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大陆及周边活动地块与活动地块边界带研究和划分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陆区6个Ⅰ级活动地块区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之间的共计24个活动边界带上的强震活动特征。从各边界带上强震活动的频次和单位时间、单位长度的地震应变能释放出发,讨论了各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强震总体活动水平;并从震级频度关系出发,计算了各带的理论最大震级与复发周期。通过与实际地震记录对比发现,由中国大陆各主要活动地块边界带的地震活动参数(a/b)所推算的强震活动强度与实际地震活动强度总体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强震复发期与构造活动速率则呈明显的反向变化关系,这也表明本研究给出的各边界带的a,b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中还利用历史强震资料以及各带强震活动的离逝时间,基于泊松分布,探讨了各活动边界带的现今地震活动水平及其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2.
白超英  李茂玮 《内陆地震》1991,5(2):113-118
结合新疆构造活动的特点及地震活动的分区,探讨了境内强震活动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新疆强震活动始于乌恰地区,分别沿南天山西段由南向北迁移和沿西昆仑带由西向东迁移。其迁移方式主要表现为天山带强震活动由低纬向高纬地区成组迁移,各带内次级活动区的往返迁移。研究结果将为判断新疆各区(带)地震活动的趋势及强震危险地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已有研究表明,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我国大陆强震的主体带和集中区, 因此有必要对各边界带开展强震危险性的跟踪分析。本文分别从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概率方法和b值变化特征3个方面对各边界带未来强震趋势进行了分析; 并分别根据加卸载响应比时序演化特征、 综合累积概率与条件概率、 b值下降判断了各边界带未来发生强震的危险程度。最后, 根据3种方法的分析结果, 探讨了中国大陆未来5年发生强震的可能区域。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边界带是强震活动的集中带,也是地震预测研究与防灾减灾的主要目标区,而最大地震震级是描述区域地震活动性的一个基本参数,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研究中,因此有必要开展各活动地块边界带最大震级分布特征研究.本文利用广义极值(GEV)分布对各边界带作极值统计分析,对于分布参数进行估计,比较极值分布99%分位数和b值截距法最大震级、历史最大震级,并计算各震级水平下地震平均复发周期与发震次数,探讨活动地块各边界带未来强震活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5.
天山地震带及乌恰交汇区强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英  王秀达 《内陆地震》1993,7(3):271-278
根据1880~1990年天山和乌恰地区M_s≥5.5级地震资料,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各带强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和相关性、强震活动的整体迁移规律及环境因子与强震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内在联系。用信息熵和马尔柯夫方法对各地震带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认为:在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力源和构造环境的差异,造成区内应力场分布不均匀,应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调整和传递,形成了各带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据此对整个天山地震带和乌恰区近期强震活动趋势作了判断。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带)地震危险性的灰色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我国大地构造背景和强震震中分布特征,划分出主要强震区(带)。通过对各区地震时间分布不均匀性的分析,划分出各区的强震集发时段。分别以各区强震集发时段的起、止时间为基本数据,运用灰色理论的基本方法,建立灰色预测模型。给出各强震区(带)本次和下次集发时段的灰色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炳乾 《内陆地震》1992,6(2):131-137
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我国大陆主要强震区强震活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青藏强震区、南北强震带和北疆强震区强震活动的相互关联程度较强;华北强震区的强震活动与其他强震区的关系较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地震动力学和强震危险性研究,是检验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的理想场所。近年来,伴随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地学研究热点。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危险区之一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为研究对象,构建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三维深浅结构和构造变形模式,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完善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活动地块理论,研发具有物理意义的时间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我国科学家20世纪末提出的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中国大陆强震危险地点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但是如何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活动地块运动和变形如何控制边界带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选择鄂尔多斯活动块为研究的目标区,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地块边界带断裂活动习性与强震复发行为;地块及周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应变分配;地块及边界带深部结构与深-浅构造耦合;活动地块理论完善与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执行两年来,在几个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初步成果,建立了主要边界带断裂强震复发行为模式,获得了地块及周缘不同类型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状态,建立了关键区域地块边界带深-浅构造耦合构造模型,开展了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  相似文献   

9.
四川北部及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活动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四川北部及川甘青交界地区强震活动的基本格架和特点。指出区内强震活动主要受燕东向分布带所控制。对北东向分布带分期活动特点及区域特征的分析表明,研究区未来几年将处于中强震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10.
系统地研究了四川≥6.5级强震活动情况.总结了强震活动时间上的起伏变化及空间分布的某些特点,探讨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四川所处的强震活动背景及危险性.通过对强震活动背景、主要带、段及相关区域强震趋势分析,认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四川仍可能处于强震的弱活动时期,即一般情况下,发生≥6.5级强震可能性较小或发震的频度较低.  相似文献   

11.
8.1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性图像显示出多种异常形态,地震背景空区、地震条带、小震活动平静等地震活动性异常配套出现。余震集中区远离主震震中,并在地表形成350km的破裂形变带。8.1级地震后东昆仑断裂带中段出现中等地震平静,应力场呈闭锁状态,有较强地震的孕育迹象。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部构造区带与地震活动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延军  王琼  聂晓红 《内陆地震》2010,24(4):298-306
以地震活动为主线并依据新疆地质构造运动、地壳缩短速率、断裂活动、局部应力场及历史强地震活动特征等的研究,将新疆南部地区初步划分为南天山东段、柯坪块体、喀什—乌恰交汇区及西昆仑地震带4个地震构造区带。利用新疆1900年以来的地震记录,在不同强度地震记录完整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上述各构造区带年应变能释放均值、折合震级、不同震级下限的地震年发生率、b值和应变加速释放模型参数m值等参数,对各构造区带中地震活动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进而提取了各构造区带地震活动状态的特征指标,为地震趋势分析和判定提供了定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北6.2级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前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北地震发生在通常认为稳定的、浅部构造不明显,历史上地震活动微弱的地区,但是根据小震活动条带推测可能在一条NW走向的深部断裂。张北地震的孕育可能与区域断层的长期活动,中小地震持续活跃以及外围强震的增震作用有关。震前存在地震活动空段、4级地震条带、区域小震群活跃以及平静-收缩-信号震-外围活动增强等特征。有比较丰富的中长趋势异常,持续时间长达3年以上,而短临异常并不突出。对张北地震异常进行信度综合分  相似文献   

14.
The neotectonics in Zhanjiang Bay area is almost the inferred faults and there are not any active faults seen on the ground surface. So it is difficult for research on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interpretes the gravity data that can reflect the feature of deep fault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Zhanjiang Bay area in combination with its geology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There is a huge NEE-trending high gravity gradient belt lying in the coastal region among Guangdong, Guangxi, and Hainan, and Zhanjiang Bay is located in this gravity gradient belt. We analyzed and interpreted more than eighty images obtained with many different methods one by one, then, got the result that Zhanjiang Bay area is embraced by two giant fault belts trending in the NEE and NW direction respectively, and its interior is crossed over by the NE-trending fault belt. These three fault belts are well shown in the gravity images, especially the NEE-trending fault belt and NW one. The gravity isolines and gradient belts or the thick black stripes of the NEE-and NW-trending fault belts are displayed apparently. Also, these gravity structures are good in continuity, extend vastly and cut deeply. What is more, the NEE-trending fault belt plays a leading and region-controlling part. It shows good continuity, and cuts off the NW-and NE-trending faults frequently and intensively. The NW-trending fault belt also is good in continuity and cuts the NEE-and NE-trending faults relatively frequently and strongly, but it is restricted by the NEE-trending one. Last, the continuity of the NE-trending fault is worse and the strength cutting off NE-and NW-trending faults is significantly weak, just in some segments and in the shallow position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above and combined with the analyses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earthquake activity, the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that the NEE-trending fault is the controlling structure and the main seismogenic structure in Zhanjiang Bay area, and the NW-trending fault is the second one. They conjugate and act together. Therefore, Zhanjiang Bay has the tectonic condition for generating MS=6.5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15.
伽师地震区地壳细结构及发震断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年至1998年伽师地区共出现9次震级为6.1-6.8级的强震. 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间隔内和非常小的地区范围内接连出现这么多次震级非常接近的地震,确实非常罕见. 为研究伽师强震区的深部构造背景和孕震机制,本文对伽师地震区的余震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处理. 利用联合反演技术同时得到了地震震源位置和地震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 余震震中沿一北北东向条带分布,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中的北东向条带位置基本重合. 三维反演得到的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在地下12 km以下存在一条北北东向和一条北北西向的低速条带. 上述两低速条带与强震分布的两个条带位置很接近. 初步推测,低速条带对应了地壳深部的两条断裂. 在我们观测期间,北北东向断裂有微震活动,北北西向断裂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16.
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构造遥感解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治坤  田勤俭  陈立泽 《地震》2005,25(4):127-132
南北地震带中段断裂在遥感影像上具有明显的线性构造特征, 本中研究区域为东昆仑断裂带与龙门山断裂带的交接区, 该区断裂从遥感影像上分析主要有NW向、 NE向、 SN向三组, 包围着岷山隆起近似成三角形。 交接区内构造复杂, 曾发生1879年武都8级地震、 1933年叠溪7.5级地震、 1976年松潘7.2级地震等强震。 通过遥感资料对该区断裂进行构造解译, 确定该区构造活动型式及地震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17.
焦远碧 《内陆地震》1993,7(2):106-113
对地震活动性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划分出不同的地震区带,中国大陆的地震活动可分为9个地震区带,分析各个区带的地震活动性可作出某一活跃期强震发生主体地区的判别,对某一个地震区带的地震活动进行层次结构分析可作出地震危险区预测。用震源面投影图代替点投影的震中分布图可更合理地解释一个构造带上强震的发生过程,更清楚地勾画出未来强震的孕震范围。对强震破裂区闭锁段、背景空区、孕震空区的关系用实测震例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8.
高立新  曹孟娜  张晖 《地震工程学报》2009,31(4):358-362,366
以相邻2次地震的时间间隔作为统计量,对河套带、汾渭带1976年以来的地震活动平静异常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河套带、特别是汾渭带中强地震之前大范围内中等地震活动的异常平静现象是明显的,河套带、张渤带发生的5次6级以上强震有4次发生在平静异常结束或在平静过程中.目前该区域中等地震平静时间已远远超过历史统计的最长时间间隔,未来一段时间河套带、张渤带及邻区存在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Earthquake prediction practice and a large number of earthquake cases show that anomalous images of small earthquake belts may appear near the epicenter before strong earthquakes.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earthquake cases, researchers have a relatively consisten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larity of an identified seismic belt, but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method on seismic belt identification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scattered points. Due to the complexity of exhaustive algorithm, the rapid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ique of seismic belts has been progressing slowly. Visual recognition is still the basic method of seismic belt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he algorithm of distance correla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fas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method of seismic belt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method was proved by 100 random earthquakes and an example of seismic belts of magnitude 4.0 before the 2005 Jiujiang M5.7 earthquake. The results show that: ① th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belts should first identify the “relational earthquake”, then identify the “suspected seismic belt”, and finally use the criterion of seismic belt clarity to determine; ② random earthquakes and real earthquakes identif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ance correlation method can realize the fast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of seismic belts by computer.  相似文献   

20.
张年明 《华南地震》2003,23(4):18-23
分析了我国台湾地区近期的地震时空分布,发现从1993年开始,台湾地区MD5.5级^①以上地震逐渐形成了二条相交于花莲、苏沃海外的中强地震条带,其中一条呈北东向分布,另一条呈北西向分布,一直持续到1999年9月21日北东向条带西南段的空段附近(南投)发生了MS7.6级强震群型地震后仍然存在,结果2002年3月31日又在两条条带交汇处的苏沃海外发生了MS7.5级主震型地震。与板内地震条带相比:组成这两条条带的地震震级较大(大于5.5);这两条条带的长度较短(不到400km);北西向条带在后期的地震数量偏少;北西向条带的长宽比也较小(小于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