高边缘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空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线是这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副高脊线的稳定维持,使得暴雨区主要出现在柳州中北部;孟加拉湾与南海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为这次暴雨提供了充分的水汽条件;地面弱冷空气的侵入增强了柳州上空的不稳定度,并在地面形成中尺度辐合线触发暴雨产生。地面中尺度辐合线的长久维持为强降水提供了动力抬升的条件,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低质心、高效率的"列车效应"回波反复经过柳州市北部三县,造成了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