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红河断裂带作为一条大型走滑断裂带,总体呈NW走向,西北端始于中国云南洱源,往南东向进入越南直至南海,在中国的云南省境内长约600 km。该区域地质背景复杂、构造活动强烈,新构造时期以来,先后经历了早期的左旋走滑运动,后又转变为右旋走滑运动。因为在研究中国大陆尤其是青藏高原东南部大陆动力学方面的重要作用,很多学者已经围绕地质构造、地壳活动、地震活动等特征对其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而红河断裂带各段落的地震活动性存在明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东部是我国地震高发地区,区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相对发达。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地震活动的差异,将中国大陆东部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选取1815年以来M_S≥6.0地震目录(不包含东北深源地震)作为基础资料研究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首先基于活动地块理论对中国大陆东部地震活动区进行划分,然后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分析中国大陆东部强震活动特征,最后预估中国大陆东部的未来强震活动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东部M_S≥6.0地震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北地区和华南其他地区强震活动相对较弱,同时华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MS≥6.0地震具有同步活跃的特征;(2)华北地区M_S≥6.0地震的主体活动区包括华北平原活动地块、鲁东-黄海活动地块和燕山-渤海带,东南沿海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滨海断裂带、长乐-诏安断裂带和台湾海峡,东北地区的主体活动区为松辽盆地;(3)采用威布尔分布对1815年以来各活跃幕时段M_S≥6.0地震首发和次发地震间隔进行拟合,认为未来5年中国大陆东部发生M_S≥6.0地震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易桂喜  闻学泽 《地震学报》2000,22(5):527-537
利用中国大陆11条活动断裂带的地震资料,研究了板内活动断裂带整体的地震复发行为及其与单段的地震复发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由多个段落组成的活动断裂带的整体地震复发表现出成丛、完全随机和差的准周期3种行为,但以稀疏成丛行为为主,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活跃期与平静期的交替;丛与丛之间以及丛内地震的时间间隔、丛的持续时间、地震次数和强度均是可变的;地震复发过程是非线性的,不存在强度 时间、时间 强度的相依性.然而,单个断裂段的地震复发过程要简单得多,并主要表现出准周期和时间可预报行为.本文还进一步揭示:断裂带整体地震复发过程中的丛主要是由不同断裂段在较短时期内的破裂传染作用造成的;沿断裂带破裂传染作用的程度、方向性可因不同轮回而变化,且传染似可跳过断裂带上不破裂的空区.   相似文献   

4.
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秋英  陈传昌 《华南地震》2009,29(1):109-114
通过对1971年以来福建政和-海丰断裂带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后认为:北东向的政和-海丰断裂带和次一级北西向的永安-晋江断裂带相互交汇,形成了4~5级中强地震反复发生的潜在震源区:在该断裂带主干上所发生的地震活动基本上具有前-主-余-震型和震群型的特点:在该断裂带主干上的M≥3.0以上的中等地震主要发生在北西向永安-晋江断裂的以南地区;该断裂带的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是中段地震活动性强,北段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5.
基于GPS资料反演中国大陆主要断裂现今活动速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断层活动速率分布提供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变形的图像.它不仅是解释中国大陆岩石圈变形动力学原因的关键,还是评估未来地震危险性的关键参数之一.本文根据中国大陆活动构造和地震活动分布建立了三维弹性块体模型,并利用最新的GPS资料计算了作为一个整体的断层系统中自洽的断层活动速率.计算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内部绝大多数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小于20 mm/a,并不存在类似于板块边界的快速运动.另外,中国大陆断裂带的活动存在东西差异,东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大多低于1.0 mm/a,而西部断裂带的活动速率最高达到18 mm/a.本文给出的断层长期活动速率结果为中国大陆现今运动变形的动力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约束.  相似文献   

6.
回顾总结了2019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2019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19年全球M≥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地震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我国大陆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强东弱,区域上显示M≥5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呈现东强西弱特征,四川区域突出地震事件全部集中在川东南区域;2008年以来,四川区域的汶川8.0级、芦山7.0级和九寨沟7.0级地震的余震持续活动。  相似文献   

7.
薛丁 《四川地震》2011,(4):21-24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MS8.0特大地震(本文震级均为MS),该地震是中国大陆内部活动地块边界带的特大地震,它发生在青藏、华南一级活动地块区边界交汇部位的龙门山断裂带。本文结合活动地块划分结果阐述了汶川8.0级特大地震前7级强震格局,探讨了该特大地震前可能的动力学变化过程;以中国大陆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  相似文献   

8.
龙泉山构造带是四川盆地内川西强烈断陷区和川中稳定隆起区之间的一条区域性断裂.2008年汶川地震后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潜势备受关注.本文对该断裂带的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形成机制以及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潜势进行了讨论.断裂带北段位于德阳东侧龙泉山脉西缘;龙泉山脉中段的山体两翼存在断裂;断裂带的南段以向西倾斜的断裂为主.这些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曾有活动,前人阶地调查显现该断裂带全新世存在活动.考虑到该断裂带未来的地震潜势评估,值得对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断裂带深部构造和运动方式开展进一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杨文  刘杰 《地震》2013,33(4):248-256
利用2012年1~6月川滇地区(21°~34°N, 97°~108°E)99个测震数字地震台的连续波形资料, 采用背景噪声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2012年4月11日苏门答腊8.6级地震前后川滇地区的波速变化, 同时研究了该地震前后川滇地区地震活动的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 川滇地区波速结构呈现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至元谋—绿汁江断裂带和安宁河断裂带波速降低而两侧波速升高的特点。 同时, 波速变化与地震活动性变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在宁蒗—木里和乐山—雅安一带波速增高显著, 地震活动速率也增加; 在龙门山断裂带南段至安宁河断裂带上则表现为明显的波速降低, 而安宁河断裂带也是地震活动速率降低区域。 这表明本研究得到的波速变化的结果有一定的可信度, 也为背景噪声方法应用到地震预测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系统分析1977年以来浑江断裂带的地震活动资料表明,该断裂带上地震活动表现为空间上两端集中分布与震中的跳跃式迁移,发震时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分段差异性及震源浅、震害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川西及邻区分布着中国大陆数条重要的活动断裂带,这些断裂带上的滑动速率与地震活动有很大差异,如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在10mm/a以上,该断裂带上大地震频繁发生;而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很小,虽然该断裂带上地震活动不频繁,但也发生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大地震.利用弹黏塑性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川西地区断裂带的几何形态及走向变化对断层滑动速率及区域应变分配影响.结果表明:鲜水河-小江断裂带的滑动速率随着断裂带几何分布及其走向呈现分段特征.结构简单,走向平直的分段滑动速率大;结构复杂,走向变化大的分段滑动速率低,区域应变主要集中在断裂带走向发生急剧变化的分段附近.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中段的应变分配受到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与大凉山断裂带相互作用的影响.龙门山断裂带的走向与青藏高原的挤出方向近乎垂直,断层活动以逆冲为主,滑动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地质基本特征,指出鲜水河断裂带是中国大陆内部少有的一条地震活动带,具有频度高、强度大的特点;文章着重介绍了对鲜水河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包括地震地质基础研究、活动断层的研究、古地震的研究、地下流体的观测研究、地震台网和强震观测,以及其它前兆观测手段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总结了 2020年地震活动,从全球到局部,呈现了全球、中国和四川的地震活动概况;分析了全球、中国和四川地震活动的特征;记叙了 2020年四川区域内发生的突出地震事件;追踪了 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以来四川区域内发生的3次7级以上地震和2019年发生的长宁6.0级地震震群的余震活动。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M_S≥7.0地震活动特征呈现低频次、低强度,主体地区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我国周边未发生M_S≥7.0地震,表明影响我国地震活动的动力边界活动偏弱,我国大陆和邻区地震活动表现出频次低、强度弱的特点,地震分布总体显示强度西部强于东部,区域上显示M_S≥5.0级地震分布于青藏地块、西域地块和华南地块;中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也明显偏低;四川区域地震活动强度继续呈现东部强于西部的特征,5级以上地震零散发生,5级以下地震活动相对集中在川东南部、龙门山断裂带和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三个区域;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余震持续活跃;2013年芦山7.0级地震余震的强度和频次明显减弱;2017年九寨沟7.0级地震余震的强度和频次均衰减明显;2019年发生的长宁6.0级地震震群在2020年仍继续活动,强度明显减弱,小震频次依然密集。  相似文献   

14.
正阿尔金断裂带是亚洲大陆内部一条长期活动的巨型走滑断裂带,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之间的Ⅰ级块体边界构造带,晚第四纪以来活动强烈,具有发生高震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在阿尔金南缘断裂与阿尔金北缘断裂相互重叠的二百多公里区域内(即拉配泉北至肃北段),史上无高震级地震记录,形成了明显的5级地震空段。此外,小震精定位结果显示,该地区自2002年出现了小震活动增强的现象,累积应变释放也呈现加速特征。阿尔金断裂带东段  相似文献   

15.
郯庐断裂带南段及邻区地震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郯庐断裂带是位于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切穿了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控制着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本文收集中国地震台网中心1970~2010年的地震目录,将研究区划分成1°×1°的网格,分别求出每个网格的b值,最后得出研究区b值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发现:郯庐断裂带及周边地区为低b值区,由于郯庐断裂附近的小震活动性比较弱,因此低b值可能反映了研究区内大震周期长的特征;断裂带两侧的苏鲁和大别造山带的b值分布特征与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相似;华北中央造山带地区为高b值区,地震大多沿断裂带分布,地震频度高。通过结合已有地质和地球物理研究,发现b值的分布与岩性或介质物性参数的分布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说明研究区内的b值分布(即地震活动特征)与该地区地壳介质不均匀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08年汶川MS8.0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艳  刘杰  梅世蓉  宋治平 《地震学报》2009,31(6):606-619
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①汶川地震前38a龙门山断裂带及其附近形成5级地震背景空区,震前6.5a形成ML4.0地震孕震空区,震前1a孕震空区内部及其两端相继发生多次ML4.0—5.0地震,空区缩小;②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2001年以来处于大震活跃时段,而中国大陆内部地震活动水平非常低,出现非常显著的7级、6级和5级地震平静;③南北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在时间上具有准周期特征,空间上存在由南向北迁移的特点,汶川地震的发生符合这一规律;④1998年以来南北地震带中段为7级地震空段,汶川地震就发生该空段内;⑤2003年云南大姚地震后,南北地震带地震活动显著增强,且在中、南段形成4.6级以上地震环形分布,四川及其附近表现为异常平静,同时震群活动显著,且在4.6级地震平静区内形成震群空区,汶川地震就发生震群空区的边缘,震前8个月,震群频度出现高值异常;⑥汶川地震前7个月,青藏块体大范围ML≥4.0地震平静103d,2008年1月13日以后平静区逐渐解体,至汶川地震前4级地震平静区缩小到巴颜喀拉地块,汶川地震就发生在巴颜喀拉地块的东边界带上,汶川地震前3 个多月,孕震空区内部出现NW走向的3级地震条带,与龙门山断裂带斜交.   相似文献   

17.
地块活动与成组地震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大陆构造的成块性与中国地震活动的成组性构成中国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本文在前人对中国大陆地震成组划分的结果和地块划分方案的基础上,研究了中国大陆地块与成组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发现大部分强震分布于地块边界断层上,成组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与块体活动有关.由成组地震震中分布图表现出来的地块活动方式主要有4种:单缝式活动型、单地块活动型、多地块活动型和地块内部活动型.地块活动频度以单缝式活动型为最高,在成组地震中则以单地块活动型为多.大陆内部各地块的活动性有差别,东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太行山和华北平原地块,西部比较活跃的地块有川滇和昆仑-松潘地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国大陆为具体研究对象 ,从大陆强震活动成组特征的客观性出发 ,开发了一种非线性动力学模型 ,用于模拟大陆强震成组活动特征及孕震环境对地震成组性的影响 ,运用此模型对一些地震活动特征和前兆场的演化特征进行了模拟和解释。地震活动的分布具有空间不均匀性和时间非平稳性。地震的空间不均匀性表现为地震在空间上往往成带、成区分布 ,地震的时间非平稳性表现为地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具有活跃和平静 (高潮和低潮 )相交替的特性。分析表明大陆地震具有明显的成组活动特征。强震活动的成组性是指强震活动在某些时段十分集中 ,呈成丛或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陆地震的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强震区域分布特征与大地貌的相关性,127个地震断层面解,18个大地震破裂带资料和地震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度等方面的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地震应力调整场动态模型。最后,基于此模型讨论了中国地震活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试论安宁河断裂带新活动的分段性与地震活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荣昌  黄祖智 《地震研究》1989,12(4):337-347
本文根据近几年来对安宁河断裂带的野外调查资料,结合地震活动性、地壳形变、断层带中断层泥SEM特征分析,着重讨论了安宁河断裂带活动性的分段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资料表明,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强弱与地震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布的不均匀性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严格受断裂带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的制约。研究活动断层的活动分段性,对判定地震危险区及工程稳定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