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两类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河南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以后冬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距平的月际差,将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分为冬季增强和减弱型,并分析了两种类型和河南省夏季降水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台风、降水(旱涝)和气温(寒冷、冷空气)等角度,对近年来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异常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可以得到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广东气候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厄尔尼诺年登陆台风频数少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厄尔尼诺)当年10月份热带气旋频数偏多(少)、生命史偏长(短)、影响时间较长(短)、强度较强(弱),即厄尔尼诺当年及次年台风季偏短,拉尼娜年当年台风季偏长;(2)降水:厄尔尼诺年,广东冬、春、夏季降水明显偏多,拉尼娜年,冬、春降水偏少不明显,但中等及强厄尔尼诺事件以及连续性的厄尔尼诺事件和夏季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广东易发生旱灾;(3)气温、寒潮、冷空气:研究结论不一致。然而即便是厄尔尼诺事件,其不同的分布型、强度和发生时间等也都会对广东气候异常产生不同影响,且具有很强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3.
根据1967-2016年揭阳市4个国家气象站(揭阳市区、揭西、普宁、惠来)的观测资料以及Nino3+4区的海温指数(ONI),分析了揭阳市降水量、暴雨日数与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50a来揭阳市的年降水量呈现出年际和年代际波动起伏的特点。在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发生时,揭阳春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偏多/偏少,秋季降水主要表现为偏少/偏多,秋季暴雨日数主要表现为偏少或偏多;冬季暴雨只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或拉尼娜事件发生的年份。  相似文献   

4.
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温异常事件包括厄尔尼诺 (EL- Nino)和拉尼娜 (L a- Nina)现象。通过对赤道东中太平洋特定区域海温指数的统计分析 ,确定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出现的诊断指标 ,分析了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出现周期 ,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广西气候变化的一些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厄尔尼诺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的影响及其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对黑龙江省低温洪涝灾害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一种表征厄尔尼诺的指数(ENI)。根据ENI谱分析结果,提出了一种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统计预测方法。经1997年对强厄尔尼诺和1998年对拉尼娜事件预报检验证明,该方法可行,可在区域和省级短期气候预测中应用。  相似文献   

6.
赤道太平洋海域海温异常事件包括厄尔尼诺(EL-Nino)的拉尼娜(La-Nina)现象,通过对赤道东中太平洋特定区域海温指数的统计分析,确定厄尔诺和拉尼娜出现的诊断指标,分析了肆经诺和拉尼娜的出现周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对广西气候变化的一些主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杨万春 《广东气象》2004,(4):10-11,21
本文通过制作曲江汛期旱涝指数和冬季冷指数,从强度方面简要地分析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曲江汛期旱涝和冬季冷暖的统计关系。从而为当地的气候分析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中国温度、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董婕  刘丽敏 《气象》2000,26(2):25-28
根据1951~1998年北太平洋海温和中国温度、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春、夏、秋、冬四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厄尔尼诺及拉尼娜事件和中国温度、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与中国温度、降水有一定关系,其中与温度冬季关系较好,与降水秋季关系最好。  相似文献   

9.
两类ENSO对中国北方冬季平均气温和极端低温的不同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子琪  张文君  耿新 《气象学报》2017,75(4):564-580
利用1961-2012年观测、再分析资料以及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数值试验,探讨了中国北方冬季平均气温对于不同类型(即东部型和中部型)ENSO事件的气候响应,并分析了不同类型ENSO对极端低温事件的可能影响,重点关注了北大西洋涛动(NAO)在其中的桥梁作用。结果表明,ENSO信号能通过调制北大西洋地区的大气环流改变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纬向温度平流输送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强度,进而影响中国北方冬季气温,由于不同类型ENSO事件海温分布的差异,这种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两类厄尔尼诺和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均呈现负位相,不利于北大西洋的暖湿空气向欧亚大陆输送,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因而中国北方地区较气候态偏冷。中部型厄尔尼诺和东部型拉尼娜事件冬季气温负异常的显著区域分别位于东北大范围地区、内蒙古河套附近;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冬季显著的冷异常信号仅局限于黑龙江北部与大兴安岭地区;而中部型拉尼娜事件冬季虽伴随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但其空间结构向西偏移,对下游中国北方地区气温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可能受局地信号干扰较大。数值试验再现了北大西洋涛动以及中国北方冬季气温对不同类型ENSO的响应,进一步佐证了上述结论。此外,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冬季中国东北地区日平均气温容易偏低,极端低温事件的发生频次增多;而两类拉尼娜事件对极端低温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详细分析了厄尔尼诺/拉尼娜与重庆夏季典型涝/旱年之间的不对称关系。结果表明:(1)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对重庆次年夏季降水有不对称影响。厄尔尼诺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与重庆夏季典型涝年的特征一致;然而,拉尼娜年的大气环流异常与重庆夏季典型旱年的特征不一致。(2)从冬季到次年夏季,厄尔尼诺对重庆夏季典型涝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热带印度洋海温的‘接力效应’维持的。  相似文献   

11.
将黑龙江省53个气象站的夏季降水做点相关,将达到统计显著性标准最多的台站降水分布图定义为主相关型,讨论了与该降水类型对应的500hPa环流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西南部和鹤岗一带的夏季降水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夏季降水有明显的西北-东南向分布,可利用南北降水之差来描述全省夏季降水的最主要雨型,500hPa高度场乌拉尔山槽脊变化和我国副热带地区高度距平均不同对黑龙江省夏季降水关系密切,鄂霍茨克海地区的高度距平对省夏季降水的南北分布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及其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 ECMWF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 ,研究了较为细致的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揭示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并采用 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深度存在典型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大气 EU遥相关型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相互作用 ,大气 EU遥相关型有利于冬季积雪异常分布型的出现和维持 ,而积雪异常分布型对大气 EU遥相关型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进而对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冬季积雪的这种异常分布型与夏季大气环流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夏季大气环流 ,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积雪异常分布型可以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 ,对东亚季风及中国夏季雨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3.
晚秋与后冬间欧亚遥相关型波列反相现象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围绕1979/1980—2013/2014年晚秋(11月)与后冬(次年1、2月)间欧亚遥相关(EU)型波列关系展开研究,揭示了晚秋与后冬间欧亚遥相关指数存在显著负相关,即二者主要呈反位相变化。对比晚秋与后冬间欧亚遥相关型呈反位相和同位相变化时的环流演变规律发现,反位相变化年晚秋环流异常对后冬有显著的指示意义,而同位相变化年晚秋环流异常对后冬指示意义较弱。就可能的外部成因而言,反位相与同位相变化过程均与北大西洋湍流热通量(NATU)异常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具体物理过程表现为:当北大西洋湍流热通量正(负)异常时,有利于北大西洋50°N附近上升(下沉)运动及对流层中低层水汽含量显著增多(减少),相应北大西洋上空高度场乃至整个欧亚遥相关型波列表现为负(正)异常。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格局与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概述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影响等领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城市景观格局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作用,并结合城市景观格局研究中的新领域——景观格局优化,提出了解决城市热岛问题的新思路,即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达到缓解甚至消除热岛效应。展望了城市景观格局和城市热岛效应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与广东持续性干旱事件有关的两类海温异常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_2005年广东省86个常规地面观测站降水资料、 ERSST全球月平均海温资料以及NCEP/NCAR 大气多要素再分析资料, 分析了广东跨季节持续性干旱事件(下称广东干旱)与海温外强迫之间的关系及其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与广东干旱相关的海温异常有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负异常型(即La Nia型)、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两种类型。约在1975年之前, 广东干旱基本上属于La Nia型; 在1975年之后, 除了La Nia型外,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干旱出现概率明显增加。可见,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 广东干旱成因更复杂。近几年来广东干旱频繁发生, 与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出现概率增加有关。La Nia型、 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异常型与广东干旱之间都存在物理上的联系, 不同的海温异常型对广东干旱影响的物理过程有所不同, 即使同一种海温异常型对不同季节的影响过程也有所不同, 然而所有物理过程最终都是通过改变和削弱降水所需的动力条件或水汽条件, 从而造成局地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葛旭阳  朱永是 《气象科学》2001,21(2):147-153
本文首先对青藏高原热力状况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分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除具有整个高原一致性外,还具有南北反相关及东西反相关等异常的热力对比分布型,不同的下垫面热力分布型能够对大气环产生不同的影响。并针对南北反相现象进行成因及持续性分析,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关分布型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分析表明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南北反相关分布型与大气环流的异常有关,青藏高原下垫面热力状况异常实际上可能是亚洲冬季风异常活动的结果;而高原下垫面热力异常状况具有较强的持续性,其与后期大气环流存在密切的联系,通过影响亚洲夏季风进而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分布型,即当青藏高原下同前冬热力状况为南侧偏暖(冷),北侧则偏冷(暖)分布时,对应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易偏旱(涝),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7.
The second EOF(EOF2) mode of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ummer rainfall over East China is characterized by inverse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South China(SC) and the Yellow River-Huaihe River valleys(YH).However,understanding of the EOF2 mode is still limited.In this study,the authors identify that the EOF2 mode physically depicts 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climatological summer-mean rainy bel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YRRB),based on a 160-station rainfall dataset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1951-2011.The latitudinal variation of the YRRB is mostly attributed to two different rainfall patterns:one reflects the seesaw(SS) rainfall changes between the YH and SC(SS pattern),and the other features rainfall anomalies concentrated in SC only(SC pattern).Corresponding to a southward shift of the YRRB,the SS pattern,with above-normal rainfall in SC and below-normal rainfall in the YH,is related to a cyclonic anomaly centered over the SC-East China Sea region,with a northerly anomaly blowing from the YH to SC;while the SC pattern,with above-normal rainfall in SC,is related to an anticyclonic anomal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WNP),corresponding to an enhanced southwest monsoon over SC.The cyclonic anomaly,related to the SS pattern,is induced by a near-barotropic eastward propagating wave train along the Asian upper-tropospheric westerly jet,originating from the mid-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 Atlantic.The anticyclonic anomaly,for the SC pattern,is related to suppressed rainfall in the WNP.  相似文献   

18.
几种亚洲季风指数与中国夏季主要雨型的关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采用EOF方法分析了中国夏季降水的主要特征 ,其第一 (EOF1 )和第二 (EOF2 )特征向量及其时间序列 (EOF1 - T、EOF2 T)基本上反映了中国夏季 1 (或 3)类和 2类主要雨型的空间和时间分布 ;进一步建立了EOF1、EOF2及其对应的时间序列EOF1 - T、EOF2- T与季风指数的关联 ,以及中国夏季主要雨型与季风指数直接的关联。结果表明 :各季风指数都对中国夏季的 1类雨型有较好的反映能力 ,都对 2类雨型无反映能力 ,仅学者施能定义的指数对 3类雨型有一定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9.
汪宁  许遐祯  王莹  张耀存  吴伟 《大气科学》2017,41(3):461-47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735站气温和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欧亚遥相关型的时间演变和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欧亚遥相关型不同位相时东亚大气环流的差异,并进一步研究了欧亚遥相关型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和降水过程中东亚高空急流的重要作用。从结构上看,欧亚遥相关型位势高度异常中心位于250 hPa高度,表现出准正压的结构。欧亚遥相关型位于正位相时,东亚温带急流强度偏弱且位置向北移动;副热带急流强度偏强,两支急流在45°N附近有明显分界;西伯利亚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强度增强;东亚大槽加深,槽线倾斜不明显。负位相时则相反。欧亚遥相关型与东亚高空急流的联系是其影响我国气温降水的重要原因。正欧亚遥相关型时,偏弱的温带急流区较强的北风分量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从而造成我国气温偏低;偏强的副热带急流区增强的南风将副热带地区暖湿空气向北输送,两支急流协同变化,影响我国冬季降水异常的分布。去掉温带急流或副热带急流偏强的年份,欧亚遥相关型与我国温度、降水的相关性显著减弱,说明欧亚遥相关型是通过东亚高空急流协同变化的桥梁,对我国温度和降水异常产生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欧亚遥相关型与副热带急流的关系不如其与温带急流稳定,导致在欧亚遥相关型同一位相时东亚高空急流存在两种不同的配置,这种高空急流配置的不唯一性使得东亚高空急流能对欧亚遥相关型的气候效应起到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的空间非均匀分布与前期海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1978-2007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NEC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和NOAA提供的第2套扩展重建海温资料,从区域整体角度确定了近30 a(1978-2007年)江淮流域梅雨期.采用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经验正交函数)分析,讨论了江淮流域梅雨期降水空间非均匀分布特征,着重研究了影响江淮梅雨空间非均匀分布的前期海温关键区及关键时段.结果表明:全区一致梅雨旱涝与前期冬季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海温异常有密切的联系.当前期冬季该海域海温偏高时,冬季风偏弱,对应后期梅雨一致偏涝,反之则偏旱.5月南海至台湾和菲律宾以东附近海温偏低,江淮流域梅雨量偏多,反之则偏少.梅雨的南北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中印度洋的海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前一年10月至当年1月中印度洋海温偏高时,梅雨期850 hPa江淮之间易形成切变线,有利于梅雨区“南旱北涝”,反之则“南涝北旱”.梅雨的东西反相分布与前期秋、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关系密切,ENSO事件有可能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西位置,从而引起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导致梅雨东西分布反相.前期秋季和冬季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年(对应ENSO暖事件),西太副高位置偏西,有利于梅雨区“东旱西涝”,反之则“东涝西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