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湿位涡理论,对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作系统分析。根据700 hPa湿正压场特征,将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分为3种类型:陕北和鄂尔多斯高原致洪暴雨、川东北和陕南致洪暴雨、青藏高原东北侧大范围致洪暴雨。归纳总结了3种致洪暴雨不同阶段700 hPa湿正压场、湿斜压场特征。为青藏高原东北侧致洪暴雨的预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2005年盛夏十堰市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2005年7月6~10日各层(850、700、500hPa等)天气图资料、有关物理量场资料、FY2卫星云图、十堰714C天气雷达回波资料,采取天气诊断分析方法,对2005年7月6~10日发生在十堰市境内的一次单站暴雨和一次区域性暴雨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站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的形势下发生的,单站暴雨发生时,切变线及低涡700hPa始终偏北于850hPa,低空没有急流配合;区域性暴雨是在副热带高压东退南压比较显著的形势下发生的,区域性暴雨发生时,中尺度低涡及切变线接近重合,低空有强劲的西南急流与高层的西风急流配合。  相似文献   

3.
湿位涡诊断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雪预报中的应用个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湿位涡理论,对2006年1月18-19日发生在青藏高原东北侧大范围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以探讨湿位涡诊断在青藏高原东北侧暴雪预报中的应用前景.个例分析表明:850 hPa和东风回流以及横切变耦合的正湿位涡高值区和500 hPa青藏高原东侧大槽前正湿位涡平流、300 hPa青藏高原东侧大槽前新生正湿位涡中心的叠加,形成有利于暴雪发生发展的湿位涡和湿位涡平流配置的三维空间结构;850 hPa等压面湿位涡正压项(ξMPV2)等值线密集区和等压面湿位涡斜压项(ξMPV1)<-2.0 PVU的中α尺度对流不稳定区形成的耦合区,对暴雪落区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应用常规天气图资料、郑州站探空层结资料、FY-2E红外云图和濮阳站降水实况等资料,对2016年7月14—15日发生在濮阳市的区域性暴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大暴雨过程是由500hPa和700hPa的低涡及其分裂东移的低槽、700hPa和850hPa的切变线、地面辐合线及南下的冷空气共同影响造成的。(2)500hPa槽前西南气流与584dagpm线外围的西南气流叠加加强了西南暖湿气流的输送,为降水提供了水汽来源;地面辐合线的存在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3)涡度场和散度场同时表现出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4)FY-2E红外云图上,对流云团的持续影响,使降水较长时间维持,造成濮阳市出现区域性的暴雨、大暴雨天气。  相似文献   

5.
2004年9月川渝大暴雨期间西南低涡结构及其环境场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赵思雄  傅慎明 《大气科学》2007,31(6):1059-1075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及地面降水资料, 对2004年9月2日~8日发生在川东和重庆的大暴雨的影响系统及其环境场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此次暴雨分为三个阶段, 降水系统主要有两个:第一、三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低空切变线;第二阶段的主要降水系统是西南低涡, 而西南低涡影响期内的雨量最强、范围最大。西南低涡开始时为一β中尺度系统, 最后发展达α中尺度系统。其影响时间从4日00时到6日06时 (国际协调时), 持续了54小时。本文对此次暴雨过程所做的研究表明, 川东地区的特殊地形, 500 hPa高空小槽以及700 hPa、 850 hPa低层鞍型流场均是西南低涡产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西南低涡上层为暖性结构; 在暴雨过程中有20个雨团接连发生, 中尺度系统是这次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对水汽收支的计算表明, 水汽可能来自于低纬度热带地区。本文还对西南低涡与东北低涡的异同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对2012年6月21-25日广西持续暴雨过程的环境场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广西持续性暴雨出现在副高偏强且稳定的背景下,由副高西侧云系的维持造成,低层西南气流的辐合是导致这场暴雨的根本原因;高空低槽与低层的低涡切变线是影响这次暴雨分布的主导系统,700hPa湿度大值区与与暴雨区域对应很好;低层辐合对暴雨落区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引发四川盆地东部暴雨的西南低涡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玉华  杜钦  赵大军  何跃  李江 《高原气象》2012,31(6):1562-1573
利用1951-2008年四川盆地(27°-32°N,105°-110°E)5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网监测的日雨量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部暴雨发生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东部暴雨(或伴有雷雨大风、冰雹大风等)多发生在6-9月,川东北和渝东北是单站暴雨的高发区,重庆西部是大范围暴雨的多发区;引发四川盆地东部(宜宾、南充和重庆西部)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西南低涡。对2007-2010年6次西南低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合成分析,分析表明,西南低涡热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存在明显增暖现象,对流层中低层则由暖转冷;西南低涡初期大气对流性不稳定明显;西南低涡动力结构特征具有200hPa西风急流在36°N附近,500hPa低槽东移,槽前正涡度加强,从对流层底垂直伸展到300hPa以上,正涡度中心随高度向西倾斜,850~500hPa平均正涡度大值区与低涡中心对应,对流层中低层北风大值区与南风大值区在低涡中心附近形成强水平风切变,同时低涡中心附近的垂直风切变也较明显。促使西南低涡发展的水汽主要来自南海,低空急流由南向北输送水汽,将对流层低层到大气边界层内的水汽输送到低涡中心附近。西南低涡发生、发展过程中在红外卫星云图上具有MCC等中-α尺度特征,发展强盛的西南低涡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回波上有"列车效应"和中气旋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2009年8月28日到29日陕西中南部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物理量场、卫星云图等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700 hPa西北涡是这次暴雨的影响系统,东路下滑空气的加入和西南暖湿气流的维持是影响系统加强维持的原因。相对稳定的环流背景是影响系统长时间维持的另一重要原因。近地层气温较低,能量积累不够,层结稳定,不利于强对流的发展,暴雨为稳定持续的强降水过程。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省梅雨期的三次大暴雨过程,对影响三次暴雨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试图总结这类区域性暴雨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三次过程的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三次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 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水的维持。三次过程暴雨区域700 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 PVU之间,柱状的水汽饱和区均延伸至500 hPa以上;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为:西南涡-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的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点,低层的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的垂直结构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贵州省自动站资料、NCEP/NCAR资料和FY-2E卫星TBB资料对2012年6月25—26日贵州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是受到500 hPa西风槽,700 hPa西南低涡和高低空急流的影响,暴雨落区主要位于500 hPa西风槽附近的上升区,西南低涡中心的东南侧,低空急流的北边和高空急流南边。暴雨发生所需的丰富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其次东海和孟加拉湾也有贡献,水汽辐合中心与强对流云团有很好的对应。垂直螺旋度的分析表明其与雨强中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雨强中心位于中低层的垂直螺旋度正值中心的附近以及其东北侧。而湿位涡的分析表明本次暴雨的发生与暴雨落区北侧中高层"干入侵"有关,暴雨区低层存在着对流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Analysis of lightning-induced forest fires in Austri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sides human-caused fires, lightning is the major reason for forest fire ignition in Austria. In order to analyse the causes of ignition and to characterise lightning-induced forest fires, fire record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al appearance of lightning events by using the Austrian Lightning Detection and Information System for the period from 1993 to 2010. A probability was estimated for each forest fire being caused by lightning by using a decision tree and decision matrices based on flash characteristics (e.g. amplitude, time, location). It could be shown that 15 % of documented forest fires were lightning-caused. Nearly all lightning-caused fires were found during the summer months, whereas almost 40 % of all fires occurring from June to August were naturally caused. Most lightning-caused fires took place in the south and east of Austria. Lightning fires were more frequent at higher altitudes and primarily affected conifer forests. The median burned area was lower than that for anthropogenic forest fires.  相似文献   

12.
成都地区地闪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XDD03A型闪电定位仪所取得的3年资料,初步研究了成都周边地区地闪特征。地闪中正地闪占绝大多数,其平均强度为6045 A,略高于负地闪的5974 A。地闪强度基本集中在12000 A以下。地闪活动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总体呈单峰单谷形式,地闪频次在60以上的峰值时段是18:00~24:00和01:00,频次在10以下的谷值时段是10:00~13:00,夜间闪电活动明显大于日间。正地闪频次日变化趋势和总地闪相同,负地闪频次日变化趋势除一些小波动外,和正地闪、总地闪相同。正负地闪频次的月变化趋势相同,6、7、8月闪电数较多,4、5、9、10月闪电数较少。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各月地闪频次和对应的各月降水量有较好的相关性。成都周边地区地闪活动密集,6、7、8月的地闪密度大大超过4、5、9、10月。  相似文献   

13.
基于1956—2019年参证气象站记录的雷暴、闪电、暴雨、高温、低温、雾和霾等气候资料,利用常规气候统计及Morlet小波方法对影响昌北机场安全运营的高影响天气事件演变及周期变化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雷暴多出现于春夏季,年均雷暴日数为49.8 d,呈波动下降趋势。2)春夏季闪电高发,且夏季机场附近存在较明显的闪电集中区域,闪电高频时段为13—20时,最高峰为15时。3)年均暴雨、大暴雨日数分别为5.0 d和0.8 d,呈缓慢增长趋势,暴雨集中在4—8月,大暴雨集中在4、6月,二者均在6月份最多。4)夏季高温日数呈缓慢增加趋势,7月份最多,8月份次之;冬季低温日数呈明显下降趋势,1月份最多,12月份次之。5)年均霾日数大于雾日数,霾多发于秋冬季,雾集中在冬春季,均于12月最常发生。6)冰雹、积雪、结冰、冻雨、沙尘、龙卷风等破坏性天气发生频次较小,但不应忽视此类天气的防范工作。7)暴雨、低温及高温日数均存在准2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09—2012年中国闪电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娟  谌芸 《气象》2015,41(2):160-170
运用全国雷电监测定位系统ADTD获取的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云地闪电资料,对我国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中负地闪占闪电总数的94%以上,正地闪占5%左右,我国闪电主要发生在5 9月,7、8月是闪电高发期,同雨带的推进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随着季风的推进,闪电从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渐增多。闪电在夏季达最大,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小;闪电频次日变化主要呈单峰分布,全国闪电多发时段在16 17时,同强对流天气多发时段相对应。闪电总体分布南部比北部多,东部沿海比西部内陆多;闪电密度分布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其中华南地区、中东部地区以及四川盆地为我国闪电密度高值区;闪电白天主要发生在江浙以及广东沿海一带,夜间则主要发生在云贵、川渝内陆地区。午后至傍晚(14—20时)闪电最活跃,上午(08—14时)最不活跃。三个闪电高发区的闪电峰值所在月份不同,华南地区主要在6月,四川盆地主要在7月,而中东部地区则在8月出现最大值。春季闪电最活跃的区域是华南,这和该区域的前汛期降水密切相关。正负闪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40kA,累计概率在60%以上的正、负地闪电强度分别小于60 kA和35 kA;累计概率在90%以上的正、负地闪强度分别小于140 kA和65 kA,闪电强度的低值区主要分布负闪,而正闪主要分布在闪电强度的大值区。  相似文献   

15.
揭阳市雷电闪电密度地理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3,他引:3  
;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揭阳市闪电密度地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揭阳市的雷暴频繁高发期主要集中在5~9月,7、8月份尤其显著;闪电密度较大的地区主要在普宁市洪阳地区、大砰地区、揭东县五房地区和揭西县大北山地区,揭阳市区主要在渔湖半岛和仙桥紫峰山区,惠来县闪电密度相对较小,不过雷电流强度较大;雷电流强度大部分在60KA以下.闪电的分布规律与当地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威海市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71-2007年威海市气象观测月报表和1998-2007年山东省闪电定位监测网提供的闪电资料,对威海市雷暴分布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威海市雷暴天气空间分布特征为雷暴的多发区集中在西部,并由中间的内陆地区向两侧的沿海地区减少;威海雷暴季节性变化明显,一年四季均有雷暴发生,但主要集中分布在5-9月,其中7月最严重;威海雷暴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的最多,早上相对较少,雷电活动的峰值发生在14-20时,雷电的强盛期都出现在下午。  相似文献   

17.
Using EOF,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of the yearly high temperature frequency (HTF) in Guangzhou from 1951-2004,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id-summer (July and August) HTF anomaly and the synchronous 500hPa heights of the region(65 - 150°E, 10 - 70°N) is also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average of HTF is 8.7 days per year in the recent 54 years in Guangzhou; high temperature occurs from May to September, and July and August hav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occurrence; (2) there are distinc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changes in Guangzhou HTF, with an obvious increase since the 1980s; (3) the anomalous increase of mid-summer HTF in Guangzhou since the 1980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eakened westerlies in Northwest China, Mongolia, Lake Baikal and their vicinity and the intensified subtropical high in the mid-low latitude areas.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雹持续时间为0—10 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的龙卷持续时间为5—20 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 mm/h。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We analyse trends over the past 32 years in drought variables in the context of forest fire research and climate change in Ticino, Southern Switzerland. January to April and in particular the month of March have become drier. This is the time of the year when forest fires are most frequent. Our results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in all climatic variables favourable to drought and forest fires, including the length of episodes without precipitation, sunshine duration and temperature, and a decrease in relative humidity. The only exception is the number of “foehn” days, which have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0.
广州盛夏高温频数异常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运用EOF、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广州市1951-2004年高温频数的基本气候特征,并探讨了盛夏(7 -8月)高温频数异常与同期65-150°E,10-70°N范围内500 hPa高度场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4年来广州年平均出现高温次数为8.7日;5-9月都有高温出现,其中7、8月是高温的频发期;(2)广州市高温频数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其中1980年代以来高温频数明显增加;(3)广州市盛夏高温频数在1980年代以来的异常增多是与同期我国西北部-蒙古-贝加尔湖及附近地区西风带活动减弱、中低纬副热带高压强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