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潮汕坳陷是中生界地层为主的沉积坳陷,是南海油气勘探突破的重要领域.LF35-1 1钻井证实了潮汕坳陷存在大套中生代海相地层,但未获油气发现,在钻至目标层前钻遇了侵入岩体,凸显了中生界钻前预测的重要性,本文对收集到的一条穿越潮汕坳陷长排列地震测线资料进行了多次波压制和AVO反演处理,获得了清晰的剖面反射特征,识别了两个中生界AVO异常带.研究区中生代速度普遍较高,但折射波速度计算表明这两个异常带中生界纵波速度低于背景速度,可能具有有利储集物性条件,因此作为AVO分析的选择区.但是AVO反演的纵波速度反射率剖面上显示为很大的数值,因此异常带成岩程度较高,可能不是油气成因的异常.地震偏移剖面也显示异常区受到切穿海底的高角度断裂影响,下部反射模糊杂乱,可能还有岩体侵入的影响,都不利于油气储集.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海前新生代残留盆地初探   总被引:32,自引:18,他引:14  
中国近海沉积盆地按形成时代可以划分为新生代盆地和前新生代盆地。新生代陆相碎屑岩断陷盆地有良好的油气前景,而古生代还有广泛海相碳酸盐岩分布地区,只要它们经受中生代挤压,改造后还能保留下来,就具有巨大的油气潜力。初步分析中国近海的油气勘探资料及大地构造演化史表明,陆内断坳盆地下伏以古生代碳酸盐岩为主的残留盆地。而陆缘盆地并不是寻找古生代残留盆地的场所。但在台西南盆地,珠江口盆地潮汕坳陷发育海相中生代盆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山前带勘探程度较低,是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潜力区之一.受地表条件复杂、近地表激发条件差、目的层埋藏较深等地震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品质较差,严重地制约了地震资料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本文在分析研究区新采集的深反射地震资料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地区地震数据记录特点和噪声分布规律,采用"六分法"叠前去噪方法进行噪声压制,在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中深层资料信噪比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在多年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工作中,地震法一直是无可取代的技术手段之一,但对于类似广西地质条件复杂、地形条件恶劣的地区难以采集到高质量的地震资料,重磁电等非震方法技术则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多年以来,在桂中坳陷针对页岩气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工作程度很低,笔者以来宾地区较系统的重磁电工作为基础,通过联合反演与综合研究,有效减小了物探多解性、提高了推断解释的准确度和可靠性,系统查明了研究区中富有机质泥页岩目标层系的分布、埋深及厚度等特征,利用"厚深比"参数对研究区页岩气有利目标区带进行了圈定预测,为桂中坳陷地区下一步的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和优选靶区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北黄海盆地是中国东部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的含油气盆地之一,从原始地震资料分析入手,利用研究区波阻抗、道积分、瞬时振幅、瞬时频率等多种地震资料特殊处理方法及AVO油气检测技术,并结合沉积相和区域地质资料,对北黄海中部坳陷A构造的储盖层分布、含油气性等油气地质条件进行分析预测,认为研究区A构造中新生带地层纵向上主要有两套有利的储盖组合,且构造中部和翼部含油气性较好。  相似文献   

6.
潮汕坳陷MZ-1井揭示的中生界为深入分析南海北部晚中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关键性的资料.基于MZ-1井的标定,开展了系统的地震剖面构造-地层解释,在中生代地层内识别出Tm30区域性不整合面,同位素定年确定该界面发育于早白垩世末至晚白垩世初,落实了潮汕坳陷上白垩统的分布.此外,在研究区西南部识别出大型的兴宁—东沙逆冲推覆带,主要由多条NW—SE向延伸、西倾的叠瓦状逆冲断层及其伴生的不对称褶皱组成,其明显控制了上白垩统厚度分布.由此可见,上白垩统构造层不具有张裂盆地的典型特征,因此南海北部主动陆缘向被动陆缘的转换不会早于晚白垩世末.研究认为,在南海地区特提斯残留洋盆关闭的总背景下,在约80 Ma时期,南海地块与华南陆块强烈碰撞挤压,在靠近碰撞带处的礼乐滩、潮汕坳陷西南部形成褶皱冲断构造体系,进而控制了潮汕坳陷晚白垩世周缘前陆盆地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南祁连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盆地内部坳陷边界、基底深度及内部构造控制着油气资源的分布.为落实南祁连盆地内部坳陷及构造分布,笔者充分利用多年来在研究区及周缘完成的各类勘探资料,以南祁连盆地的重力数据为主,结合相关资料,开展重力数据处理和综合反演解释,分析提取反映深大断裂的重力异常信息,并基于重力异常完成主要坳陷的密度界面深度反演和剖面2.5维反演,推断南祁连主要沉积盆地和坳陷的基底深度及起伏变化,进而综合讨论研究区主要坳陷的油气远景,为南祁连盆地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和进一步勘探选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基于重磁震资料的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综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分布有30多个新生代沉积盆地,其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资料的限制,南海存在不同区域盆地研究程度不同,不同区域盆地面积差别较大,部分盆地只是坳陷而没有达到盆地的级别以及盆地外围可能存在凹陷等问题.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问题制约了其油气分布规律、储量等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本文以地震剖面数据为约束,以重力资料为主、辅以磁力资料,研究了南海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构造区划.通过提取新生代盆地及其构造单元引起的重力异常,结合地震剖面等资料反演了新生界底界面深度及新生界厚度.在充分调研已有盆地和构造单元划分方案的基础上,根据南海的地质及地球物理特征,确定了盆地及构造单元划分标准.以新生界厚度为基础并结合重、磁、震、地质等资料,进行地质-重磁震联合解释,将南海原有的36个盆地重新划分为24个盆地,盆地总面积扩大了约15万km2.研究表明,南海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厚度在1.5~16 km之间,有6个北东东/北东向沉积坳陷带、2个近南北向沉积坳陷带以及1个三角沉积坳陷区;盆地展布方向主要为北东和北东东向,其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呈现"南三北三"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含油气盆地的边缘地带,冲积扇体内部高速砾岩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下伏构造目标的落实精度,增大了油气勘探的风险.充分考虑砾岩的分布特征,选取合理的速度建场方法,准确落实下伏构造目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途径.本文系统建立了"高速"背景下的构造目标落实技术流程,其实现过程可概括为几大步骤:首先,综合利用测井、地震、地质及非地震资料,明确高速砾岩的响应特征,准确识别高速砾岩;然后,通过地质规律分析与地震综合解释,精细预测高速砾岩的分布特征;其次,全面考虑浅层砾岩的分布及下伏构造目标的发育特征,建立相应的地质模型,初步定性判断高速砾岩对下伏构造目标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研究区实际占有的资料及地质条件,选取合理的速度建场方法,落实下伏构造圈闭的形态.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彭阳地区和库车坳陷北部大北地区的高速砾岩发育区域,该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有利区带的综合评价及新一轮的井位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潜山断裂带的隐蔽油气藏模式复杂,勘探难度大;本文从地质角度分析研究了该区复杂潜山断裂带勘探中存在的主要难点。利用正演模拟技术重点研究了济阳坳陷典型的潜山带模式。提出了适用于潜山断裂带油气藏勘探的高精度采集目标设计及全三维地震等方法,并以潜山油气藏勘探为例,探讨了目标采集设计、宽方位采集、以及点激发和点接收等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酒泉盆地群热演化史恢复及其对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酒泉盆地群是由两期不同性质、不同世代盆地叠加而成的 .晚侏罗纪-早白垩世为拉张断陷盆地 ,第三纪以来为挤压坳陷盆地 .酒泉盆地群现今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都较低 ,地温梯度主要在 2 51- 3 0 0℃ /1 0 0m之间 ,大地热流值在 50- 57mW /m2 之间 .酒泉盆地群中生代晚期为拉张断陷 ,古地温梯度高 ,可达 3 75- 4 50℃ /1 0 0m ,新生代以来地温梯度逐渐降低 ,而花海盆地、酒西盆地石北凹陷沉降幅度小 ,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控制 .主生烃期仅有一次 ,为早白垩世晚期 .酒西盆地青西凹陷、酒东盆地营尔凹陷在新生代以来大幅度沉降 ,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现今地温控制 .主生烃期有两次 ,一次为早白垩世晚期 ,另一次为晚第三纪以来 ,且以晚第三纪以来为主 .不同盆地及同一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由于构造热演化史的不同 ,主生烃期及油气勘探前景明显不同 .  相似文献   

12.
Through rock acoustic emission experiments and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alysis, the tectonic stages in Meso-Cenozoic in the Kuqa depression of the Tarim basin are firstly divided. Then, combining with rock magnetic fabric analysis and memory informati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every tectonic stage are quantificationally resumed.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distribution relation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hydrocarbon formation stage by the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and the known hydrocarbon reservoirs, the effect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are further analyzed. The Kuqa depression has mainly experienced six tectonic movements since Mesozoic. Except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of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208-135 Ma) showed northeast-southwest extensional stress field where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σ1) was northwest-southeast, the others were compressive stress field where the orientations of the maximum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σ1) were near north-south. Along with the closure of the paleo-Tethys ocean, the Kuqa depression in the Indosinian stage (250-208 Ma) was in strong compressive circumstance with apparently big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magnitude. Due to the equilibrium adjustment of interior Eurasia, the Kuqa depression in the Early Yanshan stage (208-135 Ma) was in weak extensional circumstance with apparently small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magnitude. From the Late Yanshan stage (135-65 Ma) on, with a series of collision events occurring at the south edge of Eurasia, the Kuqa depression was in compressive circumstance again in which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σ1) magnitude was from small to big in turn. The Late Himalayan stage (2.6-0.7 Ma) was the main tectonic deformation stage with the biggest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 (σ1) magnitude. Tectonic stress field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hydrocarbon formation, it not only forms migration channels and trap structure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but also is the main drive power for hydrocarbon migration vertically along faults.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包括漠河盆地、根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等,蕴藏着丰富的中、新生代油气资源.为研究该盆地群域古生代、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综合建立盆地群域地球动力学模型,补充东北亚构造演化理论,本文综述该盆地群域受控的区域构造与深部构造背景、盆地群构造特征与性质、主要控盆断裂特征、盆地群油气条件比较以及盆地群域已完成并取得重要结果的地球物理工作.归纳已有主要认识和研究结果:(1)对大兴安岭西侧的盆地群起构造控制作用的构造带包括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黑河—贺根山缝合带、塔原—喜桂图缝合带、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带,以及额尔古纳—呼伦断裂和得尔布干断裂.(2)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和漠河盆地的盆地构造轴向与蒙古—鄂霍茨克洋缝合带走向相关;而且三个盆地内的一级构造单元走向(隆起、坳陷和推覆带)也具有这类特点.(3)几个地学断面的综合地球物理研究表明,大兴安岭西侧盆地群岩石圈地幔厚度自北向南变厚,南部盆地基底与华北地台基底表现类似;盆地群基底电性结构因受到软流圈热物质作用可能在继续演化.(4)在盆地沉积地层方面,漠河盆地的下部是侏罗系陆相煤系地层,上部是白垩系火山岩地层;海拉尔盆地由下侏罗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上侏罗统的大磨拐河组和下白垩统的伊敏组共同组成扎赉诺尔群,厚约3000m;二连盆地中生代地层中,中下侏罗统主要为含煤建造,上侏罗统为火山岩建造,下白垩统主要为含油建造和含煤建造,上白垩统为砂砾岩建造.(5)盆地群整体勘探程度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问题包括:由本研究区的地球物理、构造地质、石油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解决研究区受控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所包括的因素及其作用,以及在岩石圈尺度上三维空间的地球物理场表征;深部构造对盆地群域构造的作用;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研究区构造演化特点及其依据;从北至南约1650km长的盆地群域构造差异与依据;盆地群(域)油气条件与毗邻的松辽盆地在构造成因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济阳坳陷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历史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盆地的热历史是盆地的构造演化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及油气成藏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古温标模拟计算了济阳坳陷70口单井新生代以来的热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济阳坳陷内东营、沾化、惠民和车镇4个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济阳坳陷新生代以来的古地温梯度是逐渐降低的,但在早第三纪时期下降的幅度较大,而在晚第三纪-第四纪则下降的幅度明显较小;济阳坳陷在孔店组沉积时期的地温梯度为540~500℃/km之间,沙河街沉积时期为500~400℃/km,东营组沉积时期为400~385℃/km,晚第三纪时期为385~355℃/km,第四纪以来基本未变.坳陷内4个凹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早第三纪末期的东营构造运动以后,各凹陷的地温梯度演化差异更加明显.在晚第三纪时期,济阳坳陷各凹陷的地温梯度变化均较小,地温梯度的高低依次为东营凹陷、沾化凹陷、惠民凹陷和车镇凹陷.车镇凹陷的古地温梯度在整个新生代演化历史中均是济阳坳陷最低的.这种地温演化的差异与各凹陷的构造沉降演化史密切相关,同时地温演化差异也导致了各凹陷的烃源岩在生烃门限深度的差异.济阳坳陷的古地温梯度演化特征反映了济阳坳陷由断陷向坳陷的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库车前陆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然而盆地中新生代的构造热演化史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制约了油气的勘探.本文测试了吐孜2井磷灰石、锆石(U-Th)/He年龄数据,建立了He年龄随现今温度/深度变化的关系,确定该区磷灰石(U-Th)/He体系封闭温度为89℃.综合利用(U-Th)/He及镜质体反射率(Ro)数据模拟恢复了库车盆地吐孜2井中新生代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库车盆地吐孜洛克背斜形成起始时间约为5 Ma,新生代抬升剥蚀量平均约为670 m,平均抬升剥蚀速率为0.133 mm/a.根据新生代吐孜洛克背斜的构造演化分析确定了气源断裂活动及圈闭形成的时期,揭示了吐孜洛克背斜天然气成藏时间为5 Ma以后,且烃源岩生排烃、断裂活动及圈闭形成的时间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这是吐孜洛克油气田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应用(U-Th)/He技术研究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库车盆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羌塘盆地是目前国内石油勘探的热点地区之一,作者综合研究了羌塘盆地的地球物理、石油地质调查资料及INDEPTH-3深部调查结果,得出:1, 盆地内烃源层、储集层、盖层及其组合条件很好, 局部构造发育,有利于形成和保存油气藏,断裂不会成为致命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主要目的层为上三叠世-中侏罗系组成的中构造层;2,对盆地二级构造作了新的划分,否定羌中隆起,提出盆地表层的主要构造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成“三凹三隆”及“一深凹”的地壳结构特征,其中主沉降带内部及其两侧是最有利的找油气远景地带;3,本区壳幔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盆地北部火山及热活动多,对油气远景评价有较大影响,而盆地南部沉积厚度大,受深层热影响相对较小,是找油气的更有利的地段。4,强调查明深部地层物性、油气赋存状况,烃类物质的来源和上下构造符合情况是当务之急。重点是加强点上的调查和评价研究;5,提出不能轻视伦坡拉陆相第三系盆地找油前景,它可能汇聚有两侧海相地层的油气。  相似文献   

17.
柯坪塔格地区位于西南天山与塔里木盆地之间, 是塔里木地台的一部分, 其构造隆升与天山和塔里木盆地的演化密切相关. 本文首次将(U-Th)/He热定年技术应用于该地区构造抬升的研究, 对该区震旦系露头样品的磷灰石和锆石的(U-Th)/He进行了年龄测定和热史模拟, 结果表明柯坪塔格地区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抬升事件, 导致震旦系抬升至地表, 其中磷灰石(U-Th)/He年龄揭示了晚白垩世和中新世两期的构造抬升事件. 在早石炭世, 震旦系温度达到最大, 介于133~150°C之间, 结合沉积埋藏史得到当时的最大埋深是3400~3900 m. 在渐新世-中新世, 受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影响, 柯坪塔格地区沿柯坪塔格-沙井子断裂向巴楚隆起上逆冲, 地层快速抬升遭受剥蚀. 在15~10 Ma时, 柯坪塔格地区震旦系已抬升至地表. 自早石炭世至今, 柯坪塔格地区总剥蚀量达6170 m. 柯坪塔格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与塔里木盆地北缘是一致的, 但与天山及处于塔里木盆地内部的巴楚隆起的构造抬升过程存在差异. 中新世以后, 受喜山运动远程效应影响, 柯坪塔格和天山才同处于抬升状态; 而巴楚隆起在古近纪早期仍处于抬升剥蚀状态, 与柯坪塔格地区接受沉积相反. 本文利用(U-Th)/He热定年技术成功地揭示了柯坪塔格地区自震旦纪以来的构造-热演化史, 这些结果有利于人们对这一地区构造抬升的正确认识. 同时, 本研究对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及天山地区的构造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