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天气现象"飑"的实践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是一种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按其定义:飑是突然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往往是气压涌升,温度陡降,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雨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飑是一种容易漏记或错记的天气现象。1飑易漏记、错记的原因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记或错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的雷暴天气都伴有阵风及气象要素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阵风都是飑。第二,风向急转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第三,持续时间短促。第四,开始时间的记录以什么为准。其实飑的记录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背景及发生时单站…  相似文献   

2.
1引言飑线是一种强天气现象,能量大。破坏力强,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并且预报难度大。飑线,也称不稳定线或气压涌线,是一种范围小、生命史较短的气压和风的不连续线。它是一种中尺度对流系统,呈带状分布,是非锋面的或狭窄的活跃雷暴带。它是由许多雷暴单体侧向排列而形成的一种深厚的对流系统,一般水平长度几十至几百千米,水平宽约20—50km,水平尺度长度与宽度的比例〉5:1。典型生命期约几至十几小时,远大于雷暴单体的生命期。飑线包括雷暴,以及非对流(层状云)的降水区,飑线上的单体常常彼此互相干扰。  相似文献   

3.
每年的测报大检查,总发现一些台站对于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要么漏记,要么误记。 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里描叙是比较笼统的,理解起来容易造成片面性。但是,主要问题还是在于没有能够分清是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 天气学上,把一个积雨云称为一个雷暴单体或对流单体。雷暴过境时,地面气象要素将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气压陡升。雷暴单体在发展阶段时,地面气压一直是下降的。成熟阶段,气压  相似文献   

4.
飑与飑线     
对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飑。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能不能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飑定义的更深一步了解,并从果洛州气象台1996~2006年地面观测资料中31次飑记录人手,分析记录大武地区飑现象出现时风、压、温、湿要素的变化特征,正确理解飑出现时风向突变,风速猛增,气压涌升,并形成明显的“雷暴鼻”,气温急降,相对湿度大幅度上升的变化趋势特征,从而对飑天气现象进行准确的观测和记录。  相似文献   

6.
浅析自动站飑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飑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只作客观描述,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判断不准而造成漏记、误记现象。目前大部分测站处于人工站与自动站并轨运行阶段,仍然保存全部人工自记仪器,自动站单轨运行后,有可能要取消部分自记仪器,会对飑的观测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夜间不守班的测站,极易造成飑的漏测。从统计历史资料着手,结合多年的观测经验,整理出以下要点,供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参考。2飑的成因飑是因为飑线系统过境,在测站发生的风向突变,风力突增,其它气象要素突变的现象。飑线是由若干个雷雨云单体排列形成一条狭长的雷暴云带,并伴有雷雨、…  相似文献   

7.
陈丹青 《广东气象》2002,(Z2):47-48
飑是一种诸多天气现象和气象要素综合反映的特殊天气现象 ,常出现在春、夏季急行冷锋的前方和台风边缘的积雨云到来之时 ,常伴有阵雨、雷雨甚至冰雹 ,最大风速可达 2 0m/s ,有时甚至达5 0m/s。其在《规范》中的定义是 :“突然发作的强风 ,持续时间短促 ,出现时风向突变 ,瞬间风速突增 ,气象要素随之剧烈变化 ,常伴雷雨出现”。所以观测时判断是否记录飑关键是要综合考虑何谓“强风”、“突变”和“剧烈变化” ,然后结合其它气象要素的变化进行综合考虑。根据我台 49年气象观测资料统计 ,飑这一天气现象记录有 1 9次 (6月和 8月出现次数…  相似文献   

8.
陈焕武 《陕西气象》2001,1(1):42-43
飑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持续时间短促的强风现象。它与排列成带状十分狭窄的雷暴群同时出现,形成一条强烈的对流天气带。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飑做了定义,但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没有一个量的标准。因此,在实际观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造成漏记、缺测或时间偏迟。对佳县站1980~1999年资料记录所出现的132次飑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1 飑的气候特点及要素变化1.1 气候特点据资料统计表明:飑出现最早在5月初,最晚在10月底,其中7~9月出现占80%;日变化显,午前弱,午后强,傍晚减弱,一日中14~20时出现…  相似文献   

9.
寿绍文 《气象》1982,8(12):6-7
1960年7月4日河北省境内发生了一条由南向北推移的飑线。当日14时31分飑线经过石家庄,16时08分经保定,18时40分左右到北京,22时50分过承德(图1)。 这条飑线长约一百多公里,移动路程约五百多公里,移速平均约为56公里/小时。飑线上地面风力较强,最大瞬时风速一般都在18米/秒以上,大风一般持续15分钟左右。当日飑线经过北京前,北京为微弱的南风,飑线经过时风力突然增强,但风向基本上没  相似文献   

10.
2018年一次罕见早春飑线大风过程演变和机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盛杰  郑永光  沈新勇  张涛  曹艳察  林隐静 《气象》2019,45(2):141-154
2018年3月4—5日,华南、江南等地发生了一次大范围强对流过程,发生时间早,落区范围广,多地伴有雷暴大风、冰雹、短时强降水等剧烈对流天气,尤其飑线在江西境内造成了严重大风灾害。基于大气环流和雷达回波发展演变特征,将该次过程分为初始、发展和减弱三个阶段:初始阶段西风槽前西南急流造成的低压倒槽为强对流提供大尺度触发条件;发展阶段对流活动位于槽前暖区中,飑线在江西造成极端大风;入夜后,冷锋南下,对流进入减弱阶段。环境场及对流参数诊断表明江西中北部低层高温高湿,中层干冷,温度垂直递减率大,有利于产生雷暴大风。南昌探空长时间序列分析表明温湿要素气候态异常,与历史同期比,低层明显偏暖偏湿,中层偏干,有利于极端对流天气发生。综合多源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中小尺度特征,本次江西飑线过程特点及成因包括:(1)受引导气流和前向传播共同作用,飑线移动速度快。(2)自动站分析显示飑锋后雷暴高压强,与锋前暖低压作用造成强密度流,有利于产生大范围直线型大风;(3)通过对比飑线弓状回波南北段回波结构差异表明,飑线后侧中层干后向入流促使降水粒子相变,剧烈降温形成的强下沉运动(下击暴流)是导致极端大风的主要原因,后部层云区下沉气流增强雷暴高压加之动量下传作用对雷暴大风有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做好江西飑线天气的监测预警,使用MICAPS系统平台探空资料、江西地面要素资料、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和风廓线雷达产品等资料,对2017~2020年5月江西四次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 hPa低槽、冷锋、倒槽或辐合线,850 hPa至925 hPa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上干下湿”不稳定层结、200 hPa分流区,导致江西飑线天气。(2)≥17.2 m/s 的雷暴大风出现有2~23站次,≥50.0 mm 的强降水出现有3~13站次,分别在江西境内各区域出现;飑线天气过程单点最大风速达到27.9 m/s(铅山),单点最大日降水量162.9 mm(资溪)。(3)温度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近似成“漏斗状”配置,整个大气层结呈上干下湿分布;湿对流有效位温(CAPE )为1124 J/kg,K 指数(K )为39℃,沙氏指数(SI )为-1.94,风暴强度指数(SSI )为274,500-1000(925)hPa垂直风切变(W500-1000)为11 m/s,零度温度层高度(ZH )为4 970 m,-20度温度层高度(-20H )为8 304 m。(4)雷达拼图上,初始阶段的A回波带和B雷暴回波群的合并,是发展形成飑线的关键;回波带某段向前突出形成的“弓状”回波带结构,是江西飑线回波带强盛阶段的经典形态;飑线回波带上常伴有超级单体和强单体回波出现,且雷电分布密集,最大回波CR强度达到60 dBz以上,地面雷暴大风发生在这些强回波移动前方。(5)风廓线雷达产品上,飑线过境前,边界层风向不统一,边界层以上风向为一致的西南风,垂直速度W 和大气折射指数Cn2 都比较小。飑线过境时,风向转为西南风,垂直速度W 明显加大到 4~8 m/s,大气折射指数Cn2 加大到 -16~-12 m-2/3。飑线过境后,慢慢恢复到前期水平。这些研究结果为飑线天气的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飑是产生于同一气团内部的天气现象,通常在冷锋前及切变线附近生成。飑的主要特征是瞬间升压、降温及风向突变、风速突增,并伴有雷雨出现,但压、温、风等要素剧烈变化后不久,即“风平浪静”,恢复到原来状况。由于一般站夜间不守班,飑在夜间出现时易漏记。一般站可根...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高分辨率WRF模式,对2016年5月5日发生在浙江地区的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切变线是影响此次强飑线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飑线发生在充沛的水汽,较弱的对流有效位能和中等强度垂直风切变大气环境下。WRF模式对此次飑线的演变过程和降水分布有较好的模拟能力。通过进一步分析模拟资料发现,雷暴高压和地面冷池是此次飑线风暴的重要边界层特征,边界层辐合线有利于飑线的发展和维持。飑线后侧对流层中层以下的强下沉气流,是造成此次雷暴大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一次华北飑线的阵风锋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郑丽娜  刁秀广 《气象》2016,42(2):174-182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和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13年8月4日晚上华北一次飑线的阵风锋引发的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冷锋与前倾槽的配置构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地面中尺度高压外流冷空气与环境风场形成的中尺度辐合线,使得对流活动加剧,促使新的雷暴生成或加强。飑线成熟阶段具有明显的波动特征,并向右向发展。阵风锋首先产生于飑线的强雷暴群前,并随着飑线的增强而增强;阵风锋的维持主要依靠风暴持续的下沉气流,下沉气流减弱后阵风锋会随之减弱。飑线及阵风锋过境时均伴有气象要素的剧烈变化,在系统发展强盛时,阵风锋过境气象要素的变化幅度大于飑线的变化,其余时段则偏弱。飑线减弱以后,阵风锋还会维持一段时间,这需要加强系统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秦皇岛一次飑线冰雹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4年6月26日发生在秦皇岛市的一次飑线冰雹天气过程大尺度环流背景、雷达回波特征及灾害性冰雹大风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飑线过程是受高空冷涡后部冷空气、低层暖切变共同作用的结果;飑线过境前后,气象要素变化比较明显,风向突变、风力猛增、气压涌升、气温急降、相对湿度上升;本次强风暴影响系统尺度为中α尺度,"弓"形回波结构明显,同时有雷暴出流边界;速度图上的风速大值区、后侧入流、中低层径向辐合及垂直风廓线图中低层风的转变信息等对大风的预警有明显的预示作用,且从雷达四维变分分析可知850 h Pa辐合上升运动较强,中层有干冷空气入侵;回波垂直剖面图上飑线前沿低层存在有界弱回波区,中高层有回波悬垂。  相似文献   

16.
王国荣  卞素芬  王令  李青春 《气象》2010,36(6):59-65
利用北京地区S波段Doppler雷达和地面5分钟加密自动站资料对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典型飑线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飑线影响时自动站气象要素出现风向突变、风速骤增、温度下降、气压陡升等突变;(2)降水和雷暴大风与地面涡度有很好的对应。降水发生的位置及其与正涡度区的距离的变化能预示对流单体未来的发展趋势;(3)地面水汽通量(P)能直观地反映雷暴单体的地面出流,地形辐合线以及低层水汽输送等中小尺度特征。雷暴单体地面出流造成的正水汽通量与地形引起的正水汽通量的合并以及低层的东风配合加强了山前的辐合和抬升作用,是此次过程中雷暴在山前地区得到发展并造成局地强降水以及雷暴大风的主要原因。利用地面水汽通量制作雷暴发展潜势预报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飑线是产生灾害大风的重要系统,强度和影响范围大。本文在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自动识别基础上,提出了飑线优化识别方法,识别主要参数选取反射率因子、长轴长度、系统面积和线性程度,按照反射率因子5 d BZ递增原则,选取四组识别参数对雷达回波多次识别,择优选取线性程度高且包含较强回波的飑线作为当前体扫的飑线最优识别结果。通过对140个体扫126个飑线识别效果检验和对应大风分析,结果表明:优化识别方法能够同时识别强、弱飑线,真实反应飑线发展的不同阶段,比单一参数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优化识别命中率分别比四组参数识别提高了26.3%、10%、40%和89%;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雷暴大风出现在飑线的强回波带、弓形回波前沿和线风暴之间断裂带上,飑线识别区域与灾害大风吻合,可作为大风预警区域;飑线大风的风向基本沿风暴移动方向吹。  相似文献   

18.
飑是一种根据风、压、温、湿等要素变化而记录的一种天气现象。《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对其定义为:突然发作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间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亦有剧烈变化,常伴随雷雨出现。但是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剧变均是定性描述,没有一个量的标准,相对于其它天气现象较难观测。因此,实际工作中,一些同志在飑及其观测上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对铜川站1984~1994年间所出现的全部26次购进行了总结分析,得出一些结论,供大家参考。1跑的气候及要素变化特点1.1气候特点铜川站随基本出现在夏半年,其中6~…  相似文献   

19.
刘茂珍 《气象》1978,4(9):9-11
雷暴有单体、群体和系统三种活动形式。雷暴单体构成雷暴群体,几个雷暴群体组成雷暴带,雷暴带向前传播形成雷暴系统。雷暴系统属中尺度系统,它是雷暴活动的主要形式。大多数灾害性天气诸如飑线、冰雹、局地暴雨、龙卷等,都与雷暴系统活动关联着,它们都发生在强雷暴系统上。为了提高对这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准确率,本文试图以1963、1964年华东盛夏中小尺度分析资料,以及北京1973—1975年盛夏雷暴探测资料为基础,对雷暴系统活动规律做一些初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MICAPS天气图、江西二维和三维雷电数据和江西WebGIS雷达拼图等多源资料,分析了2021年5月10—11日江西强飑线天气过程的回波系统特征。结果表明,当江西处于500 hPa槽前、100 hPa出流区、850 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和925 hPa西南倒槽之中,有利于出现冰雹、雷暴大风、强雷电等天气;一次飑线过程有若干个不同尺度回波系统过程,中尺度对流回波系统、局地热对流雷暴回波、雷暴回波群、A飑线回波带、辐合线雷暴回波带、B飑线回波带等多尺度回波系统;直径d≤2 cm的冰雹发生在组合反射率(Composite Reflectivity, CR)回波强度超过60 dBZ并且强回波面积超过100 km2的回波中,当CR强度超过65 dBZ并且强回波面积超过300 km2时,容易出现d≥ 5 cm的大冰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