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公众对于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便捷性和多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模式变得更加多元化,亟需顺应新的发展形势,研究融媒体传播渠道和运作模式。为此,本文调研分析了全国气象融媒体服务开展情况,研究发现气象融媒体对于提升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效果显著;梳理了近年来贵州在气象融媒体服务方面开展的工作,挖掘其中的亮点、总结不足之处,并结合贵州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贵州气象融媒体发展设想,旨在为气象融媒体工作开展提供思路及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气象灾害日益频发,社会公众对气象信息服务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和精细化,因此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凸显。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气象科普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当下气象科普短视频备受大众欢迎,已经成为气象科普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内蒙古天气快手号上发布的一些短视频为例,结合个人从事气象编导工作的经验,对于在融媒体时代下,如何做好气象科普短视频以及天气预报节目提出几点思考,为推动气象科普工作和天气预报节目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结合实例探讨融媒体时代气象信息传播的新特点以及总结经验,为满足社会各界不断提升的服务需求,改进气象信息传播方式,促进气象信息传播效益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在当前的媒体融合时代,公共气象服务如何从单一的传统气象影视服务模式向融媒体气象服务转型发展,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正在新的领域积极探索。融媒体直播,对于在新形势下开展重要天气的服务或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无论是从服务手段还是传播渠道,都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融媒体直播实践的思考,分析如何具体开展大型融媒体直播气象服务。  相似文献   

5.
气象服务信息在多媒体中传播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各类媒体带来气象服务在传播空间、传播内容、受传关系等各方面的改变,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趋于多元化。气象服务信息的新媒体传播旨在以服务为导向的前提下,利用各种新兴媒体资源,实现对各级政府、目标消费者更加及时、精准、到位的气象服务。本文主要对青海省气象服务信息在各类媒体的传播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提出了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激发气象产品的社会价值,提升气象服务质。  相似文献   

6.
结合云南科普现状,实例分析了新媒体在气象宣传舆论引导中的优势。通过阐述气象科普宣传发展的时代背景和需求,就提升气象科普能力,增强舆论引导提出如下对策措施:整合宣传资源,加强舆论引导;聚焦融媒体"直播+",增强用户粘性;细分用户需求,实现精准推送;加强学习培养,培育专业科普团队。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市气象局“气象+动漫”的融媒体应用为例,分析将“唐妞”和“秦风小子”等著名动漫IP引入后对公众气象信息传播产生的正面影响,借助在网络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全媒体融合发展形态,解决目前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提高公众对气象信息服务关注及灾害认知避险能力,总结和思考公众气象融媒体服务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公众气象服务有了新的内涵、新的传播渠道和传播形式,公众气象信息传播如何才能获得最好的服务效果,需要不断思考。分析了近几年浙江公众气象服务在融媒体时代的探索经验,并从省市协同合作的角度探讨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正1引言我国的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事业的这一行业属性决定了气象行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把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作为气象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气象科普作为公共气象服务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现代化建设内在要求,在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科学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融合传播时代的到来,各种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强势崛起,新的媒体格局和传播  相似文献   

10.
综观目前气象科普服务,存在服务内容、传播主体较为分散,准确性、权威性和实用性不足,对公众的吸引力、指导作用不强等问题。文章对科普知识内容和传播建设进行了构思设计,提出了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为突破点开展系统性的气象科普工作。建议由专业的气象服务机构开展气象科普服务知识内容库建设,气象科普知识内容库首先以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为重点进行建设,而后逐步覆盖气象科普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通过多渠道建设高公信度气象科普传播体系,尤其应重视借助新兴“短、平、快、广”第三方媒体平台进行传播,同时可采取内容库授权等方式扩大气象科普传播渠道。  相似文献   

11.
在专门化气象科普作品之外,一些科普作品以嵌入的方式出现,同样发挥着阐释气象学原理、普及气象科学知识的作用,我们可称之为嵌入式气象科普。嵌入式气象科普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嵌入到纸质出版物、嵌入到广播电视节目、嵌入到新媒体。嵌入式气象科普的传播尚面临着嵌入式传播意识不足、公益性让步于市场化、创作力不足等诸多挑战,其发展应从增强传播意识、强化嵌入式气象科普创作、打造纸质出版物嵌入式传播阵地、提供高质量广播电视嵌入式气象科普服务、搭建新媒体嵌入式传播平台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2.
以深圳2022年5月10—14日强降雨过程为例,通过总结分析强降雨过程中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情况及效益,研究“31631”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策略。结果表明:一是要通过多渠道发布信息做到让市民“收得到”;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期间,“深圳天气”融媒体矩阵依托多类自有渠道开展气象服务科普宣传,并积极拓宽辐射范围,联动政府媒体及社会媒体等共同对公众发布天气信息,政务“和声团”同步转发、社会媒体“整点播报”、公众预警短信及行业靶向发布,实现更大社会覆盖率和更高传达效率的气象信息发布。二是开展递进式公众气象服务让市民“看得懂”“用得上”;在融媒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需紧跟“31631”决策服务节奏围绕“灾前、临灾、灾中、灾后”不同阶段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宣传;同时在预警信号生效期间恰当地加密服务频次,让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成为暴雨预警信号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3.
以气象科普领域2010—2020年间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23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该领域的作者、研究机构、刊物和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归纳高产作者、主要研究机构、主要刊物和研究热点,绘制该领域作者合作圈、机构合作、关键词聚类可视化图谱。结果表明: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化、共建共享、微信公众号、融媒体、短视频、校园科普等为高频关键词,代表目前研究的热度和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成为气象科普研究领域的核心机构和核心作者群;《科技传播》是刊发气象科普领域文献的最主要刊物。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气象科普在互联网上传播的途径、内容、形式进行深入的剖析,探索提升气象科普的有效传播模式,以期提升气象科普信息化水平,让气象科普搭乘互联网高速快车更广泛的惠及广大群众,达到进一步提高公众气象科普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气象影视应当如何创新发展,是该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多媒体优势互补、整合传播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如下目标:增强原有电视气象节目的影响力、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从而为搭建好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环境下气象影视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桂湘 《广西气象》2007,28(A02):165-166,174
面对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新媒体环境,气象影视应当如何创新发展,是该文探讨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新旧媒体融合、多媒体优势互补、整合传播的理念,有助于实现如下目标:增强原有电视气象节目的影响力、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实现气象信息有效传播,从而为搭建好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为人民福祉安康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王超 《陕西气象》2018,(5):49-50
正随着新媒体传播形态(即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网络传播技术、移动通讯的发展,通过网络或手机获得气象信息逐渐成为中青年人的习惯。新媒体严重冲击了传统的电视媒体。由于传统的气象影视节目往往依托电视台作为唯一传播载体,在固定时间段发布播出,气象信息不能及时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时代网络直播发展迅猛,交互性强、形式生活化亲民化、解读实时性、观看碎片化等优点,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所接受.气象节目应该发挥网络直播的优势,向公众提供气象防灾减灾、气象科普、天气预报等服务.同时通过选择合适的直播平台、注重信息解读、深耕融媒体发展、打造网红等方式来提高网络直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气象每时每刻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当发生气象灾害时依然不例外。受众期待能及时"知情",既包含了对信息传播速度的诉求,也有一种求真、求准的心理预期。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项新技术的革新必然带来媒体传播环境和传播模式的巨大变革。移动互联网新技术的革新在为传统媒体环境注入新鲜血液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西乃至全国部分省份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少数民族地区气象科普传播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方式,为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普宣传能力和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