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7 毫秒
1.
运用日本的降水预告产品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作短期强降水预报判据,用本地气象要素资料作短期强降水落区预报,以天气雷达回波资料为依托,建立一套恩施州强降水落区短时滚动预报方法,经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运用日本的降水预告产品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作短期强降水预报判据,用本地气象要素资料作短期强降水落区预报,以天气雷达回波资料为依托,建立一套恩施州强降水落区短时滚动预报方程,经试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蒙古低涡和东北冷涡是造成鹤壁市汛期强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不同天气系统影响,鹤壁市的降水落区有明显差别.在T213物理量场上,强降水常出现在大值中心所包围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4.
2012年盛夏山东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天气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娟  纪凡华  韩风军  吕博  王健  衣霞 《干旱气象》2014,(3):439-445,45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加密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资料,对2012年7月4日山东省西部一次短时强降水的天气形势、物理量条件、云图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有利降水的大尺度天气系统背景下,低层冷空气和中尺度天气系统造成了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低层925hPa和1 000 hPa的充沛水汽和辐合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天气的发生,正涡度中心对应强降水中心;地面辐合线和低压环流造成本次短时强降水天气;中尺度对流云团和地面中尺度系统相对应,其位置和维持时间与强降水的落区和时间基本一致。雷达组合反射率因子〉45 dBZ的强回波区与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雷达平均径向速度产品逆风区中辐合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上升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形成和维持;逆风区中辐散流场的出现和维持及回波顶高的下降,对应地面中尺度气旋式环流的减弱;短时强降水出现的初期,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出现了一个峰值,峰值出现时间提前于较强降水时段。  相似文献   

5.
蒙古低涡和东北冷涡是造成鹤壁市汛期强降水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不同天气系统影响,鹤壁市的降水落区有明显差别.在T213物理量场上,强降水常出现在大值中心所包围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6.
吴林  陈超  林青 《广东气象》2021,43(2):41-45
利用Micaps、广东省天气雷达拼图资料和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20年6月5—9日龙舟水期间持续大暴雨过程的降水特点、环流特征和环境条件、雷达演变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对各主要模式的预报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6月5—9日广东省出现了强降水过程,多地降水突破当地历史纪录。过程期间南亚高压稳定,广东上空辐散强,孟加拉湾水汽通道长时间维持,西南低涡生成加强,短波槽东移和切变线南压,使强降水区主要产生于沿海和中北部。过程期间不稳定能量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维持强降水天气。各种模式预报中,ECMWF模式对过程降水落区预报具有较好参考价值,但各种模式对短波槽和南风大值辐合区域预报不准确,导致降水落区和强度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山东省2007—2010年常规观测资料、山东省区域和国家级自动气象观测站降水观测资料,研究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间和地理分布特征,分析短时强降水出现的时间、落区和强度,并对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的天气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0年山东省短时强降水天气一般出现在5—10月,7—8月较多;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都发生在7—8月;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的时段以午后至傍晚居多,夜间次之,上午最少;当500hPa位于西风槽前和副高边缘,700hPa和850hPa位于西风槽前或存在切变线,地面有冷锋影响时,有可能发生1小时降水量≥100mm的短时特强降水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资料、雷达资料、FY-2E逐时云顶亮温TBB资料以及NCEP/NCAR(1 °×1 °)再分析资料等,对2014年7月30—31日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及触发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本次暴雨的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与强降水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辐合线比强降水提前1 h出现,且强降水落区主要位于辐合线左侧有边界层弱冷空气影响的偏北气流范围内,同时强降水落区随地面中尺度风场辐合线移动;(2)暴雨过程临近时具有不稳定能量特别高、地面和低层露点温度大、抬升凝结高度低、湿层非常深厚等显著特征十分有利于强降水的发生,降水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并在暴雨区有明显的辐合上升,为强降水的持续提供了较好的条件;(3)在高原低涡缓慢东移过程中,涡前的正涡度平流使低层涡度增加、垂直上升运动加强,触发强对流活动,是本次暴雨过程的触发机制之一;强对流降水造成的非绝热加热正反馈于大气,使强对流活动发展,强降水天气持续,是本次暴雨过程的维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2010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吉林省加密站实时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吉林省白山观测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0 年7月31日吉林省东南部的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500hPa平直锋区上短波扰动出现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的发生;上冷下暖的热力垂直结构有利于低层辐合抬升;当风场引起的辐合抬升仅存在于底层时降水不会发生,故更需关注整层风场的结构变化;强降水水汽来自于暴雨区前期降水的积累,缺外来水汽的持续输送是此次强降水历时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股冷空气入侵高温高湿气团是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的主要原因,强降水落区对应于冷空气侵入高能区位置,强降水时段对应K指数由极大值减小的过程;多普勒雷达资料中雷达回波的强度和缺口、径向速度的强度和零线形状、以及逆风区对预报短时强降水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楚惠  李国平 《高原气象》2009,28(2):319-326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观测的地面和高空资料,应用螺旋度和非地转湿Q矢量原理,对2000年7月9~15日一例东移高原低涡产生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动力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500 bPa z-螺旋度水平分布对低涡中心的移动、降水落区和强降水中心的分布具有较好指示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500 hPa z-螺旋度梯度值最大的区域.z-螺旋度分布能较好地反映暴雨发生时大气的动力学特征,暴雨区上空,高层负涡度辐散与低层正涡度辐合相配合,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相对螺旋度更能全面地反映降水落区及降水中心分布情况,并对未来6 h后的降水落区及走向具有较好的预报性,强降水中心发生在相对螺旋度正、负中心连线梯度最大值的正值一侧.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的辐合区与降水区相对应,辐合中心与强降水中心基本吻合,是降水落区定性诊断分析的有力工具;湿Q矢量散度的垂直分布对未来6 h降水的落区和移动预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1.
一次局地大暴雨的落区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东高红  解以扬  于莉莉 《气象》2010,36(6):50-58
应用常规天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FY-2C红外TBB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并引用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β中尺度单元(MBE)移动概念模型,对2007年7月18日天津地区出现的强雷雨、局地大暴雨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局地大暴雨是在大范围的有利天气条件下产生的,降水具有明显的β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特征;强降水出现在"人"字型回波带的头部,落区位置与中气旋的位置相对应;从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也能很好地分析出强降水雨区的位置和移动方向。通过分析FY-2C红外TBB资料表明:强降水出现在MCC中冷云顶区的右后侧,且降水强度在MCC中出现强冷云顶区时达到最强。应用MCCβ中尺度单元(MBE)移动的概念模型,通过判断MBE的移动,可以很好地预报出强降水下一时刻的具体落区位置,从而为该地区强雷雨、局地大暴雨落区的短时临近预报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东麓宁夏一次极值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结合宁夏业务化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MM5输出产品,对2006年7月14日发生在贺兰山东麓宁夏的极值暴雨过程从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强降水落区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表明:此次极值暴雨是在2006年第4号台风"碧利斯"与副热带高压系统的相互作用、中β尺度低值系统影响和地面静止锋的触发下爆发的。强降水落区位于200 hPa青藏高压前部西北气流辐散区与500 hPa西南气流、700 hPa西南或偏南低空急流、850 hPa偏东气流三股气流辐合区相重叠区,中β尺度低值系统的右前侧与湿焓平流最强的区域。对流层高层干冷空气下侵是强降水的主要触发机制之一。非地转湿Q矢量与强降水落区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对短时强降水天气具有较好的描述能力和预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甘肃东南部相同气候背景条件下极端暴雨天气的成因,提高极端暴雨强度和落区预报的准确率,利用NCEP再分析、自动气象站降水、常规观测资料及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年8月7日和2017年8月7日发生在甘肃东南部两次极端暴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极端暴雨天气过程都伴随着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性天气,具有降水量大、雨强强、灾害重的特点,其中冷空气的强度对暴雨落区、空间分布以及影响系统移动以及对流强度产生重要影响。在强冷空气和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影响下,暴雨区偏南,强降水区域小,持续时间短,不稳定条件更好,对流强度更强;在弱冷空气和高原槽、低层低涡、低空急流作用下,暴雨区偏北,强降水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大气湿层厚度大,低层水汽辐合强度、涡度以及垂直速度更强,降水效率更高,但对流强度相对较弱。卫星云图上,在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对流发展旺盛,形成强中尺度对流云团,对流云团呈带状;在弱冷空气作用下对流云团尺度小,发展范围小,有暖云降水特征,降水效率高。  相似文献   

14.
2007年汛期淮河流域连续性大暴雨TBB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水平分辨率0.1°×0.1°经纬度FY-2C卫星TBB网格资料、连续性强降水过程和最强降水时段的加强加密降水资料(其中,安徽临泉县迎仙站日降水破安徽省日最大降水纪录),对应分析TBB平均场分布特征及其演变特点,揭示强降水云团生消史与暴雨发展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TBB低值区与淮河流域强暴雨落区有明显的对应关系,TBB值减小过程与雨强增强过程比较一致,TBB梯度大值区在某地长时间维持将产生长时间强降水.源源不断的来自南海经广西沿着副高西北侧向东北方向伸展的水汽输送,与西风槽不断带来的新鲜冷空气在淮河流域相汇,对淮河流域强降水云系的生成、发展和维持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此阶段TBB 低值区在淮河流域一带稳定少动,南北摆动幅度小,时生时伏的变化,造成淮河流域天气53 年以来全线致洪暴雨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面逐时降水资料、常规天气资料、雷达、卫星以及台风年鉴资料,对39个登陆福建不同地段的台风短时强降水空间、时间分布及强降水强度、落区、过程雨量分布及其与登陆时台风强度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登陆福建台风短时强降水规律,结果表明:(1)登陆中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多,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短;登陆北部台风强降水站数虽少,但单站强降水持续时间最长。(2)强降水主要时段登陆北部、中部类是登陆前5小时至登陆后5小时,登陆南部及南海北上类是登陆时至登陆后15小时。此外,南海北上类及登陆北部类强降水落区多数在内核区;登陆中部类强降水落区在台风中心附近的频率是几类中最低的,大部分强降水落区在北侧的螺旋雨带上。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2013-07-26鲁西北西部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的暖式切变线是产生此次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偏南气流输送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建立了不稳定层结,冷空气触发对流,引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导致强降水产生;大暴雨发生在水汽通量高值区右侧的密集带偏西位置及暖湿空气沿着冷空气爬升的能量锋上;强降水发生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强盛到成熟阶段,降水落区位于强冷云顶的后侧,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云顶亮温梯度最大处。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静止气象卫星图像等资料,对造成贵港市2012年5月12~13日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主要是由低涡配合高空槽、低空急流共同影响造成的。分析发现:系统的高低空配置以及低层θse、ζ、和水汽通量散度等与降水时段和落区对应关系较好。中尺度对流系统是造成暴雨的主要中尺度系统,多个中β尺度对流雨团更迭并移经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而产生大范围暴雨,强降水落区产生在云团移动方向的后侧。难点在于低涡的生消时间较短,生成时间以及移动方向难以确定,为预报强降水落区和降水时间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8.
近10a湖北省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与主要天气概念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北省78个气象站逐小时雨量和地面风场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和卫星云图资料,对湖北省1999—2009年208例强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雨团源地和路径、雨强特征、主要影响天气系统进行了普查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强降水源地主要位于鄂西山区和江汉平原南部,在不同引导气流的作用下,强降水雨团主要有6条活动路径;强降水频发区主要位于孝感、黄冈北部和宜昌等地,孝感是全省强降水频发中心;影响强降水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干线(又称露点锋,下同)、湿舌、暖切顶部辐合区、冷切尾部辐合区、气流汇合区、涌线、地面辐合线;根据干线的不同作用和影响方式,将湖北省180个干线类强降水分成干侵入型、干混合型、干锋生型和暖干型四种类型。基于对动力、水汽、不稳定三个条件以及强降水落区等显著特征的总结分析,归纳出四种干线类强降水的天气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9.
对巴州地区一次大范围的强降水、冰雹天气作了分析,重点从环流形势、不稳定条件、卫星云图等方面阐明了形成大范围降水的有利条件。指出卫星云图可以提供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识别和监测,直观反映出大降水,尤其是冰雹的落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证明T106产品在预报中的准确性较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将C波段雷达资料用LAPS模式的云分析系统进行反演,并采用Nudging技术将反演得到的云微物理场引入GRAPES中尺度数值模式,结合1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模拟实验,研究了C波段雷达资料同化对GRAPES中尺度数值模式短临降水预报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雷达资料同化能够改进中尺度模式的降水预报,模式前6 h的降水预报相关系数和不同等级降水TS评分都有提高,同时降水峰值提前了1 h,有助于缓解模式spin-up问题。②模式降水预报的改进效果主要由强降水贡献,最大改进效果集中在4~6 h。③同化雷达资料后25 mm以上强降水预报站数比更接近实况,落区偏差幅度更小,降水落区和强度向实况方向得到调整。④10 mm以下弱降水在吸收雷达资料后,站数比相较于控制预报,比实况增加更多,落区偏差幅度增大,存在预报过量的问题。弱降水预报过量主要集中在4~6 h,而前3 h对降水预报的改进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