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土石坝振动台模型试验是认识坝体地震破坏过程和检验抗震措施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针对2种坝体材料,利用小型振动台,开展了一系列不同加载工况、不同加筋方式的土石坝小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①2种坝体材料的初始破坏都首先从坝顶开始,表明坝顶是抗震的关键部位,与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一致;②相同加载条件下,级配较差的碎石料模型坝的抗震性能优于砂砾石料,表明相对于级配,堆石料自身的性质对土石坝抗震性能的影响更大;③由细铁丝网和纱布组成并在坝坡采取包裹处理的复合加筋的抗震措施,抗震效果优于平铺纱布、平铺纱布且在坝坡包裹处理、平铺细铁丝网等的抗震措施。研究成果可供进一步开展土石坝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的材料选择、抗震措施设计等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是一种柔性挡土结构,目前尚未建立较严密的设计方法,作用在土工格栅加筋墙壁上的地震动土压力研究是抗震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应用基于拉格朗日法的完全非线性动有限差分法研究整体面板式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壁在地震作用下各设计参数对挡壁动土压力的影响。采用弹塑性模型模拟填土,采用耦合弹性参数描述格栅与土接触界面特性,参数包括加筋间距、长度、刚度、地震强度和填土性质等,分析墙壁的动土压力沿墙身的分布特征,得出了影响地震动土压力的显著参数,证明了土工格栅加筋墙体的优异吸震能力,研究结果为整体面板式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抗震设计中的动土压力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本文根据我国古建筑在历次地震作用下的结构破坏状况,总结了古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介绍了古建筑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泰安市古建筑实例进行了抗震性能分析并给出了抗震性能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文    钱江  王晓燕 《世界地震工程》2021,(2):160-172
电梯作为高层建筑不可缺少的竖向交通工具,是非常重要的非结构构件。历次地震灾害表明:电梯抗震性能较差,在地震中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目前,各国对加强电梯抗震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提高电梯抗震性能逐渐引起重视。从三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进展:(1)回顾了电梯在以往地震中的破坏情况,归纳总结了电梯地震破坏类型。(2)从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指出了不足之处。(3)总结了各国关于电梯抗震的设计方法,比较了规范之间的异同。通过梳理电梯抗震性能的研究现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提高电梯抗震性能设计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7年5月11日新疆塔什库尔干5.5级地震给震区建筑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破坏。选择震区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砖混结构以及土石木结构等3类典型建筑结构,介绍了各类建筑结构地震破坏特点,分析了震害特征与破坏机理。结果表明:RC框架结构在地震中表现出了优异的抗震性能,即使在震中区,破坏也仅仅表现为非结构性破坏,如填充墙开裂和吊顶脱落等;砖混结构绝大多数抗震性能优良,仅震中区的少数建筑物发生了承重墙墙体开裂情况;土石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最差,地震破坏最为严重,是导致该次地震人员伤亡主要原因。建议地震高烈度设防区房屋建筑应采用抗震性能较好的RC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抗震性能差的土石木建筑房屋应尽量避免继续建设和使用。结果可供类似地区房屋建设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新型混凝土空心砌块房屋抗震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介绍了一种集承重与保温于一体的新型混凝土砌块房屋的抗震性能的研究结果。文中采用具有负刚度的四折线恢复力模型,用Newmark数值积分法,选用代表I-Ⅳ类场地的10地震记录,分别对两栋典型的新型砌块房屋进行了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研究了在抗震设防“三水准”情况下房屋的抗震能力。计算结果表明:新型砌块房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7、8度地震区分别建造7层和6层的这种房屋可满足抗震设防三水准要求。文中还介绍了一个足尺新型砌块房屋模型的模拟振动台试验,用本文给出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了计算,且将振动台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做了比较,验证了本文选取的计算模型是合理的、计算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鉴于网络、通讯设备的安全性能变得日益重要,介绍了网络、通讯设备的抗地震试验方法,并着重于介绍美国的抗震试验标准及抗震试验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8.
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念出发,给出了客运专线桥梁结构的性能目标及各性能水准下的桥墩地震破损描述,明确并量化了桥墩各抗震性能目标的验算内容。给出了小震不坏及可控制中震损伤的验算方法,简化能力谱法计算位移延性系数,指出了大震时最大位移验算的不足,讨论了桥墩大震时地震损伤指数的计算与验算,通过算例详细介绍了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与过程。  相似文献   

9.
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介绍了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及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的相关研究,总结归纳出地震作用下地铁地下结构的地震破坏形式与地震反应特征;对地铁地下结构的不同抗震研究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指出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与适用情况。针对我国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分析理论研究不足,基础资料积累欠缺,抗震设计尚无可靠依据的实际情况,探讨了黄土动力本构模型、黄土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离心机振动台试验研究及抗震分析方法等因素对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抗震研究可靠性的影响,提出黄土地区地铁地下结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地震破坏机理分析、抗震性能分析及抗震设计中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0.
医疗建筑在地震中担负着抗震救灾的重要职能,不仅主体结构在地震时需安全可靠,其非结构系统的功能可恢复性也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医疗建筑非结构系统的分类和震害表现,综述了国内外相关抗震规范要求及抗震研究进展,其次提出了基于性能的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的两种方法,总结了医疗建筑中的填充墙、吊顶、医疗设备、管道等非结构构件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要求,最后对非结构系统的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Since 1976 groundwater-levels and the temperature of thermal water have been monitored in 100 wells distributed mostly in the southern Kanto and Tokai districts of Japan in order to predict earthquakes. Good examples of groundwater precursors were recognized prior to the following destructive earthquakes: the 1978 West Off Izu-Oshima Earthquake (M 7.0), the 1978 Off Miyagi Earthquakes (M 7.4), and the 1980 East Off Izu Peninsula Earthquake (M 6.7). In the 1978 West Off Izu-Oshima Earthquake, groundwater levels and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volume strainmeters, installed in the Izu peninsula, showed precursory changes at about the same time. In the other cases, however, precursory behavior was observed only in water level and temperature monitoring. Empirical relations are given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of the farthest groundwater anomaly, and between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precursor time of groundwater.  相似文献   

12.
秦乃岗 《华南地震》2001,21(4):27-32
用强震概率增大时段判定法M8方法判断近年来广东省及邻区几个主要震区(粤闽赣地区、粤桂琼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期地震发展趋势,结果显示1997年5月福建永安5.2级地震,1999年5月海南5.1级地震,震前约1年半,地震所在区域均出现了强震概率增大时段.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计算结果未发现强震概率增大时段.  相似文献   

13.
为对比分析5·12汶川地震和3·11东日本大地震的加速度反应谱和结构地震反应特征,挑选132条汶川地震和404条东日本大地震中Ⅱ类场地上的水平向加速度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这两次大地震的标准加速度反应谱,给出了拟合谱曲线。将所得拟合谱作为需求谱,分别对6层框架结构和20层框架结构进行了Pushover分析,比较在上述两次大地震下不同框架结构地震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东日本大地震记录比汶川地震记录具有较明显的长周期地震动特征;两次地震记录的区别在高层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上表现得更加明显,东日本大地震记录对具有较长自振周期的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第13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概况。内容涉及大会报告和6个专题(工程地震、岩土地震工程、结构工程、生命线工程、综合减灾与社会经济问题以及近期地震的经验教训与地震工程实践)。作者还对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地震工程最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作以论述。最后,根据对本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的认识,作者对如何办好由中国地震局主办2008年在我国北京举行的第14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谈了一些初步的看法。笔者愿以此文使国内同行对本届大会有一个概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张盛峰  张永仙 《地震》2021,41(4):203-217
20世纪90年代由世界多个国家的地震学家围绕“地震可否预测”问题进行国际讨论后, 人们开始思考适用于地震预测研究的规则应该有哪些, 尤其是地震学家针对地震预测研究中所采取的途径和工作思路开始发生了变化。 2007年开始的“区域地震似然模型”(Regional Earthquake Likelihood Models, RELM)工作组和由此进一步而来的“地震可预测性国际合作研究”(Collaboratory for the Study of Earthquake Predictability, CSEP)计划开始之后, 一大批地震预测模型和与评估其预测效能有关的统计检验方法加入进来, 在设立相同的预测规则和使用统一的数据来源下, 通过全球设立不同测试中心的方式, 共同参与到对地震可预测性问题的系统研究中来。 当前, CSEP计划已由开始的1.0阶段发展至2.0阶段, 为使读者了解与这几项国际合作研究相关的工作主旨和发展历程, 本文总结了与CSEP工作1.0阶段相关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 以期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As part of the 2007 Tri-Center Field Mission to Japan, a reconnaissance team comprised of fourteen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ree faculty members from three U.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 namely, Multidisciplinary Center for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MCEER), Mid-America Earthquake Center (MAE), and Pacifi 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PEER), undertook a reconnaissance visit to the affected area shortly after the 2007 Niigata- Chuetsu Oki earthquake. This mission provided an opportunity to review the nature of the earthquake damage that occurred, as well as to assess the signifi cance of the damage from an educational perspective.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seism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preliminary fi ndings of geotechnical and structural damage, and the causes of the observed failures or collapses. In addition, economic and socio-economic considerations and experiences to enhance earthquake resilience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
赵静  张吴明  焦中虎 《中国地震》2017,33(2):319-327
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的表面潜热通量数据,对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序列前后所出现的潜热通量异常展开讨论,结合主震震中周边区域在1991~2011年的中强地震序列数据,分析了潜热通量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日本大地震前的潜热通量剧烈变化不一定是异常,且不一定由此次地震活动引起;(2)该研究区域内20年间出现过多次有疑似"热异常"却无明显震例与之相对应的情况;(3)该研究区域内20年间有超过60%的中强地震震前并无"热异常"出现;(4)在研究潜热通量变化是否属于异常时,应尽量多地考虑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科学合理地设定判断参数;(5)在研究潜热通量异常与地震的关系时,应对特定区域作长时间序列分析,而不是单纯针对短期内的个别震例进行判别。  相似文献   

18.
Output‐only system identification is developed here towards assessing current modal dynamic properties of buildings under seismic excitation. Earthquake‐induced structural response signals are adopted as input channels for two different Operational Modal Analysis (OMA) techniques, namely, a refined 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 (rFDD) algorithm and an improved Data‐Driven Stochastic Subspace Identification (SSI‐DATA) procedure. Despite that short‐duration, non‐stationary, earthquake‐induced structural response signals shall not fulfil traditional OMA assumptions, these implementations are specifically formulated to operate with seismic responses and simultaneous heavy damping (in terms of identification challenge), for a consistent estimation of natural frequencies, mode shapes, and modal damping ratios. A linear ten‐storey frame structure under a set of ten selected earthquake base‐excitation instances is numerically simulat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from the two identification methods. According to this study, best up‐to‐date, reinterpreted OMA techniques may effectively b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current dynamic behaviour of buildings, thus allowing for potential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approaches in the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ange.  相似文献   

19.
地震工程试验联网最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地震工程试验联网(NEES)是新世纪地震工程学科最重要的事件。由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牵头,全美15家主要的地震工程研究单位共同实施一项旨在调动全部优势资源进行复杂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协同试验研究计划。该计划从1999年开始,将于2014年全部完成,目前多数成员单位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有些单位利用新装备实现了某些利用传统手段无法完成的试验任务。建议工程力学研究所燕郊的结构实验室直接按照加入NEES的标准进行硬件配置和软件开发,使硬件的数量和技术指标满足NEES要求;使软件与硬件配套,实现与NEES联网,可远程快速通讯,实时监控,实时数值模拟计算,实现显式、隐式和显隐混合算法伪动力试验以及具有位移控制、力控制、位移和力混合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以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为信息载体,统计分析了1999~2004年《世界地震工程》被我同期刊、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的引用状况。结果表明,该刊共被引981次,在同类期刊中被引次数名列前茅;引用期刊主要足近200种高等学校学报;引用期刊论文主要归类于建筑科学和地震学;引用学位论文的作者单位都是具有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机构;《世界地震工程》作为建筑科学类核心期刊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较强的理论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