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用于检测地表形变(地壳形变和火山形变)和应用于地震研究所取得的进展与结果,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指出了InSAR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地震研究》2021,44(2)
回顾了GPS技术应用于我国地震监测中的发展历程,重点从GPS数据处理与时间序列、中国大陆构造变形速度场与应变率场、中国大陆活动地块运动定量化和地震研究等方面,介绍了GPS在我国地震监测中的应用现状,并针对当前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讨论,从地震预测研究、基础研究、GPS台网监测布局和GPS解算精度与时效4个方面,对GPS在我国地震监测中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将InSAR用于检测地表形变(地壳形变和火山形变)和地震研究取得的成果与相关问题,以及它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滨海附近地区GPS和断层形变与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介绍了环勃海及华北部分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的分析结果,同时介绍了1992年至1995年首都圈两期GPS测量资料处理分析的初步结果。通过比较,二者所显示的地壳活动趋势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主要是因观测时段的不一致而引起;在同时段资料的对比分析中,因测点和断层空间分布差异的存在,有44.8%的流动资料难以判定其与GPS资料的一致性,但在可判定的33项资料中,有89%是一致的,证明二者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近  相似文献   

5.
以TrackRT软件为例介绍了实时高频GPS技术的数据处理方法,通过与测震(强震)的比较,认为该技术可获取可靠的长周期位移,对测震(强震)资料进行有效弥补.并系统地阐述实时高频GPS技术在地震学中的应用方法,表明在我国开展实时高频GPS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和校时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模拟地震观测到数字地震观测,地震事件的时间标识一直是地震观测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当一个地震事件发生时,模拟观测时代是通过短波授时和校时技术为地震事件标识时间,而数字观测时代则是借助于精度更高的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 System,简称GPS)为地震事件标识时间。本文详细介绍地震数据采集器中的GPS授时技术和校时技术。  相似文献   

7.
我国断层形变观测在地震研究中的进展及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已获得的主要成果有:区域断层活动特点,断层活动性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应用断层形变确定活动块体的边界,依据断层形变提出地震危险性的估计,断层活动监测方案的完善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观测规模萎缩,观测方法落后,研究工作滞后。  相似文献   

8.
阐述长江三峡工程诱发地震监测系统中的GPS监测网的设计思路,并介绍了该网的第一、二期观测情况及数据处理结果。认为该网无论是技术设计还是运行质量,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其站间基线长度及其分量的测定精度优于5mm。  相似文献   

9.
GPS授时技术在地震观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震观测中,时间基准测量的精度非常重要。我们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设计完成了数字地震记录仪的实时在线授时系统,提高了时间服务精度。本文详细介绍了利用GPS授时的基本原理,给出了我们研制的数字地震仪中授时系统设计的理论计算和具体的同步算法和程序以及硬件设计框图。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凯库拉地区发生了MW7.8级地震.本文利用1 Hz高频GPS观测数据,基于GAMIT track解算模块,采用主分量分析(PCA)空间滤波方法获取了地震地表形变.同时从trackRTr模拟实时解算的动态位移中,提取P波5秒峰值位移(Pd)和地面峰值位移(PGD),并根据震级统计回归模型计算预警震级.结果表明:测站的动态形变时间长达2 min,距震源最近的HANM和KAIK站出现二次剧烈形变,震源北部测站的形变幅度大于南部,而高频GPS静态同震形变场表现出先逆冲后走滑的震源机制特征.不同GPS台站的Pd预警震级相差较大,最大震级差为MW2.5.综合考虑预警震级发布的时效性和可靠性,采用顾及空间分布的四台站PGD联合预警方法,其预警震级在震后23 s达到初始稳定(MW7.56),在震后110 s达到最终稳定(MW7.78),该震级与USGS矩张量反演震级(MW7.8)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1.
2015年镇江市建成地震预警系统,但自该系统建成后,镇江地区未发生过中强震,使用方对该系统的实际应用效果不明确。地震部门对预警终端的增补也缺少相应的依据。通过计算台点间距及预警盲区的相互关系,认为目前该系统的布点是合理的。根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地震烈度衰减关系,镇江地区不同地点布设的地震预警终端最多可在地震动到来前2.5—13.1s发出有效预警信号。地震预警系统对本地区Ms5.0级以上的地震有效,对Ms6.0级以上地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地震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地震灾害特点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地震应急响应与救援决策中的关键性问题。认为震害的规模、程度、空间分布和灾情发展趋势,以及快速获取灾情信息已成为整个地震应急响应和救援决策的关键;而对灾情空间分布及其不同灾情程度位置的确定是救援决策的先导与重要环节。卫星定位导航技术在地震应急搜救的信息快速获取、应急响应、救援决策、指挥、搜索与营救等救援行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将发挥其强大的功能。建议研发中国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与指挥决策系统,包括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快速判定和决策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地震救援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和应急救援物流定位导航技术系统建设;研发北斗灾害应急救援导航装备,包括自主定位导航幸存者搜索和营救设备研发和国内外巨灾救援专用定位与导航系统研发。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国内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列装测试不充分的技术难题,尽可能降低地震预警系统运行的风险,建设了专业化的中国地震预警技术测试平台。该平台构建了软件和硬件两大测试系统,明确了测试方法、测试用例、测试流程和评价指标,具备在线功能测试、离线回溯测试、预警信息测试和信息安全测试等功能模块。通过系统性测试和综合评估测试结果,为地震预警专业软硬件完善和升级提供科学依据,筑牢地震预警系统的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大地震矩释放率和GPS应变率的一致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PS测量技术可以在较大地区范围内获得高精度地壳形变速率。稳定的应变速率提供了精确确定地震活动率的机会。本文运用Kostrov(1974)的公式将经平滑的华北地区应变速率转化为矩释放率,并与运用1303年洪洞地震以来的地震目录计算的矩释放率进行比较,发现两者之比南北向为60.6%,东西向为68.9%,北东剪切分量为104.1%。近似为1的比率表明了GPS测量结果的可靠性。这个结果对结合历史地震及大地形变测量估计矩释放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EEW) is discriminated from earthquake prediction by using initial seismic waves to predict the severity of ground motion and issue the warning information to potential affected area. The warning information is useful to mitigate the disaster and decrease the losses of life and economy. We reviewed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EEW worldwide and summarized the methodologies using in different systems. Some new sensors came and are coming into EEW giving more developing potential to future implementation. The success of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relies on the cooper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相似文献   

16.
Through analysis of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and social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early warning) has been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natural attributes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it only attempts to forecast the magnitude, location and occurrence time of future earthquak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relevant theories and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present understanding of seismogeny and earthquake generation. It need not consider the consequences an earthquake forecast involves, and its purpose is to check out the level of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earthquakes. In respect of the social aspect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people also focus on the consequence that the forecasting involves, in addition to its natural aspect, such as the uncertainty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itself, the impact of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the earthquake resistant capability of structures (buildings), lifeline works, etc. In a word, it highlights the risk of earthquake forecasting and tries to mitigate the earthquake hazard as much as possibl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lso discuss the scientific and social challenges faced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and analyze preliminarily the meanings and content of earthquake early warning.  相似文献   

17.
高频GPS在地震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其地震信号的稳定性和适用范围仍不清楚;由于气枪震源可重复性比较高,可提供定量的震源波形信号进行分析,特别适于对仪器的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和标定.我们根据2016年5月在福建漳州南一水库的气枪主动源激发观测实验获取的高频GPS与强震仪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频率下高频GPS和强震仪的信号特征.研究发现:(1)气枪的沉放深度、枪阵的尺寸以及水深影响两者信号相关性;(2)高频GPS记录到的位移信号与强震仪仿真的位移信号具有高相关性,且在10~60 s频带内两者的波形相关性最高;在长周期上,高频GPS比强震仪稳定性更高.对比发现高频GPS可以作为地震观测的"位移计",在大震的近场观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作为地震仪观测的有效补充;同时,高频GPS可以应用于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以及快速确定大震破裂过程等工作中.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预警系统的预警步骤来探讨影响获得预警时间的因素,并与瑞士地震台网预警延迟各步骤进行对比,得出中国地震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为7.6s。提出地震波到台站所需时间的算法,较震中假设在台站中间的传统算法更为准确,在此算法下采用双台法和四台法计算接收地震波所需时间,得到中国地震预警延迟时间。讨论双台法和四台法在不同震源深度和台站密度下对预警盲区大小的影响,在台间距小于20km时,2种方法预警盲区差异不大。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在台站到达一定密度时,预警系统仪器延迟时间缩短比台站加密对预警盲区的缩小更有效。  相似文献   

19.
地震预警的特殊性与弱点及对策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震预警的特殊性、两个不可完全克服的弱点以及目前在地震瞬间选择适用地震动衰减关系的难点,并从台网建设与预警发布、预警强度阈值、避险方法和科普宣传等方面探讨了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