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内蒙古草原气候特点与草原生态类型区域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素华  宫春宁 《气象科技》2005,33(4):340-344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给草原畜牧业生产的分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对内蒙古草原气候特点及气候对牧草生长、畜种分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发现内蒙古气候湿润度的某些等值线与土壤带的分界线几乎完全重合,表明土壤带的形成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而气候和土壤环境是草场类型及其生态系统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以气候湿润度为主要依据,结合内蒙古土壤带的水平分布特征,进行草原生态类型区域的划分不仅具有合理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指出近年来的气候增暖以及由此引起的其他气候变化,虽使草原生产力有一定的提高,但并未使内蒙古草原的生态类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2.
采用2004年到2008年牧草生长季(2004—2007年4—10月,2008年的仅到8月)的卫星遥感数据,统计出巴里坤县不同草地类型对产草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低平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等5种不同草地类型对巴里坤地区产草量贡献分别为:7.46%、11.05%、19.17%、21.09%、41.23%。这对农牧业生产和农业区域规划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东北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早熟、中熟和晚熟3类熟型构建东北春大豆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划指标隶属度函数和作物反应函数两种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结合精细化插值(Anusplin插值)后的东北地区1990—2019年气象数据,从时间、空间(1 km×1 km农田)和熟型开展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8月平均温度、5—9月累积降水量和7月累积日照时数是影响春大豆相对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分熟型的气候区划结果在表达春大豆单产分布和产量稳定性方面优于不分熟型。根据气候适宜度和减产率的定量关系将适宜度评价结果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其中东北地区最适宜春大豆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北部和三江平原中南部。随着气候变暖,适宜春大豆种植区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大。  相似文献   

4.
采用2004年到2008年牧草生长季(2004-2007年4-10月,2008年的仅到8月)的卫星遥感数据,统计出巴里坤县不同草地类型对产草量的贡献.结果表明:低平草甸、高寒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等5种不同草地类型对巴里坤地区产草量贡献分别为:7.46%、11.05%、19.17%、21.09%、41.23%.这对农牧业生产和农业区域规划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湿气候区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和综述了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在干湿气候区划指标、潜在蒸散计算方法、干湿气候区划等级划分标准及命名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利用干燥度指数进行干湿气候区划的计算方法和等级划分标准,并利用1981-2010年全国2207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对近30年来我国干湿气候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最近30年我国干旱区(包括极干旱、干旱和亚干旱区)面积为469.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8.8%,其中极干旱区、干旱区和亚干旱区面积分别为87.8万km2、209.2万km2和172.2万km2,分别占国土面积的9.1%、21.8%和17.9%,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亚湿润区、湿润区和极湿润区面积占我国国土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6.2%、27.8%和8.8%,主要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及东北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6.
2007—2011年内蒙古雷电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内蒙古2007—2011年的雷电灾害数据统计资料,对内蒙古自治区雷电灾害的主要形式、雷电灾害类别及地域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我区经济的高速发展,雷电感应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大,雷电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主要发生在农牧区,这与这些地区防雷意识的淡薄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1931年桑斯维特建立了一种气候区划方法,即采用有效雨量(降水与蒸发之比值)的分布来进行分类。1948年他又根据在美国中西部和墨西哥等地进行灌溉试验时所得的数据(1936—1945年)提出可能蒸散(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用PE表示)这一指标作为气候分类依据,并修订了他原来的气候区划方法。在表达大气湿润状况时用的是有效雨量湿润指数(moisture index)。同时为了便于计算,桑斯维特和马瑟(J.R.Mather)于1957年制作了一系列表格从而简化了烦杂的计算,该方法在南、北美洲应用较广,具体介绍如下: 一、年中某一时期的降水(P)如超过实际蒸散量(AE),则有多余水份(S),即S=P-AE时为湿润气候,其湿润指标(humidity index)为I_h=100S/PE,即剩余水份占可能蒸散的百分率。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典型草原水分条件与天然牧草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琼  梁秀婷 《气象》2006,32(S1):116-120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天然牧草生长的限制因子。分析水分条件与牧草产量的关系是确定旱灾指标、评价草原生态环境优劣的基础。利用内蒙古典型草原区3个站点近15年的天然牧草、土壤水分和气象观测资料,计算了降水量、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不同时期牧草产量的相关系数,分析了各水分因子相关性的时空分布规律。得出:土壤水分与产量的相关好于降水量;降水与产草量多呈二次曲线变化,土壤水分和耗水量与产草量多呈直线变化;相关程度随生长进程的推进,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全面系统地对近20年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火灾历史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内蒙古自治区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的时空分布、周期变化和影响因子。利用相关分析和概率统计的方法,建立了森林、草原火灾与气象条件的关系。同时依据历史资料对内蒙古森林、草原火灾进行区划,并建立相应的区划图形库和历史资料库。为火灾预测和火险等级预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防火工作提供笫一手的数据资料,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地区近3年pH值及酸雨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8个酸雨监测站2007—2009年的pH监测值,统计分析了内蒙古近3年pH值和酸雨的分布特征。得到:我区总体是东部pH值偏小,北部草原地区偏大;通辽市出现酸雨的次数最多;pH平均值的最小值各地均出现在夏季;pH极大值出现在朱日和,极小值出现在通辽;76%的酸雨出现在夏季。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内蒙古地区12个探空站的资料,求算全区空中水汽含量,对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近10a来,1月份内蒙古地区月平均空中水汽含量最低只有0.303cm;7月份月平均空中水汽含量最大达到3.106cm;空中水汽含量高值区在河套地区有西凸的倾向;空中水汽含量和降水量分布有正相关关系;逐年平均空中水汽含量处于缓慢的减少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地区云量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利用1983年7月至2001年9月ISCCP云气候资料集D2资料集内蒙古区域云资料和内蒙古地区117个地面观测站的多年月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内蒙古地区总云量和高、中、低云量的时空分布和多年变化趋势,以及温度和降水的多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内蒙古地区总云量、低云量、中云量呈白西向东逐渐增多,高云量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19年来东部地区总云量呈增加趋势,中、西部地区总云量呈减少趋势,温度的升高可能是云量变化的原因之一,内蒙古东北部云量和降水量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近47年气候变化对春小麦生育期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主产区的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61—2007年的气象数据,以月平均温度、月降水量、月日照时数作为主要因子,重点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西、中、东部春小麦区的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内蒙古地区春小麦主产区在过去47年中生长季(4—8月)平均气温升高了1.2℃,平均每10年升高0.32℃;生长季降水量年代际间波动不大,但本世纪初全区麦区平均降水量偏少;生长季日照时数呈现出减少的趋势。气候变化使春小麦除成熟期外,其它各生育期基本随年代的增加而提早。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典型草原N2O研究刍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利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定位研究站(IMGERS)的气候、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和家畜等方面的资料,根据目前国际上N2O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影响N2O收支作用的可能控制因子,认为:(1)作为N2O主要来源的土壤,其理化性状,尤其是土壤温度、水分状况、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结构等,是影响该地区N2O收支平衡的主要控制因子;(2)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N2O的释放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草场农用与一定的耕作管理措施以及对天然草场的人为影响(割草、放牧等)是对N2O收支平衡影响的主要方面;(3)家畜排泄物,无论作为本地区的主要燃料,还是作为肥料,在典型草原区N2O的释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夏季干旱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于大气中水汽的定性、定量测量是提高内蒙古干旱研究与预测的有效手段。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地区实测降水资料(1961-2000年),定性、定量地分析东亚水汽分布、水汽输送与内蒙古夏季干旱的关系。得出内蒙古地区上空低层大气的含水量偏少是内蒙古夏季干旱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作用,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北上受阻,不能达到内蒙古高原是形成内蒙古干旱的又一原因。受大气环流影响,内蒙古高原水汽辐合偏弱是内蒙古夏季干旱的重要原因。青藏高原的水汽通量与内蒙古东西部降水都存在明显负相关;孟加拉湾至内蒙古西部是内蒙古西部地区降水的水汽通道,南海至中国东北地区为内蒙古东部降水的水汽通道。  相似文献   

16.
基于ERA-Interim 1979—2019年的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东亚地区月平均、极端和强冷风寒温度空间分布。研究表明,在冬季3个月里,东亚地区风寒温度表现为自南向北递减,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局地特征;最低极端风寒温度主要出现在内蒙古东北部、蒙古国东部和黑龙江地区;冬季3个月比较而言,平均风寒温度和极端风寒温度最低的月份为1月。强冷风寒温度发生频率最高的月份为2月。在成因方面,东亚大部分地区的风寒温度是由温度决定的,而中蒙交界区(蒙古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北部地区,风速对风寒温度的影响最显著。此外,在所研究的几个区域中,京津冀城市群极端风寒温度与风速的负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102个气象站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采用EOF、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夏季降水的空间分布既有整体的一致性,也存在东、西部相反变化的差异。近50a来,内蒙古地区夏季降水有减少趋势,并存在68年周期变化;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8月全球逐月海温求相关,选取影响内蒙古夏季(6—8月)降水的海温关键区(268年周期变化;对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前一年1月到当年8月全球逐月海温求相关,选取影响内蒙古夏季(6—8月)降水的海温关键区(2642°S,9342°S,93140°W)及相应的关键时段(当年1—5月)进行分析,内蒙古夏季降水与关键区海温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关键区海温的异常可预示内蒙古夏季降水异常。  相似文献   

18.
利用1981—2020年气象台站的实测降水数据,对CRA40、ERA5、JRA55和MERRA2这4种再分析月降水数据在内蒙古地区的降水分布特征,与实测降水的相关性和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4种再分析降水数据的空间分布与台站降水基本一致,误差分析表明CRA40与MERRA2的数据质量较高,ERA5次之,而JRA55数据质量相对较差。(2)CRA40和MERRA2在1983—1986年存在明显的降水低估,ERA5在2005年之后的内蒙古中东部出现明显的降水低估,JRA55在115°E以东存在明显降水高估,在115°E以西则以降水低估为主。(3)4种再分析月降水数据的年内最大均方根误差和绝对误差均集中在6—8月,与台站降水相关系数的年内最小值均出现在7月,内蒙古夏季汛期是再分析降水误差产生的主要时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风集中程度及气候趋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邱博  张录军  谭慧慧 《气象科学》2013,33(5):543-548
利用1961—2010年中国553个地面气象站大风资料,并且定义和采用大风集中度和大风集中期的方法,讨论了大风日数年内分布形态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风日数呈现出西多东少的空间分布特点。近50 a来全国范围内,大风日数都具有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青藏高原地区减少趋势最显著。在大风天气的年内分布形态上,青藏高原地区出现的大风天气较为集中;而内蒙古地区的大风天气较为分散。青藏高原地区大风集中期最早;而东南沿海地区大风集中期最晚。近50 a来中国大风集中度均有增加的趋势,其中东南沿海地区增加最显著;内蒙古地区和华北地区的大风集中期有显著增加的趋势。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北半球极涡强度和欧亚经向环流型与中国大风集中度的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