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北、扬子、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国良  孙宇航 《地震地质》1996,18(2):182-192
华北、扬子、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数据程国良,孙宇航,孙青格,王立红(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继林金录(1987,1989)、翟永建等(1989)发表华北、扬子、塔里木和青藏等中国4大地质构造单元显生宙古地磁数据表之后,近几年来,又取  相似文献   

2.
对扬子地块北部地区的湖北兴山 秭归剖面寒武系至中生界进行了构造古地磁学研究 .对岩石标本剩磁载体和剩磁稳定性的分析以及褶皱检验和倒转检验的结果表明 ,从 82 5个岩芯 ( 84个采样点 ,代表古生界至侏罗系 )分离出的高温特征分量代表了原生剩磁分量 ,从而得到这一地区古生代至侏罗纪几个地质时代的古地磁极位置 ,补充了中国扬子地块古地磁极移曲线的基本数据 .  相似文献   

3.
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磁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扬子地块古生代大地构造研究现状,扬子与华夏地块之间的华南裂谷盆地于奥陶纪初发生收缩,直到加里东末期基本封闭,古生代扬子地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秦岭海槽以拉张为主,扬子地块西缘古生代期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古生代末进入特提斯构造域,发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杨振宇   《中国科学D辑》1998,28(Z1):44-56
在较详细地补充报道了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国内外一些公认的古地磁数据可靠性标准,以及岩石地层是否受后期的构造改造(如旋转作用)和热作用(如重磁化)等标准,对这些新老数据作了较为严格筛选,选出一批可靠性较高、易于被国内外同行普遍接受的数据.编制了一条华北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并讨论了华北地块显生宙的运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地块奥陶纪古地磁新结果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塔里木地块阿克苏—柯坪—巴楚地区奥陶纪古地磁研究新结果.对采自44个采点的灰岩、泥灰岩及泥质砂岩样品的系统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所有样品可分成两组:第一类样品以赤铁矿和少量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该类样品通常可分离出特征剩磁组分A;第二类样品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系统退磁揭示出这类样品中存在特征剩磁组分B.特征剩磁组分A分布于绝大多数奥陶纪样品中,具有双极性,但褶皱检验结果为负,推测其可能为新生代重磁化.特征剩磁组分B仅能从少部分中晚奥陶世样品中分离出,但褶皱检验结果为正,且其所对应古地磁极位置(40.7°S,183.3°E,dp/dm=4.8°/6.9°)与塔里木地块古生代中期以来的古地磁极位置显著差别,表明其很可能为岩石形成时期所获得的原生剩磁.古地磁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块中晚奥陶世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很可能与扬子地块一起位于冈瓦纳古大陆的边缘;中晚奥陶世之后,塔里木地块通过大幅度北向漂移和顺时针旋转,逐步与冈瓦纳大陆分离、并越过古赤道;至晚石炭世,塔里木地块已到达古亚洲洋构造域的南缘.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结果及显生宙视极移曲线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发表了塔里木盆地新生代古地磁新结果,并综合前人工作成果编制了塔里木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探讨了塔里木地块各个地质时期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地块侏罗、白垩纪的古地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塔里木地块西北缘库车、拜城一带中新生代剖面进行了古地磁研究。库车与拜城两剖面具有不同方向产状,经产状校正之后,均为同一方向,表明磁性是在第三系褶皱之前获得的。热退磁结果表明500℃之前为现代地磁场方向,解阻温度为675℃,说明磁性载体为赤铁矿。 古地磁结果表明,塔里木地块在晚侏罗—晚白垩世之间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有可能自晚白垩世之后相对西伯利亚地块向北东方向移动过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地块显生宙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与地块运动   总被引:65,自引:6,他引:59  
基于华北、扬子和塔里木三大地块最新古地磁结果,并重新审视已有的古地磁数据,绘制了三大地块显生宙以来的古地磁视极移曲线.以此为基础,推算了各地块古纬度和取向的变化特征.进而分析了三大地块及其周边地块的运动学特征及相互间的对接和缝合过程.早古生代,华北、扬子、塔里木地块都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华北地块在动力学上是独立的,其运动特征以平移为主,旋转运动为辅;扬子和塔里木地块与冈瓦纳大陆关系密切,塔里木地块很可能在晚奥陶世远离冈瓦纳大陆,在二叠纪与西伯利亚板块对接;我国华北和蒙古联合地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的对接则是在晚保罗世完成的 扬子与华北地块的对接过程是先东后西,东部的对接发生在晚二叠世,对接时结合带位于北纬6°~8°.晚三叠世两地块在西部门合时,结合带位于北纬25°左右.两地块在西部对接的同时,在东部产生了应力释放,使最初俯冲到上地慢的部分陆壳物质被推挤上升,与苏鲁-大别地区的超高压变质岩形成的时代相同.从晚二叠世到早中侏罗世华北与扬子地块以东部为支点经历了大规模的相对旋转.晚侏罗世三大地块在动力学意义上已成为整体.在中国拉萨地块和印度次大陆与中国大陆对接缝合产生的力矩作用下.晚保罗世以来三大地块统一显示了约为20°的顺时针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9.
古地磁欧拉极及对华北地块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讨论了古地磁欧拉最佳小圆拟合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方法,并提出了提高拟合速度和优度的措施,同时利用此方法对前人取得的华北地块中石炭世至晚侏罗世这一时间的古地磁视极移曲线进行了最佳小圆拟合。  相似文献   

10.
滇西孟连-马龙宽角反射地震剖面切过保山地块(冈瓦纳型), 思茅地块和扬子地块(扬子型)西南部. 通过解释宽角反射地震资料, 获得了这3个地块与昌宁-孟连和墨江缝合带的壳/幔纵波速度结构及相应的地壳和上地幔反射结构图像. 结果表明:思茅地块的地壳P波速度较之保山和扬子地块西南部低, 地壳厚度由保山地块、思茅和扬子地块西南部逐渐增厚. 这三个地块的地壳反射图像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冈瓦纳型地块内上地壳反射发育, 而中下地壳反射很弱. 扬子型地块内地壳反射发育. 思茅与扬子地块西南部反射图案有明显的特殊性. 研究区地壳厚度为 40 km左右. 最后对滇西三个地块的地壳增厚的方式、地震孕育的构造环境冈瓦纳型和扬子型地块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华南地块和印支地块相对运动的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印支地块中生代的古地极位置较华南地块的古地极位置经度偏西、纬度偏南。此现象系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后,先是印支地块绕喜马拉雅山系的东枢纽(阿萨姆枢纽)顺时针转动了8°,然后华南地块自西向东移动了大约20°。此解释与主走滑断层迁移模式基本吻合。古地磁数据还表明,虽然红河断裂近期活动为右旋性质,但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初期,它曾是一条调节两板块相互作用的巨大的左旋走滑断层  相似文献   

12.
中朝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结合带过黄海向东延伸方式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最新的地球重力场模型(GGM03C)计算了中国东部海域及朝鲜半岛的360阶卫星布格重力异常,通过异常分离、水平梯度及其垂直导数等位场资料处理和边界识别技术的应用,获得与研究区地块边界及断裂相关的各种信息.结合地质资料,对中国东部海域及朝鲜半岛进行地质构造单元划分与断裂系统分析,探讨了中朝与扬子地块结合带在海区位置与东部延伸模式.对京畿地块的深部结构及地质构造的认识是探讨中朝-扬子地块结合带在朝鲜半岛所在位置的关键.分析认为,五莲-青岛-荣城断裂和嘉山-响水断裂构成中朝-扬子地块结合带的海区段,南黄海南部断裂带与绍兴-勿南沙断裂带构成中朝-华南地块结合带;在京畿地块中部可能存在近南北向的断裂带,与临津江构造带、沃川构造带和上述两个结合带共同构成中朝、扬子与华南地块结合带;南黄海属于扬子地块,而北黄海与朝鲜半岛大部分仍属于中朝地块,其南界位于济州岛南缘断裂带附近,济州岛南缘断裂带南部海域为华南地块.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三大地块的碰撞拼合与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根据最新取得的华北地块的古地磁数据,并与目前收集到的按一定判据经过筛选的华南地块、塔里木地块、蒙古褶皱带与中亚褶皱带、西伯利亚板块以及稳定欧亚大陆的数据对比分析,对中国三大地块--华北、华南、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及其与北邻的西伯利亚板块的构造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尝试作了古欧亚大陆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用古地磁资料探讨柴达木地块构造演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对柴达木地块寒武系以上地层进行的详细的构造古地磁研究,建立了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磁极移曲线和古纬度变化曲线,据此讨论了柴达木地块及邻近地区的大地构造演化、盆地与造山带的关系和盆地形成机制及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主成分分离及线性区段等方法,使早白垩世样品明显分离出二线磁组分。叠加剩磁为喜山期重磁化,特征乘磁明显偏离现代地磁场方向,经倾斜校正后,有很好的一致性并通过了倒转换检验,给出塔里木地块库车坳陷早白垩世巴西盖组古地磁亲数据。综合已有的古地磁结果,获得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平均剩磁方向及平均古地磁极,阐明了塔里木地块早白垩世磁倾角偏低这一现象,分析导致磁倾角偏低的诸多因素,认为压实作用可能是导致磁倾角偏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四川旺苍早三叠世古地磁学结果及其大地构造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四川北部旺苍地区(32.14°106.17°)早三叠世地层进行了古地磁学和岩石磁学研究,其结果表明剩磁载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另有少量赤铁矿.采样地层岩石高温剩磁分量(D=45.1°,I=18.0°,a_(95)5. 9°),通过褶皱及倒转检验,表明认岩石中获得的高温分量为原生分量.由原生分量求得扬子地块早三叠世虚地磁极为:42.5°N,214.6°E(d_(p)=3.2,d_m=6.1),古纬度为9.2°.认为,华北与扬子地块在自早三叠世期间已基本拼合,现有古地磁结果支持秦岭造山带为陆内造山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扬子地块中寒武世古地磁新结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采自四川北部旺苍-南江地区(32.14°N,106.17°E)中寒武世陡坡寺组12个采点的120块定向标本进行的系统岩石磁学和古地磁学研究表明:紫红色细砂岩的剩磁方向表现为单分量(D=29.3°, I=-19.4°,k=283.7,α95=7.3°),所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39.5°N,247.3°E,置信椭圆为:dp=4.0°,dm=7.6°)与扬子地块晚二叠世极位置基本重合.红色泥岩的剩磁方向由两个组分携带,其中低温剩磁分量在地理坐标下与现代地磁场方向基本一致;高温剩磁分量(D=129.1°, I=23.6°,k=44.6,α95=7.8°)可通过褶皱检验,对应的古地磁极位置为39.5°S,185.1°E,(置信椭圆为:dp=4.4°,dm=8.3°),我们认为扬子地块在中寒武世处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  相似文献   

18.
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综合分析地质、 古地磁、 GPS和地震活动资料的基础上, 讨论了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的运动与中国大陆强震的关系。 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地块同为中国大陆古老、 完整、 坚固的地块, 内部结构简单。 而两个地块周缘断陷带或挤压造山带较破碎, 其内部结构较复杂。 综合研究表明, 鄂尔多斯地块的整体向东平移并叠加逆时针旋转的运动控制着周缘走滑断裂和地震活动; 塔里木地块向北平移叠加的顺时针旋转及向周缘造山带的俯冲导致周缘断裂和强震的发生。 尽管天山构造带为主要的地震带, 但塔里木地块与天山造山带边界的MS≥6.0地震主要受塔里木地块运动的影响。 像鄂尔多斯和塔里木这样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地块, 实质上是边界强震的主要贡献者。 鄂尔多斯和塔里木完整坚固地块的整体运动, 对其周缘强震的发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华北地块早古生代古地磁结果的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鄂尔多斯盆地边缘早古生代地层的1006块(153采点)定向古地磁岩芯标本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地层单元的岩石剩磁组分可分离出A、B两个主要分量.根据其稳定性检验结果,A分量(北西方向,低负倾角及其对方向)为岩石形成时期的特征剩磁分量,而B分量(北西方向,中至低正倾角及其对方向)则可能是晚古生代的重磁化分量.华北地块早古生代的古地磁参考极均位于大西洋;与此相应,华北地块位于南纬15°左右.  相似文献   

20.
拉萨地块是研究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和雅鲁藏布江特提斯洋演化过程的关键,但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可能导致拉萨地块遭受不同程度的重磁化影响,为寻找理想地层进行古地磁研究,本文对拉萨地块中二叠世洛巴堆组砂岩、火山岩及灰岩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以确定各类岩石是否具备记录原生剩磁信息的能力.结果表明砂岩样品中主要载磁矿物为磁黄铁矿,火山岩及灰岩样品中主要为磁铁矿或赤铁矿.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部分样品退磁实验,本文认为砂岩样品可能遭受林子宗群火山和岩浆活动所提供的区域热扰动影响,记录了古近系重磁化信息;火山岩和灰岩样品可能记录了岩石形成时期的原生剩磁信息,有望从中获得可靠古地磁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